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披文入情”教学法的操作路径初探

2022-03-16张青云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门铃议论文教学法

张青云

所谓“披文入情”教学法,是指从文章的语言入手切入课堂,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涵泳、学习方式的把握而引领课堂的一系列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既要重视语言,又要重视文章的主旨情意,后者特别要通过文辞这一途径去领会。

“披文入情”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概念,转换为一种语文教学法,与“三步教学法”“导读法”之类的教学法相比有明显不同。一般的教学法是从普遍的教学形式入手规定某种大致的教学操作模式,而“披文入情”是从语文学科特性出发,从教学内容出发,具体地界定语文教学原则和系列方法,这对于学科界限常常模糊的语文课堂来说,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下面我们谈谈“披文入情”教学法的具体操作路径。

一、确立教学内容

1.依据语言的文体特征选择教学内容。

文体不同,对材料的处理也不同,语言表现的形式也不同,因此教学的重点也不同。比如写“习惯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可以是记叙文也可以是议论文,行文方式迥然有别。下面是同一事件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中的呈现方式。

记叙文:

习惯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

“咚,咚,咚”,三声响亮而富有节奏的敲门声突然传来。“怎么搞的,没看见门铃吗?”我嘟嚷着,放下手里的书,跑去开门。

“爸爸,原来是你,干嘛不按门铃?还是你亲手装的呢!”我冲他喊了一句。爸爸笑了笑,说:“还是不习惯。”

家里有门铃真方便,只需轻轻一按,室内就会飘起美妙的音乐。应着悦耳的曲子开门进屋,那份惬意真是妙不可言。

“嘭、嘭、嘭”,又是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谁呀?”我气呼呼地把门打开,是表弟。看见他汗淋淋、气喘吁吁颇为滑稽的样子,我哭笑不得。还没等我开口,他倒先吐舌头,笑笑说:“对不起,我又忘了。”随之瞟瞟门铃,仿佛表达的歉意不仅仅是对我。听他这么一说,我只得悻悻地将门“砰”的一声关上。

“得想个办法。”我自言自语。很快,找来一张白纸,写上“请按门铃”。

我在门外贴纸条。忽然,一阵风吹来,把门关上了。“妈妈,快开门呀!”我使劲地敲着门,猛然间看见了那几个字,才意识到我的举动多么可笑。

议论文:

习惯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

人们习惯敲门进屋。有这样一家子,爸爸亲手装了门铃后,还是不停地敲门。女儿抱怨别人对门铃视而不见,于是在门外贴上“请按门铃”的字条。可是当她被关在门外时,却使劲地敲门。由此可见,习惯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1]

以上两则文段,语言风格完全不同,记叙文详细地描述了事件的过程,人物对话和动作神态的描写是文段的精华,所以教学重点是内容;而议论文的语言高度凝练,文段由总分总结构而成,对事件的概括性叙述是为了论证论点,因此本文段的教学重点是语言的概括性和逻辑性。两段文字语言特点不同,教学内容也就不同,采用的教学策略自然也不同。记叙文段可以采用朗诵表演再现的教学方法,而学习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往往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这些词语内涵丰富,警策动人,需要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深入理解。另外,学习议论文语言还可以采用思维训练的系列方法。

2.依据语言的不同风格确立教学内容。

语言风格是表达者个性气质的彰显。语言表达或急迫,或从容;或欢快,或庄重。不同的语言风格隐藏着别样的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生风景。同样是写景,《春》的语言短句多,多用拟人,热闹活泼,与春天的气息相吻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2]《济南的冬天》则更安详平静,透出温暖,多用舒缓的长句,与冬天的感觉相吻合。如:“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的低声的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3]这两段文字是语言风格体现写作意图的经典段落,可以采用诵读仿写等方式进行教学。再如,《藤野先生》中有一句话:“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咚咚咚地响得震天,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4]。鲁迅先生的初稿,“咚咚咚”原来是“咚咚”,“精通”原来是“熟识”。这是因为鲁迅先生想表达对清朝留学生的讽刺反感的态度,“咚咚咚”不仅表示声音的延长,而且表达作者的反感;“精通”加强了作者否定、讽刺的意味。可见,不同的语言选择表达不同的写作意图、情感信息。

语言的句式、用词、语气的不同寻常之处,往往是文章精华所在,可以洞幽烛微,以这些内容作为语言学习的对象,当会大有收获。

二、优化课堂设计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把语言的鉴赏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来设计,不做架空分析,更不能把课文主题作为一个话题不断地无效拓展,语文课要根植于语言文字,“字字落实”,要让学生静思默想,涵泳体悟,同时又要方法多样,教法多变,增强课堂的活力。

1.以具体语言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不先入为主,不从空洞的概念出发组织教学,而是从具体的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语句,以此统帅全课,往往会令人豁然开朗,既能使学生领悟文章旨趣,又容易激活课堂。

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从“闲人”二字切入,“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再如《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如果单纯解释诗句,然后分析“赋”在这首诗中的运用,此诗无非就是非常简单的一个爱情独白。但如果分析其中的语气词就会别有韵味,“将”“兮”“无”“岂”“可”“也”这些语气词一旦抽离,这首诗就是干瘪无味的,但是一经镶嵌进诗歌中,诗歌就有了灵魂了,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公反复呼告、劝慰、自语、担忧等种种复杂多变的心绪,由此,一颗热恋中少女火热、滚烫的心就跃然纸上了。

