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新闻品历史,探新知育素养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2022-03-16廖琴华禄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人民解放军主观消息

廖琴 华禄

【教材、文本分析】

《消息二则》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毛泽东同志于1949年4月22日撰写的两则消息。

统编教材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此单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建构属于自己的、有机的知识结构,获取较多的直接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活动探究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此单元的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那么,《消息二则》这一课,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新闻和初步写作新闻的能力呢?

新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应用文体,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初中生对这种文体相对陌生,对新闻知识不甚了解。指导学生掌握新闻基础知识,特别是指导学生自主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就显得很有必要。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将构建知识的环节放在了首要的位置。通过自主研读和借鉴“他山之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

新闻作品也是文学作品,但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又有区别,应提示学生在阅读新闻作品时关注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新闻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学习新闻作品特有的写法。为此,可设计“我做新闻播报员”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加深对新闻作品的了解。

指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是此单元的第三个任务,学生要写出有“新闻味”的作品,就必须对新闻语言有准确的把握。不同体裁的新闻,语言特点也有所不同,既要引导学生掌握个性,也要引导学生把握它们的共性。为了落实这个任务,可设计拟写消息的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来引导学生了解新闻采访,熟悉消息的写作思路。

【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相关知识,认识消息体裁的特点。

2.把握消息的内容及结构特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的情感与立场。

3.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内容,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品味语言,欣赏新闻的写作艺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调查:

1.同学们平时阅读吗?喜欢阅读什么体裁的文章?

预设:初中生大多较喜欢阅读小说。

2.小说故事性强,老师也喜欢阅读小说。我想问问,同学们平时阅读新闻吗?

预设:有时听新闻,看新闻,较少阅读新闻。

同学们对“新闻”了解多少呢?

请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1:新闻报道的是最近发生的事。

生2:新闻就是报道可以引起读者兴趣的事情。

生3:新闻报道时要还原事实的真相。

……

刚刚同学们谈了自己所了解的新闻,那么,什么是新闻呢?新闻有什么特点呢?

二、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研读“表达·交流·实践”相关内容。

关于新闻的定义,中外新闻学界有几百种之多,下面列举三种关于新闻的定义。

(屏显)

①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中国范长江)

②新闻是对一个足以引起读者兴趣的观念或事情,在不违背正确原则下,所做的最新报道。(美国卡迪斯)

③新闻就是把最新的事实现象在最短的时间间距内连续地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德国道比法特)

请同学综合课本相关内容和链接的新闻定义,给新闻下一个定义,并归纳出新闻的特点。

学生发言。

教师对学生发言评价,展示规范定义及特点。

(屏显)

新闻: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一般为受众所关注,经传播者选择,借助各种符号载体及时传播;也指新闻体裁,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

新闻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公开性。

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现在我们就走进毛泽东在1949年4月22日所撰写的两则堪称典范的消息,来更深入地了解新闻,学习如何阅读新闻,如何撰写消息。

三、初读文本,了解新闻

1.自读两则消息,提醒学生注意结合注释、旁批、补白,明确消息的一般结构。

学生回答。

(屏显)

消息一般有固定的程式: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

重点提示学生注意消息头,消息头是消息的文体特征,提醒学生注意消息头包含的信息。

2.明确标题、导语、主体的区别。

师: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来概括《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内容。

学生讨论、发言。

预设:

一句话概括——

生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师:这两种表达哪种更符合要求呢?

生3:我认为第二种方法更符合要求,第二位同学的表述,就是新闻的标题,新闻的标题极为简练地用一句话表达出来新闻最主要的内容。

一段话概括——

生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2: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21日5 时起,西路军开始渡江,与此同时,东路军也发起了渡江战役。

师:同学们认同哪位同学的发言呢?

生3:我认同第一位同学,第一种说法简明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第二种说法虽然更加具体,但是概括得不够全面。

师:用一段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不可能把全篇内容说出来,只能简明地说出主要内容。什么人?多少人?什么事?什么地点?请同学们对第一种说法进行修改。

生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就是新闻的导语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闻标题、新闻导语和新闻主体之间的差异。

(屏显)

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看标题。

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看导语。

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看主体。

四、再读文本,明确要素

1.再次自读文本,勾画出在两则消息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发言。

预设:

生1:我找到了两则消息的对象都是人民解放军。

生2:我找到了两则消息中渡江的时间。

生3:我勾画了两则消息中解放军作战的情况。

……

2.指导学生明确新闻中一般具备的要素。

(屏显)

新闻要素:五个W 和一个H,即who(谁)、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何)和how(如何)。

五、三读文本,品味语言

活动:我做新闻播报员。

1.同学们常常都能听到新闻,你们知道该怎么播报新闻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预设:

生1:我觉得新闻播报时语音要标准。

生2:我觉得新闻播报时要客观,不能有太多主观色彩,因为新闻的特点之一就是客观性。

生3:我觉得新闻播报时声音要舒展明快,吐字要清晰。

……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新闻的播报和播诵一般的文学作品是不同的,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播报时不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不少新闻也是隐含了新闻作者的主观情感的,播音员拿到一则这样的新闻,首先要寻找到一些需要读重音的字眼。同学们觉得,一则新闻中,哪些内容是用客观平缓的语气来播读,哪些内容可读重音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新闻事实需要客观的播读,体现主观评价的字眼可读重音。

2.品味语言。

同学们再次自读两则消息,勾画出新闻事实和能体现主观评价的字、词、句。

要求:分组完成,1、2 小组勾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3、4 小组勾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生自读,思考,勾画。教师巡视,可适时指导学生。

