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象图式的哲学特征及其对新词热语的解释力
——以“暖男”为例

2022-03-17吴普云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抽象性图式哲学

吴普云

(扬州职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0)

意象图式是人类认知和实践主体在长期生活实践和体验中形成的抽象知识结构。它是构成语言认知活动的基本经验基础[1]。对于语言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正如王寅指出意象图式是获得意义的主要方式,是一个抽象的语义原则[2]。面对不断出现的新事体,人类需要借助新的词汇来表征人类认知和实践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和心智活动所形成的关于新事体的意象图式。反过来,对于这些新词的理解和认知也需要从意象图式入手。女性对男性伴侣的追求从古至今经历了“兄弟如手足,女子如衣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意郎君”“高富帅”“宅男”“屌丝男”“凤凰男”,再到现在流行的“暖男”,这些称谓体现的是女性在追求自身情感和爱情生活的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男士形成不同的心理意象性的图式。“暖男”是具备双性化人格的群体,既具有男性睿智的洞察力,又拥有女性常有的细腻体贴的性格品质[3]。由此可见,意象图式对“暖男”的形成和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意象图式本身离不开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活动。

1 意象图式的哲学特征描述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Johnson指出意象图式是人们与外部世界互相感知和互相作用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出现的、赋予人类经验一致性结构的动态模式[4]。也就是说,意象图式是人类认知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外在世界事体的感知形成心理意象,而这种心理意象会反过来影响这些外在事体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并且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互相影响的过程,两者之间最终会形成一致,而这种一致性是发展的,是动态的。在这种发展和动态过程中,会达到主观意象和客观存在动态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可以看出,意象图式具有经验性、抽象性、动态性三个主要哲学特征。

1) 意象图式的经验性哲学特征。所谓意象指的是认知主体对外在事体在自身心理以图像形式的映现。人类与外在世界的接触是通过自身的物质器官与外在世界的接触而实现的,用眼睛来观察,用手来触摸,用耳朵来听,用鼻子来闻等,再通过这些最原始的感官功能进行感知和体验,形成关于外在事体初级的感知,再汇聚到人类大脑,进行心智加工,进而产生心理抽象的图像。而在这些所有的感官体验中,眼睛是获取信息量最大,传播速度最快的。根据心理学家统计,人类每天获得信息的90%来自眼睛。由此可见视觉表征和视觉图像对人类认知和发展的重要性。正如朱存明指出世界本来就是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语言离不开形象作为基础,图像是人眼的功能,人类在观看实物时,就会把所看事物的形象塑造出来[5]。可以简单理解为“客观事物→人类的眼睛→图像”的视觉表征模型。英汉语言里和眼睛的视觉功能相关的表述不在少数,“大饱眼福”“熟视无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汉语表述,英文里面也有相关表述,“Seeing is believing”“eye-catching”“eye contact”等。也就是说,中西方文化里关于眼睛的视觉表征功能方面是趋同的。外在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类自身,先于人的存在而存在。肖江认为世间万物有差异性原始图像经过人类有选择地植入大脑,会生成独具个性的视觉经验,形成原始视觉图像库,而后来的视觉图像便会以前期摄入的视觉图像为典型图像[6]。从这一点来看,人类认知主体的意象图式具有原始经验性。另外,从认识过程的秩序来说,感觉经验是第一性的,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7]。在实践过程中会不断形成认知主体自身对外在事体的感知,进而以经验的形式被保存并且传承下来,这也是人类自身与人类社会得以进化并且发展的重要基础。例如谚语“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和“燕子低飞时,天将雨”,当人们看到早上的云像棉絮时,就意味着下午会有雷阵雨,看到燕子飞得很低的时候,天也要下雨。这些都是人类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通过眼睛观察外在世界的特征和变化,形成感知,并且经过长期的生活验证,以经验的形式保留下来,当人类再看到类似的景象时,便会以大脑中原有的云的形状、出现的时间、燕子飞行的情况等前设图像作为参照,进而做出个体或群体判断,而这种判断是基于长期积累的经验而做出的判断。由此可见,图像是人类意象的客观基础,经验性哲学特征是意识图像的重要属性,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起源。

