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大运河文化传承的城市公园园林景观改造提升

2022-03-12李亚齐

湖北林业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

李亚齐

摘 要: 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改造运河周边园林景观,是运河沿岸地区城市公园园林景观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针对这一问题,以北京西海子公园改造提升为例,分析了西海子公园周边历史遗存及人文景观,确定了公园定位及规划原则,采用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集中展示运河文化内涵,营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综合性城市公园。改造后的西海子公園已成为通州历史人文风貌的集中展示区,大运河文化带上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节点。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城市公园;历史遗存;改造提升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22)01-0060-05

Upgrading of Urban Park Landscapefor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Grand Canal:A Case of Upgrading of Beijing Xihaizi Park

LI Yaqi

(Beijing Tongzhou District Landscape and Forestry BureauBeijing 101100)

Abstract: There is an important challenge for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urban parks along the canal that excavat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Grand Canal and improve landscape around the canal.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authors tak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Beijing xihaizi Park as an example,analyzed the historical remains and cultural landscape around xihaizi Park,determined the park positioning and planning principles,adopted the gardening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gardens,intensively display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anal,and builds a comprehensive urban park with rich cultural heritage.The reconstructed Xihaizi park has become a centralized display area of Tongzh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eatures and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node in the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

Key words: grand canal culture;urban park;historical remains;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1]。2017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 传承好、利用好[2]。”大运河文化是运河经济的繁荣所带来的运河城市的兴起、文学艺术的融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所形成的多元一体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思想领域的合成[3]。自申遗成功后大运河的相关研究成为热点,目前国内关于大运河的研究大多较为宏观,主要体现在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运河文化带建设等方面。景观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景观规划方面主要通过运河沿线风貌系统化引导[4]、“HSES”分析模式[5],对运河沿线景观提出规划指引。设计实践方面也有相关案例,李伟强等结合江苏溧阳运河第一坊的实践,探讨了运河文化带景观规划的重点和内容[6]。陈跃中等运用“大景观”的理念,从文化视角、功能视角、生态视角分析了京杭大运河北京通州城市段景观规划设计[7]。陆超伟等以嘉兴运河公园为例,阐述运河文化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思路,为城市运河文化更新保护与传承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8],但也存在运河沿线景观趋于雷同、地方特色不明显、文化景观不突出、大运河文化展示不足等问题。

北京通州是大运河北端起点,是历史上重要的漕运码头和仓储重地。明清两朝,江南的物资大都云集于通州,漕运出现“漕艇贾舶如云集,万国梯航满潞川”的盛景[2]。长期的漕运职能使得通州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并赋予通州独特的城市精神和文化风貌[9]。在景观设计中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改造运河周边园林景观,营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综合性城市公园,既是大运河文化传承的重要措施,也能提升城市景观价值和城市形象。本文结合北京西海子公园改造提升这一典型案例,探索运河沿岸地区城市公园园林景观建设的思路,以期对大运河沿线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1 研究范围

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2035年)》,整合西海子公园周边绿地纳入西海子公园改扩建工程,原占地面积14.0 hm2,改扩建完成后西海子公园总面积24.8 hm2。建设范围为北起通惠河北岸,南至多福巷,西起新华北路,东至大运河。

2 研究方法

对通州运河文化遗产、运河水系演变、通州古城历史格局、三庙一塔古建筑群及西海子公园的历史遗存等方面的文献和资料进行研究和归纳总结。对西海子公园及周边进行了实地拍摄、观察和记录,重点分析燃灯佛舍利塔与公园的相对位置及视线关系,并借鉴相关运河公园及水岸的景观设计,作为研究和设计的基础。

3 公园周边历史遗存及人文景观分析

西海子公园位于通州古城漕运文化区的核心位置,通惠河和北运河交汇处西南隅,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园内包含世界遗产大运河(通惠河通州段)、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卓吾先生墓、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通州古城北城垣遗址、葫芦湖(金代闸河遗址)及通惠河故道、石像生群。公园南侧紧邻三庙一塔景区,其中燃灯佛舍利塔为通州区地标性建筑。公园东侧为北运河及历史上朝廷专用的漕粮码头石坝码头遗址、卧虎桥遗址、大光楼、通州古城北门凝萃门遗址。西海子公园周边还具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通州八景就分布在以燃灯塔为核心的周边区域,其中“古塔凌云”及“波分凤沼”位于葫芦湖周边。

4 公园的定位及规划原则

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和保护大运河及通州历史文化遗迹,运用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集中展示运河文化内涵,营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综合性城市公园。西海子公园建成后将成为通州历史人文风貌的集中展示区,大运河文化带上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节点。西海子公园改扩建工程建设原则如下:

