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倾斜角度热交换器振动特性流固耦合模拟及试验研究

2022-03-15董金善吴倩倩任子奇张森源

石油化工设备 2022年2期
关键词:壳程热交换器管束

冯 俊,董金善,吴倩倩,任子奇,张森源

(南京工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在热交换器运行过程中,当热交换器内流体诱导频率接近设备结构的固有频率时,热交换器将会发生共振,产生流致振动[1-2]。振动会引发热交换器的失效破坏,失效破坏常出现在换热管上。因此,引发换热管振动失效的因素成为研究重点。固有频率是描述管束振动特性的主要参数,现有经验公式表明,影响换热管固有频率的因素主要有换热管直径、换热管厚度、材料弹性模量、材料密度及几何形状等。但在工程实际中,约束条件、折流板公差、折流板厚度、高温蠕变、应力硬化、换热管内外流体以及流体含气率等因素都会影响换热管的固有频率[3-11]。

王健[12]通过分析热交换器管束约束条件对换热管固有频率的影响,得到通过增加管板厚度可以提高换热管固有频率的结论。刘超锋等[13]系统分析了带折流板的热交换器,找出了影响振动的各种因素。吕东祥等[14]通过对单根换热管进行模态分析与谐响应分析,讨论了换热管厚度、跨距、外径和节径比对换热管固有频率的影响。谭蔚等[15]通过对换热管的数值模拟,认为换热管支撑失效可能会降低换热管固有频率。苏文献等[16]根据不同换热管固有频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了换热管固有频率理论值,并与有限元方法得到的固有频率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了各计算方法的区别。范森等[17]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换热管的振动特性进行瞬态分析,同时分析了轴向力作用下的换热管固有频率,得出了换热管固有频率随着轴向拉力的增大而增大、拉应力的加强效应小于等效压应力的应力软化效应、轴向力的作用对换热管一阶固有频率的影响最大等结论。钱颂文等[18]在1987年通过大量试验验证了Owen提出的有关方程的正确性,通过风机提供激振力使管束发生振动,用动态电阻应变仪和光线示波器收集管束的振动响应。

文中结合流固耦合的基本理论,利用Workbench平台对不同倾斜角度热交换器壳程进行流场分析与模态分析。同时,在热交换器振动性能测试平台上进行试验,研究热交换器倾斜不同角度时壳程流体对换热管束振动特性的影响,将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仿真模拟方法的正确性。

1 热交换器模型参数

文中研究的热交换器模型为1台试验用固定管板式热交换器,有7根换热管,换热管尺寸均为φ25 mm×2.5 mm,长 1 500 mm,排列角为 60°。筒体尺寸为φ219 mm×4 mm,壳程介质为水。热交换器整体材料为S31603。

在Workbench平台中1∶1建模,得到的热交换器三维模型见图1。

图1 试验用固定管板式热交换器三维模型

热交换器运行时,壳程流体从右侧下接管口进入,从左侧上接管口流出。考虑不同倾斜角度对换热管振动的影响时,将模型倾斜相应的角度,保持结构尺寸不变。在Workbench平台的前处理软件中抽取流体域,用Fluent流体分析软件分析壳程内流场,将分析结果加载到流固耦合面上分析结构应力,得到应力场分析结果之后再进行模态分析。

2 水平热交换器管束振动特性模拟

2.1 流场分析

综合考虑计算精度和计算规模,抽取壳程流体域后,采用四面体划分网格,划分后的模型单元数为 1 573 103、节点总数为 297 085(图2)。将模型导入Fluent软件中进行设置。采用RNG κ-ε湍流模型进行稳态分析,考虑重力场。壳程流体为水,水密度998 kg/m3、运动黏度0.001 003 Pa/s。壳程入口设置为速度入口,流速为1.5 m/s。壳程出口设置为自由出口,残差精度控制在10-4,迭代次数为5 000步。

图2 热交换器流体域网格划分

经过流场计算,得到了热交换器壳程流体的压力场和速度场。热交换器壳程流体对称面、进口截面及出口截面的压力和速度分布云图见图3~图5。

图3 水平热交换器壳程流体对称面压力和速度分布云图

图4 水平热交换器壳程流体进口截面压力和速度分布云图

图5 水平热交换器壳程流体出口截面压力和速度分布云图

从图3~图5可以看出,壳程流体进口处压力较大,出口处压力较小,内部流体压力梯度变化较小。壳程流体进、出口流速较大,内部流体流速较小且流动状态较稳定。进口处流体冲击换热管时因流动方向的改变引起速度变化,出口处压力形成小范围负压区域。

按 GB/T 151—2014《热交换器》[19]计算得到的热交换器卡门旋涡最大横流速度理论数值为1.95 m/s,而进口处横流速度模拟值为2.213 m/s,模拟值大于理论计算值。

