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的精准帮扶机制及路径研究初探
——以华中地区某高校为例

2022-03-16杨国强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困难毕业生

杨国强

(华中师范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 湖北·武汉 430079)

高校未就业毕业生是指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考研二战、求职意识淡薄、“缓就业”、“慢就业”、家庭经济困难、身体原因、心理原因、求职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在毕业前仍未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群体[1]。权威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就业部门面临的现实问题,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帮扶工作也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高校管理角度来说,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分类甄别以及对求职困难毕业生的精准帮扶亦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需要从身份甄别、方案制定、就业指导、信息推送、就业反馈等方面展开有针对性的工作。

本论文以华中地区某高校为例,尝试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具体分类,进而尝试对未就业毕业生现实状况进行原因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就业帮扶机制及路径探索。本论文立足于本校就业管理部门对未就业毕业生的管理和帮扶现状,将宏观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原因分析到对策研究,从现状分析到方案制定,既立足于高校实际,又着眼于经验总结,共同推进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

1 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焦虑迷茫情绪

权威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焦虑迷茫情绪,大部分未就业毕业生对自我认知、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乃至职业规划普遍感到焦虑及迷茫。对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伴随着职业角色转换,部分毕业生面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挫折,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和排解心中的迷茫[2]。这种迷茫感又催生了毕业生群体在求职过程中的挫败感。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大部分未就业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几乎没有详细的规划,未来的职业定位的是出于一种懵懂的状态。

1.2 成就感降低

相较于求职成功的毕业生,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普遍偏低。部分未就业毕业生尤其是求职困难毕业生在多次求职失败后,其自信心和自尊心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挫。受挫的心态再叠加上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一时间无法解决的困难,使得大部分未就业毕业生的自我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部分丧失,进而让失落感和自卑感伴随着求职的全过程。

1.3 社会认知偏差

在经历过多次失败的简历筛选及笔试面试后,部分高校未就业毕业生会将求职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社会的问题,容易产生“不是我的能力不行,而是没有相应的人脉”“这个社会对我实在是太不公平”“找工作已经进入拼爹时代”等等不正确的想法及认知。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部分经济困难性的未就业毕业生在面对求职的时间及经济成本时,往往举手无措,比较容易产生内心的焦虑感及不平衡感,他们会抱怨父母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容易将求职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久而久之,求职心态上会产生偏差,进而影响自身生涯规划及职业发展。

1.4 弥漫负面情绪

除了上述情绪影响外,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尤其是求职困难毕业生群体中还存在着其他的负面情绪,比如失眠、焦虑、抑郁、沮丧等[3]。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上述负面情绪时刻影响着未就业毕业生的求职过程和求职结果,未就业毕业生身上背负的多种负面情绪,在不同的未就业毕业生身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会对未就业毕业生的生涯规划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5 等待观望情绪

由于大学生价值选择多元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不强烈,求职方向不明朗,具有浓厚的观望色彩。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经过调研分析,每年有5%-7%的毕业生缺乏求职的紧迫感,他们往往深陷“缓就业”“慢就业”“等就业”的负面情绪中,缺乏对未来的清晰定位,丧失对高质量就业的兴趣,转而以“二战考研”“二战考公”等理由来逃避紧张的求职过程,祈求在观望的情绪中,暂时来躲避就业的压力。

2 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的工作机制及路径探索

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仅阻碍了毕业生个人心理健康的成长和才能的发挥,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高校就业管理部门作为学生就业管理服务部门要承担起工作职责,及时纾解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在就业精准帮扶及路径选择上做出更多的探索。以笔者所在的高校就业管理部门为例,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精准帮扶既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高校就业部门发挥其核心的作用。

2.1 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高校就业管理部门(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肩负学生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及就业能力提升等多重工作职能,应该建立完善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和就业指导体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在低年级学生群体中加强生涯唤醒教育,在高年级阶段加强求职能力提升以及职业规划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未就业毕业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涉及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就业实习等环节,需要在就业指导制度、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实习实训及就业推荐等方面,做出针对性的工作部署安排。

2.1.1 转变求职观念

部分未就业毕业生群体之所以未能及时落实毕业取向,很大的原因就是毕业生没有求职意识,或者说是求职观念已经不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部分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在就业岗位、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与实际社会岗位供给之间存在着鸿沟,部分未就业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比如基层选调、定向招聘、特岗计划等)的观念已经明显落伍,不能及时调整求职目标。针对此种情况,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帮扶其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适时调整求职目标,以实现尽快就业、优质就业。

