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失败情境下连续创业过程的双元路径研究

2022-03-16李志刚任佳秋张殿镇邓晓辉

管理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创业者资源过程

李志刚 任佳秋 张殿镇 邓晓辉

(1.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2.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在全球范围内诱发了新一轮创业热潮[1],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国新创企业数量屡创新高,在创业浪潮中发挥着引领者和参与者的重要作用。然而,《全球创业观察(GEM)2018/2019中国报告》指出,尽管中国创业活动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创业失败率也在不断攀升。尤其是受到疫情冲击后,全球经济下行,创业型企业生存环境不容乐观,《2020中国企业发展数据年报》显示,2020年中国共注销、吊销企业1 004.28万家,同比增长18.6%,是近几年数量最多的一年。一方面,经济转型、知识经济与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中国创新创业环境从相对稳定有序向高度动态复杂的转变[2];另一方面,创业活动本身具有高风险性、强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功能性障碍,再加上创业者在创业伊始面临资源基础薄弱、商业模式不成熟等“新进入缺陷”,阻碍了新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3]。

创业失败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创业失败使得自我效能感显著降低;从资源积累的角度看,创业失败往往伴随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减少[4];从情感感知的角度看,曾经创业失败的企业家可能由于失去事业而对创业产生负面情感[5]。尽管如此,现实中却涌现出大量历经创业失败后选择重新开创新事业的行为,比如国外的乔布斯、桑德斯,国内的王兴、周鸿祎,这些创业者都曾跌入过低谷,而后又重振旗鼓、再创辉煌。失败后创业者为何能够“东山再起”“涅槃重生”?这其中的过程值得深入研究和系统挖掘。

与创业新手相比,具有失败经历的创业者继续创业往往能够最大化地发挥“经验学习曲线”效应,可能绩效表现更佳。失败后继续创业,即曾经开创过但由于某些原因出售或关闭企业后又创建新企业,属于连续创业的范畴,目前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都较为匮乏,且已有连续创业研究更多聚焦于先前创业经历对连续创业意向和绩效的影响,这些成果虽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但都是基于微观视角的碎片化解释,而创业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过程,目前缺乏对连续创业整个过程及其内在机理的详细刻画和深入探讨,尚未构建出“创业失败-再次创业”的一般性理论框架。经历过失败的连续创业者将如何开展后续创业活动?失败经历在连续创业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与影响?为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拟采用扎根理论方法,以构建新理论为目标,基于理论抽样持续互动对比,对4位经历失败的创业者连续创业的经验资料进行探索性研究,从而揭示完整的连续创业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弥补现有研究视角单一、各部分缺乏连接的不足,拓展创业失败的研究视域,为创业者失败后如何进行自我调整、反思学习与准备开创新事业等一系列决策提供有益指导。

2 理论梳理

2.1 创业失败相关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创业失败的界定具有多样化、多视角的特点。从财务视角来看,创业失败指的是企业的破产和清算[6];基于目标与期望理论,创业失败是企业实际效益偏离预期导致的创业者主动中断,或是由于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从而对经营权和管理权的被迫放弃[7]。本研究基于个人与企业双层面的创业结果研究[1],同时考虑到创业失败的前因,将创业失败定义为由于陷入财务困境,创业者对其新创企业的出售或关闭行为。

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发现,创业失败领域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阶段。早期研究关注于创业失败的原因,致力于回答“为什么会创业失败”这一传统议题。从机会、资源和创业者三大创业过程经典要素的视角,分别对创业失败的原因展开探讨,发现竞争激烈与市场增长率低[6]、资金筹措渠道不畅与制度缺位[8]、创业者缺乏经验或过度自信等多种因素均会导致创业失败。进一步地,学者们逐渐从创业失败的前端分析转向后端探讨,出现了“如何从创业失败中修复和学习”“创业失败对后续创业意愿的影响”等新兴议题。

近期的研究已经认识到创业失败并非没有价值,而是有利于改进创业思维,增加创业知识与提升创业能力[9],这更值得关注。基于过程视角,SHEPHERD[5]提出失败复原的概念,认为失败后创业者可采用“损失导向—恢复导向”交替的方式进行复原,以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COPE[10]指出,情绪管理、失败学习是创业失败复原的关键,其中,失败学习作为重要活动之一,包括自我学习、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3个方面[11],这可能会激发连续创业的意愿从而“卷土重来”,也可能会使创业者陷入痛苦,对后续创业“谈虎色变”。

