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
——以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报道为例

2022-03-16郭雨辰

枣庄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官微语体语篇

郭雨辰 曹 威

(1.黑龙江大学 西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2.黑龙江大学 应用外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随着媒体的融合,产生了一部分影响力大、起主导作用、能够代表或左右舆论的“新型主流媒体”。而这些移动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使媒体的时效性、开放性、互动性得到加强,信息接收者由此变成了交际者和参与者,而新闻传播也从单一传递转向媒体与受众的双向沟通。[1](P13)新媒体话语是一种特定的话语交际,它能从话语使用的意义上反映出人们的交际目的和策略,所以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现实生活中传统的身份建构。对于其语用身份建构的探究,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开,通过探讨新时代运用话语的目标与策略,进而对我国新媒体话语影响力及国际舆论影响力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基于新浪微博这一新媒体平台,以热点话题“冬奥会”为例,搜集了2022年2月4日至20日期间“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新华网”的官方微博(文中简称“官微”)中有关北京冬奥会赛事的新闻报道共240篇,从中筛选了120篇报道,归纳分析出新闻叙事者所建构的主要语用身份类型,并探讨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方式与国家形象传播之间的关系。

一、语用身份论

“身份”一直是人文学科领域重要且热门的话题。随着身份研究的话语转向,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来研究身份在话语中的建构过程,身份建构研究也随之成为语用学研究的热点问题。[2](P85)而语用身份的研究,对于丰富语用学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陈新仁(2014)提出“语用身份”概念,并通过研究话语表征体系来分析语用身份的建构。[3](P702)语用身份是一种“施为”性资源,指在交际时,由会话的发起者或接收者,依据情景和语境的展现,反映出他们在交际中对话语的选择,从而达到更好的交际需求。因此,这种用于当下语境中的动态在线身份被定义为语用身份,它是交际者社会身份的语用化,是交际者可以加以利用的语用资源。[4](P27)

近年来,在媒体话语研究方面,研究者从对媒体语言修辞特征的研究转向对身份和人际功能的研究。李战子(2016)认为,新媒体的互动性是其根本性特征,在传统纸媒话语中,交际双方无法随时随地进行双向沟通,而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的议程设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更多的互动性和融合性。[5](P46)张玮和谢朝群(2015)通过研究微博话语,讨论了网络语境下的不礼貌语用现象及身份建构问题。[6](P23)何荷和陈新仁(2015)从语用学视角探讨了网店店主所构建的关系身份及其建构动因。[7](P347)

语用身份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各种语篇,但是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语用身份论与新闻语篇相结合的研究较少,透过新闻报道研究国家形象的文献更是寥寥可数。北京冬奥会是2022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运动盛会之一,受到全球各国的关注。而新媒体则是冬奥会期间展示和传播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平台,一个积极的、正面的国家形象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一个负面的国家形象则会降低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因此,各国的媒体都极力抓住这个机遇,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借助冬奥会相关报道中对语用身份的建构,给自己和其他国家树立一个或正面或负面的形象。[8](P6)鉴于此,本文语料选取主流媒体官微发布的有关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事的报道,通过对语用身份在新闻报道中所塑造的国家形象进行分析,并对其新闻的撰写策略进行归纳,以期对以下三个研究问题进行解答:一是新闻叙事者针对冬奥会建构了哪几种身份,二是这些身份在媒体交际中又是如何呈现出来的,三是语用身份建构方式对推进国家形象建构有何种作用。

二、新媒体语用身份建构的主要类型分析

新媒体可以通过不同的话语实践,在相应的语境中建构可以充当行事资源的语用身份。通过对这些新媒体发布的“奥运赛事”博文的宏观层面的话语策略(如话语内容选择、语篇特征等)、微观层面的话语策略(如称呼语选择、词汇或短语选择等)的分析,进行了多次语用身份的辨别与核查。通过梳理现有语用身份框架,归纳出新闻媒体在冬奥会赛事期间主要建构的五种语用身份类型:信息传递者、故事讲述者、舆论引导者、观点评论者、精神凝聚者。

