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熏蒸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2022-03-16佟蓓蓓孙静琳张宵元洪婉婉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面瘫面神经熏蒸

王 静 朱 静 佟蓓蓓 孙静琳 张宵元 洪婉婉

安徽省亳州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安徽亳州 236800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常表现为面部肌肉僵硬麻木、眼睑闭合不全或无力、额纹消减抬眉无力、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鼓腮漏气等,其症状因主要表现在面部,对患者的生活、社交及工作造成了较大影响[1-2]。周围性面瘫患者由于面部神经小动脉痉挛,导致面神经管内血氧供应不良,形成神经水肿,若不及时干预治疗,则会发生脱髓鞘改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3-4]。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较多,西医治疗主要有抗病毒类、激素类及营养神经类药物治疗,中医治疗主要有针刺疗法、穴位按摩、穴位敷贴、中药熏蒸等。中医治疗因其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无痛、疗效确切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5-6]。本研究将中药熏蒸结合针刺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6 月至2020 年10 月在安徽省亳州市中医院治疗的8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西医参考《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7]。中医参考《中华针灸诊疗规范》[8]中面瘫相关标准:发病突然,不能完成皱眉,额纹消失,眼睑难以闭合,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首次患病,病程≤7 d;③单侧面神经麻痹,年龄18~65 岁;④配合治疗,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由于脑血管病、外伤、手术损伤、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引起的中枢性面瘫;②正进行口服抗病毒类、激素类等药物干预;③合并呼吸系统、心血管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④妊娠、哺乳期女性及过敏体质。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研究组男29 例,女11 例;年龄20~62 岁,平均(35.60±6.27)岁;病程2~7 d,平均(2.67±0.49)d。对照组男27 例,女13 例;年龄21~60 岁,平均(34.72±6.45)岁;病程2~7 d,平均(2.34±0.55)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参考《针灸学》[9]中穴位定位标准,针刺穴位以手、足阳明及面颊局部腧穴为主,取穴如下:阳白、鱼腰、丝竹空、攒竹、四白、迎香、颧髎、地仓、颊车、牵正、翳风、合谷、太冲、人中、承浆,选定穴位后,局部消毒,轻浅刺激,得气后留针20 min,1 次/d,一周治疗5~6 次,共治疗2 周。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药熏蒸治疗。中药熏蒸具体操作方法:①熏蒸方剂为“面瘫一号方”加减,药物包括桂枝15 g、白芍12 g、干姜15 g、大枣15 g、防风30 g、防己20 g、川芎20 g、黄芪15 g、党参20 g、僵蚕15 g、甘草15 g、制白附子15 g、全蝎6 g。②将方剂没入水中浸泡20 min,武火沸腾后转文火继续煎煮30 min,倒出药液备用,二次加水煎煮30 min 后倒出药液,两次共取药液500~600 ml。③取智能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厂家:湖州三洲电子科学仪器厂;型号:XJZE-Ⅱ),将药液加入治疗仪中加热至雾状,将汽嘴对准患者面部,保持距离30~40 cm,温度41~43℃,根据患者面部实际体验进行适当调整,1 次/d,每次30 min,一周治疗5~6 次,共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2 周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面部残疾状况及面部神经功能情况。①临床疗效参考H-B 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10],将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为Ⅰ~Ⅵ级,分别记0~6 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恢复越差,其中Ⅰ、Ⅱ级为治愈(面部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症状和体征消失),Ⅲ级为显效(面部神经功能轻微减弱),Ⅳ级为有效(面部神经功能减弱明显),Ⅴ、Ⅵ级为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②面部残疾状况,采用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量表[11]进行量化评定,量表分为面部残疾指数躯体(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s,FDIP)功能和面部残疾指数社会生活(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ety,FDIS)功能两部分,每个部分均包含5 个问题,每个问题记分0~5 分,FDIP 和FDIS 得分范围均为0~25 分,分数越低表明患者面部残疾情况越严重,生存质量越低。③面部神经功能,采用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Sunnybrook(Toronto)facial nerve assessment system score,SFGS]量表[12]进行量化评定,量表包含静态时域健侧比较、与健侧相比随意运动的对称性、联动分级三部分,总得分=静态分+随意运动分+联动分,得分范围为0~100 分,分数越高表明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H-B 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H-B 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H-B 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降低(P <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B 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B 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s)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 <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FDIP、FDIS 和SFG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DIP、FDIS 和SFG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FDIP、FDIS 和SFGS 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DIP、FDIS 和SFGS 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DIP、FDIS 和SFGS 评分比较(分,±s)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 <0.05。FDIP:面部残疾指数躯体;FDIS:面部残疾指数社会生活;SFGS: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在传统中医学中归类为“中风”范畴,根据其表现特点又称为“面瘫”“口僻”“口眼涡斜”等,其病因多为外邪侵袭导致面部气血运行失常,痰瘀内阻导致面部经脉失常损伤,劳逸不当导致营卫失调、血液虚损,外在风邪侵犯是本病诱发关键,内在正气不足、气血虚弱是发病的根本,治疗上应遵循扶正祛邪、祛风通络的原则,通过辨证论治以达根治目标[13-14]。中医治疗面瘫手段多种多样,如针刺艾灸、中药内服外敷、刮痧拔罐、推拿按摩等,安全简便且效果较好。

有研究发现,两种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其效果较单一,治疗方法更优[15-16]。基于此,本研究将针刺联合中药熏蒸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治疗中探究其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其中,针灸疗法是常见的周围性面瘫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面瘫患者面部毛细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缓解面神经缺氧、缺血状态,促进神经水肿消退吸收,使局部微循环尽快恢复正常[17-18]。针刺还可以刺激面部神经,改善神经抑制状态,但在针刺过程中要注意力度不宜过重,以轻刺、浅刺为主,若刺激过大,可能会导致面神经兴奋异常,破坏或干扰面神经固定生长程序,影响损伤神经修复[19-20]。马斌等[21]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有效增强面部左侧初级运动区和左侧额下回功能连接,对改善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中药熏蒸是一种以热药蒸汽为媒介的蒸汽治疗方法,药物煎煮后产生的蒸汽通过皮肤渗透吸收,使药物直达病所,同时在热力协同下能够扩张面部毛孔、加快血液循环,改善面部神经微循环,从而达到解表祛邪、止痛通络、化瘀活血的作用[22]。中药熏蒸还可以使面瘫患者面部肌肉牵张,使挛缩粘连的组织松解,增强肌纤维收缩功能,改善局部血氧供应[23-24]。

本研究中针灸合并中药熏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较好,且患者H-B 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FDIP、FDIS 和SFGS 评分明显提高,提示该治疗方法对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和面部残疾状况的改善程度较好。胡立丹等[25]研究也证实,在针灸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能够改善面瘫患者证候、面部神经功能及残疾指数,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中药熏蒸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降低面部残疾状况,但本研究样本较小,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探讨其应用效果。

猜你喜欢

面瘫面神经熏蒸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硫酰氟熏蒸风险评估与应用(上)
——硫酰氟熏蒸应用技术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中药硫黄熏蒸历史研究
中药熏蒸治鼻炎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延长磷化氢熏蒸有效时间对储粮害虫熏蒸效果的影响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