2.2 创业过程相关研究

创业过程是现代创业理论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狭义上,创业过程是指新创企业的建立过程,而广义的创业过程则包含发掘商业机会形成最初构思、新企业创建、新企业成长与发展3个关键环节[12]。基于创业过程的要素挖掘,TIMMOSON等[13]提出了以机会为核心、资源为保障、团队为主体的三要素经典模型,不仅考察了多要素,突出了创业过程的复杂性,而且认为创业过程具有动态调整性。基于要素与时间双元视角,SHANE等[14]提出以创业机会为主线的创业过程模型,包括存在机会、发现机会、开发机会、内部创业或转让机会4个阶段,涉及内外部多因素影响,加深了对创业过程完整性的理解。

随着创业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并非都是事先发现机会,而极有可能是“先动而后知”。进一步地,有学者提出应通过整合已有研究,开发出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创业过程模型,促成经典创业过程模型向本土化实践的引入。新制度主义视角将视线拉回到制度如何影响人的行动,即创业行为的嵌入性上,该问题反映出创业活动实际上存在较强的情境依赖性[15]。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将创业过程融入具体情境展开探讨,并关注制度、文化、经济三大主要情境对创业过程的影响。结合中国制度环境,苏郁锋等[16]提出制度视角下的创业过程模型,揭示了创业过程包括“制度约束—创业者—机会”的内在机制与“新创企业—制度演化—机会持续发展”的外在机制。由于文化背景与价值观的不同,彭伟等[17]根据10位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样本探究海归创业过程路径,发现丰富的海外经验有利于识别与开发机会,在中西方“双元文化”的影响下,海归创业者遵循双重网络嵌入和采取双元管理。此外,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市场状况的差异化等也对创业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总之,探索创业者与具体情境的互动关系已成为创业过程新的研究方向。

2.3 连续创业相关研究

自习惯性创业的概念被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创业形式对于创业活动的影响。习惯性创业者是指有过多次创业经历,并至少同时参与两家企业的创业者,分为连续创业者和组合创业者[18]。其中,组合创业者是指同时控制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个体[18],连续创业者则被界定为出售或关闭他们原来拥有股权的企业,而后在自己创立、购入或继承的新企业中持有股权的创业者[19]。相关研究基本都延续了此类定义,强调不同创业项目在时间上的先后性。

与创业新手有所差别,连续创业者更关注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谨慎而非盲目地开展创业活动,其创业能力在自我效能感和创业学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得到塑造[20]。窦军生等[4]通过梳理已有文献,总结出先前创业经历对后续创业意愿和绩效产生影响的3种机制:认知(自我效能感、心理所有权)、资源(人力、社会、金融资本)和情感(正面、负面情绪)。其中,失败经历的影响通过正向和负向两种作用体现:正向作用主要指创业失败后,创业者心理所有权增强,促使后续创业意愿的生成,更加客观地认识创业难度,并能够获得更好的交易条件从而提升创业绩效[21];负向作用主要指创业失败后,创业者自我效能感的降低、负面情绪的产生等使其后续创业意向减弱[5]。尽管连续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表现出的独特性已引起学者们的注意,但有关连续创业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重点多聚焦于连续创业的概念、特征、后续创业意愿与绩效方面[22],更多地将先前创业与后续创业看作两个时间节点,却较少关注创业者在这两个节点间的行为活动,对勾勒连续创业的完整过程以及失败经历对于此过程的影响鲜有涉及。

2.4 现有研究简要评述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创业失败、创业过程与连续创业的研究已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还存在以下缺憾:首先,近年来学者们开始逐渐对具体情境下的创业过程进行探索,但将创业失败与连续创业进行整合研究的高质量成果鲜有出现;其次,关于创业失败的现有研究侧重从单一角度出发,对情绪管理、失败学习、后续创业行为等新兴议题的探讨彼此独立,缺乏有机的链条将创业失败现象与后续创业活动连接在一起[23];再次,目前有关连续创业的研究较少关注创业行为本身,尤其是创业失败后直至下一次新企业创立之间,创业者的行为活动如何受到先前经历的影响尚未明晰;最后,已有创业失败的研究主要来自欧美国家,而对中国创业者创业失败后的行为研究较少,本土创业者创业失败复原与连续创业之间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晰,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鉴于此,本研究为了回答上述问题,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两次创业行为节点间的过程衔接及其内在逻辑,从而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3 研究设计

