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星照耀中国》写作特征及现实意义探析

2022-03-15李桐王雅雯

南北桥 2022年1期
关键词:红星照耀中国红星斯诺

李桐 王雅雯

[ 作者简介 ]

李桐,女,山东济宁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影视与新媒体。

王雅雯,女,安徽宣城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应用新闻传播学。

[ 摘要 ]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突破重重困难进入西北苏区进行采访,历经4个月,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该书一经出版便产生巨大影响。《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对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本书在人物描写、政治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现实描写上也极具特点,为新闻写作提供了学习的范本,该书的写作特点和斯诺的职业精神仍值得当世的新闻人学习借鉴。

[ 关键词 ]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新闻写作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7年10月出版的传世经典著作,该书一经出版便在全世界造成了轰动性的影响。该书被西方学者奉为了解现代中国和中国革命的必读书,方汉奇与李矗先生曾这样评价《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真实生动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红军万里长征的英勇业绩、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看法以及愿意同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封锁和制造的种种有关‘赤匪’的神话,使中国人民争取进步的斗争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同情与尊敬。

于今世回望八十多年前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学界对该书的研究横跨多个领域,有人从历史视角研究该书的历史书写,亦有人从文学角度审视该书的报告文学写作。本文将从新闻写作的视角出发,在形式上分析《红星照耀中國》的写作背景、写作特征,在内涵上分析《红星照耀中国》对当世和后世的影响,以及给新闻写作带来的意义,期冀以经典名著启迪如今的新闻人,为新闻写作形式和新闻作品内涵意义的体现做出贡献。

1 《红星照耀中国》写作背景

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到了上海,“九一八事变”发生之际,在上海的斯诺目睹了几场重大战役,此后他在北平燕京大学担任了两年新闻系教授。正是在北平的这段时间,他结识了史沫特莱、鲁迅以及对斯诺在中国的新闻采访活动帮助颇多的宋庆龄。当时,“红色中国”对世界各国来说是一个谜团。在消息闭锁的年代,西方各国对中国的红军总是持有神秘而不解的观点。西安事变发生后,斯诺带着一系列对“红色中国”的疑问进入了陕甘宁边区,他是当时在“红色区域”第一个做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

1936年6月,斯诺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突破重重困难进入被国民党军队层层包围的陕甘宁边区,在陕北苏区进行了长达四个月的采访,得到了大量的一手资料。1936年10月下旬,斯诺返回北平。同一时间,国民党当局刊登报道,造谣称斯诺已经被共产党处决。为打破谣言,斯诺出席记者招待会,讲述了自己此次陕北之行。发布会后斯诺根据四个多月积累的素材进行写作,先后发表了《毛泽东访问记》和展现苏区真实情况的相关报道,这些报道犹如浪潮般席卷全国,面对事实南京政府陷入了恐慌。

2 《红星照耀中国》写作特征

《红星照耀中国》之所以能引起当世和后世的剧烈反响,不仅因为它记载了红军和共产党领导人的真实面貌、长征的具体过程,也因为其写作笔法流畅、写作特征鲜明,可读性极高。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刻画了生动鲜活的红军领导人形象;对共产党政策的描写,是站在一个中立者的视角进行的客观描述;对人文习俗的描写更是刻画了陕甘宁边区的条件艰苦和思想落后,侧面衬托出了红军的不易。

2.1 人物描写

《红星照耀中国》既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国际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对红军人物的刻画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和纪实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对作者的书写文笔和客观记实的态度有很高的要求。该书不管是对红军领导人的描写,还是对红军战士的描写,抑或是对普通村民的描写,都十分生动活泼。

