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春联书写文化研究

2022-03-14申佳宸

大学书法 2022年1期
关键词:春联楹联书写

⊙ 申佳宸

弁言

书写春联是人们最普遍的大众文化活动,是烘托节日气氛的重要习俗之一。春联,可区分为两种不同含义:第一层是民俗学意义上的春联,是年节之际在门户上张贴的对偶文字,是一种传统习俗;第二层是文体学意义上的春联,即是一种文学体裁。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1]其起源于“桃符”,标志着旧岁已过,新岁伊始。古时候人们认为桃木辟邪,故人们制作桃符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够消灾辟邪、平安幸福。其另一种来源是春帖,古时人们在立春之日多贴“宜春”二字,后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春联。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春联这一文化“符号”是春节的重要标识之一,是过年时诸多喜庆元素中“年红”的一种,是春节习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春节起到装点的作用。

一、春联的书写者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崇尚书写,每逢新年,千家万户都写春联、贴春联,参与度高且范围广。从整体来讲,书写春联并不是只有皇亲贵族、文人墨客这种上层人士才有的活动,反而是从民间发展壮大起来的。他们或是那些已经取得功名的仕子,或是久试不中、居住在乡村落魄的文人,或是从事文化教育与传播的私塾先生,即便是凡夫俗子,或是目不识丁的百姓,每逢春节也都会请别人代写几副春联。这是一种对未来有着美好期盼的积极心态,希望把内心的愿望通过书写表达出来后能有好的结果。书写春联也是童蒙练习写字、相互交流的一个机会,写春联并不会对书写者水平要求过高,也不要求具有多么高的艺术价值,因为其真正目的在于对新年的歌赞与祝福,这也是春联能够大众化的原因之一。故没有一生都写春联的人,亦没有以“春联名家”为称号的这类人。在此章节中,取其广泛含义,称这部分人为“善书者”,就是那些在古代社会中具备识文断字能力且会写、能写、善写的人。

皇帝是天子,肩负着国家与万千子民的重任,每逢佳节,皇帝都要祭祀天地,为民祈福,祈求国泰民安。当然春节更是如此,除了祭祀之外,书写春联也是祈求国家稳固繁荣、子民安居乐业的一种体现。《楹联丛话·楹联续话》中记载:“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2]这则材料记载了后蜀孟昶题桃符的故事,是说孟昶对学士辛寅逊所题桃符不满意,于是自己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意为希望新的一年仍能享受先代的遗泽,嘉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明太祖朱元璋对春联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楹联丛话·楹联续话》中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帝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帝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醃豕苗者,尚未倩人耳。帝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出。”[3]这段史料讲述了朱元璋在除夕传旨,要求每家每户都贴上春联,以彰显喜庆热闹的氛围。但当朱元璋微服出行时发现这位屠户家门上没有贴春联,明其缘由后亲自给屠夫题写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之后便立即被屠夫挂到自家的中堂,焚香供之。

乾隆 行书 《旭日光风》联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也十分喜欢书写春联,且留存下来的春联墨迹较多,其中有一副春联内容为“旭日正辉三秀草,光风不动万年枝”。三秀为灵芝草的别名,灵芝一年开花三次,故又称三秀,万年枝即冬青。此联意为灵芝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年花开三次,冬青树也一直屹立不倒。这则春联写出了乾隆皇帝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可看出乾隆希望大清王朝千秋万代、江山永固的心愿。

书写春联是一个大众化的民间活动,一些文人、官员也会用精熟的语言技巧,加之精湛的书法艺术,书写出文化与艺术水平相对较高的春联。他们大多都不计贫富,不收报酬,每到过年回乡之时,都会提笔书写,如《清史稿》中记载:“吴可读,字柳堂,甘肃皋兰人。初以举人官伏羌训导。道光三十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晋员外郎,遭忧去,主讲兰山书院。”[4]吴可读为晚清政治家,中进士后,任刑部主事,员外郎,后因其母去世,返回故里,在兰山书院任教,其间也会帮乡邻书写春联。