2) 意象图式的抽象性哲学特征。上文所论述的意象图式的经验性是人类认知主体对外在世界所形成的原始的、初级的、简单的表象活动。人的最初的感知就是对图像的认识,人类意识图像的构建过程就是人类认知主体在经过知觉到表象,再到心理表征,最后到心理的意象图式的过程,即“客观世界→感知和知觉→表象→心理表征→意象图式”。这个过程实现了从“客观→主观”“具体→抽象”“感官→心理”的认知蜕变和升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历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经历了从“结绳记事→图腾崇拜→洞穴壁画→心理表征→意象图式→语言符号表征”的进化过程。人类认知主体所接触的外在世界的原始图像是意象图式的源泉和基础,表达的是原始心理和精神需求,体现的是感性认知和实用性特征,是为了满足个体的主客观需求。朱存明认为人类生产图像的能力绝不仅局限于模仿自然,图像既是人类认知主体眼中的图像,又离不开人的视觉能力和心理能力[5]。从这一点来看,认知主体主动积极的心理加工是意象图式产生的重要方面,离开了人类的心理能力,意象图式也就无从谈起。而人的心理活动的功能之一就是抽象思维,而且这种抽象性也是人类特有的机能,可以相对独立地对外界事体进行抽象活动,形成心理表征和意象图式或者被称为哲学上的意识。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包含了意识或者精神作用的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的过程。从哲学角度来看,意识本身就是人类心理的抽象活动,是对外在事体所形成的原始图像的心理抽象,这种抽象是以外在事体的客观特征为基础,以认知主体的内心需求为导向,是为了满足认知主体心理、精神和实践生存的主客观需要。曾向阳认为意识具有新奇性、实在性、自主性、层次性和因果性等重要特征,而且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在世界图景中的第二性、能动性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性[8]。无论是新奇性、自主性、层次性,还是能动性,体现的都是人类对外在客观事体的抽象性心理加工,是人类自身意识在外在事体的映现。基于此,抽象性是人类意识图式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

3) 意象图式的动态性哲学特征。人类的意象图式源于客观世界事物的外在形状和特点,生成的手段和方式是人类认知主体的心智加工,这本身就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主客观互动的过程。这种心智加工是以认知主体自身的需求、欲望、情感、意志等内在要求为源动力。段钢认为人类对图像的认识是主动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对图像的自主选择和接受与每个人的概念知识以及认知结构有关,而且这种过程是双向和互动的过程,人类既要把外界的信息纳入人类自身已有的结构中,又要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进行重组和重新构建[9]。人类社会进化与发展的过程本来就是螺旋式上升的、动态的过程。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明,从原始人到21世纪新人,人类的发展经历了时空的巨大转变,认知能力不断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从地上到天上,再到外太空,从地上到地下,再到海洋,从物质需求到内心世界,再到精神追求,无不体现人类意象图式的动态性特征。而在人类主体认知能力不断升华的同时,会积极主动地整合外在世界事体的原始图像和自身的内在需求,形成满足自身需求的心理意向图式。并且这种具有新奇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意向图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行为,使得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调整并适应认知主体的主客观需求。由此可见,人类意象图式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外在事体→感官感知→知觉表象加工→心理图像加工→意象图式表征→语言符号表征”的过程。这也是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动态性是意象图式的重要哲学特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客观规律。

2 意象图式的哲学特征对“暖男”的解释力

意象图式理论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方面,它主张在通过空间的感知互动、接触、使用外界事体的实践活动,是在意识上反复出现的、原始的、实用的关于外在事体的心理结构、心理意象和动觉行为,对人类理解世界和抽象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意象图式是连接外在世界和认知主体心理世界的桥梁,而语言是人类主观活动见之于客观实践的产物,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工具和媒介,是心理活动外化的符号表征。从哲学角度来看,是语言认知主体内心意象对外在世界的表征和映现。