2.1.2 重在求职能力提升

相较于求职成功的毕业生,未就业毕业生特别是求职困难毕业生群体的求职能力明显不足。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部分未就业毕业生在简历制作、面试准备、无领导小组谈论等求职环节有着明显的短板,甚至有的毕业生普通话及板书书写都没有满足实际工作的最低要求。鉴于此,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要强化对未就业毕业生的求职能力提升,在专业知识教育、技能的培养、就业信息收集、笔试面试技能提升、创新创业培养等多个方面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能力。

2.1.3 强化就业实习实训

部分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存在着动手能力不足、专业与所拟从事的工作不对口、缺乏专业的实习机会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要根据学校实际,强化就业实习实训教育,搭建以就业为目的的就业实习、见习平台,将就业实践、就业指导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第三学期专业实习”“企业孵化”“顶岗实习”“技能实习”等多种形式,为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训及就业机会,帮扶未就业毕业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适应社会,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2.1.4 加强就业指导

由于缺少足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部分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对就业前景缺乏真正的了解,对自己究竟能从事什么职业缺乏清晰的认知。针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不够的情况,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要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在低年级学生群体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尽早树立生涯和职涯的观念,在毕业年级及时开展求职策略与技巧等就业能力训练,利用课程指导、校友沙龙、求职故事分享会等多种途径,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求职观念,尽早树立良好的职业目标。

2.2 建立就业帮扶工作机制

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高校就业管理部门更应该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在工作机制、人员配置、经济补贴、心理帮扶、个性化指导等方面展开针对性的帮扶和引导,帮扶其尽快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2.2.1 经济资助和心理帮扶并重

高校就业管理要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型,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工作。针对求职困难的毕业生,要合理利用求职补贴、就业帮扶专项资助等资源,适当对家庭困难毕业生进行经济支持。针对少数民族毕业生,要成立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就业帮扶组织,了解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是实际需求,通过召开少数民族就业工作座谈会,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难点,设立专项资金,帮助联系单位推荐就业。[4]

2.2.2 建立区域性就业市场联盟

高校就业部门要根据地域内兄弟高校的情况,建立区域内共建共享的就业市场联盟,实现各高校之间的就业信息共享、优质单位共享、网上签约系统数据共享。以武汉地区为例,在汉部属8所高校设立的“在汉部属高校研究生就业联盟”已初具规模,深得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群体认可。就业联盟的建立,可以极大节约经济困难学生的求职成本,帮助学生充分就业。

2.2.3 做好特殊学生的就业帮扶

由于学生家庭背景以及求职能力的差异,部分高校毕业生存在着心理障碍、身体残疾、家庭贫困、学业困难等特殊问题。针对这些特殊学生群体,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帮扶,做好这些特殊学生的就业帮扶。一方面,对这些特殊学生进行个性化、“一对一”的就业辅导,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帮扶工作。比如,针对学业有困难的毕业生,要敦促其按时修够学分,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推荐2-3家就业岗位,在帮扶其尽快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其尽快就业;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加大“一对一”的求职心理帮扶,利用生涯咨询师等多种力量,形成心理帮扶的合力,帮助其度过求职心理焦灼期,帮扶其顺利就业;针对家庭有困难的毕业生,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该将其纳入学校精准帮扶库,利用求职补贴发放、求职路费补贴、就业过程资助等形式,缓解毕业生的求职压力,节约毕业生的求职成本,在经济上帮扶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针对“缓就业”“慢就业”等特殊学生,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帮扶其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转变惰性思维,帮扶其尽快实现就业等。

2.2.4 实现就业信息精准推送

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利用APP、网站、微信企业号等技术平台,实现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精准推送。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自2017年起,充分利用“智慧就业平台”以及“网上签约系统”等信息技术平台,采用大数据挖掘以及数据分享等手段,实现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精准推送。智慧就业平台实现了“就业信息采集—就业信息推送—远程面试—网上签约—在线派遣—掌上离校”的一体化信息流程,实现毕业生就业程序的快捷化业务办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强未就业毕业生的生涯指导及就业教育管理,势在必行的。高校相对于社会和家庭,对于未就业毕业生的心理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就业部门要根据学校以及未就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帮扶机制,探索求职就业帮扶新路径,加大力度解决未就业毕业生的教育引导,在心理及经济上对求职困难毕业生进行精准帮扶和生涯指导,助推其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困难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选择困难症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