(一)信息传递者

新闻的本质就是通过对事实的叙述直接发送与传递信息,所以新媒体运用话语实践建构的最重要和最基础的语用身份就是“信息传递者”。如何有效、有力地向受众传达信息,以达到预期的新闻价值,是新媒体叙事者首先要考量的。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媒体大环境下,为提高新闻的点击转发率,进而获得读者的认可,新媒体叙事者采用了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数字化手段,以此创新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如巧用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相结合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充分调动受众的不同感官来接收信息。与此同时,也采取了一些能反映新媒体话语在日常话语中出现“语用迁徙”倾向的语言手段。如:

(1)【Bing Dwen Dwen!凌智、范苏圆送对手八个冰墩墩】刚刚,冬奥会冰壶混双中国VS美国的比赛结束,中国队负于美国队。赛后范苏圆和凌智送给对手一人一盒徽章,这也让美国组合喜出望外,直呼“so cool!”网友:这就是中国格局、大国风范!(人民日报官微,2022-02-25)

(2)【高亭宇变身“金句王”!“glue”的另一面竟然是……】夺得北京冬奥会速滑500米金牌后,“冰上飞人”高亭宇接受了新华社专访。赛前发生了什么突发事件?破了奥运纪录为啥还嫌慢?夺冠前后的心情怎样?想对4年前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说什么?噩梦和压力是啥?“隔路”到底什么意思?对博尔特和苏炳添想说啥?为什么那么喜欢“冰墩墩”(新华网官微,2022-02-12)

例(1)、例(2)中,新媒体叙事者利用不同的语言资源来吸引听众,并成功地建构了信息传递者的语用身份,使其更好地传达给受众。由于传统的新闻话语多为陈述语气,而一些感叹句式、疑问句式的运用,如“Bing Dwen Dwen!”“so cool!”“这就是中国格局、大国风范!”等,可以突出话语所要传达的重点,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更能推动受众的持续阅读。与此同时,新媒体叙事者在建构“信息传递者”这一语用身份上也表现出“语用迁徙”的倾向,如“金句王”“glue”“隔路”这些词语均为时下网络流行语的变体。

(二)故事讲述者

新闻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叙事语篇,其叙事方式融合了众多文学作品之长,因而学术界有时在突出其真实性的前提下也将其视为“讲故事”,从而建构了“故事讲述者”的语用身份。借助多模态,官方微博能够更清晰、更直接地向公众展示其核心内容。相较于信息传递者重视叙述的精确性、客观性,故事讲述者则更注重叙述的完整性和真实感。如:

(3)【烧烤摊走出的奥运冠军】14日晚,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徐梦桃凭借完美表现摘得个人首枚冬奥会金牌。从温哥华到北京,这枚金牌,她等待了四届奥运会,等待了12年。逐梦路上,徐梦桃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膝盖前交叉带断裂,内侧副韧带扭伤,内侧半月板后角变形,多发骨挫伤,关节积液……虽然伤病缠身,但徐梦桃一直选择坚守。这份执着,终于换来了今日的绽放!恭喜徐梦桃!(中国新闻网官微,2022-02-14)

例(3)通过对徐梦桃坚强的成长经历的详细叙述,建构了“故事讲述者”的语用身份。在“奥运”这样的全民参与的公共话题面前,新媒体不仅会关注赛场上运动员的状态与成绩,还会密切关注参赛运动员的成长经历、训练过程、家庭生活等,并将这些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加以介绍。虽然往往会占用稍长的篇幅,却向受众展示出一个最真实的运动员形象。

(三)舆论引导者

新媒体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既要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又要实现其自身的良性发展。新媒体叙事者在叙述新闻事实、传递社会热点的同时,也会运用评价话语和互动话语,积极地与受众对话,及时引导舆论,为大众提供正确的思维导向。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新媒体叙事者还在冬奥会赛事博文中建构了“舆论引导者”的身份。如:

(4)【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发言人就韩国选手黄大宪获得北京冬奥会首金表示祝贺】我谨代表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并转达邢海明大使对黄大宪选手和韩国代表队的由衷祝贺。中国民众也纷纷对黄大宪选手的出色表现予以积极评价,体现了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真挚情谊。奥运会之所以魅力无限,不仅因为它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体育水平,更因为它承载的“更团结”的体育精神。期待以北京冬奥会和中韩建交30周年为契机,中韩各领域友好合作关系取得更大发展。(中国日报官微,2022-02-10)

