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2-03-14郭萌王怡

商洛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评价

郭萌,王怡

(1.商洛学院教务处,陕西商洛 726000;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西安 710119)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的客观需要,又蕴含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独特的价值观。国外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培养目标模糊、课程内容简单、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评价单一等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与国外高校存在明显差距[1-2]。特别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往往照搬综合型高水平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上缺乏与自身实际的适应性,在课程体系目标定位上普遍模糊虚浮,没有和本校本地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3];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主要以通识公共课和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为主;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缺少具有创业实践经验或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课程实施过程中理论课堂授课形式单调,实践部分专注于个别创新创业大赛[4];课程评价功利性较强,更多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并非“创新创业”本身。总体而言,地方应用型高校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课程资源匮乏、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老化、师资力量薄弱、授课方式单调、课程评价简单宽松等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认可度不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5]。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与排头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区域发展紧缺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还不能满足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因此,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遵循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构建科学合理、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大学生培养成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凸显高等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然价值,对于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课程体系是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开放性知识、能力和经验的组合系统[6]。狭义的课程体系特指课程结构,主要用于描述各类课程之间的组织和配合。广义的课程体系涵盖范围较广,主要指在一定教育价值理念的导向之下将课程进行排列组合,从而使得各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系统。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三大部分[7]。其中,目标要素主要是指课程体系要培养的人才能力和素质结构,内容要素主要包含课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组织方式,过程要素则主要涵盖课程要素呈现、课程体系实施及作为实施反馈的课程体系评价。如前所述,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存在课程资源匮乏、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老化、师资力量薄弱、授课方式单调、课程评价简单宽松等问题。因此,构建科学合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摆在地方应用型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现实依据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倒逼地方应用型高校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必须补齐课程资源匮乏、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老化、师资力量薄弱、授课方式单调、课程评价简单宽松等发展短板,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大学生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创新实现知识积累与新技术、新工艺积累的融合,将市场需求嵌入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形成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创新创业人才的市场实践活动形成新产品和新工艺,以核心技术水平提升和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推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乡村振兴战略为高校大学生锤炼品质、施展抱负、实现价值追求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与排头兵,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恰好与乡村地域对于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相契合。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以产教深度融合、全方位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为宗旨,在实习、实训、实地与实战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的实践场域,引导师生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智力、人力和科技支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三)经验借鉴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中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课程结构分为理论、实践两模块,基础、专业、支撑三层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行主辅修、双修、双学位等学习制度,师资构成多元且专业化程度高,课程评价的主体涉及多个领域和行业,评价内容广泛丰富,呈现出全方位和多层次的特点[8]。欧洲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典型的职业教育特色,德国作为世界级制造大国,特别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因此,德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课程内容多侧重实践教学,课程实施主要通过多学科的创业竞赛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课程评价客观高效务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9]。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课程设置呈现机会导向,内容多样,实践性强。在师资配备和培训上侧重选拔学术造诣高、有科研经验与管理经验的教师,课程实施过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10]。与欧美国家相比,亚洲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则普遍突出文化塑造的特点,日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家精神”,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对师资选聘实践性要求强,授课多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课程评价侧重实践评价[11]。韩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侧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融合人才[12]。新加坡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既注重创业能力又重视创业道德,课程设置以新思维、设计思维和商业模式规划为主,涵盖了必修课、选修课、科技创业和创新硕士课等,在课程实施环节侧重商业计划路演等实践环节,课程评价突出实践导向和成果产业化的典型特征[13]。

基于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典型经验,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实际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求,本研究主要从培养目标、内容架构、过程实施三个方面探讨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二、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

目标要素主要是指课程体系要培养的人才能力和素质结构,具体而明确的课程体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成要素中课程结构、师资配备及课程评价的总纲。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普遍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其中美国高校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欧洲高校以培养新一代商业领袖和企业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日本高校以满足新技术市场需求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

借鉴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的典型经验,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探索方面也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发展历程。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目标重在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提升创业实践能力。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指出: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2021年1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2021年会暨创新创业创造高峰论坛上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特别注重“三个服务”,即服务于产业变革、服务于产业需求、服务于产业发展[14]。地方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应用性人才,要以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追求,其人才培养质量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导向与要求一致[15]。基于前文讨论,本研究认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科技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课程体系的内容架构

课程体系的内容要素主要包含课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组织方式。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高校都各自拥有系统完整、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两大模块(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和三个层次(基础级、专业级和支撑级)。欧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侧重循序渐进,分阶段逐步实施,第一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创业是什么?创业是否适合我?”第二阶段以“如何去创业”为核心内容。日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特别注重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提高教育实效,以特色鲜明的课程结构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资源保障。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真实的公司案例,以小组或团队形式进行实践和讨论,通过使学生深度参与实践环节,从而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双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的主动性。

借鉴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典型经验,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应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强调知识转化和技能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分阶段逐步实施。在教育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学生,以“通识型”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在培养环节上要做到低年级到高年级全覆盖,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在知识架构上要充分考虑多学科性,注重多学科交叉知识的融合,鼓励学生参加跨学科的课程教育和专业创新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覆盖大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过程[16];在能力培养上,要强调知识转化和技能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中做”和“做中学”的相辅相成;在人文素养上,除了包含知识技能、综合素养、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等相关课程以外,还要设置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能够提升学生人文底蕴和人文境界的公共课程,将课程思政充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进而激发大学生扎根基层、面向地方、服务社会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使其能够在关注自我的同时兼顾他人和社会整体,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之才,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本研究构建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见表1。

