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文学类情境化主观题特征分析及解题路径

2022-03-15

学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世说现场感主观题

□ 王 志

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以综合考查为导向,这是高考测评的命题原则。特别是文学类主观题,基于情境的测评已经成了命题人的规定动作。《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创设适当、合理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将试题陌生化,可以让学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陌生环境中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决定了文学类情境化题目的超常出新和灵活多变,对于命题者来说,语文素养变得可感可测,对于考生来说,会有理解和作答上的不适感。因此,明白情境化主观题的考查导向、出题方向和答题路径有助于我们科学有效备考。

一、情境题的考查导向和出题方向

根据叶丽新教授《读写测评:理论与工具》中的基本观点,我把情境化试题的构成要素理解为三方面:①背景要素,即题干给定的信息、理论、观点等;②问题要素,不同于直接发问清晰提问的常规型主观题,情境题的问题可能是明示的,也可能隐藏在背景材料中,需要考生从中发掘需要回答的疑问,厘清需要解决的问题;③任务要素,要求考生自主调动知识和能力,进行整合加工,从而完成任务。情境化测评目的的达成,需要学生经历解读材料、提炼问题和完成任务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据此,我们可以把常规题目和情境化题目的考查指向分别称为“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结果导向”的题目设问简单直接,题型容易归类,答题适用模板,学生即使读不懂也能得分,测评与考试无法验证考生是否有真理解,反正都在四要素等固定圈子里打转,答题命中率高。而情境题更强调“过程导向”,背景信息生疏,理解可能有难度,考点不明确,没有现成的解题套路可用。考生必须在复杂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要参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研究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情境题,可以发现两种出题方向。

第一,给定结论,反推过程。题干直接显示结论(往往比较凝练,高度浓缩,呈现学术化、文学化、模糊化的特征),要求考生呈现理解过程,展示思维路径。该命题形式发轫于2018年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此时设题用的还是文本内情境。到了2020 年全国Ⅰ卷《越野滑雪》趋向稳定成熟: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2021年新高考Ⅱ卷选用废名的两则文本《放猖》和《莫须有先生教国语》,继续考查:

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

在这些题目中,题干所给结论是起点信息,考生要重建结论产生的过程,展示真实学习的路线图,要将学科知识结构转化为自我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要让思维可视化,让理解过程可以被检测。

第二,命题人指定诠释角度,给出路标,要求考生定向阐释,自主建构作答过程。典型题例有:①2019年全国Ⅰ卷《理水》:《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②2021年八省联考适应性测试题《国文教员》: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以上就是情境性主观题的设题方向,题干包含新鲜知识、陌生信息、学科术语,命题人会直接交代结论,需要考生回溯过程,呈现思维路径;或指示角度,要求考生定向解决题干的问题。这正吻合教育部考试专家张卓玉指出的命题思路:“减少裸考知识现象,让测评发生在知识处于生成状态或应用状态的情境之中。”

二、情境性主观题解题路径

情境性试题是命题者表达立意、呈现信息、提出问题、指向作答的平台。高考核心功能之一是服务选才,命题者会以专家视角来呈现学界共识、专业论点和权威阐释,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多角度作答创设空间,试题呈现出开放、综合、灵活、多样的特点。对于考生来说,情境题属于新题型,这要求他们面对陌生材料和观点,心理素质要好。面对全新知识,现场学习能力要有。解读长题干,进入复杂情境,分析思辨能力要强。面对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能有效调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实现综合运用。

新高考下的阅读教学,不能再走答题模板那种脱离具体情境的老路,“套路”无路日,教师有为时。我以为,在教学备考中可根据情境性主观题的构成要素和特征建构解题思维,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把该类题目的原理搞通弄懂。个人尝试构建思维路径如下:第一步,背景材料,现场学习;第二步,题干拆解,明晰问题;第三步,调动知识,自主整合;第四步,紧扣题干,精准作答。

现以本校2022 届高三第二次阶段考葛亮《瓦猫》的第8题为例展示解题思路。

小说《瓦猫》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宁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第一步:题干给出铺垫信息,交代小说的写作手法,考生要理解“虚构”是指作家的艺术创造,“非虚构”是指小说以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故事原型。

第二步:仔细审题,可以发现题干表述上的缺口,也就是只交代了“虚构”方面的信息,而“非虚构”层面是缺失的,那就需要学生自己完善问题,主动去想,“非虚构”表现在哪里?据此可以把“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细化为:虚构体现在哪儿,好处是什么;非虚构体现在哪儿,好处是什么;两者结合起来的好处。

第三步:合理地组织、调动小说答题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系统化、多层面、多角度地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将新获得的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或知识体系。在这里,小说四要素依旧是重要的答题资源,需要考生灵活使用,而非僵化套用:作家虚构一部分人物或情节,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以史实中的人物事迹为原型,使艺术描写更真实,人物形象更立体;两者结合起来的好处可以从环境或主题思想上思考。

第四步:紧扣题干关键词,精准作答。

①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的故事,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非虚构”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类似的题目还有安徽省六校2022 届高三联考王筠《冰雕连》第9题:

有人评论《长津湖》“以‘非虚构’式的客观性完成极富现场感的历史真实”,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第一步:理解题干评论信息的关键在于考生要有基础的阅读理解及断句能力,能看到“‘非虚构’式的客观性”和“极富现场感的历史真实”是两个重要信息点,且二者存在主次之别,在理解上有梯度。还要能充分利用小说的注释信息:①摘自王筠长篇小说《长津湖》,该书是第一部描写朝鲜战争中长津湖战役的文学作品。②里兹伯格,美军军官,真实人物。

