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梅戏“戏改”工作与黄梅戏起源
——郑立松先生访谈录

2022-03-16江爱华郑立松王艳霞

关键词:黄梅安庆黄梅戏

江爱华,郑立松,王艳霞

(1.安庆师范大学 黄梅剧艺术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2.安庆市 原黄梅戏研究所,安徽 安庆 246001)

采访对象为郑立松先生,采访者为江爱华博士。

一、问(江爱华博士,下同):1951 年5 月5 日政务院根据“推陈出新”方针,结合一年多在各地开展戏曲改革工作的经验教训,颁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了“三改”的内容,即改人、改制、改戏。1952 年安徽省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成立不久,就于暑期在合肥办了全省艺人训练班,学习内容是改人、改戏、改制,历时47天。您是这个队的副队长兼临时团支部书记,请您谈谈当时安徽的“戏改”中有关改人工作是如何展开的?

答:(郑立松先生,下同):说到老戏改,从1949年的10月份到1950年的10月份,我在皖北行政公署文教处文化科当办事员,领导看我是个高中毕业生,便安排我去搞“戏改”工作①“戏改”是20 世纪50 年代中国戏曲发展进程中常用的词汇,是贯彻落实当时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文件精神的简称。本文中的“戏改”特指依据此文件而开展的戏曲改革工作。。“戏改”工作的第一步以中央(那时候叫行政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的文件为准则,吃透文件精神,带着任务到合肥新民剧院去看戏,剧院排演的所有的戏都要看,如京剧、合肥的“小倒戏”(又名倒七戏、倒八戏)等等,那时新民大剧院还没有黄梅调。看戏之后要写材料向领导汇报,根据“百花齐放”的方针,我对这个戏有什么看法?这个戏是优秀的还是一般性的?有没有封建糟粕?1952年皖南行署跟皖北行署合并,建立起安徽省人民政府,而后成立了文化事业管理局,那时我在文化事业管理局艺术处当科员,不是办事员,实行工级制,行政二十级。“戏改”工作的第二步,以省会所在地的民间剧种作为改革重点,成立剧团,我们出价五千至一万元的价钱把合肥新民剧院接受过来了,把倒七、倒八戏改名庐剧,剧团改名为安徽省庐剧实验剧团。

1952 年安徽省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成立不久,于当年7月22日暑期在合肥举办“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集中全省戏曲、曲艺艺人365人,包括文化局干部和政工团一些人员在内,共计500多人。我是该队的副队长兼临时团支部书记,黄梅戏老艺人和中青年演员丁永泉、王剑锋、吴理树、张云风、潘景俐、严凤英、王少舫、田玉莲、锯诗贵等参加了这个训练班,严凤英、潘璟琍、王少舫出演了黄梅戏《游春》《蓝桥会》等,我在艺人训练班当队长,该队有三个剧种,即越剧、拉魂腔(拉魂腔后来改成了四洲戏)、黄梅戏。戏改干部和艺人同住,“三同三合”,同吃同住同学习,另外特别强调,艺人的改造学习是属于学习班的,艺人的思想改造是转变观点问题,很多的戏改干部、知识分子,他们是改变立场问题,提的很明确:一个是改变立场,一个是改变观点。艺人在旧社会感染了很多不良的影响,要求他们彻底改变旧社会不好的生活作风,这就把艺人的政治地位提高了,他们也不再是“戏子”而是人民演员了,这样他们就十分积极,经过这样的学习后,第一个任务,就是组织到华东演出①郑立松先生保存着第一次到华东演出时的集体合影。参见丁秋菊《从5个到51个,黄梅戏剧团30年的发展奇迹》《黄梅戏艺术》2009年第4期,第31-32页。。

二、问:“戏改”工作的第二项任务是“改戏”,京剧、昆曲因为“封建糟粕”太多,许多传统剧剧目被禁演,而黄梅戏却乘着“戏改”的东风迅速崛起,推出《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夫妻观灯》等经典剧目,请谈谈您是怎样改编黄梅戏小戏《夫妻观灯》(原名《闹花灯》)的?