例(4)中,新媒体叙事者引入了外界的声音,而其他声音的加入则会使话语更具说服力和真实性。然后采用了积极的互动式话语引导受众对中国运动员们可敬的体育精神进行评价与讨论,从而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以起到更好的舆论引导效果。新媒体对话语策略的能动选择,向国内和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对胜者由衷的祝贺和期待,展示了中国崇尚和平友好的东方强国风范,实现了正面的舆论引导。

(四)观点评论者

新媒体叙事者在对“冬奥会”这样的公众话题进行描述时,往往会刻意选择特定的叙事角度和焦点,以“再现”新闻事件,并或显或隐地表述某些观点,从而建构观点评论者的语用身份。新媒体叙事者通过“我”这个叙述角度来清晰地表述观点,体现了显性的观点评论身份,而隐性观点评论者则常常是借他人之嘴,传达别人的话语,隐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论。如:

(5)【中国驻韩大使馆回应韩方质疑短道速滑不公正判罚问题】据中国驻韩大使馆消息:我们注意到,近日韩国体育代表团和部分媒体质疑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存在“不公正判罚”。我们对此不得不表示严重关切,阐明严正立场。

本次短道速滑项目英国籍裁判长彼得·沃斯先生曾担任过包括平昌冬奥会在内的三届冬奥会短道赛事裁判长,具有权威性。对于韩方有关质疑,国际滑联日前已发表正式声明,详细介绍了评判细则和事实依据。(中国日报官微,2022-02-09)

例(5)这篇博文明确表达了新媒体叙事人的观点和态度:“我们对此不得不表示严重关切,阐明严正立场。”多数情况下,在新媒体叙事者身份的建构中,观点评论者身份往往是隐性的,比如,“国际滑联日前已发表正式声明”中叙事者的身份就是隐性的。文本中大量引用他人的语言,其目的是为了增加新闻真实性、展现客观事实,从而让受众相信,所以新闻叙事者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见掺杂其中,而蕴含在“客观”背后的则是新媒体叙事者对观点评论者身份的策略性建构。

(五)精神凝聚者

新媒体对公共话题进行报道的时候,除了传递准确和真实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态度、引导正确的舆论之外,还需要充分发挥移情和共情功能,汇聚力量,凝聚精神。在冬奥会期间,新媒体通过语用移情、共情,积极引导受众,从而构建精神凝聚者的语用身份。如:

(6)【任子威说可以为国家付出一切】2月7日,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24岁的任子威获得金牌,他的队友李文龙获得银牌,武大靖获得第四名。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冬奥会获得的第二枚金牌,也是中国短道速滑队在冬奥会该项目上首次夺冠!任子威在接受赛后采访时说:“我对我们这代年轻人充满希望!我们可以为国家付出一切,为国家作出贡献!”(中国日报官微,2022-02-08)

(7)【中国雪橇队的拼搏精神】中国雪橇队周四以第12名的成绩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完成了最后一项比赛团体接力后,四位年轻的队员顺利完成了他们冬奥会的首秀。虽然跟欧洲强队相比,这支2015年才刚刚成立的年轻队伍还需要继续成长,但在备战和比赛中他们展现了顽强的拼搏精神,一次次翻橇受伤后他们愈战愈勇。今天《中国日报》记者石甫天采访到了中国雪橇队,想听听他们背后的故事。(人民日报官微,2022-02-11)

例(6)、例(7)所示博文中,新媒体叙事者使用了“我们可以为国家付出一切,为国家作出贡献”“顽强的拼搏精神”等标记词,在建构“精神凝聚者”身份的同时,也代表了中国人对民族和国家的情感依附和心理归属,有利于激发人民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从而产生共情,凝聚“坚持不懈、奋力拼搏”的体育精神,抒发“为国家作出贡献”的无私情怀。

三、新媒体语用身份呈现国家形象的建构方式

国家形象是一种具有凝聚力、吸引力和号召力的实力形象。良好的国家形象往往能促进本国与他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明互鉴,一定程度上更能赢得国际社会、国内公众的信任与支持。[9](P38)北京冬奥会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塑造东道国形象、凝聚全球共识的体育盛会,是宣传国家形象、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10](P4)在“云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在有限的叙事空间里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全球共识,真正让全球人民“共情同心”,从而展示中国开放的决心与勇气,这些都离不开传播层面的大智慧。新媒体叙事者在引导舆论热点、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叙事者所建构的一些语用身份,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出了贡献。