第二步:考生拆解题干时要留意“极富现场感的历史真实”还可切分为“极富现场感”和“历史真实”,并且根据概念间的对照关系,须知“极富现场感”正是“虚构性带来真实性”的同义表述。于是,评论的三个要点就明确为:“非虚构”式的客观性,即史料的真实,人物事件都有现实原型;“极富现场感”,即艺术再现的真实,文学虚构让小说打动人心;“历史真实”,指的是正确的历史观,历史凝聚精神,历史昭示未来。每一个要点都应该包括概念解释和文本分析。

第三步:考生调动的知识首先来自文末注释,起步不难,上手容易;接着进入文本,找寻与“现场感”相关的画面,本文集中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上;最后的“历史真实”重在宏观维度,应该往读者感受和主题上思考。这提醒考生答题时视野要开阔,视角要精细,思维要宏观。

第四步:紧扣题干,依次作答。

①“非虚构”式的客观性指小说具有纪实性。它背景真实(抗美援朝)、事件真实(冰雕连牺牲)、人物真实(里兹伯格)。②“极富现场感”指小说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具有真实性。如冰雕连“每个人的眉毛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的细小的冰凌,微风拂过,铮铮有声”,以视听结合使人身临其境。再如开头部分环境描写细腻真实。③“以‘非虚构’式的客观性完成极富现场感的历史真实”能使读者深度触摸历史,真切感受历史,深受触动和震撼。④“以‘非虚构’式的客观性完成极富现场感的历史真实”讴歌了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召中华儿女铭记历史,迎接挑战。

再看2022 年广东省佛山市二模小说老舍《狗之晨》第9题:

有评论家认为西方现代小说创作中的俏皮、讽刺,以及新奇的叙述视角,均被老舍一一吸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第一步:题干所给信息为评论家的观点,显示为三个概念,这是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二步:考生要问三个问题:什么叫“俏皮”?所谓“俏皮”,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什么叫“讽刺”?所谓“讽刺”,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什么叫“叙述视角”?文中“叙述视角”之“新奇”,“新奇”在哪里?

第三步:将小说相关知识迁移到新情境,比如,可从语言、情节、形象上解释“俏皮”的含义,并对应文本分析;知道“叙述视角”的新奇在于突破常见的人物视角,以动物视角展开叙述。

第四步:根据评论要点,分点阐述。

①俏皮:本文寓庄于谐,笔调幽默风趣、灵动机智而又蕴含戏谑调侃,显出俏皮的特点。心理描写,“大黑”碰到“黄子”时的心理;动作描写,“大黑”夹着尾巴顺着墙根往前溜;语言风趣幽默,如“主人一喊‘大’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拼一拼”;情节生动逗人,如“大黑”与“小板凳”的玩耍等;(形象、语言、情节等任答其一即可)

②讽刺:通过对大黑的形象刻画,暗讽时人,揭示国民性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③新奇的叙述视角:相较于一般小说的叙述视角,本文的叙述视角独特,以“狗”的视角展开叙述,显得新颖奇特。

老舍在小说的创作上把三者融为一体,自成风格。

最后是2021 年八省联考适应性测试题《国文教员》的第9题:

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第一步:理解的关键在于以“一则‘新世说’”为题这个表述上。我们要写一篇评论性文章,题目往往是评论要点的概括和集中体现,要评论《国文教员》,可以有无数角度,但本题要求从“一则‘新世说’”的角度评论,那么评论要点就是两个:“世说”和“新”。

第二步:拆解题干后,转换一下说法,题目问的就是:《国文教员》像一篇现代版的《世说新语》,理由何在?

第三步:可参考类似题目,比如2019年全国Ⅰ卷《理水》的主观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答题方向是:旧有的“故事”是什么;“新编”在何处;新旧交织有什么作用。同样的,针对《国文教员》的评论,我们可以梳理出三个基本角度:①“世说新语”有什么特点;②在这个特点的基础上,“新”指向什么;③这两个概念合在一起,体现怎样的创作意图或呈现出怎样的艺术效果。

第四步:紧扣关键词,结合文本,列出要点。

①《国文教员》具有“世说”特质:记录人物言行,叙事零碎,琐事众多,篇幅短小,具有“世说”类小说特点;②《国文教员》是“世说”的新发展:由“传闻居多”“道听途说”发展到对往事人生的回忆,内容上记录真实人生,有新发展。③《国文教员》体现了作者对“世说”类传统小说的新理解,是一种新小说观念的生动实践。

这里注意,双文本形式(文学作品+创作谈/文论节选/自评/他评)的情境题需要用文本二的观点或理论来印证或阐释文本一的内容,答题过程中要注意从两则文本中找答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学类情境性主观题多是以陌生而新颖的“情境”包装传统的小说知识和常规考点。在实际复习中,学生常存疑惑的地方在于如何调动知识、自主整合。对此,教师可给出思路示范,从“为什么写”“怎么写”“写出了什么”“读出了什么”来呈现:从作者角度探寻创作意图;从文本写作角度引入叙事学知识;从文体成品角度感受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和语言;最后还要关注读者感受。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文学性阅读能力培养,只要学生会读作品,在日常训练中夯实了知识、强化了能力,就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境题。

猜你喜欢

世说现场感主观题
浅谈“立体几何主观题”的复习备考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看“世说学”的这方里程碑
《世说新语》书名新考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