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生命课堂,与语文共舞——江西“生命语文”教育形态构建课例观摩暨理论研讨活动综述

2022-03-16张声兰封义珑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赣州市江西省语文课堂

张声兰 封义珑

阳春三月,每一瓣鹅黄,每一剪浅绿,每一蕊嫣红,都诠释着生命最绚丽的色彩。2022年3月10日至12日,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教育科技体育局联合主办的江西“生命语文”教育形态构建项目课例观摩暨理论研讨活动在江西省赣州市举行。本次活动由赣州市初中语文封义珑名师工作室和赣州市赣县区第四中学承办。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师生代表、江西省“生命语文”教育形态构建项目成员单位代表、赣州市初中语文封义珑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赣州市赣县区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赣州市赣县区初中语文骨干教师代表以及省内相关学校、教研室代表共200 余人参加活动。此次研讨会不仅阐明了“生命语文”教育形态的理论主张,还描绘了“美己之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教育愿景,探索了语文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路径。

一、当下教育现状是生命语文的缘起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詹艾斌教授在“生命教育的三个向度及其时代性要求”的专题报告中从“认识生命(认识论要求)”“敬畏生命(伦理学要求)”“建构与发展生命(存在论与本体论要求)”三个方面阐释了其对生命教育的基本理解。其指出,生命教育要跟上时代性发展要求,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应该致力于敦促师生走向生命与灵魂的卓越。生命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不只是停留于珍爱生命、保护生命式的说教,而更在于两个具体方面:一是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于个体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自觉诉求,二是生命共同体意识的明确确立以及由此表现出对他者生命的关切、温暖。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教育指向个体生命的拔节生长与生命共同体深层的生命和谐。

对于生命教育发展是时代性要求这一命题,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代表、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余勇超在“谈谈‘生·成’语文教育形态建构”主旨报告中说道,当下物质越来越丰富,可人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和苍白,这种堪忧状况的根源到底是什么?静心细思当下教育,可以发现,当前有很多学校教育忽视“人”,特别是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人这一独特生命体的存在。其教育内容大多远离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也仅在既定的、划一的和认知主义的轨道上循环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阻抑智慧、束缚个性和消蚀朴素性灵的病态倾向。一切向分数看,忽视甚至缺失对学生审美、品性、理想等的教育成为很多教师的问题所在。无疑,这种教育观的原点出了问题。近年来,国家一系列的文件政策和教改实践让一线教师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学生走进学校不应是来获得高分的,而应是努力成为“根培魂铸、生命充盈、趣味高雅、持续生长”的时代新人。好教育的重要使命是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体认人生的价值,明白自己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发现、发展、成就自己。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教育科技体育局教研室封义珑老师在报告“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与语文共舞”中引用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的一段话指出,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等都更神圣。任何生命都无法被另外的生命所代替,生命具有唯一性,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也是教育的价值归依。他呼吁语文课堂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开始,以生活世界为根基,以语文课堂为载体,以成全每一个生命为指标,以生命发展为基础,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关注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使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技能、语文素质的途径,同时也是对人性的陶冶、灵魂的洗练、人格的提升与生命生长的唤醒。其倡导语文教师要把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上,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注生命的整体性,理解生命的成长性,从而以提升师生的精神生命为最终目的,让“语文从生命中来,往生命中去”;生命语文课堂应是生命之河、情感之河、创造之河和知识之河,是承载课程文化的母体,是学生个性张扬的青草地。语文教师要用自己诗意的人生去润泽生命,用充满激情的生命去开启生命的智慧。

二、语文核心素养是生命语文的根基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指的是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作为基台。余勇超老师在报告中指出:生命语文教育形态力求顺应基础教育发展要求,由之前“一元化、单向化、线性化”的教育主张创生凸显出“二极化、系列化、圆合性”的教育形态体系,使之更加具备语文学科性质,符合语文学科属性,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体现辩证思维。因此,语文教学要从语文学科性质出发,尊重语文学科的属性。语文课首先应着力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并从谋局布篇、遣词造句、个性情味等去挖掘语文的元素。在观摩课中,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第四中学朱玲艳老师以《安塞腰鼓》中潜藏的陕北人民对生活的热情,以课文中绽放的蓬勃的生命力为基点,力求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朗读,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节奏及情景再现、情感基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引领学生在读中感受安塞腰鼓的律动和安塞人对生活的澎湃激情,层层渐进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既理解生命的意义,又瞬间唤醒他们的学习自觉和对生活的热情状态,感受到生命美好的样子。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四中学张妍老师讲《石壕吏》也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味,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直达生命。

其次,语文教师应注重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师教学理念应由“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朱子中学洪文明老师执教的《变色龙》一课以开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以尾首对应文段的分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尊重了学生个体生命的特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认识沙俄社会的虚伪、人性的丑陋。

正如江西省共青城市中学童美玲老师点评时所说,洪文明、张妍、朱艳玲三位老师非常好地做到了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为了知识的研究者、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三位老师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使得语文课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工具,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能将自己的体验与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知识的获取结合起来。她还特别指出,在教授《变色龙》这篇文章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单篇文本的独特性,还需由一篇到一类,对“契诃夫式”的创作风格与手法及其与讽刺类小说同异性分析多加关注,进而实现由“教这一篇”到“教这一类”的转变,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换。

詹艾斌教授点评道,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善、向阳,因此语文课还应该有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张妍老师执教的《石壕吏》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情境设置中让学生领悟老妇的苦难,学会同情他人、珍惜和平、珍爱生命。朱玲艳老师以理解民俗价值意义、传承优秀文化为教学目标,让学生从读文开始,静心读文,反思读己,思考生命,思考人生。就像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罗文华老师所评价的那样,这些示范课是有主题、有情境、有任务、有活动的四有好课,和教育部所倡导的“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学模式一脉相承。也正如罗文华老师所期待的那样,生命语文课堂的每一堂课都充满生命的活力,每一个孩子都充满生命的感动,每一名教师都充满生命的激情,每一所学校都充满生命的气象,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在与语文共舞!