3.1 扎根研究方法的选择

扎根理论作为一种探索型质性研究方法,表现为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比较、反思来挖掘、建构与发展理论的系统化过程,尤其适用于微观活动中行动与互动的过程探索[24]。本研究以创业者创业失败为背景,探究其后续创业过程中的关键活动、核心要素及其内在关系,适宜采用程序化扎根方法,该方法不仅提供了严谨规范的研究路径,而且依据典范模型分析工具,能够实现对资料的重新组合,充分挖掘数据背后隐含的因果关系[25]。

3.2 基于理论抽样的样本选取

理论抽样作为扎根研究的核心程序之一,是指按照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的理论指导,抽取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对象作为样本[26]。由于扎根方法遵循连续比较、循环分析的研究原则,这就要求理论抽样贯穿扎根理论分析过程始终,通过问题导向不断补充新的资料,进行反复比较和完善,挖掘样本提取的概念与范畴的内涵和相关性,直至理论饱和。当理论发展过程中既没有出现新的理论见解,也没有出现核心范畴的新属性,即可认为理论研究工作已经完成[24]。

本研究基于理论抽样的原则,结合现有资料,首先选取了拥有创业失败经历的连续创业者a作为理论样本进行分析。创业者a最初于建筑公装行业实施创业,成立了建筑装饰公司A1。陷入经营困境后,a决定注销公司,经过短期休整又再次选择在建筑公装领域进行后续创业,创建建筑装饰公司A2并投入运营。该样本选取依据在于:连续创业者通常在原有企业的相关领域实施连续创业[27],创业者经历创业失败后,获得或加深了对该行业的了解,基于经验,更可能继续选择与原创业公司相关的业务进行后续创业,创业者a的创业经历就与此类情境十分吻合。然而,不乏有学者主张相比于新创业者,连续创业者更有可能在另一行业实施创业[18],借此另起炉灶、再辟蹊径。由此,新旧业务相关度可以作为抽样的参考维度之一。另外,为使样本尽可能覆盖所有可能的情形,考虑到连续创业的过程性,创业失败与再次创业两个时间节点间的行为活动具有多样性,除了失败后直接进行下一次创业之外,当没有合适的创业机会及时出现,或创业者开发新机会的意愿较弱时,创业者可能选择先就业进行调整与缓冲,随后再展开相关创业活动,因此按照再创业方式的不同,对直接和间接再创业的样本进行补充。

基于先前创业与再次创业的新旧企业业务相关度,以及直接再创业还是就业再创业两种不同的再创业方式,本研究进一步选取了采用直接再创业形式且新旧业务无关的样本b、选择先就业再创业且新旧业务无关的样本c,以及选择先就业再创业且新旧业务相关的样本d,以此提高了理论抽样的饱和度。研究样本的抽取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样本一览表

3.3 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技术

资料收集过程与资料分析技术阐述如下。

(1)资料收集过程本研究的资料收集聚焦于“创业失败情境下连续创业过程”这一核心问题,主要通过实地深入访谈及持续通讯交流获取一手资料;同时,辅以新闻资讯、行业报告等二手资料。通过与创业者本人、创业团队其他成员、创业者好友等多方交流沟通,充分了解创业者的创业失败经历和后续创业过程,注重资料收集的动态性、持续性和问题导向性,边收集资料边分析,逐步完善样本信息,在分析提炼概念及范畴时对存疑之处再次补充调研,增加所获资料的有效性与可信度。资料收集途径见表2。

表2 资料收集途径

(2)资料分析技术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技术,完成对所收集资料的整理与提炼。通过开放性译码,对原始资料进行分解与现象识别,初步提炼出相关概念和范畴;通过主轴译码,识别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经过分类重组得到其所支持的主范畴,进一步挖掘现象背后的内涵本质;通过选择性译码,找到主范畴之间的演化规律形成故事线,抽象提炼出更高层次的核心范畴。3个阶段的译码是对样本信息不断聚敛、精炼的过程,不同层次得到的概念和范畴之间如出现相互矛盾、逻辑不清等问题,会返回前一阶段重新检视相关资料与提炼内容,反复推敲概念与概念、概念与范畴、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译码过程的严谨性与灵活性,提升概念的有效性与解释力度。

4 扎根分析过程

4.1 开放性译码

开放性译码是基于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对所收集资料进行解读,按照“概念界定—范畴提炼”的逻辑顺序,探寻现象或事件背后的本质内涵,从而实现资料提炼和聚敛的过程。开放性译码的示例见表3。

