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2022-03-14梁姣江苏省扬州市扬子津小学225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诸葛亮深度文本

梁姣(江苏省扬州市扬子津小学 225000)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或任务,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教学过程。在目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学生存在浅层次学习的现象,如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字面之上,缺乏深入挖掘意识和能力;缺乏对知识的有效延伸和迁移,难以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之中;等等。对此,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浅层次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一、明确教学层次,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想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需要对文本深入钻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意识、有层次地设计学习任务,促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例如,某教师在备课《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出于深度学习的考量,对文本进行研究,并根据文本内容设计层次化的教学策略。第一,理解层次。《草船借箭》节选《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故事主要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若造不出来,便军令处置,以此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用心,用奇谋向曹操借十万余支箭,只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任务,周瑜不得不认输。整个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课堂上,教师要从理解层面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围绕“草船借箭”的线索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其曲折跌宕的情节,体会其恢宏精彩的场面,感受其入木三分的人物。当然,对于文本内容的探究不应该仅停留在理解层面,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继续设置问题,为学生深入探究提供支持。第二,提问层次。在备课阶段,教师针对文本的深入研究需要通过问题实现。这些问题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路,也是促使学生深入学习的线索。在《草船借箭》的备课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主要围绕“情节”和“人物”两方面展开。其中针对诸葛亮从容借箭的情节,教师设计了问题:在描写诸葛亮和鲁肃乘船借箭之前,文中有这样一段景色描写,“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天气?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文中为什么又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天气的描写和诸葛亮前两天的从容淡定有什么关系?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而大雾天如期到来,也展现了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并为后文借箭做好准备。针对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教师设计了问题: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一段关于周瑜和诸葛亮的精彩对白,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通过对人物语言、语气的揣摩,可以看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显露出了他的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则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第三,批判层次。古语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在阅读文章时候,我们不仅要与读者共鸣,更要跳出读者构建的情境,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文章的优劣。因此,在研读文本的最后环节,教师进行了批判阅读,并不断追问,如在故事中文武兼备的周瑜为什么会输?故事中的鲁肃真的只是一个“和稀泥”的角色吗?为什么鲁迅会对诸葛亮做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评价?这些问题能够驱动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同时也为学生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从理解、提问和批判三个层次对文本进行解读,既实现了对文本的理解,也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做好铺垫。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完成学习目标。

二、优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完成深度学习是一个不断攀升、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设计不同的环节,呈现不同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展开互动,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进而推动学生不断生成知识,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教师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第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以北京的春节为背景展开的一幅民俗画卷,语言简朴、内容充实,且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曾说:“生活即教育。”他强调了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即与生活产生了关系,以生活为中心,便产生了教育,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的导入方式也就清晰起来。教师以学生熟悉的春节习俗为切入点,构建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情境。在情境氛围的引导下,学生自主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春节的资料,其中包括春节的来历、春节的习俗、春节的传说等。第二,鼓励初读,引导学生表达整体感知。初读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对文章形成自己的印象,并为深度解读做好准备。因此,教师在初读中为学生设计了多项任务:①为学生预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保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记不理解的内容。②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北京的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③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并将作者所描写的春节活动进行提炼概括。④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列出文章的结构,即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并将不同的活动嵌入每一个时间段中,以梳理文章内容。第三,组织课堂讨论,深入文本细节。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彼此相互启发,实现深度阅读。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并以文本中的时间为线索引导学生互动讨论。教师先以“年前的忙碌”为主题,为各组学生设计讨论任务:①说一说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是怎样的?②在小组内交换自己的观点,分享并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谈谈自己的感受。③联系生活实际,与小组成员分享你在过春节期间都喜欢做些什么。接下来,教师再以“过节的热闹”为主题设计任务,引导学生继续合作讨论: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日子的热闹有什么不同吗?你是从哪些描写中发现的这些不同?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创造了条件,教师给出了足够的提示,让学生不仅能够在主题的引导下把握文章的结构框架,更能够从细节上进行探究,品味作者细腻笔触下春节的喜庆和热闹,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第四,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领悟写法。教师为学生提供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继续进行小组讨论,并通过问题提示学生分析文本,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同时利用教材“阅读链接”,引导学生阅读舒乙的《北京的春节》、斯妤的《除夕》中的片段,并要求学生阅读比较,说一说同是写过年,三位作家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教师在学生讨论中应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这种井然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为学生的读写结合打下基础。第五,布置课后作业,引导迁移拓展。学以致用是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教师基于学生在课堂上对《北京的春节》的深度学习,为学生设计了迁移拓展的任务,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作业要求: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描写你对春节的思考。手抄报的内容应包括:①春节印象,即自己创作一篇春节的习作;②春节花絮,即编写自己收集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等;③精彩再现,即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美文片段;④春节建议,即针对当下如何过更有“年味”的春节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⑤节日集锦,即说一说除春节以外其他传统节日。作业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既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了巩固,也促进了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对传统节日形成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一课堂教学案例中,教师围绕文本,立足学生主体,设计多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深入、拓展,达到了深度学习的目的。

三、设计挑战任务,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教师在课堂构建中应重视学习任务的设计,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完成挑战的过程中跨越学习难关,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翻译解读了文章内容后为学生设计了思考问题:你能从两小儿辩日中想到什么?教师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有学生说:“文章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有学生说:“文章体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学生说:“文章体现了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四、结语

深度学习是当前衡量小学语文课堂效果的重要标准。要想实现深度学习,教育工作者应给予学生合理有效引导,让学生能够层层递进,实现知识的建构,提高学习能力。当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浅层次学习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师应顺应课程改革要求,积极探索、优化教学策略,推动深度学习的实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诸葛亮深度文本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深度观察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