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历史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2022-03-16甘肃省庄浪县紫荆中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中历史高中生

张 雪(甘肃省庄浪县紫荆中学)

历史学科通过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来增强学生对人类文明的理解,高中历史教师,应整合课程内外的多种要素,带领学生修习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充分利用历史课程所展现的道德伦理、思想政治与文明礼仪等内容,注重加强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长。

一、营造人文环境,感悟人文素养

高中历史课程简要介绍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因知识体系的时间跨度较长而存在大量琐碎的知识点。面对巨大的教学压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大多是要求学生以背诵的方式掌握知识框架。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却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对历史学习的热情,更难以使其真正理解历史知识中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为促进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历史教师应打破机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

例如,历史教师可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做起,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获取学生的信任,从而顺利地传播人文精神。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2“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教学中,文艺复兴是“人”的意识的觉醒,人们为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而选择了新的社会制度。结合文艺复兴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历史教师可顺势将开放的教学态度传达给学生,鼓励其在课堂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感受学习的乐趣。具体而言,教师可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重新划分历史学习小组,并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为学生留出可供挑选的余地,尽可能地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通过这种方式,历史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再充满束缚,而是充满着自由气息的扩充视野的途径,高中生将更深刻体会到人文精神的具体含义。

二、深挖教学内容,培育人文素养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文字、图片与实物等类型的素材特点各异,具有不同的学习价值。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只看重文字知识的错误思想,并在新版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供学生搭配文字回顾真实的历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教材中的图片资源可作为全新的挖掘方向,历史教师应对这类隐性知识具备足够的敏感度,将其中隐含的人文价值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长河中流淌的人文精神。

例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教学中,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为学生展现了不同风格的精美玉器,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展现图片类的资源,使学生通过观察玉器、祭坛与神庙的图片,从中感受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敬畏。除此之外,历史教师也可以将2021年3月考古工作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中的文物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古蜀国带有异域风格的祭祀品,并与几乎同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祭祀品进行对比,寻找其中的异同点。通过观察大量的图片资源,以及深挖知识内涵,高中生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具备更详细的理解,同时具备了更强的文化包容度,更好地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在融合中发展的民族,其人文素养将得到大幅提升。

三、组织合作探究,增强人文素养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方式,也是训练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可行路径。自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广为推广以来,各学段的学生都拥有了在课堂上表达自我与交流的机会。高中生由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种学习模式中受益颇多。高中历史教师若是能在合作探究学习的流程中加入人文素养方面的引导,则能唤醒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渴望,使其在灵感的碰撞中更好地接纳人文情怀。因此,历史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展开充分的思想交流,使学生主动感知人文精神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1的“辛亥革命”时,教师要求学生将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作为合作探究的对象,讨论其思想的变化历程,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梳理孙中山早期的资本主义思想与晚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整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进入中国社会的方式,并从孙中山的经历分析其对不同思想的态度因何而生,并跟随孙中山的视角探寻真正的救国之路。通过这种方式,高中生站在“人”的视角上,宛如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时间节点上,综合分析社会状况以及各种思想的适用性,能够更加容易投入真实的情感,并从内心深处认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四、开展课外活动,中提升人文素养

只有将人文素养融入学生的内心,使学生的所思所想蕴含人文关怀,历史教师的培育之路才算走通。为了进一步强化人文素养的培育,历史教师应自觉将眼界延伸拓展到课堂之外,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体验人文精神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展现人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1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公民意识”为线索,结合教材内容,探索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作出了哪些体现人文精神的重大决定。公民意识是人类意识的一种,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自身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有助于高中生发展人文素养。在结合本课内容设计课外探究活动时,历史教师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探究对象,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回答“为什么这部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高空抛物’被写进民法典,可能与哪几件社会事件有关”与“该部法典对‘遗嘱’作出的相关规定避免了哪几类纠纷的产生”等问题。高中生可通过实地采访或搜集网络资料的方式完成本次课外探究,其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将对《民法典》产生更加细致地了解,明白其中许多法条的确立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普遍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公民的问题,而公民也应自觉遵守其中的条例,并积极为法律的进步提供建议。高中生在理解了《民法典》蕴含的人文关怀之后,其在社会实践中也会更加愿意自觉践行相应的公民义务,使人文素养的培育产生现实意义。

高中历史课程中蕴含着丰厚的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资源。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善于营造人文气息浓厚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利用课程中孕育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和课外活动中,亲身感受体验人文素养的博大精深,就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好地满足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同时更能激活学生内心对美好精神品质的追求,将人文精神落实于实际生活。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高中历史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