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热射病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

2022-03-16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热射病病患者缝隙

金 燕

南昌市第三医院急诊科,江西南昌 330009

中暑为夏季常见急性病, 在烈日下长时间曝晒或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可能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出现障碍,引发人体代谢紊乱,导致中暑。热射病为中暑最严重的情况,若无及时治疗,会造成患者多种器官功能受损,更甚者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1-5]。因此,热射病患者需要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和护理。相关临床报道显示[6-9],常规的护理干预应用于重症中暑患者,降温时间较长,不利于患者预后,而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预后,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并为治疗提供有利条件。本研究选取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2 例热射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热射病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2 例热射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中,男21 例,女20 例;年龄40~75 岁,平均(53.12±5.76)岁;中暑原因:体温调节中枢严重失衡15 例,强力劳动12 例,室温高9 例,使用影响出汗药物5 例。观察组中,男23 例,女18 例;年龄40~76 岁,平均(53.34±5.69)岁;中暑原因:体温调节中枢严重失衡14 例,强力劳动13 例,室温高10 例,使用影响出汗药物4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患者家属均知晓本研究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热射病诊断标准[10]的患者。排除标准:①一般中暑者;②不可恢复和诊断为脑死亡患者;③肺性脑病患者;④严重脑血管疾病伴昏迷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接到急救电话快速赶到,给予常规的降温、呼吸监测等护理干预后,迅速送往医院救治,护理人员遵医嘱给予患者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干预,具体包括:成立热射病急诊救治小组,小组成员有护士长、护士及若干急救人员。护士长负责120 指挥中心协调,护士进行相关培训,重点培训热射病相关知识、急救处理方法。同时建立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信息化体系,规范院前抢救及院内转运步骤。①院前急救护理:进入高温季节,护士备好中暑急救箱,将急救箱置于冰箱冷藏室保存。急救人员接到120 调度,详细询问患者情况,进行初步诊断,若为中暑,携带好急救箱和常规急救物品,将急救车内温度调至25℃,到现场之前与现场人员联系,指导现场人员实施有效处理,如将患者带离高温环境,使患者平卧,去除患者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或凉水喷洒,保持口腔清洁等。到现场后医护人员正确快速的诊断患者病情,实施针对性院前救治,确保患者能够进行有效呼吸,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实施物理降温,必要时采用药物降温如服用藿香正气水等。转运途中,密切关注患者个体生命体征变化,将冰袋放置在患者双侧腋下、颈部、腹股沟处,快速建立静脉通路静滴生理盐水,并采用酒精擦拭患者身体,提前与急诊科人员联系,让急诊科人员做好接诊准备。②院内急诊救治护理:入院后,立即为患者换上降温毯,密切关注患者体温,每隔半小时测1 次,帮助患者进行急诊检查,了解患者酸碱电解质平衡情况,准确记录患者各抢救时间点体温和神志情况。清除患者口腔和鼻腔分泌物,采用气管插管及时供养,保证呼吸通畅,避免患者误吸。时刻监测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及血压。适当降低室内温度,并对患者进行体表降温。加强医患沟通,安抚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神经损伤情况:采用昏迷量表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LS)进行评分,满分为15 分,3~8 分为重度神经损伤,9~12 分为中度神经损伤,13~14 分为轻度神经损伤,15 分为无损伤,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意识状态越好[10]。②比较两组患者的降温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抢救0.5 h 和2 h的体温及体温降至38.5℃所用时间。③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神经损伤情况的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均救治成功。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神经损伤情况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神经损伤情况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体温及体温降至38.5℃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入室抢救0.5 h 体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室抢救2 h 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体温降至38.5℃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降温情况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降温情况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入室抢救0.5 h体温(℃)入室抢救2 h体温(℃)体温降至38.5℃时间(h)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41 41 38.96±0.76 39.32±0.65 2.305 0.024 38.02±0.64 38.06±0.73 0.264 0.792 1.66±0.51 2.01±0.54 3.017 0.003

2.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为(5.31±0.76)h,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为(6.59±0.99)h,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15,P<0.05)。

3 讨论

中暑为夏季常见急性病,长时间处烈日下暴晒或高温环境,汗腺功能会出现衰竭,体温调节中枢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导致人体水电解质丢失,机体酸碱平衡被打破,就会发生中暑。热射病为重度中暑的一种,为热损伤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致死率很高。热射病临床发病主要表现为高体温、皮肤干热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患者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低容量性休克,使内脏组织器官出现缺氧缺血,同时刺激机体氧炎症因子释放,加重炎症反应与黏膜损伤,致使患者出现腹泻及肠道出血。若持续让患者处高温、高湿环境,其热负荷远大于机体散热能力,将会损伤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细胞变形、坏死出血等。因此,迅速降温为热射病救治的重要环节。专业急救人员的救助为热射病患者实施快速降温的主要力量,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护理,可尽早降低核心体温,改善热射病患者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其护理后的神经损伤情况轻于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热射病患者预后。既往研究表明[11-14],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措施中,在急救人员未赶到现场前,护士与现场人员联系,对患者进行适当降温处理,急救人员到现场后,确保患者有效呼吸并实施物理降温,并在转运时进行静脉滴注。院内及时供养,帮助患者进行急诊检查,可有效缓解重症中暑患者病情,改善昏迷情况,促进患者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入室抢救0.5 h 体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室抢救2 h 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体温降至38.5℃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降温速率,加速热射病患者康复。顾淑芳等[15]研究表明,当热射病患者的体温低于41℃时,急性脑功能紊乱可逆,高热造成损伤速度慢,此时加快降温有利于病情减轻和患者预后。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措施中,院前及时给予患者凉水擦拭散热并将患者转移至通风良好、阴凉处,院内适当降低室内温度,进行体征监测,对患者进行体表降温,且在转运途中,将冰袋放置在患者双侧腋下、颈部、腹股沟处,采用酒精擦拭患者身体,入院后,立即为患者换上降温毯,密切关注患者体温,做到有效降温,加快患者体温恢复。

综上所述,施行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热射病患者预后,提高降温速率,缩短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有助于提升热射病患者的救治效果,可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热射病病患者缝隙
热射病是什么?
热射病是种什么病?
131I治疗Graves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雨的缝隙
空中翱翔
缝隙
ICU重症监护室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热射病的护理效果评价
浅谈老年咳喘病的临床护理
乐乐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