表1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架构

如表1所示,在课程结构中,第一学年是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认知时期,对其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而,需开设创新思维概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与实战等通识教育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探索精神,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丰富和扩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所需的相关综合知识,使大学生初步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并与通识教育基础课相结合,激发学生基于学科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主动性。第二学年是扩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知识、夯实创新创业的学科基础相关知识的关键时期。创新创业方法、区域发展专题讲座等学科基础课的开设,能有效拓展大学生学术视野,提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第三学年是应用型高校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的集中时期。因而设置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潜能开发训练等专业技能课,旨在使大学生通过校内外产学研协同训练,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而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专业大数据分析与研究、区块链技术与未来创新创业、行业发展趋势与机遇等专业选修课的开设目的在于从学科专业、科研实践与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入手,激发学生基于学科专业知识、掌握项目开发与研究的应用路径与方法,并参与到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学生交叉学科思维,扩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思维和视野。第四学年是大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升华时期。集中实践课程主要针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实践应用能力提升而开设。不仅要求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实践课题申报、专业论文写作及专利申请等训练项目,还需要他们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参与社会竞争,借助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准职业化训练中诱发和形成落地的创新创业活动,让知识和技能产生经济社会效益,进而实现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以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科技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四、课程体系的过程实施

课程体系的过程要素主要涵盖课程要素呈现、课程体系实施及课程体系评价等内容。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于受到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地理区位等条件限制,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缺少具有创业实践经验或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课程实施方式固化,课程评价功利性较强,更多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并非“创新创业”本身。因而,在课程要素呈现和课程体系实施中,应注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重视学生学习体验的增值,按学习进程的关键阶段设计不同的呈现方式。通识教育课程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形式,使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之中,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学科基础课以学科基础理论和实践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专业技能课以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和校企合作为基础,充分与专业必修课程的课内实践和集中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集中实践课要激励学生到科创中心和孵化园区,参与企业及网店的策划、管理与创办,真实感受创新创业全过程[17]。

师资队伍是课程要素呈现和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载体,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师资队伍的多元化。美国高校鼓励跨学科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涉及的专业领域广泛,创业研究能力强,一个创业项目可以由多位来自不同学科的校内校外导师指导,学校提供丰厚多样的资金,鼓励在创新创业教学方面成绩优异的教师。欧洲商科的任课教师大多拥有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能力,70%以上的教师都有创业或企业工作经历,政府鼓励教师运用创业和企业实践经验反哺教学,商科学生毕业论文必须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是高校教师,一位是企业项目经理。日本大学创业实践教师活跃在各个产业,在教学中将亲身经验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注重创业教育实践和技术产业化。借鉴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先进经验,为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取得实效,地方应用型高校须“内培外引”加强“双师双能型”导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投资专家、优秀校友担任校外兼职导师,另一方面积极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到基层或行业进行实践锻炼,获取行业资格认证,提升校内导师的双创指导能力。同时,在资源保障上须强化软硬件投入力度,在资金、场地、平台、机制等软硬件方面发挥校政企联动优势,打造一站式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服务链条,为创新创业教育效能发挥奠定基础。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系统的评价和及时有效的反馈,明确课程体系及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评价的主体涉及多个领域和行业,不仅包括教师、学生和校友,还聘请知名学者、商界精英、媒体评论员等参与其中。评价的内容广泛、丰富,通常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机制、学习保障机制、师资力量和部署、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职业发展、毕业生创业比例及教育的影响力等。评价的层次体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访谈、问卷和跟踪调查等。借鉴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的先进经验,地方应用型高校须建立科学合理、具体可行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包括导师对学生过程表现和能力提升的评价,学生对导师指导满意度的评价,学校对导师授课成效的评价,学校对师生创新创业成果认定的评价等。其中,导师对学生过程表现和能力提升的评价应突出OBE理念,重点考察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学生对导师指导满意度的评价可采用线上评教和线下评议的方式综合开展,学校对导师授课成效的评价可纳入教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学校对师生创新创业成果认定的评价可制定相应的创新创业成果奖励标准,进而以激励机制实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同时,评价标准要与课程体系目标匹配对应,强调产出导向,注重成果转化,多主体、全方位、梯次性考察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收获和产出成果,确保师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得到客观的测评。

五、结语

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共性特点是培养目标具体明确,课程设置内容丰富,师资配备专业多元,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统一,课程评价客观高效,系统性较强。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典型的“后发外生型”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在学习、模仿、内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吸纳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又要将课程体系建设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自身实际紧密结合,摆脱路径依赖,深入开展探索创新,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虽然本研究构建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商洛学院等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且积极的效果,但课程体系主要还是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实际而构建设计的,在理论架构和实践推广中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各地方高校在构建和应用本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还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借鉴和吸纳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自身办学层次、所处地域、行业背景和发展定位等实际,构建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色、自身特色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评价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