三、立德树人是生命语文的根本

在“生命教育的三个向度及其时代性要求”的专题报告中,詹艾斌教授指出,语文教育教学的根本评价标准在于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成效。我们积极关注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号召;积极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专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解答“基于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学科命题,努力践行“基于语文学科培养时代新人”。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如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呢?

首先,在进行单篇教学时,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紧扣“生命语文”。例如,《变色龙》要结合时代背景讲出主人公的可怜与可悲形象,《石壕吏》要讲出对百姓的同情,《安塞腰鼓》要讲出生命的生生不息。

其次,语文教师要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邓井英老师在“奉新县‘生命语文’教育形态的建构”专题报告中指出,为使“生命语文”教育的实践有“法”可依、有“力”可借、有“径”可循,我们可以开发创设课程,从而实现育人目标。例如,可创设学科类课程,如生命资源整合课程、阅读课程、写作课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在人文中成长,在阅读中丰富精神世界,并让“写作打通生活”,照亮生命;可创设校本类综合性语文课程,如电影课程、经典诵读课程、课本剧课程,让学生在美的熏陶、德的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品格;也可创设研学类课程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还可创设地域文化课程,民俗是民族的血脉,充分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可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怀。

再次,生命语文中的生命共同体,不仅指向学生,更是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共同组织的生命共同体。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教师发展中心黄筱红老师在对语文的立德树人目标进行论述时指出,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角度来看,教师不要以评判者的姿态对待学生的发言,而应做一位引导者和共同的研讨者;重过程,而非重结果,不做学生发言的裁判员。江西省赣州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教育科技体育局教研室封义珑老师指出,在思想情感上,语文教师要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中,用真诚叩击每一颗求知的心灵。江西省赣州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赣州市会昌县教育事业发展中心李淑琴老师在评课中阐述了对“生命语文”的思考,她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想丰厚学生的生命,需首先丰盈自己的生命;老师先要关注自身的生命形态,才能辐射影响学生的生命形态,唤醒和激励学生的生命。

归纳起来,与会老师主要从以下六个维度进行了探讨。

一是生命语文课堂的立场定位。生命语文课堂把生命作为立场定位,生命是实施课堂教学基点,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生命语文课堂运作的过程,就是把生命作为教学的核心,点化和润泽生命,促进生命的发展、改善生命的质量、提升生命的意义的过程。

二是生命语文课堂价值观体现。生命语文课堂以生命为本,遵循生命成长之道,开发生命的潜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的生命活力得到有效发挥,心灵得到丰富与发展,生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由此,课堂成为师生在知识、能力、思想和智慧等方面共存共生的舞台。

三是生命语文课堂的目标追求。生命语文课堂的目标要体现出对学生生命整体的关注,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为学生建构知识世界,以培养学习力;为学生建构生活世界,以培养感受力;为学生建构方法世界,以培养创造力;为学生建构情感世界,以培养体验力;为学生建构科学世界,以培养探究力;为学生建构精神世界,以培养影响力。

四是生命语文课堂的建构特征。“有生命的教学”是生命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从生命哲学的层面上看,“有生命的教学”的构成要素,包括有生命的施教者、有生命的受教者、有生命的教学内容、有生命的教学过程和有生命的课程资源。生命语文课堂建构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尊重生命的自主性特征、注重生命的生成性特征,张扬生命的开放性特征、体验生命的活动性特征、关注生命的整体性特征。

五是生命语文课堂的资源构成。生命借助于资源而成长,生命体信息的记忆与传递,教育环境的开发与设置,生活场景的形成与变化,知识文本的呈现与张力,教学技术的运用与创新,个体经验的积累和形成,教材作者的生命律动和智慧,时代精神的载体和呼喊,当代科学的发展与展望,这些都是生命的创造,都是生命的能量,都是生命的生成,都是生命的智慧,也都是哺育生命的“空气”“阳光”和“水”,都需要纳入生命教育的视野,成为凝聚着生命气息的来源于生活世界的构成性资源。

六是生命语文课堂的实施途径。本真的生命样态,需要本真的生命课堂来滋养。生命是纯真的、不加伪饰的,因此,生命化课堂也应该是自然的、纯朴的,要让生命参与、体验、对话、交流、探索、滋润、丰富、发展。

此次江西“生命语文”教育形态构建项目课例观摩暨理论研讨活动的顺利开展,有效明确了新时代语文学科的育人方向,进一步深化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研究,为后续语文教育形态建构工作的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提供专业理论指导,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扎实推进江西省基础教育语文学科建设与发展,全力推动江西省基础语文教育学派的建构。相信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将在“生命语文”那片桃红柳绿的青草地上绽放最美的舞姿。

猜你喜欢

赣州市江西省语文课堂
模拟成真
持续做好“后半篇文章:!
——赣州市审计局这样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
老骥伏枥 为霞满天
——庆祝江西省赣州市老年大学建校30周年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启航
江西赣州市老年大学校歌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