分小组发言。

预设: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生1:我认为整则新闻中新闻事实占了很大的篇幅,文中“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这两句能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

此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这两句中可以读重音的字、词。

参考:摧枯拉朽,摧折枯草朽木,这里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展现了国共两军交火后国民党溃不成军、兵败如山倒的情形,反映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虚弱,不堪一击。风平浪静,往往用来比喻平静无事,这里用其本义,指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是当时江面自然条件的写照,也暗示了我军占“天时”而敌军并无“地利”。直取对岸,直接攻取。取,打败敌军或征服别国。既是对战况的描写,也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战斗场景。

生2:我认为“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这一句也能体现作者的主观评价。

此处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这两句中可以读重音的字、词。

参考:这一句是这则新闻的结尾。英雄,这个词修饰战斗,是对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的直接赞美。坚决,这个词修饰执行,既是对人民解放军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是对未来战局的预见,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正在坚决按照最高统帅的命令,乘胜前进,奋勇追敌。

师:刚刚同学们勾画的这几句较为明显的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同学们能不能再到新闻事实中找一找有没有能体现作者主观情感的字、词、句呢?

学生思考讨论。

参考:标题中的“我三十万大军”中的“我”这一第一人称的运用,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导语中的“英勇”一词,“已有三十万大军”的“已有”一词,都暗示了解放军的一往无前和国民党的不堪一击。

预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生1:我认为此则消息中“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些内容可以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溃退”“毫无斗志”“甚为”“锐不可当”等词语都是对人民解放军英勇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敌军毫无斗志,也点明了毫无斗志的原因。所以这几个词语在播诵时可以考虑读重音。

生2:受前面一则新闻的同学和老师发言的启示,我勾画了新闻事实中的一些词语,如人称词语“我西路军”“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我”“我军前锋”等可以看出新闻作者的立场,可以展现作者的情感倾向。

生3:我认为标题中的“横渡”一词能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为我们展现了战役的壮阔及解放军的绝对优势。

师:提醒同学们关注两则消息的施动者,两则新闻的施动者始终是人民解放军,这实际上显示了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的主导地位。

新闻是客观的,但我们却在这两则消息的客观事实中找到了许多包含作者情感倾向的字词,这是为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这两则消息的背景。

3.了解背景,明情感。

(屏显)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试图依托所谓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保有半壁江山,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 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师: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是在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后传来的捷报。闻听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堑的喜讯,深知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大势已去,毛泽东的内心怎能平静呢?这种激动的心情自然带到了这两则新闻之中。

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这两则新闻,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4.我做新闻播报员。

师:辨析了这两则消息的新闻事实和主观评价,了解了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我们找到的可读重音的字词,我们一起来尝试播报新闻。同学们可以任选一则进行播报。老师先示范,同学们再自由播报。

教师示范播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同学们自由播报。教师巡视,适时进行指导。

一名男同学展示。

一名女同学展示。

教师点评。

总结:渡江战役已经过去73年了,但这两篇新闻却让我们重温了这段历史。这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让人民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历尽艰辛。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呢?

六、作业布置

(屏显)

1.从今天的报纸中选出两篇新闻,划出结构,找出新闻要素,并体会新闻的特点。

2.最近学校举行“和信杯”篮球赛,请你模仿本课撰写一则消息将这一新闻报道出来。

提示:①精心选择报道的角度。

②注意挑选好采访对象,精心准备采访问题,制定好采访提纲。

③注意采访内容的编辑、选用。

④撰写消息应注意消息的内容的组织,落实消息写作的标准。

【板书设计】

消息二则

新闻事实 主观倾向

何人 人称

何事 称谓

何时 修饰语

何地 语气

为何

如何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新闻单元的第一课。对于新闻这种文体,初中生并不是很了解,要学习的相关知识很多,要养成的素养能力也很广泛。了解常见的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的能力,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这些都是此单元要落实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些任务,我反复阅读课文和教师教学用书,查阅了大量资料,精心设计了本教学设计。

这一课由两则消息组成,两则消息是同一作者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撰写的,主题一致,写作的目的是一致的,共性很多,我抓住这些共性,对这两则消息进行了整体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基本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够初步辨析新闻事实与主观评价,基本掌握消息写作的程式。

构建新闻的知识体系难度不大,学生借助课本中的“活动·探究”部分、课文内的批注,就能对新闻有所了解。为了让学生对新闻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笔者又引入了部分中外学者对新闻的定义,使学生对新闻的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消息的各个构成部分,笔者设计了“用一句话”“用一段话”概括新闻的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新闻标题、新闻导语和新闻主体的不同特点以及它们不同的功能。

辨析新闻事实与主观评价是新闻阅读的重点,也是新闻阅读与其他文学作品阅读的一个重要区别。为了使学生学会辨析新闻事实与主观评价,笔者设计了“我当新闻播报员”的实践活动。在辨析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发言,教学效果较好。在播报新闻的实践中,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争当播报员。在这一环节中,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进行了实践,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有积极作用。

理解作者是怎样组织、呈现新闻事实,怎样用事实表现自己的态度与倾向,也是新闻教学的重点。这一任务,我将它落实到了课后作业中,学生模仿课文进行新闻创作,教师在学生进行创作时及时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在实践中落实这一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培养语文素养道阻且长,吾将上下求索!

猜你喜欢

人民解放军主观消息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一张图看5G消息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消息
消息
消息
人民解放军誓词的回顾与启示
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诞生的前前后后
人民解放军首次缩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