以书法著名的人更是会参与到书写春联的活动中来,王文治,字梦楼,是清朝书法家,其书法闻名乡里,《楹联丛话·楹联续话》中记载:“严问樵曰尝习见书春联者云,‘槐为奕世承恩树;杏是春风及第花’,不知此乃王梦楼先生自署门联也。原句作‘槐为王氏传家树,杏是唐人及第花’。”[5]在古代,春联只能靠手写,但大多数人文化水平不高,能够撰写出精妙联语的人很少,但可能因书写技法娴熟,就会替别人书写,联语并不需要自己去编撰,故可以借用前人写得好的春联内容进行抄录,《异辞录》中载:“常熟书法,在石庵、完白间,于本朝可称第一。每岁春联贴出,常有人抄录,联皆集句,都人传诵。”[6]常熟指的就是晚清政治家翁同龢,尤以书法名世,是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不仅书法风格独特,且学富五车,每年撰写好的春联贴出之后,就会有许多人抄录,借用翁同龢的春联内容来传达自己的心愿。类似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在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农耕社会里,会认字、能读书的人相对于目不识丁的农民来讲,他们具备识文断字的能力,就可以算作知识分子了,这时就需要这些“善书者”来帮忙,其中包括一些乡村教师、私塾先生、医者。于是,每到春节,那些善书者,非常受大家欢迎,家里会挤满求写春联的人。清代钟云舫,早年中秀才,补为廪生后,于江津县城开办私馆教书,以教读为业。他博览经史百家之书,学识渊博,工诗文词联,尤擅长联,世称“长联高手”。1905年,其编校自己的诗文对联作品,辑成《振振堂集》。

书写春联是所有具备识文断字能力的人都可参与的一项民俗节庆文化活动,是我们在年节能看见的,进入我们视觉的最突显的一道风景,是自古以来一直沿袭的传统节庆习俗,参与者的职业、年龄并无限制,能写、会写、善写的人都具备书写春联的能力。

二、春联的文字内容

中国春联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五彩缤纷,自然万物、生产生活、天文地理、民俗风情、心理观念及社会的发展变迁都能在春联的文字内容中体现出来。人们将一切的祝福与心愿寄情于此,并通过书写春联得以表达,希望来年生活一切都称心如意、美好吉利。因此,春联至今都是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人人参与的喜庆民俗,更是人们心灵世界的一种文学表达。

(一)对春天的歌颂

古代的春节指立春,立春象征着春季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象征着生机与活力,同样,人们也要开始新一年的生活。我国长期处于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地位的农耕文明社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且恒久。人们在书写春联时,通常会用一些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来表达对生活、对春天的歌赞。利用周围事物来表达愿望,其目的是通过这些事物来传达对春天的歌颂和对幸福景象的憧憬,因此在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当中形成了具象的思维模式,开始利用具象进行联想比附。这种联想比附也体现在春联文字内容的撰写上,如《西游记》中写道:“两边金漆柱上,贴着一副大红纸的春联,上写着‘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香梅小院春’。”[7]再如《楹联丛话·楹联续话》中记载:“舒白香于腊杪游靖安之扬鹤观,喜其高僻,遂留度岁,为道士作春帖云‘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8]此联作者为清代文人舒梦兰,描述的是岁末之时,在游靖安扬鹤观时,喜其高僻,于是就留下度岁,之后为道观作此联。这副春联的下联用“偶见梅花”预示春天的到来,将喜迎新春、时节更替之意表达出来,还将身在道观,远离人间喧闹的幽静之感和不与世事的闲适心境表达出来。

现当代的一些春联也都是通过自然景物或动物来传递对新春到来的喜悦,即景称颂,表达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如:“山清水秀春常在;人寿年丰乐无边。”[9]“五陵春色烟霞近;万里晴云翰墨新。”[10]还有许多春联都是借自然界的各种景物来抒发新春到来的喜悦,常用的景物有槐、杏、山、水、雪、梅、松、柳、莺、燕、云、霞,均是人们经常见到的自然物,且这些吉祥的意象会反复出现。春联的文字内容之所以会有此特征,是因这些字词不但能够预示春天的来到,昭示人们的希望,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歌颂春天、歌赞自然,向往清平盛世的文学表达。又因这些自然景物或动物都是人们生活世界中经常出现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易给人们带来书写的灵感,这就是人们从精神寄托到产生具象思维再到用这些景物进行比附联想的结果。

