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围绝经期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03-16窦舒兰施如霞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睾酮雌二醇绝经期

窦舒兰 丁 玲 施如霞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江苏常州 213000

子宫良性病变是妇科常见病,多发于围绝经期妇女,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身体健康[1-3]。临床多采用腹腔镜子宫全切术进行治疗,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4-6]。然而,全子宫切除术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子宫、阴道和卵巢血液供应以及神经支配,导致术后卵巢结构变性、粘连等,甚至出现卵巢功能减退,引发围绝经期症状[7-8]。研究表明,卵巢是维持女性生理功能的重要分泌器官,能够产生激素并参与体内代谢以及生殖激素的合成与分泌[9-10]。然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用于治疗围绝经期妇女子宫良性病变对术后性激素水平和围绝经期症状的具体影响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79 例因子宫良性病变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的围绝经期患者,探究其术后性激素水平和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围绝经期症状的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我院收治的79 例因子宫良性病变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的围绝经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患者年龄45~55 岁,平均(48.58±7.11)岁。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子宫切除术:良性疾病手术方法》[11]中子宫良性病变的诊断标准;②符合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的指征;③年龄45~55 岁;④患者及家属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子宫恶性病变;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③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④合并阴道炎、盆腔炎;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⑥合并精神疾病。

1.2 分析方法

收集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的年龄、体重、吸烟、合理饮食、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体育锻炼、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12]进行评定,<5 分表示好,5~<8 分表示一般,≥8 分表示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资料。

分别于术前、术后1 个月、术后1 年采集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的静脉血5 ml,采用Allegra X-5医用离心机(美国,贝克曼)离心(转速:3500 r/min,时间:15 min,离心半径:10 cm)分离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雌二醇、孕酮、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睾酮水平。

对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术后1 年采用改良Kupperman 评分量表[13]评定围绝经期症状,总分为51 分,<5 分表示无症状,5~10 分表示轻度,>10~25 分表示中度,>25 分表示重度,统计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前、术后1 个月、术后1 年性激素水平;②观察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后1 年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③比较发生与未发生围绝经期症状患者的临床特征;④分析影响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变量资料采用Hotelling T2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因素。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前、术后1 个月、术后1 年性激素水平比较

79 例患者随访1 年,丢失1 例,不计入统计。术后1 年,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雌二醇、孕酮、睾酮水平低于术后1 个月、术前,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高于术后1 个月、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个月,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雌二醇、孕酮、睾酮水平低于术前,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前、术后1 个月、术后1 年性激素水平比较(±s)

表1 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前、术后1 个月、术后1 年性激素水平比较(±s)

注 与术前比较,aP <0.05;与术后1 个月比较,bP <0.05

2.2 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后1 年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情况

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后1 年共有31 例发生围绝经期症状,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分别为21.79%(17/78)、11.54%(9/78)和6.41%(5/78),总发生率为39.74%(31/78)。

2.3 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年龄、体重、吸烟、合理饮食、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体育锻炼、慢性病、睡眠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绝经及术后1 个月雌二醇、孕酮、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睾酮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单因素分析

2.4 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多因素分析

将绝经及雌二醇、孕酮、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睾酮作为自变量,对其进行赋值,见表3,以是否发生围绝经期症状(否=0,是=1)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及雌二醇、孕酮、睾酮水平是影响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P <0.05)。见表4。

表3 自变量赋值信息

表4 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是妇产科常见手术之一,多用于治疗子良性病变、宫颈癌前病变等疾病[14-16]。然而,随着该手术方法的广泛应用,有研究显示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后可能会引起围绝经期症状以及性激素分泌异常等现象,导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下降[17-18]。有研究报道,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卵巢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进而影响机体的内分泌功能[19]。因此,探究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患者性激素水平变化以及对围绝经期症状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 年,患者血清雌二醇、孕酮、睾酮水平低于术后1 个月、术前,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高于术后1 个月、术前;术后1 个月雌二醇、孕酮、睾酮水平低于术前,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高于术前。提示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患者性激素水平发生异常变化。姚伟妍等[20]研究报道,子宫肌瘤患者术后2 个月血清雌二醇、孕酮、睾酮水平低于术前,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高于术前,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子宫是一个功能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子宫内膜细胞能够分泌机体代谢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子宫全切后,内分泌功能消失,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21-22]。此外,子宫切除后阻断子宫动脉对卵巢的血供,导致卵巢功能异常,卵泡分泌雌激素降低以及负反馈调节促卵泡生成素升高[23]。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 年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为39.74%,且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及雌二醇、孕酮、睾酮水平是影响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原因为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卵巢血供减少,内分泌功能发生异常,导致雌二醇、睾酮、孕酮水平异常降低,引发卵巢功能衰退,进而诱发围绝经期症状。研究发现,雌二醇与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控制能力有关,其可调节器官和组织退行性变化,而睾酮是女性体内最有活性的雄性激素,能够影响体温调节、睡眠、认知、视觉空间等[24-25]。陈芳[26]研究报道,补充雌激素和天然孕酮有助于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可见,孕酮缺乏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患者性激素水平发生异常变化,且雌二醇、睾酮、孕酮水平对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后血清雌二醇、孕酮、睾酮水平异常降低,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异常升高,且该类患者易发生围绝经期症状,血清雌二醇、睾酮、孕酮水平是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本研究病例数较少,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仍需扩大样本进行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良性病变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对性激素及围绝经期症状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其具体影响机制。

猜你喜欢

睾酮雌二醇绝经期
浅谈睾酮逃逸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围绝经期女性多焦虑 积极化解要得法
滋肾解郁宁心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
运动员低血睾酮与营养补充
微雌二醇人工抗原合成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血睾酮、皮质醇与运动负荷评定
正说睾酮
18~F-雌二醇的质量控制研究
戊酸雌二醇在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