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文艺发展史与文艺高峰研究

2022-03-14王一川

艺术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峰文艺艺术

项目批准号:18ZD02

课题负责人:王一川

结项报告(部分)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界、艺术界一直有着复兴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强烈渴望,特别是在当前我国与世界多元文化艺术的交往中,随着经济和社会实力持续增强,迫切需要将自身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真正建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必然是出现属于当代而又能与世界其他文艺高峰相媲美的中国文艺高峰。深入理解“文艺高峰”现象,筑就当代“文艺高峰”,已成为当代文艺工作者必须直面的时代命题与社会使命。本课题对“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这一国家文艺发展战略作出学术回应。在回顾中外文艺史上文艺高峰的基础上,分析文艺高峰的概念内涵、特征属性、条件成因等问题,总结中外文艺高峰生成路径所带来的启示,探讨当代条件下中国文艺高峰的生成路径,为当代中国文艺由“高原”走向“高峰”提供具有历史深度、世界视野与学理支撑的观照与镜鉴。

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文艺高峰问题讨论的背景,辨析了文艺高峰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层面;通过理论梳理和案例分析,探究了艺术高峰场的形成要素与当代启示。继而考察中外不同的艺术制度传统,分析当代中国艺术制度的不同层面,指出艺术高峰通常由多种艺术创作制度的交融及艺术显制度与艺术隐制度合力作用而生成。最后考察与文艺高峰的生成相关的“立言不朽”“诗言志”“感兴”等理念,将其与西方相关理论作简要比较,探讨中国文艺高峰传统的品格。导论部分还借用布尔迪厄的“艺术场”概念,提出具有原创性的“艺术高峰场”概念,将文艺高峰的生成定义为多方面协力作用的结果,并进一步将这些协力者根据其角色与功能定义为“立峰者”“造峰者”“测峰者”“观峰者”和“护峰者”五要素。

第一编对文艺史上文艺高峰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考察艺术品、艺术家(创作者)、艺术公众(接受者)与其身处的社会、历史境遇(世界)四大要素之间的互动,揭示其丰富意涵。本编富有创见地选取了读者本位的接受视角、作品本位的显现视角、经典加持的建构视角和基于现实的互动视角,结合中西方文艺理论传统和经典案例,解析了文艺作品“传世的秘密”。

第二编探讨中国文艺高峰的形成及其演变,从文艺史的描述、文艺经典的阐释与文艺高峰间性、接受美学和阅读现象学理论等几方面,就中国先秦至现代的文艺高峰现象及其表征、生成规律、影响机制及相关理论表述等问题,作出纵向的审思。

第三编讨论西方文艺高峰观念的形成与演化。本编在学理上的贡献在于,系统整理和阐述了外国(尤其是欧洲)关于文艺高峰的各种理论和观念,结合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地区、不同语言文化的文艺杰作,分析外国文艺高峰形成的条件、成因和判断标准,试图概括出个体性、时代、环境、民族气质、媒介语言、艺术体制、艺术理想等文艺高峰形成的具体因素,及其在艺术杰作酝酿、创作和完成时所发挥的作用。

第四编从当代中国的艺术体制出发,结合不同地域、年代、门类的当代文艺案例,着重分析当代文艺机制与文艺高峰建设之路,思考如何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本编重点探讨当代中国艺术的生产机制以及当代文艺生产的特殊性,认识到其在创作主体、艺术种类、产业系统、媒介环境和接受条件等诸多方面,都发展出与传统不同的机制。

结语部分以“当代中国能有什么样的文艺高峰”为题,重点梳理出中外文艺史上文艺高峰的8种形态。

在学术价值方面,本课题尝试提出“文艺高峰是民族文化传统长期形塑的成果”这一创新性观点,历史证明,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文艺高峰同它相适应。本课题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中外文艺史上文艺高峰的8种形态,即群体自发式高峰、个体自创式高峰、悲剧体裁式高峰、主题委托式高峰、风格式高峰、流派式高峰、思潮式高峰和时代精神式高峰,进而提出新时代所需要的文艺高峰属于“时代精神式高峰”这一新观点,而这对认识和把握当前中国文艺高峰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课题尝试提出并论证的另一创新性观点在于,文艺高峰的确认诚然有先后、早晚、真假等多种不同情形,但总体上应当是延后确认的,因为一旦文艺高峰属于“传世之作”或“不朽之作”,那就必须经过不少于一个“世”(代)的延后回测和验证,甚至是在更长岁月中“百世流芳”式的延后追认。假如任何文艺高峰或文艺杰作都必然具备“传世”或“不朽”特性,那么它们都需要静待历史或观众的延后确认。

在应用价值方面,本课题通过对古今中外文艺高峰生成之路进行探析,最终着眼于探讨新时代中国文艺高峰的建设路径,课题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不言自明。同时,通过对国内外文艺高峰范例的研究和对比,我们得以充分认识和肯定中国文艺和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有助于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鉴定意见(部分)

该成果旨在对“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这一国家文艺发展战略作出学术回应,探讨了当代条件下中国文艺高峰的生成路径,填补了学术空白。总体而言,成果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学理性,资料收集详实,论证逻辑性强,书写引证规范,语言流畅而富有张力。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该项目成果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该项目具有全新性、当代性与现实性等特质,故其在研究路径上有别于一般的文艺思潮研究、文艺发展研究、伟大艺术家与经典作品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性,因此需要更具时代性、更为详细的论证材料与抽象提炼,对相关理论和个案也可进一步作深入讨论。

建议深入拓展文艺高峰形态的内涵界定、历史分期、观念流变、文化逻辑及其精神启示等内容,加强对文献史料的全面梳理和对相关理论的系统阐释,凝练相关议题,凸显文艺高峰的基本内在逻辑;第三编关于西方文艺高峰观念形成与演化问题的探讨,尤其对现当代西方文艺发展观念的理论分析,包括历史梳理与个案遴选标准等内容,可进一步深化论述;第四编有关当代中国文艺高峰的个案分析,有必要在凸显其经典意义的同时,更多关注文艺活动的当代性生产特征问题。

猜你喜欢

高峰文艺艺术
1942,文艺之春
病毒病将迎“小高峰”全方位布控巧应对
石庆云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纸的艺术
□文艺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雨天早高峰,自在从容时。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