(二)对生活的歌赞

中国传统的节庆文化是在农业社会中人们自给自足且肯定当下生活的思想观念中升华而成的。当平凡的我们,用审视美的眼光来看生活时,我们不得不赞叹生活的美好。古今春联的文字内容有一部分以昂扬向上的格调来呈现一种乐观旷达、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的主题,来赞扬生活的美好,不仅强化了喜庆热闹的节日氛围,更展现出人们经过岁月的沉淀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的饱满热情。譬如,清代潘焕龙有两则春联,内容为:“喜园中鸟语花香,十分煦娱;想郊外雉驯麦秀,一样融合。”[11]“课士得课民,晓起方衙勤吏治;读书兼读律,公余退食惜春光。”[12]第一则春联可明显看出潘焕龙对当时生活的认可与享受,“十分煦娱”“一样融合”表达了他享受现在生活的心情。第二则“勤吏治”“惜春光”写出了对自己在任时尽职尽责、振兴学风的肯定。吴可读回乡度岁时写有春联:“去国重来,旧雨话添新雨话;出门一笑,今年春胜昔年春。”[13]“去国”意为离开家乡,“旧雨”“新雨”代指老友、新友。上联说的是再次回乡与老友新知相聚十分高兴;下联说门外的春色比去年的春色更好。全联结合吴可读先生的自身经历来写,在与友共话的喜悦中体会春天的美景,一种对当下生活的享受之感跃然纸上。于右任先生春联:“寒尽春回,自觉融合生意满;阳开运转,即看胜利曙光分。”[14]“寒尽春回”“自觉融合”展现了于右任先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乐观旷达的心境以及对现在生活的享受与认可,“即看”表现了对胜利曙光到来的信心与决心。

林则徐 行书 《百福九如》联 故宫博物院藏

在一种洋溢着喜庆、充满着幸福的氛围当中,人们在表达对生活赞扬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周围的人,大家一同感受彼此,享受积极向上的心态带给大家的信心与动力。许多春联同样以积极向上、自得其乐、踌躇满志、为今后幸福生活努力奋斗为主题,如:“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15]“菊英餐兰佩纫;布衣暖饭菜香。”[16]春联这一节庆习俗不仅传达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还体现了人们安土乐天的情怀和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勤劳奋斗的美德,而春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仍旧年复一年地重温着那古老而永恒的主题。

(三)对幸福生活的期寄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一直发扬着关切人文、重视人道且向往真、善、美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春天象征着希望,春天的到来使得一切都焕发生机,人们都期盼新的一年有一个美好的开端,流传至今的春联作为节庆文化的一部分,期盼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主题同样是春联文字内容的一个精神基调,人们通过书写来传送美好祝愿,表达至善至美的精神世界。《禅真逸史》中写道:“正柱上贴一对万花异锦春联,祝赞皇妃千万寿;山门外挂一张四六对仗文榜,开陈佛事许多般。”[17]可看出柱子上所贴的春联是为了祝福皇妃能够万寿无疆,“千万寿”就足以表达。《楹联丛话·楹联续话》中记载:“浦城真西山先生尝读书邑之粤山,名其斋曰‘学易’,即今南浦书院地也。有春联云‘坐看吴粤两山色;默契羲文千古心’。”[18]此联是南宋后期理学家真德秀所作,上述记载中写明地点为学易斋,即是今南浦书院,其内容必定符合书院的特点。上联说的是坐看大自然景色之美,言外之意是自己修身养性、格物致知;下联则是真德秀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羲文”是伏羲氏和周文王的合称,这两位都是儒家认为的圣贤,真德秀借此表达自己的远大理想,乃是追慕圣贤,领会圣贤之道,通达自身。《楹联丛话·楹联续话》中记载:“彭文勤公自书京邸春联云‘门心皆水;物我同春’。”[19]此联意为门外和心里都如同水一般平静,万物与“我”都充满着春天的盎然生机。上联表明了彭元瑞修身养性,心清如水,廉洁淡泊;下联将自己与万物并肩,由物及人,共沐春风,迎接春天的到来。张之洞春联:“普天开国运;大地转新机。”[20]说的是全天下的子民庆祝开国的喜事,神州大地转化崭新的气象,“转新机”更突出了他乐观自信的心情,表现了张之洞对未来的信心。林则徐的一则春联内容为:“百福屏开花富贵;九如图绕竹平安。”这则春联描绘出一幅朝气蓬勃的画面,希望今后平平安安,像花朵绽放那样充满活力,且林则徐书法端庄秀丽、瘦劲挺拔、笔笔扎实、稳而有力,令人赏心悦目。