表3 开放性译码示例

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提炼出的概念化与范畴化结果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具有动态关联性,在后续不断的分析比较过程中,所提炼概念与范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逐步呈现。本研究在对样本资料进行开放性译码的过程中,通过贴标签(标记为xi),归纳出96个概念(标记为y1~y96),并进一步抽象出32个范畴(标记为A1~A32)。范畴的释义、性质和维度以及所对应的概念见表4。

表4 内涵释义一览表

4.2 主轴译码

主轴译码是指对开放性译码所得范畴的内在联系进行识别与梳理,构建其逻辑关系网络的过程。本研究基于“因果条件-现象-行动策略-结果”这一精简的扎根理论典范模型,通过概念的对比重组,归纳演化规律,提炼出创业失败的创业者后续创业过程中的关键活动及核心要素,最终得到32个范畴支持下的11个主范畴(标记为B1~B11),分别是创业失败、调整情绪、反思归因、失败学习、识别机会、管控风险、整合资源、再创运营、心态转变、心智成长、失败赋能。主轴译码示例见表5。表5中,以“反思归因”这一主范畴为例,展示了具体的译码过程。整个主轴译码情况见表6。

表5 主轴译码示例

表6 主轴译码过程

主范畴的提炼过程如下。

(1)创业失败行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企业内部管理的失误抑制了初创企业的发展,导致了企业运营失衡(因果条件)。企业现行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维持其正常运转,整体运营效率低下,陷入资金亏损、业务停滞的经营困境(现象)。面对危机,创业者以主动或被动的姿态采取资源引入、规则重设等措施进行处理应对,通过意见收集,做出中断或持续的业务调整方略(行动策略)。经过多方的补救与挣扎,企业经营状况依然持续衰退,最终,创业者做出业务终止的决策,由此结束了此次创业的全过程(结果)。

(2)调整情绪创业失败后,创业者陷入外界环境与自身的双重压力之中,前者包括资金损失、人际关系、社会舆论等,后者体现为消极心态带来的自我心理施压(因果条件)。随后,创业者开始逐渐接受创业失败的现实,独自承受挫折,并进入情绪调整的缓冲阶段(现象)。这期间创业者接收到来自家人、朋友等多方的鼓励支持,正向能量的输入将形成积极暗示,有助于其自我激励以重振旗鼓(行动策略)。经过全方位的调整,创业者完成了情绪的恢复,负面情绪基本消除(结果)。

(3)反思归因情绪调整过后,创业者对先前的创业经历进行回顾,从整体到局部,由短期至长期,复盘出完整的创业过程并进行自我反思(因果条件)。针对复盘结果做出多元条件假设,在企业运营背景下同时或独立对资金、资源、能力、经验、决策等假设条件进行增加或删改,将其作为转折点重构企业发展过程(现象)。条件假设产生新的发展线路后,创业者全面评估此段创业过程,找到创业失败的原因,其中包括经验不足、资源缺乏等客观因素以及意见分歧、决策失误等主观原因(行动策略)。之后,总结此次创业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形成理论指导下一次创业实践(结果)。

(4)失败学习辨别分析行业现状及行业潜力是未来业务方向选择的基础,将外部环境现状与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当前状态下外部条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是制定个人发展计划的前提(因果条件)。基于此,初创失败创业者做出具体或大致的未来规划,明确下一步发展方向(现象)。随后,创业者将选择通过学习专业理论、参与就业实践等多种途径,不断积累个体经验及社会经验,重塑自我(行动策略)。在广泛学习的过程中,创业者吸取先前失败教训,对其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运用和改进,力求获得内在心理与外在能力的双重成长,全面提升自我(结果)。

(5)识别机会良好的机会是开展创业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有失败经历的创业者,时刻保持较强的商业敏感度是其识别新创业机会的保障(因果条件)。由此,基于现状条件,创业者通常将市场需求与现有资源进行分析比对,寻找相吻合的信息匹配结果(现象)。在主动寻找或等待机遇的过程中,特殊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加速后续创业动机的确立,如接受创业邀约等,在外部拉动与内部推动的共同作用下,创业者这些行为事件的出现,催化并触发了后续创业行为的发生(行动策略)。当确认新机会的价值后,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成功,新的创业动机基本确立(结果)。