陈新仁将话语实践类型归纳为语码选择、语体选择、语篇特征、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言语行为、称呼语、语法选择、词汇选择、语音特征、副语言特征。[11](P117)结合奥运赛事报道中主流媒体语用身份的建构需要,可以从语体选择、语篇特征、话语内容、称呼语和词汇选择等方面进行建构,从而有效传播国家形象。其中,称谓语、词汇为微观话语层面的语用身份构建方式,而语体选择、语篇特征、话语内容为宏观话语层面的语用身份建构方式。本文借助语用身份构建方式中的话语策略,对冬奥会新闻语篇构建中国国家形象所采取的话语策略、具体语言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进行分析。

(一)语体选择:通过语体切换凸显句型选择的倾向性

语体选择是提示自己或对方身份关系的语体。在新媒体语篇组织中,一些鼓励运动员、传递正能量的日常会话一般不采用正式语体而采用随意语体,一些赛事播报、官方通报的交际场合则采用正式语体。如:

(8)【韩聪、隋文静得知获得冠军瞬间】在19日进行的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自由滑比赛中,中国组合隋文静、韩聪完美演绎成套节目,最终获得双人滑冠军!得知获得冠军的瞬间,他们激动相拥。恭喜“葱桶”,为你们骄傲!(中国新闻网官微,2022-02-19)

(9)【北京冬奥所有比赛收官!中国队15枚奖牌收官】20日上午,男子冰球比赛芬兰队获得金牌,这也是北京冬奥会最后一枚金牌。至此,北京冬奥会比赛全部结束,中国队以9金4银2铜收官,中国代表团位列奖牌榜第三,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创历史新高。(中国新闻网官微,2022-02-20)

例(8)通过使用感叹句与新词“葱桶”等随意语体,旨在引起受众对赛事的关注,同时也帮助主流媒体建构了“精神凝聚者”的语用身份;例(9)采用程式化句型,以正式语体播报冬奥会奖牌数量,有助于建构“信息传递者”的语用身份。语体选择为相关报道建构和呈现一个凝聚力强、民族团结、实力不容小觑的国家形象起了促进作用。

(二)语篇特征:通过特定语篇特征凸显信息透明度

语篇特征是提示自身或对方身份关系的语篇或会话组织特征。在新媒体话语中,冬奥会赛事播报遵循特定的语篇特征,并形成了完整的语篇程序。如:

(10)【武大靖、任子威、李文龙晋级决赛】刚刚,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半决赛中,三位中国选手武大靖、任子威、李文龙均进入A组决赛,稍后将会师决赛争金!韩国选手黄大宪被判出局。(中国日报官微,2022-02-07)

时效性、程序性、数字化的播报,可以使受众获得简明、规范、高质量的新闻信息,有助于新媒体建构“信息传递者”的身份。[12](P120)奥运资讯的公开与透明,能够消除谣言,维持网络话语秩序,并有助于塑造“舆论引导者”的身份,同时从宏观上建构一个亲邻友善、但坚决不容诋毁的国家形象。

(三)话语内容:通过高层和权威直接发声凸显官方话语

话语内容是在一定语境下提示自己或对方身份的话语内容。新媒体在表达某种观点时,可以自主选择话语身份,自然也可以选择第三方话语身份。媒体话语中的第三方话语身份是指对第三方话语内容的引用和转述的身份。如:

(11)【苏翊鸣和教练回应为什么不是第一】北京冬奥会男子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17岁的中国小将苏翊鸣夺得银牌,创造了中国队在该项目的历史。在比赛中,他连续两轮完成转体1800的高难度动作,但最终分数被定格在88.70,获得银牌,不少网友质疑:“为什么苏翊鸣不是第一?”对此,苏翊鸣回应称:“在我第三轮的比赛中,我确实没有完成自己想完成的动作,在起跳时出了问题,所以在第二和第三个跳台之间换了一个脚位,没有实现计划。”至于第二跳的分数,苏翊鸣的教练佐藤康弘表示:“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项目,想得高分必须在每个环节做到完美。这一跳可能小鸣在道具区有一些小失误,导致丢了一点分。这是比赛的一部分,我们对裁判的判决不会抱怨,我很骄傲小鸣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中国日报官微,2022-02-07)

