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语文要素 探寻朗读之道
——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教材低年段朗读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2-03-16孙广茹

课外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短语课文教材

孙广茹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知信小学,广东 广州 510220)

一、主要研究问题

小学低年级是认读能力形成的阶段,需要逐步培养朗读能力,首先认读生字,接着认读词语、句子,最后到熟练认读文章。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教学应是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在学生朗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以及技巧,引导学生体验朗读的乐趣。

统编版教材依据课标进行了创新,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在落实识字写字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了朗读的序列练习,将朗读要素逐步分解、细化在课文中,层层递进,难度逐渐提高。它是一个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作为一线教师,作为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如何准确地把握课标,如何忠实而又创造性地落实课标就成了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究竟如何才能提高统编教材中低年段朗读教学实效呢?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梳理《课标》对朗读教学的目标要求

依据《课标》要求,朗读能力是递进的,逐步提升的。朗读目标很明确,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是对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指朗读过程中能正确读出每个字的音,强化读的细节,做到不随意减字、不随意加字;流利是以正确朗读为基础的,是指朗读过程中根据标点符号进行停顿,保持语句连贯;有感情是最高层次的朗读要求,是在理解朗读内容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停顿、语气语调等。

据此,笔者梳理了低年段读好课文的要求:

(1)读正确,重点是读准生字、难字、多音字的读音。

(2)读流利,不加字、不丢字、不破词,读出停顿。

(3)有感情,把握好课文情感(热爱、赞美等),通过朗读,把自读自悟获得的情感体验传达出来。

(二)梳理统编教科书中课后习题的朗读要求

统编教材重视朗读,针对文本个性,逐步提出了朗读的不同要求。朗读的序列练习是统编教材课后习题重点训练之一,在编排上由浅入深,呈阶梯式上升难度,这也是为了符合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规律,这些习题设计精巧,学习要点明确,知识体系清晰,与课文构成一个整体。这不仅体现出了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也为教师明确了教学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后练习板块的作用与价值,注重开发其中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利用,围绕课后习题,进行渐进的朗读训练。

低年段课文的朗读训练要求清晰,循序渐进,具有层次性。

(1)一年级上册:读准字音,注意变调;读好逗号、句号的停顿;分角色朗读课文。

(2)一年级下册:读好感叹句,读好长句子;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角色演故事。

(3)二年级上册:读好反问句、感叹句、祈使句;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角色演故事;默读,不出声。

(4)二年级下册:读出恰当的语气(重音、问答、喜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注意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角色演故事;默读,不指读。

以语文课堂为实践基地,依据统编教材课后习题中的朗读序列练习,聚焦语文要素,探索朗读教学的有效方法,通过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研究的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是学生内在知识、能力的基础与根源。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学生在内在知识、能力的推动下,能够以朗读为桥梁,感悟语文知识背后更为深刻的科学内涵,从而实现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学生朗读的过程,并不只是简单的口动,更重要的是心动、情动。因此,可见朗读是全身心的体验。实践证明,示范指导、分解认知梯度、改变言语形式、依托插图资源、唤起生活经验等多种教学策略,能够帮助教师扎实落实朗读教学,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1.示范指导,积极模仿展开朗读

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向师性较强,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以此模仿。朗读要在倾听、模仿中反复、刻意练习,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朗读”,在不断地“比较”——跟教师的比较,跟同学的比较,跟自己的比较——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中提升朗读能力。

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常态,这种对话自然就包括了教师对课文的示范性朗读。如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雨点儿》一文虽然篇幅不长,但第一次出现了长句子。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较大的难度,这时教师或者优秀学生的示范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在范读之后,教师还要恰当地指出“优秀的范读”(可以是教师,最好是学生)中的小技巧。例如:“你们听,他在这稍作停顿,读出了句子停顿;教师听出来了,你在读这个地方时,稍微拖长了一点,就让我们感觉到了……”点评之后可以紧接着进行朗读练习:“请你像他这样读一读”。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愿意模仿,乐于模仿,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自然呈现出来。

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重点关注教师和小教师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形成多方位的体验,得到语感的训练。