4.1 以燃灯塔作为视觉焦点原则

燃灯塔始建于北周时期,塔高56 m,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运河四大名塔”之一,是大运河北端及通州古城的标志。全园应以燃灯塔为视觉焦点,景观布置围绕燃灯塔展开,利用借景、框景和视廊充分展现燃灯塔。

4.2 充分挖掘大运河及通州历史文化原则

通州古城地位独特,历史上主要服务于漕运,明清时期的通州城是一座因漕运仓储而兴盛的城市[10]。西海子公园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建设中以大运河及通州历史文化为核心,结合景观要素对大运河文化进行表达。

4.3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条件的原则

尊重现状植物及地形骨架,利用现状地形至高点,增加城市景观的观赏点,充分利用现有大树,形成绿化种植的骨架结构。

4.4 整体连续性、通达性原则

整体考虑三庙一塔景区、通惠河、西海子湖及葫芦湖的关系。通过各种措施使各个景区互连互通,并与周边规划绿地相互衔接。

4.5 充分结合现代科技的原则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升公园环境质量,充分利用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夜景照明技术、水净化系统技术,实现了传统园林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5 主要措施及内容

5.1 总体布局

公园以燃燈佛舍利塔为核心,以传承大运河文化为主题,公园总体布局为 “一塔、两带、四区、八景”。一塔指的是燃灯塔,两带指的是历史文化带、滨水景观带,四区指的是西海湖景区、通惠河景区、古塔景区、大运河景区(待建)。西海湖景区和古塔景区主要体现历史文化,通惠河景区、大运河景区主要展现生态文化(图1)。

5.2 西海湖景区

西海湖景区作为公园“四区”中地理位置较为核心的景区,为与三庙一塔古建筑群相呼应,西海湖景区以西海子湖为中心设置藤花廊——探海灯——云曲桥——西海榭——假山主轴线,按照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对山形水系进行梳理,通过北关大道过水涵洞、假山瀑布、跌水、溪流将西海子湖及葫芦湖连通,形成丰富水系系统,适当扩大西海子北湖的水面,运用借景的手法将东侧的燃灯塔借景进入西海湖景区,与湖北侧西海榭组景成为西海子公园的标志性景观(图3)。

5.2.1 通州古城北城垣遗址改造

根据考古勘探报告显示,通州古城北城垣遗址西段城墙位于西海子湖北侧,现状土山底部,地表已无存,地下墙基宽约15.3 m。建设中保留现状土山,以生态绿化及通州城池图的形式展示通州北城垣遗址。结合现状挡土墙以大城砖和青白石建设登山步道,在山顶根据山体体量及西门尺度新建歇山亭一座,取潞河之“潞”与通州之“通”命名为“潞通亭”,展现了通州古城的渊源,并作为全园至高点俯瞰全园景色,同时构成西海湖区域和西门区域的点景建筑。通州谚语有云:“通州城,好大的船,燃灯宝塔做桅杆,钟鼓楼的仓,玉带河的揽,铁锚落在张家湾[11]。”在登山步道墙中央用铜浮雕的形式将与漕运文化紧密相连的船型《通州城池图》(清光绪九年)进行展示(图4)。铜浮雕既还原了通州古城池图,同时对城池图中重点建筑(如文庙、城门、鼓楼、粮仓)及漕运水系进行了重点刻画。

5.2.2 李卓吾先生墓环境改造

李卓吾先生墓位于西海子湖的北侧,改造过程中充分保护李卓吾先生墓的周边环境,在墓东侧潭水处设置敞轩及藤花廊各一座,敞轩以李卓吾思想体系的核心“童心说”命名为童心轩,为游客追思先贤的场所。

5.3 古塔景区

葫芦湖在明清时期漕运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大运河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清代诗人王维珍《古塔凌云》诗曰:“山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12]。”葫芦湖是观赏燃灯佛舍利塔与塔影的最佳场所。葫芦湖的改造参照历史以生态修复为主,严格维持现有湖岸形状,采用古旧驳岸及铺装材料,展现历史的沧桑感,局部以文化展示的形式体现葫芦湖在大运河文化带中的地位。改造后的古塔景区在北关大道设置主入口,游客进入景区就可观赏燃灯塔与葫芦湖的历史景观。梳理文物关系,沟通文物部门将与大运河文化不相关的明代石像生群迁移至场外文保区域集中保护。在葫芦湖北岸设置两处观塔平台,作为观赏燃灯塔倒影绝佳地点(图5)。移植或修剪影响“塔榆”生长的树木,适当扩大“塔榆”树池,运用古朴厚重的青白石栏杆和青砖铺装衬托“塔榆”的主体地位。为了体现葫芦湖在历史上的漕运功能,在葫芦湖南岸驳岸转弯处设置石质码头一座,水中设置驳船,展现历史上葫芦湖作为漕粮转运河道的历史记忆。在葫芦湖东岸设置“波分凤沼轩”一座,以点题的方式说明葫芦湖与通州八景之一“波分凤沼”渊源,从“波分凤沼轩”中看到葫芦状纵深的水面,左边为巍峨耸立的燃灯塔,右边为拔地而起的运河核心区,历史和现代交相辉映,体现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古今交融。