新媒体借用第三方话语身份来评述苏翊鸣获得银牌之事,使话语内容更加真实、具有客观性,可以更清晰、直接地向大众展现冬奥会赛事及运动员的真实状况,从而引起共情。[13](P25)第三方话语内容,帮助主流媒体建构了“故事讲述者”以及“观点评论者”的语用身份,能更直观地表明中国态度,有利于中国话语说服力、中国文化感召力的传播,更有利于建构一个公平公正、遵守国际秩序的国家形象。

(四)称呼语:通过对抗性称呼语凸显对事件的态度和立场

称呼语是提示自己、对方或他人身份的称呼语,能直接建构起说话者、听话者、第三方和参与者的身份关系。例如,例(5)中,媒体叙事者首先通过自白式称呼语的表述,摆正中国态度;其次,通过称呼第三方的方式,采用对抗性称呼语,直接反映出对事件的态度与立场,并及时、高效地从话语的角度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有助于新媒体建构“舆论引导者”的语用身份,也为建构一个负责任、有心胸、邻里友好的国家形象提供了话语策略支持。

(五)词汇选择:通过积极性新造词、标记词凸显民族身份

词汇选择是提示自己身份或双方身份关系的词汇。新造词汇和网络流行语的运用,是新闻话语词汇的一种选择,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建构身份的作用。新媒体选择凸显身份关系的词汇,将运动员和大众的情感连接在一起,有助于彰显民族凝聚力。如:

(12)【苏翊鸣夺得金牌】在刚刚结束的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中,中国小将苏翊鸣夺得金牌!在这次北京冬奥会上,苏翊鸣收获一金一银!单板少年,凌云之上,再决巅峰,“翊”鸣惊人!(新华网官微,2022-02-15)

例(12)中,使用新造词汇“‘翊’鸣惊人”,表达出大于词汇自身的情感意义。利用“凌云之上,再决巅峰”这种激情澎湃、鼓舞人心的语言手段使受众形成共情,能够有效建构“精神凝聚者”身份。除了新造词汇,在主流媒体报道中也出现了较多身份标记词和指称词的使用,有助于建构“精神凝聚者”身份,将个人包含在整体之间,从而凸显民族身份,如“为你骄傲”“中华民族”“我们”等。这些词汇的选择有利于建构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团结一心的国家形象。正是基于当代中国人愈发坚定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对国家的情感依附,北京冬奥会在国家形象呈现上才能表现出如此浓郁的民族文化属性特征以及当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最终才得以在世界人民面前塑造出一个立体、丰满且内涵丰富的中国形象。[14](P2)

四、结语

新闻叙事是一种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交流,而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新媒体叙事者无疑是语篇中的主要建构者。在话语的动态传播中,其所建构的各种语用身份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交际价值,是可供调用的语用资源。语用身份的建构直接关系到交际目的与需求的达成,因此,为了满足不同的交际需求,媒体话语要建构多元的语用身份,利用各种语用身份建构方式塑造出不同类型的国家形象,为新闻报道研究提供新视角,对新媒体话语进行深入的剖析,丰富语用身份论在我国研究领域的适用性,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实现其价值。本文依据新浪微博中有关北京冬奥会赛事的120篇新闻报道,为新媒体叙事者建构语用身份总结出几点报道策略:其一,媒体叙事者应该在具有影响力、公平、公正的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叙事话语要简明扼要、直指重点,多引用第三方话语,主要体现在语体、语篇、话语内容的选择上。其二,在建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有冲突的、激烈的词汇,而要使用平和、友好的表述方式,主要体现在称呼语和词汇的选择上。以此为对外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官微语体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半小时10万+ 3小时破百万 575万阅读打破纪录 钱江晚报官微如何将同题作文打造成爆款
全媒体时代,钱江晚报官微如何保持竞争优势
“官微”该是什么模样?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浅析全媒体时代“官微”和“传媒”的微妙关系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