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涤痰化瘀汤对风痰入络证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NO、ET 水平的影响

2022-03-16徐浩刚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急性期脑梗死研究组

王 缘 徐浩刚

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脑病科,江苏江阴 214400

临床上多采用减轻颅内压、抗凝等西药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长期治疗效果仍有待提升[1-4]。脑梗死急性期主要病位在脑,主要病机为瘀、风、痰互阻,痰瘀之邪贯穿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应以化痰祛瘀、活经通络为治则[5-6]。涤痰化瘀汤为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医师自拟药方,具有活血通络、化痰祛瘀之功,常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7]。有研究指出[8-9],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具有舒张血管、调节血压的作用,内皮素(endothelin,ET)在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脑梗死发生时,机体血清NO 合成减少,ET 分泌增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脑组织。但目前关于涤痰化瘀汤联合常规西药方案是否能够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调节血清NO 及ET 水平的研究尚少。鉴于此,本研究特选取我院收治的102 例风痰入络证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5 月至2020 年6 月我院收治的102 例风痰入络证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1 例。对照组男31 例,女20 例;年龄39~77 岁,平均(58.21±6.65)岁;病程4~10 d,平均(7.25±0.23)d;合并症:高血压病16 例,冠心病9 例,糖尿病19 例;主要梗死位置:额叶12 例,颞叶9 例,基底节18 例,顶叶9 例,枕叶3 例。研究组男33 例,女18 例;年龄40~77 岁,平均(58.47±6.72)岁;病程4~11 d,平均(7.31±0.26)d;合并症:高血压病15 例,冠心病10 例,糖尿病20 例;主要梗死位置:额叶13 例,颞叶10 例,基底节16 例,顶叶7 例,枕叶5 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及主要梗死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0],患者均符合风痰入络证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11],患者均符合脑梗死急性期的诊断标准,且经颅脑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②年龄>18 岁。③病程≤2 周。④患者意识清醒,可配合检查及相关治疗。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12]评分5~20 分。⑥患者及家属均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伴有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②已经接受或准备接受溶栓治疗;③对本研究中治疗药物过敏;④合并恶性肿瘤或明显颅内出血倾向;⑤患精神疾病或存在认知障碍;⑥自身免疫功能缺陷;⑦脑血管畸形。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抗感染、控制血糖、减轻颅内压等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涤痰化瘀汤治疗。中药组方:法半夏15 g、当归20 g、竹沥10 g、柴胡10 g、党参15 g、川芎15 g、桃仁10 g、红花15 g、制胆南星10 g、枳壳15 g、黄芪15 g、生地黄15 g、炙甘草10 g、三七6 g。水煎煮取汁300 ml,每日1 剂,早晚各服用1 次,150 ml/次。两组均持续治疗4 周。

1.4 观察指标

①中医症状评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0]评估风痰入络证主症(感觉消失或减退、不语或言语蹇涩、感觉消失或减退、口舌歪斜、半身不遂)、次症(脉弦滑、痰多而黏、头晕目眩、舌质黯淡、舌苔白腻或薄白),其中每项主症0~6 分,每项次症0~3 分,症状累积总分(39 分)越高代表患者症状越严重。②血清NO 和ET 水平。治疗前1 d、治疗后4 周分别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10 min,转速为25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取上清液,采用硝酸酶还原法[13]检测两组血清NO 水平,试剂盒生产厂家为上海铭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13-1172;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14]检测两组血清ET 水平,试剂盒生产厂家为上海瑞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10-840。③临床疗效。治愈:与治疗前1 d 相比,NIHSS 评分减少91%~100%;显效:与治疗前1 d相比,NIHSS 评分减少46%~<91%;好转:与治疗前1 d相比,NIHSS 评分减少18%~<46%;无效:与治疗前1 d相比,NIHSS 评分减少<18%。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15]。④安全性。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胃部不适、乏力等。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风痰入络证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风痰入络证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风痰入络证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风痰入络证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风痰入络证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s)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 和ET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NO 和E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血清NO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T 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 和ET 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 和ET 水平比较(±s)

注 NO:一氧化氮;ET:内皮素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研究组有2 例乏力、1 例恶心、1 例胃部不适、1 例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0%(5/51)。对照组有1 例乏力、1 例胃部不适、1 例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3/51)。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136,P=0.713)。

3 讨论

常规西医采用减轻颅内压、控制感染、抗凝、控制脑水肿等方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能够暂时缓解症状,但长期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16]。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多种脑血管疾病中取得良好效果[17-19]。脑梗死急性期本虚标实之证,脾胃虚化,津液不化,脾失健运,运化失职,聚而成痰、痰湿壅盛、痰浊内阻,痰凝聚于脉道,从而使经脉血运障碍,瘀血内生,经脉失养,痰瘀互结,主要表现为风痰入络证,应以化痰祛瘀、活经通络为治则[20]。

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风痰入络证中医症状评分比对照组低,且研究组总有效率更高,提示涤痰化瘀汤联合西药用于治疗风痰入络证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涤痰化瘀汤以法半夏、川芎为君药,川芎味辛,性温,归属于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通络之功;法半夏味辛、性微温,具有消痞散结之功;以竹沥、桃仁、制胆南星、红花为臣药,以增强君药的活血化瘀之功;佐以枳壳、当归、党参、柴胡、生地黄,以增强君臣药的理气化瘀之功;三七及炙甘草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补气固表、化痰祛瘀、醒神益智之功[21]。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22],丹参通过改善微循环而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川芎能够改善脑部瘀滞的血液循环,黄芩能够抵抗血小板聚集,石菖蒲能够改善神经功能。有研究指出[23-25],内皮型NO 能够抑制血管平滑肌,具有保护神经作用;ET是一种长效血管收缩剂,血清NO、ET 均由机体内皮细胞分泌,参与调节血管舒张功能。当脑梗死发生时,NO 合成明显降低,ET 分泌明显增多,一方面可加重炎症细胞浸润、血小板聚集,另一方面促使脑微血管持续痉挛、收缩,从而使脑细胞和组织变形及坏死。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血清NO 水平较对照组降低,血清ET 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提示涤痰化瘀汤联合西药治疗风痰入络证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能够调节血清NO和ET 水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涤痰化瘀汤联合西药治疗风痰入络证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不会显著增加用药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涤痰化瘀汤联合西药治疗风痰入络证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安全可靠,可进一步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急性期脑梗死研究组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6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