以上这些春联体现了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亲人的祝福与期盼,透露出春联的创作者对人们日新月异美好生活的赞颂,继而表达了对未来一年的祈福和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吉祥如意。

现当代以期盼为主题的春联更是不计其数,辞旧迎新更激起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与激情。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春联是他们内心愿望得以表达的一种方式,譬如:“五谷丰登人人喜;六畜兴旺处处欢。”[21]“谷有田园桑有圃;鱼满池糖果满林。”[22]对于过去“以农为本”的中国人来说,没有比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硕果累累、稻谷飘香更令人值得庆贺的了,盼望丰收是他们最真实的情感表露,勤劳的人们奏响了一首首幸福生活的赞歌。

三、春联书写的社会文化意义

从古至今,书写春联一直都是一种稳定的传统,是春节吉庆习俗中人人都能看得见的显性存在之一,也是最具民族性、民俗性的中国汉字书写文化现象。春联作为一种符号,是有质有形、实实在在的媒介,是能够展现在人们眼前并被人们所感知的,它呈现给大家一种“辞旧迎新,喜气盈门、阖家团圆、心想事成”的心理表象,一经提起,大家就能够感受到其所带来的精神文化内涵。

(一)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线

每当春节到来之际,辞旧迎新,全国上下热闹喜庆,年味浓郁,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公共设施还是自家大门,又或是农具器物上都贴上崭新的春联,红纸黑字,鲜艳间又不失大气稳重,喜庆而又有韵味,是家家户户春节时不可缺少的习俗,放眼望去一片红,喜庆之气随之而来,增添不少红火、热闹的节日气氛。《太平军两次攻占杭州亲历记》中载:“适逢新正,王府以及属下居住署宅门首均贴春联,彼此道贺,即不相识者亦可往来。”[23]正因有了红彤彤的春联,使得这种喜庆、红火、欢快的气氛油然而生,围绕在人们左右,人们身处其中也乐在其中,这何尝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书写春联这一社会活动像是新年与旧年的分界线,人们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寄托于此,通过书写来传达情绪,也可以说春联是一种具有媒介功能的视觉文化符号,再加之使用传统书写方式,运用毛笔书写在红纸上,就显得格外用心且吸人眼球,路过的行人总想停下脚步,嘴角上扬,像是观看一处美景,欣赏一番。

(二)中国吉词祥语的总汇

春联的文字内容将所有吉祥、美好、积极向上的词语都汇集起来,是中国吉词祥语的总汇。春节来临之际,人们通过书写将自己的心愿得以表达,诠释着一切不好的事情都已成为过去,未来又能拨云见日、重新开始,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慰藉。孙中山先生曾写过两联,之后将其刻于木板上:“共和世界;康乐人家”“家庭自治;世界大同”。这两则春联红漆黑字,行楷书,整体气势磅礴,笔笔端重,严谨不苟,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出孙中山先生对未来的期寄,希望国家太平、家庭和谐、人人康乐,简单明了,直抒胸臆。《对联话》中记载胡君复所撰一联也值得品评:“竹比劲,石比顽,旧人又阅新岁;水益深,火益热,时局略如臣家。”[24]胡君复生于清朝末年,乱世时期,仍以坚毅顽强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是一种非常积极健康的心绪。春节是孕育希望、富有生机的时节,是新一年之始,在艰难险阻面前,我们也应同胡君复先生那样顽强,不畏磨难、不怕困难、坚定信念,以一种坚强不屈的态度直面人生。

