APP下载

民间童谣教学实践的探索*
——以闽清童谣《火烧山,咧咧红》的教学为例

2022-03-17福建省闽清县教师进修学校翁宇锋

幼儿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童谣方言笔者

福建省闽清县教师进修学校 翁宇锋

童谣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但由于很多童谣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别是有的童谣需要用方言诵读,导致童谣在幼儿园的传承遇到了一些阻碍。

笔者以闽清民间童谣《火烧山,咧咧红》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传承民间童谣的教学实践。

一、做好教学准备——较深入地理解童谣的内容

传承童谣,教师首先要熟悉童谣。为了深入了解闽清民间童谣《火烧山,咧咧红》的内容,笔者拜访了编著《闽清风俗》的刘积香先生,听他讲解这首童谣的文化背景,同时用方言学习诵读这首童谣。

《火烧山,咧咧红》是用闽清方言诵读的民间童谣,描述的是在夕阳西下时,通红的晚霞映照着院子,干了一天农活的农民拿着麻竹为小鸡编织鸡笼,一群孩子围绕在旁边嬉闹。由此,一首问答式童谣就应景而生。这首童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语言习惯来编写。幼儿的好奇心强,喜欢探究事物,运用问答式来构建童谣的结构能引发幼儿兴趣,又能帮助幼儿认识事物链的发展。其中的片段是:“……/鸡囡哪去?老鼠咬去。/老鼠哪去?猫咬(死)去。/猫哪去?犬咬去。/犬哪去?老虎咬去。/老虎哪去?枪打(死)去。/枪哪去?火烧(熔)去。/火哪去?水泼(烧灭)去。/……”

这首童谣通篇押在“去”韵上,主要运用了“××哪去?××咬(打、烧、泼等)去”的句式。幼儿在诵读童谣的过程中能体验语言游戏的乐趣。

二、开展区域活动——引导幼儿自主学习、游戏

《火烧山,咧咧红》是用闽清方言诵读的,所以能听懂并会用闽清方言说童谣中的词语是诵读这首童谣的前提。由于社会的变化,闽清县城的很多幼儿已不会说闽清方言。笔者通过和其他教师商议,决定先在区域活动投放与《火烧山,咧咧红》内容相关的材料,引导幼儿在区域中自主学习用方言念这首童谣。

笔者首先在语言区中投放录音机及童谣中相关词语内容的图片(小鸡、老鼠、猫、狗、老虎、枪、火、水),支持幼儿在听录音和摆图片的过程中学习方言。由于是自主活动,教师在投放材料之后便观察幼儿的操作。

第一天,语言区来了六个幼儿,他们听了三遍用闽清方言录制的童谣后,有两个幼儿拿起图片,根据童谣中的角色顺序进行排序。之后,六个幼儿一起跟着播放的录音,开始同步跟诵。方言的诵读引发了其他活动区幼儿的注意,有的幼儿走过来围观。跟诵之后,个别幼儿在图片排序过程中出错了,其他幼儿会及时帮助纠错,如:“猫是被狗咬去的,狗比猫大一点,不是老虎;老虎厉害,等下它再咬狗。”没有教师的直接教学,幼儿能自觉地跟随播放的录音学习方言,同时也初步理解了《火烧山,咧咧红》童谣中所编排的事物间的关联。这或许就是这首童谣的魅力所在。通过操作图片并听录音学习童谣,六个幼儿中的两个幼儿自发地、一问一答地诵读。这种方式引起了旁边四个幼儿的注意,他们开始模仿一问一答的诵读。在一问一答的诵读时,有的幼儿会不自觉地配合一些自己的手势等。

第二天的区域活动中,语言区里既有前一天参与活动的幼儿,也有新加入的幼儿。笔者发现语言区里幼儿的学习有了推进。首先,幼儿在诵读时节奏上有了不同表现,如诵读“鸡囡哪去”,有的幼儿诵读为“鸡囡/哪去”,有的幼儿诵读为“鸡囡/哪去——”。其次,多数幼儿在诵读的过程中有了动作,有的幼儿边读边敲桌子伴奏,有的幼儿边读边两两击掌,等等。

在第二天的活动中,小然提出疑问:“火被水灭了,那水哪去了?”这个问题引起了其他幼儿的思考。有的幼儿说水被土吸去了,有的幼儿说水被太阳晒干了,有的幼儿说水被人提走了……这首童谣的续编“种子”自然萌发了。

通过两天对幼儿在语言区活动的观察,笔者发现即使没有成人的直接传授,幼儿在与材料和同伴互动的过程中,也能用方言习得童谣。

三、组织多元化游戏——满足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一)两人游戏

基于幼儿已经有了一问一答式诵读的经验,笔者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加入活动。笔者开始与幼儿采取笔者问、幼儿答的方式,再鼓励幼儿问、笔者答。在全班幼儿熟悉了童谣之后,笔者要求幼儿结伴,采取一问一答式进行诵读,并逐渐加快诵读的速度。