(6)管控风险由于先前创业失败的经历和经验积累,创业者的思维模式已经发生变化,在把握行业所处境况时,更倾向于运用市场化思维来感知行业(因果条件)。在观察内外部环境状况时,创业者基于先前经验,对风险的感知更加敏锐,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判断风险及其特征(现象)。在客观分析自身创业项目时,创业者通过项目分析、实际考察、意见征询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从而做出风险评估(行动策略)。结合自身承受能力,预设未知风险与可控风险,采取规避、转移等应对策略进行新创项目的风险控制(结果)。

(7)整合资源拥有了先前创业及就业的多段经历,创业者积累了创业、就业等丰富的多重实践经验(因果条件)。基于经验,创业者不断识别获取现有资源,开发潜在资源,以支持新创筹备工作(现象)。获取资源的同时,创业者积累的人脉和业务网络作为重要的无形资源,与物力、人力等有形资源相链接,形成一定的社会网络关系,成为新创准备的强大支撑(行动策略)。在资源网络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具有新创意愿的创业者根据目标导向聚集各方要素,将零散或完善的资源储备进行拼凑,组建团队,筹备业务(结果)。

(8)再创运营在市场环境和企业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创业者构建出新创企业的初始模式,确保新创事业的运营治理和经营效果(因果条件)。当一切准备充分后,创业者进行障碍排除并取得项目认同,新创条件基本完善,新创动机成熟(现象)。随即,创业者注册新企业并将其投入运营,新创事业正式成立,完成第二次创业(行动策略)。经过一定时间的萌芽,新企业进入高速成长阶段,期间不断进行业务拓展扩大规模,整体发展趋于稳定(结果)。

(9)心态转变创业者做出业务终止的决策,宣告着其此次创业以失败结束(因果条件)。失败的结果极易使其陷入心情低落等实时的情感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才能够恢复正面情绪(现象)。随后,创业者将进行反思内省,寻找创业失败的原因(行动策略)。失败归因后创业者通过总结得出经验,发生认知观念的转变,心理状态更趋于稳定,拥有更加积极的心态对待未知的将来(结果)。

(10)心智成长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易产生情绪波动,使其必将经历一个情绪调整恢复的过程(因果条件)。在情绪较为稳定后,其完成了失败经验教训的总结,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以指导后续相关活动(现象)。随后,创业者投入新一轮的理论或实践学习过程中,广泛汲取各方资源重塑自我(行动策略)。这期间创业者不断应用所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和能力的提升,获得了心理与智能的全面成长(结果)。

(11)失败赋能创业失败后,创业者不断通过学习专业理论、参与就业实践等多种途径重塑自我(因果条件)。基于先前创业过程和失败学习过程中所总结的经验,创业者在创业思维、能力、知识等方面均发生一定的转变和提升,同时也积累了更多资源(现象)。在人力、物力等有形资源以及人脉、声誉等无形资源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连续创业者能够运用其提升的创业素养有选择地链接各方资源要素,重新建立网络关系,组建团队,为再次创业做好准备(行动策略)。待动机成熟后,创业者完成新企业的注册,以此开启新一阶段的企业经营(结果)。

4.3 选择性译码

选择性译码是在主轴译码后,通过故事线寻找主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逻辑关系并对其进一步抽象,提炼出更高层次的核心范畴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对访谈资料尤其是范畴和主范畴的循环比较分析,凝练出能够统筹整合创业失败、调整情绪、反思归因、失败学习、识别机会、管控风险、整合资源、再创运营、心态转变、心智成长、失败赋能11个主范畴的核心范畴——创业失败情境下连续创业过程。选择性译码过程见图1。

“创业失败情境下连续创业过程”这一核心范畴的故事线为:创业者创立企业后遭遇突变失衡最终做出终止业务的决策,宣告创业失败,随后创业者陷入巨大压力之中,经过不断调整情绪和反思总结,创业者心态发生转变并重新投入新一轮的学习,采取实践、理论等多种途径获得心理和智能的双重成长。在创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创业者拥有较为敏锐的商业嗅觉以识别创业机会,在完成对新创项目的风险评估与预控后,进行多方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展开后续创业活动。

5 创业失败情境下的连续创业过程模型

本研究基于样本分析,归纳总结出创业者由先前创业失败到第二次创业企业生成过程中的关键活动及逻辑关系,构建出创业失败情境下连续创业过程理论模型(见图2)。该模型展示了创业者在经历创业失败后连续创业外在行动和内在成长的双元路径,其中,创业者外在行动路径为:创业失败(起点)—失败管理—再创准备—再创运营(终点),两阶段各包含3项关键活动;创业者内在成长路径为:创业失败(起点)—一阶成长(心态转变)—二阶成长(心智成长)—三阶成长(经验运用)—再创运营(终点)。同时,展现了创业失败经历对连续创业的赋能现象,主要通过资源累积及创业者的创业素养和两方面作用产生影响。