《红星照耀中国》对红军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彭德怀等人都做出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在以往的报道中对领导人的描写都是以国家大政为背景,进行宏大描写,很少有新闻作品能够细致鲜活地刻画领导人的多面形象。斯诺却不仅描写了红军领袖在指导红军方面的号召力和聪明才智,也真实描写了领导人平易近人的“私下生活”。他写到毛泽东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毛主席最爱唱的歌是《红辣椒》,甚至有“我记得有一天我和毛泽东谈话的时候,看见他心不在焉地松下了裤带,搜寻着什么寄生物”这样在一般新闻作品中几乎不可见的细致描写。在对彭德怀的描写中,斯诺写到彭德怀会保存下缉拿他自己和别的红军领袖的单面印刷传单,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斯诺也将朱德对部下的爱护描绘得细致入微,“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步行,似乎不知疲倦”。这样贴近事实的人物书写一改往常对领导人的威严刻画,从多个侧面描绘出了生动鲜活的红军领袖形象,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信性。

2.2 政治描写

斯诺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轰动世界的影响,得益于他的美国人身份和中立的政治立场。斯诺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的描写,不局限于共产党的政策,而是以共产党的发展为时间线,从历史的角度在作品中详细地介绍国共两党的具体行动和政策。他不避讳谈及国民党政策的可行之处,也对当时中国人民生灵涂炭的惨状进行了细节描写。

斯诺还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使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语,毛泽东许多原话被斯诺引用,“只有当南京决心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并同人民革命联合起来组织民主的国防政府时,只有到那时,这种援助才能对中华民族真正有益”。这样地对共产党政策的描写,一方面清晰地让读者知晓共产党的政策方针,另一方面也向读者呈现了真实的领导人为国为民的思想。《红星照耀中国》中对共产党的政策的描写,也对日后的中美关系的缓和和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3 自然环境描写

在去往苏区的路上,斯诺对北京进行了自然环境描写,彼时外界并不知晓苏区的情况,撕开虚假,让光照进现实,是斯诺西北一行的重要目的。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开篇,斯诺对动身前往西安的时候描写道:“那是6月初,北京披上了春天的绿装,无数的杨柳和巍峨的松柏把紫禁城变成了一个迷人的奇境;在许多清幽的花园里,人们很难相信在金碧辉煌的宫殿的大屋顶外边,还有一个劳苦的、饥饿的、革命的和受到外国侵略的中国。”斯诺通过紫禁城城内城外的自然环境对比,来衬托出当时中国形势的危机和百姓的水深火热。

不仅有这样的通过自然环境来衬托中国国情的描写,更有对苏区环境的直接描写。到达陕北的黄土高原后,斯诺对深入中国腹地的,难以为人透彻了解的高原风貌进行了自然环境介绍。“这一令人惊叹的黄土地带……在景色上造成了变化无穷的奇特、森严的景象——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有粗暴的指痕。那些奇形怪状、不可思议有时甚至吓人的景象,好像是个疯神捏就的世界——有时却又是个超现实主义的奇美的世界。”这样生动直接的自然环境描写,向世人揭示了陕北地区奇特的地理环境,也为后文对红军艰苦的生存环境的描写进行了铺垫。

自然环境的描写不仅能够体现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而且还能够点染社会环境的氛围,交代时代背景,反映社会历史与现实状况。《红星照耀中国》一经出版,许多仁人志士奔赴西北,书中对西北地理风貌的介绍很难说不是这些人前往西北的原因之一。斯诺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写实之余夹杂着许多象征意义,向读者传达了有用的信息,对全文意义的表达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2.4 社会现实描写

斯諾对当时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现实和落后习俗的描写,让读者深刻地意识到,在已经水深火热的一些城市之外,还有部分地区遍地饥荒,满目疮痍。斯诺对于西北大灾荒场景的描写是真实却又十分残忍的。“挂在他身上快要死去的皮肉打着褶皱;你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他身上的每一根骨头……有时甚至卖了最后的一块遮羞布。”“儿童们甚至更加可怜,他们的小骷髅弯曲变形,关节突出,骨瘦如柴,鼓鼓的肚皮由于塞满了树皮锯末像生了肿瘤一样。”与这些饥荒场景的描写相对应的是对所谓有钱人的描写,“在城市里,做官的和歌妓舞女跳舞打麻将,那里有的是粮食谷物,而且好几个月一直都有;在北京、天津等地,有千千万万吨的麦子小米”。在对社会现实进行描写后,斯诺提出了为何农民不反抗的疑问,继而又用实证证明了西北存在早已成熟的实行变革的条件,所以红星在西北出现的时候,才受到了欢迎和拥戴。在对社会现实的描写中,一切逻辑的推演显得自然流畅,不仅把现实的黑暗描绘得入木三分,也对红军出现的合理性和红军对民心的收获进行了事实论证。