还有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春联也十分有趣。通常农家春联,都是希望来年能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阖家安康、风调雨顺,如“人勤三春秀;地肥五谷丰”“劳动门第春常在;勤俭人家庆有余”;治病就医的地方都希望“杏林三月景;橘井四时春”[25]“瑶草仙方多益寿;杏林妙手巧回春(杜正尧)”[26];书香门第则希望子孙后代学业有成,金榜题名,“一年之计春为早;千里征程志在先”;酒厂希望“冲天酒气千秋叶;入府窖香万里春”;建筑公司都希望“高楼拔地连云起;新宅沐风接瑞来”;餐厅或酒店希望“菜香饭热,八方客溢满;酒绿灯红,四季店如春”;茶楼希望“香茗一杯沁肺腑;春风十里醉神仙”。人们还会和天地神灵对话,各路神仙也会接收祝福,比如写给“天地爷”的“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写给“土地公”的“保四方清吉;佑一寨平安”,写给“灶神爷”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这其中自然包含着中国人礼敬万物、普天同庆的文化特征。这些呈现给我们的春联更是汇聚了所有吉祥、喜庆、美好的字词,人们将其书写出来并张贴在自家大门上,承载着大家对新一年美满生活的憧憬与展望。

(三)促进汉字的学习与使用

人们在书写春联的过程中,也是大家互相交流的过程,使人们了解书法,了解古人的书写方式以及汉字的使用方法,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这些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副副平仄协调、对仗工整的春联,流露出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由衷赞美,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与向往,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浓郁的节日气息,而这浓郁的节日氛围也悄无声息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池上嘉彦说过:“给予某种事物以某种意义,从某种事物中透出某种意义。”[27]春联这一符号就可看作是春节这一符号系统中诸多独特符号的一个,它带给我们浓郁的年味,并能在人们内心形成一种反射作用,只要提及春联就能够立刻感知或联想到其特有的意义与文化内涵,加上书写这一人类的日常社会活动,人们将一切美好的字词编成联语并书写在红纸上,享受语言的魅力,享受毛笔在纸上游走的过程,每个人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在欢声笑语之余也促进了人们对中国汉字的理解与使用。通过简洁、精妙的春联,隐含在春联书写当中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依然清晰可见,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最珍贵的思想成果、精神财富。

结语

在中国各类书写文化现象中,春联书写是书写者参与最多、空间(屋内、庭院、器物)展示最广泛和观赏人数最多的书写活动。李泽厚先生曾明确指出:“中国人很少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28]乐观、自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纵观历史长河,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的这份乐观与自信,人们对当下生活的肯定与热爱,才能在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变迁中依然坚忍不拔地挺立于世界的东方。在书写春联的同时,人们不仅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对中国汉语言文化的认识、理解,还受到了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熏陶,继而将这种传统继承并传播下去。每当写好的春联粘贴在门框两侧被人们所欣赏时,它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着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美德的教化,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却能潜移默化。不容忽视的是,传统节庆民俗文化在传播这种民族精神时同样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其价值与意义是举足轻重的。

注释:

[1]潘荣陛,富察敦崇.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95.

[2]王承略,布吉帅,点校.楹联丛话·楹联续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7.

[3]王承略,布吉帅,点校.楹联丛话·楹联续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11.

[4]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8:3435.

[5]王承略,布吉帅,点校.楹联丛话·楹联续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245.

[6]刘体智,撰.刘笃龄,点校.异辞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167.

[7]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三回[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9:185.

[8]王承略,布吉帅,点校.楹联丛话·楹联续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82.

[9]顾平旦.中国对联大辞典[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601.

[10]顾平旦.中国对联大辞典[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601.

[11]刘太品.中华春联实用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4:439.

[12]刘太品.中华春联实用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4:439.

[13]吴可读.吴柳堂先生文集·卷三[M].北京:集成图书公司,1908:35.

[14]刘太品.中华春联实用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4:452.

[15]刘太品.中华春联实用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4:152.

[16]刘太品.中华春联实用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4:155.

[17]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四回[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4:30.

[18]王承略,布吉帅,点校.楹联丛话·楹联续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7.

[19]王承略,布吉帅,点校.楹联丛话·楹联续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152.

[20]刘太品.中华春联实用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4:442.

[21]顾平旦.中国对联大辞典[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601.

[22]刘太品.中华春联实用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4:193.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3.

[24]喻岳衡,点校.对联话·卷十三[M].长沙:岳麓书社,1984:348.

[25]橘井:井中的泉水泡橘叶可用于疾疫救治。

[26]刘太品.中华春联实用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4:168.

[27]池上嘉彦.张晓云,译.符号学入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20.

[2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1.

猜你喜欢

春联楹联书写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新春联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新春联
孔府的年节楹联
书写春天的“草”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