图2 创业失败情境下连续创业过程理论模型 注:实线箭头表示连续创业者外在行动路径,虚线箭头表示连续创业者内在成长路径。

5.1 创业者外在行动路径

创业者的外在行动路径是指连续创业者在经历创业失败后,到再次创业期间所做出的个体行为决策,体现了创业者的外在行动,该路径可概括为:创业失败(起点)—失败管理—再创准备—再创运营(终点)。

由于外界环境变化与自身经营不善,创业者原有的新创企业宣告业务终止,这是此次创业的结束,也是其后续创业的开始。由此,“创业失败”成为连续创业者后续创业的起点。面对失败现实,连续创业者进入失败管理阶段,承受挫败压力的同时不断调整情绪,反思复盘初创经历,冷静分析归因,从而正确审视过去、规划未来并把握当下,通过理论或实践途径展开学习与自我重塑,从而获得全面提升。经过前一阶段的缓冲,连续创业者进入再创准备阶段,先前创业失败的经历对其产生的影响愈加显现出来,在学习、创业、就业的多重经验积累下,连续创业者的商业敏锐度、市场化思维和风险感知力显著增强,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使其能够较为顺利地识别利用有价值的创业机会,做好新创项目风险管控,而更加关注创业风险管理也是连续创业者区别于一般创业者的重要体现之一。随着资源的不断整合,新一次创业的筹备逐渐完善,创业动机成熟,最终,连续创业者在先前创业失败的情况下,完成第二次的新企业创立并投入运营,到达此段连续创业过程的终点。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起点”与“终点”仅表示连续创业过程中单个阶段的开始与结束。整个连续创业过程的阶段示意见图3。

5.2 创业者内在成长路径

创业者内在成长路径是指连续创业者创业失败后,到再次创业期间经过一系列行动所发生的心理上的转变或自身素质、能力等的提升,体现了创业者的内在成长,该路径可概括为:创业失败(起点)—一阶成长(心态转变)—二阶成长(心智成长)—三阶成长(经验运用)—再创运营(终点)。

创业者作为创业行为的主动实施者,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连续创业者具有相较于新创业者的独特特质,其在连续创业的过程中也与创业新手的表现有较大差异。在创业失败后,连续创业者的内在转变主要表现在心态上的稳定、心智上的成熟以及对经验运用和改进上,分别来自三段递进的成长过程。第一阶段,在负面情绪基本消失的前提下,创业者通过失败归因加以反思内省,不断自我调整使心态逐渐发生改变,不仅表现在情绪的稳定上,还表现在对待事情的态度上,POLITIS[28]发现,连续创业者对待失败的态度相比新创业者更加积极,这与其失败后在情感和认知视角下的心态转变密不可分。第二阶段,连续创业者在心态转变的基础上投入失败学习,厚积蕴蓄,思想愈加成熟,不仅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心智也获得成长。具体而言,企业家的创业心智表现为思维方式和能力的结合,在思维方式上更善于运用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积极一面,在能力上展现出对不确定环境中新机会的判断力、资源调度力、风险感知力等,可通过创业者的创业警觉、忧患意识和创新思维方面进行衡量。第三阶段,在连续创业者整体的创业素养得到整体提升后,会将其在知识、思维、能力上的积累与转变运用到后续创业的准备活动中;同时,更高水平的创业素养也将帮助创业者更好地统筹利用前期积累的资源,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取得进一步的成长。