又如,《记念刘和珍君》一课,课文重点确定为“鲁迅独特的深刻的思考”,可以从文章开头“我独在礼堂外徘徊”引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礼堂里在开追悼会,鲁迅为何要在礼堂外徘徊?如果说是悲痛、愤怒,难道在礼堂里就不能悲痛,愤怒?那么,鲁迅思考了什么?如果你也在现场,对鲁迅的这些思考,哪些你也会想到,哪些你不能想到?这些不能想到的,就是鲁迅独到的、深刻的思考。这就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与我们不同的地方。如此,从具体语言入手,而不是从“批评反动派”这样的概念先入为主,课堂才会有血有肉。

2.以具体语言为依据梳理文本的整体脉络。

根据文本的具体语言设置问题,通过文本语言表达的具体信息来梳理文本脉络,往往容易训练学生的思维,达到有据可循、有法可学的教学效果。

《雨巷》一诗的脉络如下:丁香般的姑娘纯洁、娴静、楚楚动人,与悠长的雨巷特别协调,丁香姑娘代表古典美,雨巷代表一种相应的环境,但是丁香般的姑娘消失了,也就是这种古典美消失了。这种脉络如果不结合语言赏析,就无法感受诗意的美,而且会使学生觉得空洞。我们可以按以下设问方式理清这一脉络。

这首诗节奏是快还是慢?——得出诗歌的感情基调——“我”撑着一把油纸伞,想遇到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她真的来了,却又走了,对“我”来讲,心情是怎样的?——像失恋人的心理。——这首诗写得这样哀伤、迷惘、忧愁,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吗?——诗歌写了什么让你觉得美?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你觉得长得美吗?——丁香是什么颜色?在阴雨绵绵的巷子里,这位姑娘最好穿什么颜色的衣裙?——她有怎样一种香气?——这位姑娘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到她非常动人?——眼光——这女孩还有什么动人之处?——娴静美——这位姑娘是从哪里来的?——从古典诗歌里来的。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就从古典诗词中走了出来,是那样的楚楚动人。——这位姑娘后来到那里去了?“颓圮的篱墙”就是——她与废墟合而为一了。——这位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一定要在雨巷中?雨巷有什么特点?现在还看得到雨巷吗?——有一种打上古典中国烙印的美消逝了。也许这是诗人戴望舒哀伤之所在吧。

通过上述梳理,就可以具体地体悟到诗歌的美,又轻松地理清了诗歌的脉络,不会让人觉得空洞枯燥。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课堂脉络没有先入为主,而是根植于语言,以文字为依据,使课堂血肉丰满而又思路清晰。

3.以语言习得为目的充实课堂。

朱光潜先生说:“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5]这段话是谈语文品质的问题,讨论怎样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表达才是最精彩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应该从语文的本质“言语”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感,激活蕴涵在优秀作品字里行间的深刻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语言建构与运用看作四大核心素养中最基本的特性。由此看来,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最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一定的语言内容。而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其着眼点不在于言语作品的内容,而在于言语作品的形式,注重的是“怎么说”。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言语形式有效地进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实践,是它肩负的根本任务,也是它要实现的学科教学目标。

比如何其芳《秋天》一诗,可以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来达到对诗的感悟和理解。诗人想表现一种理想化的、简单的、纯朴的乡村生活,这种生活宁静、闲适、喜悦、甜美。

这首诗的语言十分形象地展现了这种唯美的画面,“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饱食过稻香”“用背篓来装”“栖息”“圆圆的网”“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白霜”“轻轻摇着”“秋天游戏”“秋天梦寐”等形声色俱佳,恰当地再现了甜美、清静、闲适的意境。

这就需要对诗人着意的词语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反复品读诗歌语言,比如品读“栖息”这个词是否准确。栖息原意为停留、休息(多指鸟类),字面的意思是秋天像一只可爱的鸟儿在农家休息,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因为露珠震落了,树木砍下了,稻谷收割了,瓜果收获了。这时候的秋天如果比作一个人的话,会是什么状态呢?就像一个劳动过后躺下来休息的人,非常惬意非常满足。所以“栖息”是准确的。

再比如露珠是白的,瓜果是金黄的,乌柏叶是青的,都是写颜色,另外还有写声音、香味的词汇,声色味一起组成了一个绚丽、丰富、立体的秋天。

这两段的语文习得过程如下:

“栖息”——劳动后非常惬意非常满足——联想、比拟;

“露珠,瓜果,乌柏叶”——组成了一个绚丽、丰富、立体的秋天——诗中丹青妙手,声色味立体描写手法。

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提高运用形式表达内容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如地运用言语形式的本领。这也是“披文入情”教学法的主要思路。

其他“披文入情”教学法操作路径还有语言品读法、语言的陌生化与模糊性方法等,限于篇幅,主要介绍以上内容。“披文入情”教学法能帮助我们优化课堂设计、落实课堂目标,能为教学设计提供明晰的思路和方法,对语文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大有裨益。

注释: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增订本)——语文(必修·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5 页。

[2][3]温儒敏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2页,第6页。

[4]温儒敏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20 页。

[5]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308 页。

猜你喜欢

门铃议论文教学法
议论文阅读专练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锤子门铃
门铃前的守候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