1) 意象图式的经验性哲学特征对“暖男”的解释。张晓虎指出人类所有的感受、体验是以身体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有了身体和意义,片面和抽象的知觉才有了丰满的动力学特征,而不同身体的体验强度则构成了不同的个性基础[10]。温度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一种综合的主观感受,对温度的感知包括物理学、气象学、生物学、心理学等领域不同的认知,我们对温度的理解更多是从生活日常经验中总结出来[11]。人类对于“暖”的感知和使用与太阳和火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切又离不开人类认知主体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从自然界雷电引起的火到太阳光给人的感觉,再到现在各种和“暖”有关的发现和发明,无不体现着人类认知主体对“暖”的需求和运用。认知主体对客观存在的太阳或火产生的温度的生理感受阶段是形成经验性心理感受的基础。冷、热、暖、凉等生理感觉会在认知主体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温度心理图式,且具有一定的经验性,亦或个体经验,亦或群体经验。炎热夏天超过人体生理限度的温度会感觉到生理的不舒服,进而会产生火热的心理意象图式;严寒冬天的太阳和火给人暖和的生理感受和舒适需要温度的心理意向;钻木取火,抵御寒冷,逐步摆脱生食等客观需要和主观需求等。“暖男”的出现正是新时期女性对男性品质的具体化,对男性寄予更高的期望,传递出对男性的情感依赖,温柔体贴的阳光性格为婚姻家庭生活提供可靠的性格基础[12]。认知个体或群体基于长期生活实践的感知和实践,伴随着男性和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会形成对男性形象诸如事业型、靓丽型、温馨型等心理图式,并以此为经验参照,做出判断,形成个体或群体性认知和选择。“暖男”的出现满足了女性在长期生活体验中对温馨型男士情感依赖的渴求,对温顺、关怀体贴类男性的需要。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暖男”的认知与理解需要借助意象图式的经验性这一哲学特征。

2) 意象图式的抽象性哲学特征对“暖男”的解释力。人类认知主体的意象图式是对自身以外事体主观和能动的心理映现,是从客观→主观的心智加工的活动,是人类认知外在世界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联系主客观世界的桥梁和纽带。而获取意象图式的媒介是人的物质器官,再由这些物质器官把所获得初步的感知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心理加工,进而产生心理的意象图式,这种意象图式的形成融合了人的心理感知和主观判断,而心理感知和主观判断本身就是人类的主观意识行为,从本质上说是抽象性的,即意象图式的产生是人类认知主体具有抽象性的心理活动加工和处理具有客观性的外在事体的产物。所以抽象性是意识图像的重要哲学特征。“暖男”给我们的心理意象图式是顾家、爱家。懂得照顾伴侣。爱护家人,给家人温暖,给朋友温暖,是女性基于长期的生活经验和需要,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客观存在的众多男性特征中抽象而来的。不同男性的综合特征是独立于女性主客观需求的客观存在,这些外在的客观存在的信息,经过女性的视觉感知和抽象的心理加工,最终会生成抽象性的主观判断,并以意象图式的形式存在于女性认知主体的心理空间,成为女性寻找男性伴侣的抽象性心理意象图式和内在参照标准。所以,意象图式的抽象性哲学特征对“暖男”的产生和认知解释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3) 意象图式的动态性哲学特征对“暖男”的解释力。客观存在的外在事体是人类认知的对象,是心理意象图式的物质基础,而意识图像则是客观事体的心理映现,从本质上两者的关系体现的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刘守和指出物质与意识关系中的高级层是指在意识形成后,在一定条件下,具体的物质与意识组成矛盾后,矛盾运动中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3]。意象图式源于客观存在事体,是客观事体在认知主体心理形成的抽象性心理表征,是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暖男”是女性认知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男性的心理意象图式。女性在长期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对男性伴侣产生了不同的主客观要求和愿望,而且这种主客观需求和愿望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变化。古代社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女性社会地位不高,婚后生活一定程度上依附于男性的心理意象图式,为了维系家庭生活和婚姻的稳定,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要与丈夫和谐共处,朴朴实实,恪守妇道;“大款”体现的是拥有巨额财富男士在女性心像中的心理图式,凸显物质财富的重要性;“高富帅”折射的是对男性伴侣“外形特征+物质财富”双重的心理意象图式;“暖男”体现的是新时期女性对男性伴侣更高的主客观需求和愿望,对于“情感+关爱”则有了更高的需求和愿望。显然,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男性外在客观社会发展和女性主客观需求与愿望矛盾推动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影响的产物,是动态的。因此,我们对“暖男”的产生和认知理解离不开意象图式的动态性哲学特征。

3 结语

以上从意象图式的经验性哲学特征、抽象性哲学特征和动态性哲学特征阐释了“暖男”的生成和认知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新词会不断出现,诸如“屌丝”“小鲜肉”“事业线”“寒女”“剩女”等新词热语,这对我们的认知和理解增加了负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哲学、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不断发展则为我们理解这些词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新的视角。意象图式理论融合了哲学、心理学和认知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是人们认识和理解新事体的重要基础。

猜你喜欢

抽象性图式哲学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菱的哲学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西方美术中的女性人体艺术
民主的悖论
翻转课堂模式下《线性代数》的教学改革初探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羌族刺绣中的图案研究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