综上所述,创业失败情境下连续创业过程理论模型描述了连续创业行为中的关键活动,阐明了其中的具体阶段,构建了失败经历影响下连续创业的双元路径。然而,创业者的外在行动路径与内在成长路径并非两条独立的发展线,而是并驾齐驱贯穿创业者从创业失败到再次创业的整个连续创业过程。一方面,连续创业者的内在成长与外在行动路径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创业者一阶、二阶的成长变化发生在失败管理阶段,第三阶段的成长则体现在再创准备阶段的各项行为活动中;另一方面,连续创业者的内在成长,尤其是心理变化,将对其后续行为决策产生影响,而其采取的外在行动也将反过来塑造创业者的心理认知,促进创业者的内在成长,二者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前进直到新企业生成。进一步地,本研究发现,创业者的连续创业过程存在“行动—成长”“成长—行动”的交互现象。具体而言,在创业失败后,创业者经过情绪调整和反思归因,心态上发生了一定转变,通常使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后续的失败学习,同时可能对其失败学习的方式及后续创业路径的选择产生影响,激励其从中获取有益知识并重新展开未来规划。以创业者c为例,c提到“因为第一段创业有一些经历,也做了一些反思,所以心态上整个人会变得更加沉稳”(行动—成长);“后来就想开了,我想通过这个行业作为一个跳板吧,再去了解一下其他的行业,再去积累资源,发现一些其他的创业机会”(成长—行动)。失败学习的过程也促进了创业者思维与心智的成熟,使其创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再次创业奠定了基础,从而在识别机会、管控风险、整合资源等再创准备活动中表现出来,如创业者c回顾自己的失败学习过程,提到“之后就继续在实践中去积累,不断锻炼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做事的魄力”(行动—成长);“风险感知力上有一定的提升,我现在做任何事情都会先想到它有什么风险,然后提前去规避,包括这个项目也是”(成长—行动)。

5.3 失败经历对连续创业的影响机理:失败赋能

与新创业者不同,连续创业者进行创业的过程中,先前创业失败经历产生的影响始终贯穿其中,作用于后续创业的各个阶段,可将其概括为“失败赋能”。先前失败经历对连续创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创业者的创业素养和资源累积的共同作用得到体现,其中,前者包括知识、思维、能力三方面,后者包括资金、社会网络等多种物质与非物质资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创业者的连续创业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创业者的创业素养在失败经历的赋能中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由于该赋能过程是以连续创业者自身为媒介的,即创业者需在自身知识、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所积累的资源形成对下一次创业的赋能,同时资源的支持通常也需要创业者自行进行获取利用,因此失败经历的赋能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的自身素养如何,不同的创业者从失败经历中汲取的经验养分存在差异,这也会反映在该创业者后续的创业过程中,从而导致不同的连续创业难度与成功率。以下将分别阐述创业素养及资源累积在连续创业过程中产生影响的具体作用机理。

(1)创业素养连续创业者通过知识、思维、能力3种途径实现对后续创业行为赋能,其中,知识表现为专业、管理、运营等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包括失败后所反思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创业者将在脑中建立起能够承载这些知识的知识结构,从而为后续创业提供指导;思维和能力则表现在对这种知识结构的驾驭上,能够更好地应用知识进行机会的识别、风险的评估、资源的利用等。创业者的创业素养通常在失败管理阶段产生较为明显的提升,是连续创业者心态转变与心智成长的结果,随后赋能于再创准备阶段,是连续创业者经验运用的过程。

例如,创业者b于2014年与合伙人共同成立某服装经营公司B1,不幸两年后遭遇行业变化,陷入经营困境后主动放弃原有业务,投身于新机会的开发之中。在收到朋友的创业邀约时,创业者b精准识别到生物科技领域存在优质创业机会,经过对行业环境与项目背景的仔细分析,快速调度并充分整合现有资源,于2017年与朋友合伙创立某生物科技B2,目前已成为其旗下某产品的国标制定者,企业稳步发展。对于失败后创业素养提升对再次创业的赋能影响,创业者b认为“风险感知力有一定的提升”(b50),使其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市场趋势及行业所处情况,有效管控新创项目风险;“磨练了自己的执行力,锻炼了管理能力”(b60)和“思考、总结、分析能力在后期给了我较大帮助”(b64),使其筹备资源、业务搭建等再创准备活动进行得更为顺利,能够高效完成再创准备阶段中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此外,创业者b的好友还提到,“她确实思维有变化,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更关注市场需求,有没有市场、行业发展前景怎么样”(b91);“比第一次感觉是有经验了,考虑很多,会更周全”(b92)。而其他3位连续创业者的经历中也均涉及此类观点。可见,创业素养的提升贯穿于创业者整个再创准备阶段,对其中的各项关键活动或多或少均会产生帮助与影响,这也契合了郝喜玲等[9]所提出的认知视角下失败经历向创业思维、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转化的观点。创业素养赋能机理案例资料举例见表7。

表7 创业素养赋能机理案例资料举例

(2)资源累积资源累积在连续创业过程中的影响通常表现为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包括物力、财力、人力等物质性资源的支撑,同时也体现在创业者的人脉网络、业务网络、社会声誉等方面的潜在帮助。连续创业者由先前创业失败积累的资源以及失败学习中获得的资源,都将对新企业的创立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并在再创准备阶段中对创业者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