答:我们去合肥开会,就在回安庆的火车上谈一下《夫妻观灯》的改编,跟丁紫臣②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之子。他们商量,《夫妻观灯》中原来的主角名字不叫王小六,叫玩油头,名字听起来好像不务正业,我把他改名为王小六了,“我家住在大桥头,取名叫做王小六。去年看灯我为首,今年看灯又是我带头。不觉来到自家门口,叫声老婆开门喏”,开头加了六句唱,自报家门,就这样改的。老本中的灯,这个灯、那个灯太多了,我就写了三四个灯,三四个唱段,其余都不写了。最后在这个戏的中间插了一段,也就是唱了一段突然停下来,夫妻两个人想回家了,王小六老婆讲“家去,家去,你看那个人光对我看着,不看了,家去家去,不看了”,这样改写就是把原来的热闹停下来了。最后一转身,嘿,那个灯又来了,这样王小六又拉着他老婆去看灯了,同时还呵斥看他老婆的人,“你看灯就看灯,你看我老婆算什么回事”?所以这个戏,就这么一点转折,特别的带劲。这个刹车特别带劲,改编最成功的一点也就是这个地方。

三、问:“戏改”工作的第三个任务是“改制”,废除旧的戏曲班社,建立新型的戏曲剧团,请您谈谈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是怎样建立的?是怎样开展演出的?

答:艺人暑假训练班的学习中,这时候大家才发现了黄梅戏,当时我就向宣传部长桂宁西汇报,说中央已经批准倒七戏成立实验剧团了,是国有剧团,结果省委书记曾希圣发话,要在合肥建立一个黄梅戏剧团,他说我们地方上给钱,不要中央的钱,按照曾希圣的要求组建了安徽省黄梅剧团。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建立之后,1953年6月,我们是第一个跟外边联欢的,跟波兰的马佐尔夫歌舞剧团联欢,在南京大礼堂演出。当时波兰的马佐尔夫歌舞剧团被斯大林誉之为“东欧之花”。它要到安徽来,到南京来访问演出,消息一出来,江苏省委书记柯庆施打电话要求安徽黄梅剧团来联欢,他说“我们没有什么好的跟他联欢,你——黄梅戏,来跟它联欢”,我接到上级委派下来的任务,连夜把安庆的这些演员,包括王少舫、严凤英等年轻演员召集了起来,临时成立一个“演出剧团”,我当团长,陆洪非、王兆乾负责宣传。演出的剧目就是《夫妻观灯》《打猪草》《天仙配》等。报幕怎么报?第一个,“仙女配农民的故事”,当时翻译得很好,演出之后他们很开心。开完联欢会以后,南京秦淮河的一个剧团邀请我们公演,我们在秦淮河公演了。

四、问:黄梅戏的起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安徽和湖北两地争鸣不已,请您谈一下黄梅戏的起源。

答:我们在东至③东至县,现隶属安徽省池州市。的洪坊,发现一个清朝末代秀才姚克容。他抄了一个戏联,这个戏联是这么写的,“颂德歌应抒白雪,登高调不唱黄梅”,黄梅的名字就是这么出来了。这个时间是清咸丰丙辰六年,就是1856年,端阳节(即端午节)的那一天唱戏,戏台柱子上写的对联④郑立松先生有当时的笔记本记录了相关具体内容。。

也就是说那个时候,黄梅戏已经有名称了。我们对有黄梅调名称的时间,推来推去只有一百多年,不到两百年。

这一副对联,是一个不可否定的存在,那个秀才保留得很好,他专门收集各种类型的对联。所以我们目前编的黄梅戏历史中有关黄梅戏名称的由来,我个人觉得说的有点牵强,经不起推敲,他们地域观点太重。从宿松到黄梅只有20多公里,宿松到安庆有100 多公里,这里是三角地带,江西、湖北、安庆的三角地带。这个戏在湖北和江西都叫采茶戏,在我们安庆叫黄梅调。也就是说这些地区都在流行这么一个东西,但是安庆人很敏感,安庆把江西、湖北的东西也都带过来了,重整为黄梅调,不叫黄梅戏,以后才慢慢的改成了黄梅戏。结果反过来,湖北也不叫采茶(采茶调)了,也叫黄梅戏了。湖北的知名学者桂遇秋,跟我的关系很好,有一次开会遇见桂遇秋,他讲“我们湖北丢了一个剧种,安徽增加几个剧团,为什么?我们把这个剧种就叫做采茶,我们是在采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现在把采茶丢掉了,把黄梅戏请回去”。所以他讲得深刻得很,湖北丢了一个剧种,安徽因为有黄梅调(戏)增加了一些剧团。

2021年10月21日于宜园小区

猜你喜欢

黄梅安庆黄梅戏
鱼殇
黄梅之星 谢军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黄梅之星 朱婷婷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金花夺目 黄梅璀璨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
黄梅落尽,佛心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