3 《红星照耀中国》现实意义

作为第一个在“红色中国”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斯诺不仅将红色光芒带到了中国各地,更让全世界理解“红色中国”,为中国共产党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可以分为当世和现世,在当世以思想上的力量号召鼓动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投身革命运动,更影响了西方民众的对华思想和行动。在现世,斯诺的报道和写作精神不仅烛照新闻界,更用伟大的革命精神照亮了整个社会。

3.1 对当世的意义和影响

3.1.1 震荡西方世界

斯诺对红军革命根据地的采访是开天辟地式的,《红星照耀中国》打开了世人对陕北苏区的认知,大量的外国记者和作家前往苏区进行采访,越来越多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通信文章在外国记者进行采访后见刊于国外刊物。继斯诺之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也进入了陕北苏区对朱德进行采访,后写成传记《伟大的道路》。著名医生白求恩在给朋友的信件中说明自己之所以到中国支援抗战,是读了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和史沫特莱的《中国红军在前进》,被书中记录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英勇行为吸引,认为有必要去帮助英勇反抗的中国人民。对“红色中国”的真实记录令西方读者动容,改变了西方社会部分仁人志士的想法,为中国革命集结了西方的力量。

3.1.2 壮大中国革命力量

“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四万余人,多数是在1937年和1938年来的。”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向世人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展示中国共产党的为民之心,成千上万的革命力量注入延安。女作家陈学昭是一位留学法国的文学博士,在20世纪30年代因为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投身革命、来到延安,1938年至1939年写了《延安访问记》。此外,还有许多普通人因该书投身革命,改变了一生的命运。《红星照耀中国》为中国革命集结了多方力量,也对革命最后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当世的影响非同小可。

3.2 对新闻写作的意义和影响

埃德加·斯诺通过亲身新闻实践,不仅为中国发展作出了贡献,更给所有新闻从业者树立了榜样和模范。斯诺高度的新闻敏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值得当代新闻人学习。在前往苏区之前,斯诺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和设想,带着种种问题进入苏区采访,故而苏区的大多数采访中斯诺都能敏锐地发掘自己需要的新闻点,获取有用信息。斯诺在新闻写作中的客观中立不偏不倚也是难能可贵的新闻人的职业品质,在获取一方的信息之后,斯诺并没有对红军方面做出站队,而是又经过详细的走访调查,通过实例来向读者证实共产党政策的可行性,大大增加了报道的科学性,为后世新闻写作提供了精神上的参照范本。

4 结语

回望这部八十余年前出版的著作,它的影响贯穿了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至今仍然保持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仅源自该书的题材和内容,更与斯诺独到的写作特点息息相关,而这样的写作特点和职业精神也值得当世的新闻人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方汉奇,李矗. 中国新闻学之最[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张小鼎. 《西行漫记》在中国——《红星照耀中国》几个重要中译本的流传和影响[J]. 出版史料,2006(1):114-121.

[3]龚举善.“左联”关于报告文学的理论与实践[J]. .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4):43-49.

[4]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M]. 董乐山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5]郑惠文. 论《西行漫记》自然环境描写的文学意蕴[J]. 名作欣赏,2018(32):81-84.

3452500338295

猜你喜欢

红星照耀中国红星斯诺
郭红星:扶危济困终不悔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如何激发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闪闪的《红星》
传播《红星照耀中国》第一人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红星照耀中国”之文化篇
“红星照耀中国”之鱼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