例如,最初与朋友合伙创建某文化传媒公司C1的创业者c,两年后由于不可抗力因素最终选择注销公司,短期休整后,创业者c选择先就业积累资源,夯实基础,以减小后续创业风险,于是,在2013~2016年间,c先后就职于某能源集团与某商品交易所历练,同时攻读了MBA学位。创业者c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边提升自我边挖掘新创机会,最终瞄准当下极具潜力的教育培训行业,于2017年创立某教育科技公司C2,目前已有3家线下门店,并仍在进行新业务拓展以丰富自身价值结构[29]。创业者的资源累积主要来自先前失败的创业经历和失败管理这一阶段,以创业者c为例,一方面,先前创业虽然以注销企业失败告终,但这次经历却让c拥有了一定资金和客户资源的累积,“资金上是有一定的积累的,因为之前做得其实还不错,有一定的融资,回款也比较快”(c97);“一些现在的客户资源还是来自之前我们的一些积累”(c114)。另一方面,在失败管理阶段,c选择就业调整,重塑自我,在工作中积累了各式各样的资源,“想去教育行业其实也是基于资源的一个选择,手头上教育方面的资源比较充足一些”(c55);“之前从事金融行业,相应的在这个资金口上就会有一些这个资源储备”(c85);“当时做媒体代理,也有地方电视台的一些媒体资源”(c86)。同时,c为提升学习能力主动报考MBA,并在此期间进一步扩充自己的人脉资源,“一方面能学到一些与管理相关的知识,另外也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了更多同学,来自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资源”(c47)。在这段连续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c认为,资源积累对其后续创业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在收集信息、拼凑资源、链接网络,还是再创企业初始商业模式构建中,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资源成为c后续创业准备过程中的有力保障,而其他3位连续创业者也不同程度地讲述了资源累积对其后续创业的巨大帮助。除此之外,已有研究也提出风投更愿意为连续创业者注资[30],促进了其新创金融资本增加等观点,均体现了资源视角下失败创业经历的重要价值,更加印证了创业失败并非没有价值[9]这一观点。资源累积赋能机理案例资料举例见表8。

表8 资源累积赋能机理案例资料举例

6 结语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对4位创业者的连续创业过程展开了系统分析与归纳提炼,关注连续创业者由“上次创业失败”到“下次新创企业生成”两个时间节点间的完整动态演变过程,在构建出过程模型的基础上,对双元发展路径的内在机理进行深挖并作进一步解释,充分体现了扎根精神。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①理论价值方面,弥补了现有研究视角单一,各部分相互独立、缺乏连接的不足。本研究通过识别失败经历下创业者再次创业中的关键活动,明确了连续创业路径中各项过程要素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按因果关系追溯事件发生的具体路径,将失败原因、行为决策、后续创业等目前零散的研究主题串联起来,增强了创业失败与连续创业研究的整体性;延伸了创业失败的研究视域。本研究搭建了创业失败与后续创业之间的“桥梁”,从过程视角对创业失败研究进行拓展,有效整合了创业失败研究中情绪管理、失败归因、失败学习等细分领域;丰富了连续创业与创业过程的研究情境。本研究基于创业研究的本土化实践,挖掘出创业失败情境下连续创业双元路径,推动了具体情境下连续创业与创业过程的研究进程。②实践价值方面,由于本研究的连续创业过程模型系基于真实案例提炼,可以为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及后续创业的行为实施路径提供一定参考,更加有效、具体地指导其开展连续创业活动;同时,具有失败经历的创业者相较于新晋创业者,通常获得了思维和能力的提升,在经验和知识的运用上更为精准顺畅,其行为决策也更具代表性,新晋创业者可据此思考如何有效应对“新创弱性”和“新进入缺陷”的双重夹击,采取相关行动以提高创业成功率。

对于未来研究方向,由于本研究基于原始资料提取出的大多是积极、正面的影响因素,关于失败经历对创业者后续创业负面作用的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另外,由于连续创业涉及多段工作经历,创业者的后续行为是否受到上次创业前的就业经历影响,可以结合裂变创业的研究展开探讨,或从裂变创业视角来分析连续创业中的作用机制,不断地扩充和完善现有理论,推进连续创业领域内的研究进展。

猜你喜欢

创业者资源过程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