随着幼儿诵读的熟练,笔者要求幼儿在正确诵读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创编的动作。幼儿经过商量,提出较多的策略:“问的人可以用手拍节奏,回答的人边说边做动作。”“我们可以面对面击掌朗诵。”“当问‘哪去’时,都做统一的动作(花开状);念到‘咬去’时,跳起来做吃掉的动作。”……

一对一的游戏使得幼儿的注意力更集中。游戏中,幼儿会互相帮助,如一个幼儿念的时候节奏掌握不好或不合拍,另一个幼儿会纠正、会等待。幼儿在游戏中相互学习。

(二)多人游戏

《火烧山,咧咧红》这首童谣的问答表现形式也很适合多人诵读、游戏。

午后的闲暇时间,笔者引导幼儿围成一个圆圈。笔者提出:“我们已经会两个人组合来朗诵童谣《火烧山,咧咧红》,今天能不能多人一起根据这个童谣来游戏?游戏可以怎么玩?”没想到,笔者语音刚落,小盼就马上接上话:“像击鼓传花一样,一个接一个说。”多数幼儿赞同小盼的意见:“对,可以这样玩。”看来,“击鼓传花”的游戏深得人心,但利用问答式童谣来开展这一游戏是否适合呢?在还未讨论怎么“接龙”的情况下,小盼已经拿了一个铃鼓过来,与旁边的小晴进行“锤子剪刀布”后便开始游戏了。小盼先开始:“鸡囡哪去?”(小盼把铃鼓传给了右边的小晴)小晴说:“老鼠咬去。老鼠哪去?”(小晴把铃鼓传给右边的幼儿)……一圈结束,童谣进行了五遍,竟然没有出错,只是一两个幼儿念的速度没有跟上。游戏在幼儿事先没有商议规则的情况下顺利开展起来了。幼儿在倾听第一个同伴和第二个同伴诵读后,自然地延续游戏(游戏隐性规则是第一个幼儿念第一句后,第二个幼儿要答还要追问,然后才能再往下传,这样童谣玩起来才朗朗上口),太让人惊喜了。

有了这次的多人游戏,接下来的几天,幼儿在区域活动、自由活动期间,创造了多种玩法。玩法一,六人组合,其中一人担任“指挥”,“指挥”念童谣首句,然后用小积木敲击,积木在谁面前打节奏,谁就接着念童谣。玩法二,五人组合,一人持一种乐器,边奏边诵,有的还加上肢体动作辅助表现。玩法三,幼儿在美工区制作童谣中角色的卡片,再用双面胶把卡片固定在每个幼儿的鞋面上,然后大家站成一排,运用“苹果蹲”的游戏方式来进行童谣《火烧山,咧咧红》的诵读游戏;游戏一轮后,幼儿相互交换卡片,调整位置,不亦乐乎地重复游戏。……

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没有教师的“高控”行为,幼儿始终自想自创、自娱自乐。幼儿在游戏中敢于表现自我、敢于创新游戏规则,能遵守游戏规则且良好地完成游戏。

(三)体育游戏

晨间户外活动时,几个幼儿在玩跳竹竿游戏。笔者走上前,提出参与游戏的请求。幼儿欣然接受,笔者提出在游戏的同时诵读童谣《火烧山,咧咧红》。开始时,幼儿有些犹豫。笔者引导敲击竹竿的幼儿采用“开合/开开合”的节奏敲击,两个女生和笔者一起根据童谣的节奏跳竹竿。第一次游戏停顿了三次,主要原因是敲竹竿的幼儿没有掌握好节奏。更换了敲竹竿的幼儿后,游戏顺利进行,现场显得十分欢快,童谣的声音在操场上方传开,吸引了很多幼儿。其他幼儿也找来竹竿,模仿着玩起来。

由于人数太多,材料供不应求,有几个幼儿跑去拿皮筋,自发组合成六人组或八人组,开展边跳皮筋边诵读童谣的游戏。游戏中,幼儿根据动作,调整了诵读童谣的节奏。有的幼儿则在动作上追求创新——原地跳、转身跳、踩线跳,变换着花样边诵读边跳皮筋。幼儿在诵读童谣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体验了诵读童谣的快乐和运动的快乐。

闽清童谣《火烧山,咧咧红》的教学中,笔者没有采取“上课”的方式,而是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诵读童谣。笔者通过这首童谣的教学,收获了一些教学经验。幼儿在不同的游戏中根据现场的情况来调整童谣诵读的方式,在互动中收获了经验、获得了发展。

猜你喜欢

童谣方言笔者
方严的方言
方言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老师,别走……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