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教师立德树人的研究

2022-03-14张梦迪江苏大学附属学校212013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互联网+

张梦迪(江苏大学附属学校 21201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也随之增多。然而互联网有利也有弊,它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生活、思维等,但也容易让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小学生对于网络世界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无法分辨真假是非。因此,教师作为学生未来道路上的领路人,应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密切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并开发信息网络,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理念。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本文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教师立德树人的研究,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教师立德树人的需求,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教师立德树人的意义和路径,旨在促进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实,引导小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带来的影响,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教师认真研究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

一、“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教师立德树人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是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立德为先,树人为本,想要掌握“树人”的方法,就要拥有良好的德行。互联网对小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教师要引导学生分辨网络信息,避免互联网带来的不良影响,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落实立德树人工作。

1.互联网对小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需要教师立德树人

在学生学习、交流和生活方面,互联网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无论在什么地方,学生都能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互联网有很大的信息容量和方便快捷的信息提供方式,促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在人们的思想上、生活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许多网络技术被不断应用在学校教育中。互联网丰富了小学生的教育素材,帮助学生更快地学到知识,提升了教学的效果,实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例如,“线上一对一”“线上一对多”教学等模式可以通过互联网更迅速地传播正能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但是,小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有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互联网为我们提供的这些便利,只是沉浸于互联网带来的娱乐中。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互联网对自身的积极作用,提高对网络的认识,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教育工作服务。

2.互联网对小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需要教师立德树人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小学生接触网络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给学生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陷阱和诱惑。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虽然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元化,但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非常容易让小学生失去理性思维,无法判断其正确性,进而迷失方向。网络游戏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容易让小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另外,网络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导致当前很多学生道德失衡。因此,正确看待互联网对小学生的消极影响,带领小学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真理、传播真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积极向学生、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严于律己,为学生崇德向善做出示范,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二、“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教师立德树人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意识不断发展,喜欢模仿,可塑性强。教师要端正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做出榜样,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用自身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1.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对于德育教学,教师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立德树人,需要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进而才能用“德”培养学生、评价学生、监督学生。在网络上,教师要培养学生互联网道德自律性,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为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在面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时,教师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及时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言传身教并利用榜样的力量以德教育,提高小学生判断不良信息的能力,悉心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使其脚踏实地修好品德,知恩图报、乐于助人,学会宽容、自律、自省、谦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被网络不良信息左右,对新鲜事物缺乏抵抗力,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在网络信息的世界里迷失自我,从而影响学业。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发展关乎国家的前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德”的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要把自己的热情倾注到每位学生身上,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自身价值。教师应当把“行为世范”作为自己的职业准则,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充分发挥教师在立德树人目标下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3.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家振兴必先强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品格、奉献国家的引导者,肩负教育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肩负奉献国家扎根人民的时代重任。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人格魅力感化学生的心灵,用学术造诣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培养出更优秀的时代新人。如果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拥有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现在的小学生没有经历过民族生死存亡,人生的阅历较浅,如果不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很有可能走向歪路。因此,教师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导学生拥有家国情怀,拥有崇高理想,用自己的不懈奋斗书写人生华彩的乐章,实现人生价值,助力中国梦。

三、“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教师立德树人的途径

网络的发展有利有弊,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互联网,树立正确观念。另外,教师也要有效利用互联网,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丰富自身,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始终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教育学生拥有远大理想、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实现伟大中国梦,努力成为国之栋梁。

1.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

互联网是小学生进行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的工具,但是很多小学生却过度依赖。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互联网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和生活,强化获得信息的功能,防止学生对互联网过度依赖,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益处,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教师应在网络中为学生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情况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积极促进学生发展。许多小学生容易沉溺于互联网中的虚拟世界,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从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事情不在少数。教师应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分清虚拟与现实,使其回归到现实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必备品质。

2.教师要有效利用互联网立德树人

教师立德树人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应该多学习互联网中有利于教学的手段,掌握新的技术,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立德树人教育,充分利用这种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随地和学生进行沟通与教育。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积极建设面向小学生的德育网站,使其成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网络阵地,同时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对小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多录制微课,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立德树人”放在重要位置上来,开设网上指导课,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还可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3.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制力

由于互联网的便利性,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和资讯。但学生的自制力不强,很容易受到网络的内容诱惑,变得懒惰,从而影响学习。因此,在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自制力的培养,提高其对互联网的认知,让学生正确地使用互联网,能够分清楚各种信息,并调节自己的行为,避免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诱导。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良好的品行,用自己的“德”感化、唤醒学生,要善于观察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面对自制力差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反复强调,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较强的自制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利用榜样和名言的力量落实立德树人工作,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信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四、结语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要注重以德施教、言传身教,端正自身态度,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善于以自身的模范行为、人格魅力树立榜样,用自己的道德情操的感化学生、引导学生,针对学生的问题不断改善自身的教育方法,更好地实现“互联网+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之形成正确的三观,助力培养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互联网+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