2.聚焦文章短语,分解认知梯度展开朗读

在低年级的课文中有一些相对较长的句子,里面包含了较多的定语、补语。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积累较少、思维发展有限,很难理解这些较长的句子。于是,为了化繁为简,教师就可以将这些较长的句子划分为多个短语,并指导学生将其当作一个整体来读,这对学生理清句子的主干和层次、分解长句子的朗读难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荷叶圆圆》一文的教学中,针对这篇课文短语较多的情况,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的生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朗读的过渡,先读词语,再读短语,并将短语看作一个整体。比如,我们从课文生字“翅膀”入手,拓展到“透明的翅膀”,然后到“展开透明的翅膀”,让整个语句的朗读训练如同滚雪球一般,在层层推进中将字词和短语读好。如此一来,长句子的朗读在节奏、语气的调整上也就做到迎刃而解了。

在这一案例中,我们一方面将长句子逐步缩短,降低学生朗读的难度;一方面,又在逐级转化中突破了朗读的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改变言语形式,丰富认知意蕴展开朗读

低年级的文章语言精练、富有诗意,于是,在教学中教师便可以改变言语形式,将课文变成短小的诗句,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比如一年级上册《项链》一文,一位教师把第1段以诗行的形式出示出来: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相同的字数,充满节奏感,当学生带着诗歌的意境朗读这些改变形式的语句,朗朗上口,兴趣盎然。整个过程,没有过多地指导,学生就表现出了高涨的兴趣,朗读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4.善用插图资源,依托直观形象展开朗读

低年级课文常常具有非常多彩的插图,这些插图中的内容往往都是一些教学重点,合理利用就会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插图,在帮助学生认识到更多生字生词的同时,对课文中的内容能够进一步理解。还可以引领学生借助图画阅读,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甚至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读文章想画面的学习习惯,入情入境地朗读。

以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一文为例,这篇课文中的插图富有童真童趣,小青蛙、小蝌蚪、小露珠等形象生动可爱。一位教师展开了这样的教学:首先,教师用问题驱动学生观察:“小朋友们,睁开你们的大眼睛,仔细看看小青蛙在做什么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但认真观看了插图,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时,班级中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小青蛙立在圆圆的荷叶上欢快地跳着,“呱呱呱”地叫着,仿佛在唱歌、在写诗。这时,教师意识到,学生已经真正走进了角色的内心世界,于是引领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谁想做小青蛙也来唱歌读诗呢?”顿时,班级中的学生来了兴致。在接下来的朗读过程中也表现得很棒,读得富有情趣。

这样一来,教师巧妙借用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插图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绪,促使他们全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的观察与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朗读时自然就能够融入更多情感。

5.唤醒生活体验,伴随情感流露展开朗读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以让学生通过熟悉的事物将所思所感的情感体验进行表达。

如一年级上册《四季》一文,用草芽来表现春天的特征、用荷叶来表现夏天的特征、用谷穗来表现秋天的特征、用雪人来表现冬天的特征,这些事物都是四季里最有代表性的。一年级的学生正是想象能力最丰富的时候,又正好处于调皮好动期,学生有这方面的认知体验和共鸣,我则相机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学生对雪人很有兴趣,在各种形式读之后,我让全班同学站起来做动作读,其中我旁边的一个平时很调皮的男生小声说:我觉得“顽皮”应该这样读。他一边用手指着下巴一边用好玩的语气读“我就是冬天”,活脱脱一个调皮鬼。于是我就邀请他再读一次给全班听,并评价他就是一个顽皮的雪人,有没有谁想挑战他?全班热情高涨,尤其是调皮的男生们,我又邀请了一位平时比较调皮的男生,他站起来摇头晃脑地读,我评价他读出了属于自己的雪人。谁还能读出不一样的雪人?再请第三个第四个,果然个个读得活灵活现。

教师唤醒了学生内在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内容产生了情感共鸣,催生了个性化的朗读。

(二)反思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要真正凸显各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统编教科书中的朗读实效,提升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同年级不同班级之间的朗读能力差距较大,教师的朗读水平和对朗读的重视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班级的朗读水平。如果教师朗读水平高,学生整体水平就比较高;教师重视朗读,学生朗读兴趣也就比较浓。在日常教学中,我还发现,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个性化的朗读,读来读去,总有个别学生默默当“观众”,不敢或不肯开口读书,这显然会降低班级整体朗读水平。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朗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朗读机会,在课堂上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们将会继续开展关于如何落实朗读实效的研究,除了继续优化教学策略,还会积极探寻提高教师朗读能力的途径,以及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真正参与到朗读中来,引领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上的“朗读者”。

猜你喜欢

短语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健民短语》一则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