2.2 模态分析

将流场分析结果导入到结构静力场中,设置相关材料参数,抑制流体域,将换热管两端简化为固定约束,通过流固耦合面分析结构应力,得到换热管束等效应力分布云图,见图6。从图6可以看出,最大应力出现在中间换热管流体进口处,数值为0.121 99 MPa,各换热管中间段等效应力较小,出口处应力较大。

图6 水平热交换器换热管束等效应力分布云图

将等效应力作为预应力加载到换热管结构上,使用分块兰索斯法进行模态分析。提取最大应力中间换热管的前六阶模态振型,结果见图7。从图7可以看出,中间换热管的一阶模态变形量为35.262 mm,变形量最大,其他各阶模态变形量基本相同。

图7 水平热交换器中间换热管前六阶模态振型

3 倾斜热交换器管束振动特性模拟

3.1 流场分析

将热交换器结构整体水平倾斜 3°、7°、11°,得到的倾斜热交换器模型三维主视图见图8。

图8 倾斜热交换器模型三维主视图

倾斜热交换器的抽取流体域、网格划分和流场设置与水平热交换器的一致。

经过流场计算,得到了倾斜热交换器壳程流体速度场。倾斜热交换器壳程流体对称面、进口截面以及出口截面的速度分布云图分别见图9~图11。

图9 倾斜热交换器壳程流体对称面速度分布云图

图10 倾斜热交换器壳程流体进口截面速度分布云图

图11 倾斜热交换器壳程流体出口截面速度分布云图

对比图9~图11看出,倾斜热交换器壳程流体流动状态与水平热交换器的相似,但流动程度稍剧烈些,尤其在流体进口截面(图10),流速大的区域随倾角增大逐渐变大。

3.2 模态分析

将流场分析结果导入到结构静力场,通过流固耦合面计算等效应力,将等效应力加载到结构上进行模态分析。提取中间换热管的前六阶模态振型,发现其与水平热交换器换热管的振型图相似,换热管的一阶模态变形量最大。水平与倾斜热交换器中间换热管前六阶固有频率仿真模拟结果见表1。

表1 水平与倾斜热交换器中间换热管前六阶固有频率仿真模拟结果

从表1看出,换热管固有频率随着振动阶数的增高而递增,倾角越大,换热管固有频率越小,换热管越易发生振动。

4 热交换器管束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4.1 试验装置及方案

4.1.1 试验装置

热交换器振动性能测试平台见图12。通过改变水泵配套电机的转速来改变流体流速,在接管接口处安装流量计即可更精确地控制进、出口流体流速。平台下方水箱盛放试验流体常温水。

图12 热交换器振动性能测试平台

在换热管不同位置粘贴电阻应变片,通过应变片将信号传输到动态信号测试系统,在每根换热管的进口、出口及中心位置分别贴3个电阻应变片。

4.1.2 试验方案

在试验平台下方的水箱中注满常温水,保持壳程进口介质流速不变,通过改变热交换器的整体倾角,测得不同倾角下的动态信号数据,将数据导入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分析。用水平测量仪确定倾角。

试验时将信号测试系统调零,开启水泵,调节水泵转速,观察流量计直至达到需要的流速。在热交换器水平及倾斜3°、7°、11°下分别进行试验,每组试验时间5~6 min。一组试验完毕先关闭水泵,待信号稳定后存储数据再进行下一组试验。

4.2 试验结果分析

分别测得热交换器水平及倾斜 3°、7°、11°时的管束振动数据,提取振动稳定阶段的管束波形查看频率谱,得到的中间换热管前三阶固有频率见表2。

表2 水平与倾斜热交换器中间换热管前三阶固有频率试验结果

对比表2与表1中数据看出,仿真模拟结果前三阶固有频率值与试验得到的固有频率值基本一致,说明仿真模拟结果可靠,采用的仿真模拟方法正确可行。

5 结语

结合流固耦合基本理论,在Workbench平台用仿真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倾角热交换器壳程流场,导入结构静力场中进行了模态分析。通过在热交换器振动性能测试平台上进行试验,得到了不同倾斜角度对热交换器管束振动特性的影响,对比试验结果与仿真模拟结果得出以下结论,①水平热交换器卡门旋涡最大横流速度模拟值大于GB/T 151—2014的理论计算值。②换热管束振动阶数越高,固有频率越大,固有频率随着振动阶数的增高而递增。③热交换器倾斜时换热管固有频率会减小,倾斜安装对管束振动影响较大。试验得到的换热管固有频率结果与仿真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在试验测试平台安装使用的误差范围内,验证了仿真模拟方法的正确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壳程热交换器管束
热交换器的分类及优缺点分析
空冷器管束断裂失效分析
热交换器壳程圆筒开裂失效原因分析
燃气采暖热水炉冷凝热交换器对比分析
多频涡流检测技术在热网加热器性能评价中的应用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的传热强化探讨
三叶膨胀管换热器壳程强化传热的数值研究*
放开管束孩子的手
制动管束的设计要点及在装配中的优点
无锡市林源热交换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