5.4 通惠河景区

通惠河景区主要为通惠河两岸,公园段全长1.2 km,经通惠河(通州段)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治理,拓宽了河道的宽度,改直护岸为生态护坡,将河道沿线初步建成亲水近水的滨水绿带。结合历史风貌,在通惠河北岸种植垂柳及碧桃为主,创造桃红柳绿的滨水景观,再现古运河“垂柳拂水,画舫并行”意境。通惠河南岸坡度较缓,改造中以大尺度的湿地景观与绿化景观相结合,湿地植物以芦苇为主,充分考虑四季景观及林冠线的变化,创造开阔舒朗的植物景观。同时通过建设木栈道的形式拓宽滨水步道、局部设置休憩平台,河道两侧增加栏杆,提高滨水空间的安全性。

5.5 园内仿古建筑

由于通州古城漕运的兴盛在明清时期,漕运也促进了通州古城的格局的完善,为体现地脉和文脉的延续,采用清式传统古建做法。对南门建筑、云曲桥、西海榭、潞通亭等重要建筑采用金线包袱式苏画满做,根据《京杭大运河风物图》及通州八景创作包袱内容,以彩画的形式体现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图6)。

5.6 西海子公园标识及配套设施

西海子公园标识以“一支塔影认通州”作为主体创意,以塔、湖为创意元素,整体造型为通州的“通”字,再配以垂柳和水纹图案,以传统水墨画的形式体现西海子公园的形象。公园将标识应用于门区铺地、观塔平台、景观围墙等处,提高西海子公园文化品位。灯杆、导引牌、垃圾桶、座椅的设计借鉴“燃灯塔”为创意元素,配以北京园林的传统颜色与纹样,充分体现西海子公园的文化精髓。

5.7 植物景观营造

西海子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体现公园厚重的历史感及文化内涵,结合公园的整体布局对现状大树予以充分保留并巧妙的组织在景点设计中,如以保留树种为主景的秋枫广场、双榆广场、西门广场、葫芦湖码头。其次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将道路改造中大规格国槐、油松、紫叶李约300棵移植至园区组成大树骨架,通过大树的种植体现公园厚重的历史。再次充分利用种植手法体现传统园林的种植特色,以玉兰、西府海棠、迎春、牡丹、芍药、油松、早园竹、梅花等文化内涵深厚的园林植物体现“玉堂春富贵”和“松竹梅”的种植意向。

6 结语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逐步推进,西海子公园改扩建工程采取“整体考虑、分期实施”方法,现项目一二期已竣工,三期正在建设。后期建设中还将进一步挖掘大运河文化及通州历史文化,通过通州古城北城门、通惠河故道、石坝遗址的展示增强大运河文化内涵。进一步推动以运河历史水系、通州古城整体保护为重点,结合古城船型城郭及空间肌理,以多种形式传承与展示运河价值,打造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的通州古城漕运文化区的绿色体系。

参 考 文 献

[1]胡红文,陈江,张晓明.京杭大运河:保护第一 生态优先[J].浙江林业,2019(8):20-21.

[2]王铭,匡清清.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遗产的整体特质与保护对策[J].新视野,2020(2):115-121.

[3]姜师立.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分类研究与保护对策[J].中国名城,2019(2):82-87.

[4]王琦瑾,朱建宁,李娈启.北京通惠河:京杭大运河风貌引导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21(1):130-134.

[5]王剑,高大伟,刘明星,等.基于文化传承的北京大运河景观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19,35(7):83-87.

[6]李伟强,高黑,唐丹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的景观规划研究——以溧阳运河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3):98-99.

[7]陳跃中.运河帆影 千载不息——京杭大运河北京通州城市段景观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07(9):88-91.

[8]陆超伟,单炜.运河文化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以嘉兴运河公园为例[J].工业设计,2020(10):143-144.

[9]陈喜波,韩光辉,王长松.通州新城建设与运河文化遗产保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8(3):114-120.

[10]吴晨,郑天,马振猛.塔影认通州:三庙一塔及周边的复兴[J].北京规划建设,2019(6):179-187.

[11]陈喜波,邓辉.明清北京通州古城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32(1):37-47.

[12]姜师立.大运河宗教传播廊道与文化带建设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10.

(责任编辑:郑京津)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世界上的知名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公共空间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上海城市公园夜间延长开放服务需求与管理对策
男人的较量
倩园——再现自然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基于大数据对城市公园的研究方法
跳动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