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为观察法的游客游憩行为与环境偏好研究

2022-03-12王梓凌杨钧宁邹诚邓诗靖林润泽李霄鹤

湖北林业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

王梓凌 杨钧宁 邹诚 邓诗靖 林润泽 李霄鹤

摘 要: 以三明市如意湖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游憩行为观察法、核密度估算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游客的游憩行为与环境偏好及其影响因素,探究游客在三明市如意湖湿地公园中游憩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老年游客偏好在林下空间及主要景观节点处,以舒缓的游憩方式进行游憩;中青年游客的游憩目的以游览观光为主,偏好在滨水空间及景观视线良好处进行游憩;青少年游客喜欢挑战性活动,偏好在娱乐空间进行游憩。基于此,提出以不同游憩群体的行为特征与环境偏好相结合为导向的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发展规划和游憩环境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风景园林;游憩行为;环境特征;三明市如意湖湿地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22)01-0044-08

Tourists’Recreatio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Using Behavior Observation Method:A Case of Ruyi Lake Wetland Park in Sanming City

Wang Ziling Yang Junning Zou Cheng Deng Shijing Lin Runze Li Xiaohe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21)

Abstract: Taking Sanming Ruyi Lake Wetland Park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recreational behavior observation method and nuclear density estimation method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creational behavior,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ts,and explor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law of tourists’ recreation in Sanming Ruyi Lake Wetland Park.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lderly tourists preferred to relax in the understory space and main landscape nodes;The recreation purpose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tourists was mainly sightseeing,and they preferred to have a good recreation in the waterfront space and landscape sight;Young tourists like challenging activities and preferred to have a rest in the entertainment space.Based on thi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urban wetland park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ecreational environment in China guid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 of different recreational group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recreational behavior;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Sanming Ruyi Lake Wetland Park

湿地公园泛指以维持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合理使用湿地资源等方式为主要服务目

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给予湿地自然保护及其管理的具体区域,也是实现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的本质和旅游者需求及其行为特点之间的一个平衡[1-2]。城市生态湿地是我国现代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性构造[3],且生态湿地公园是城市自然生态湿地的主要承载形式,因此,保护与规划生态湿地公园对于城市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4]。近年来,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先后出台了《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和《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但仍有部分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规划不够完善。湿地公园必须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协调建设的原则,本文从游客游憩行为角度出发,分析湿地公园游客的社会属性、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不同年龄段群体游客的游憩动机、游憩偏好以及环境偏好差异,有利于了解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湿地公园游憩需求,深入分析影响城市湿地公园使用的因素,为湿地公园的规划和游憩环境的改善提供对策与建议。

偏好是一种表示喜好程度的态度,常反应在选择行为上[5]。对游憩行为与环境偏好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游客个人或群体对游憩行为及环境空间的喜欢或不喜欢的程度,即游憩者在进行游憩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的特征,以期为城市建设、旅游规划及休闲设施建造等提供借鉴意义[6]。国内学者殷菲等[7]通过分析探讨,总结出游客对湿地植物群落景观的偏好,对洋湖湿地公园的可持续游憩价值的提升提出建议;谷晓萍等[8]从游客人群特征和游客感知角度,对本溪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的游憩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为同类型森林公园的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實现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外学者Orellana[9]运用GPS、GIS技术,研究荷兰Dwingelderveld国家公园的游客行为轨迹以及游客聚集热点,探讨游客游憩空间偏好。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从影响游憩偏好的因素、游憩行为特征等方面对游憩偏好开展研究[10],而且关于湿地公园的研究大多以生态保护为研究视角,较少以游客游憩行为与环境偏好为视角开展研究。在目前生态旅游盛行的背景下,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出发,分析湿地公园游憩人群的社会属性及游客对不同类型游憩行为与环境的偏好程度、偏好原因及偏好的影响因素等方面,了解游客的游憩需求,为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三明市如意湖湿地公园的总面积为45.84 hm2,其位于三明市沙县的生态新城核心区内,距离三明市区大约20 km,是以生态自然和湿地保护为主的城市湿地公园。景区设置一个主入口,两个次入口,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净化区、生态科普区三个区域,融湿地文化、农耕文化、田园文化等要素,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科普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公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为基础,以保护为先,修复为次,旨在建立湿地公园与生态新城之间的绿色桥梁,并提高周边用地的使用价值。公园自2016年开放以来,节假日单天游客量最高达3万人次,不仅为生态新城的投资推广提供了绿色名片,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日常休闲的生态景观空间。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2.1 游憩行为观察法

游客游憩行为观察法是指采取问卷调查、面访、电话访谈等方法搜集、处理样本数据的方法[11]。它能够有效地让观测者在不干扰被观测对象的情况下,对目标区域内所有人群的社会学特征及其所处的环境信息进行系统性、周期性的观测和记录。本研究通过该方法搜集湿地公园内游客的社会学特征、陪伴特征、游憩行为与游客分布、工作日与周末游客时间特征等信息,以此针对游客的行为与环境偏好展开分析。

2.2 核密度估算法

KDE(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是用于分析点事件分布状态的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将事件的强度转化为密度并进行估值,从而使空间中的点事件產生光滑的表面密度,避免观察信息缺失[12]。通过有效寻找“热点”的方式,KDE能够直观反映游客在不同游憩空间的密度分布,计算公式为:

(x)=∑ni=1knx2dixr

式中: f(x) 为点 x 的密度; r 为搜索半径; dix 为点 i 到位置 x 的距离, k 是其权重值。通过对离散的公园游客分布数据进行内插,通过滤波窗口对邻近的对象进行搜索,生成湿地公园内游客的密度分布图。缓冲区分析以湿地公园中各景点的点、线、面空间数据为基础,建立一定宽度范围内的多边形图层,以探讨不同空间内游客临近度问题。基于ArcGIS 10.0软件,针对湿地公园的主要游览路线和各个景观节点的空间数据建立缓冲区,以探索湿地公园不同空间内的游客分布特征。

2.3 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在不同日期、不同时段、不同环境下,对如意湖湿地公园内的游憩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游客人群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职业、游客居住地);第二部分是受访游客的一般行为特征(出行方式、游憩动机、游憩频率等);第三部分是受访游客对湿地公园的主观感知(湿地公园需要改善的方面)。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如意湖湿地公园游客的游憩偏好,以此作为如意湖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参考依据之一。

2.4 数据收集

2020年7月20日~8月20日,分别选择天气晴朗、气候条件相似的2个工作日、2个双休日,因公园内夜晚灯光设施不完善,多处景点光线较暗,游客较少,故将观察时间定为8∶00~19∶00。安排2组成员对公园主入口每小时入园的游客总量进行观察记录;另安排7组成员对7个主要景点中游客的结构特征(年龄、性别、陪伴状况、游憩方式)和时空分布(到访时间和主要聚集地点)进行现场观察记录;再安排4组成员对公园内4类环境空间(林下、滨水、园路、娱乐空间)中游客的结构特征和时空分布进行记录,同时随机对每个环境空间中的部分游客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4个观察日共搜集样本数据1 492个,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为96%。将数据整理后导入SPSS 19.0进行问卷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本次调查问卷信度系数 a 为0.762( a >0.7),说明本次调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

3 结果分析

3.1 公园游客人群特征分析

3.1.1 公园游客属性特征

从游客的性别结构来看,男女游客的比例较为均衡。从年龄结构来看(图1),湿地公园的游览主体为青年、中年群体,占总比重的66.8%(大部分为携带子女游玩的年轻夫妇),而老年群体占总比重最少,仅为12.7%;从职业构成看(图2),以学生、企业人员、政府或事业单位人员三类为主,其中占比最高的职业为企业人员,占所有职业的25.6%,其次为学生、企业人员和政府或事业单位人员;到访游客中,本市居民占84.7%,来园路程大多为0~30 min和1 h以内,可见,游客来园路程以中距离为主,游客选择的出行方式主要是自驾车和公交车(图3)。整体来看,湿地公园的游客主要为本市居民,男女比例均衡,且呈年轻化。

因到达如意湖湿地公园的公交车路线和频率较少,大多数游客偏向选择自驾游为出行方式,选择步行的游客则大多为公园周边的居民,且由于湿地公园的位置与市区之间距离较远,可供老年游客选择的出行方式较为有限,而学生群体相较其他群体具有更强的好奇心和娱乐心,促使学生群体的游玩欲望高于其他群体,故老年游客占比最少,而青年、中年游客较多。

3.1.2 公园游客游憩陪伴特征

从游客的出行陪伴特征来看(图4),2~4人同行的比重最大;其次是4人以上同行。到访游客性别差异方面,2~4人同行的游客中性别差异不大;4人以上同行的游客以女性为主,而独自到访的游客主要为男性。游客出行陪伴状况具有明显的性别和社会关系特征,女性更倾向于同游;同行游客以情侣、家庭为特点,其中带孩子游玩的游客占比最高,较为亲密的社会交往需求是如意湖湿地公园游客游憩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3.1.3 公园游客游憩活动特征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图5),游客的游憩动机以锻炼身体、游览观光、陪伴家人朋友三类为主。青年游客的游憩动机较为丰富,各类游憩动机选择的人数比例较为均衡。

来访群众的游憩时间集中在1~2 h,其次是2 h以上,这是由于沿湿地公园环路徒步走一圈需要用40 min~1.5 h,所以以锻炼身体为游憩动机的游客一般会停留1~2 h,这个时间也是有氧运动的理想时间。以游览观光为游憩动机的游客,喜欢步行、乘坐观光车或是多人自行车进行游览,因此逗留的时间较长,多为2 h或以上。

游客游憩方式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步行、游船、慢跑、骑行。其中,步行游客占比为61.1%,是所有年龄段都较为偏好的游憩方式,尤其老年游客更趋向于选择活动强度较低的活动(图6)。

3.2 公园游客游憩时间特征分析

3.2.1 工作日与周末游客时间特征

从工作日和周末的游客时间特征来看,工作日和周末的游客数量为569和923人,周末的游客数量较高于工作日。工作日和周末的游客入园人数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图7),无论周末或工作日,9∶00以后游客数量逐渐增多,12∶00后游客数量开始逐渐减少,16∶00后又开始逐渐增多。但在峰值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工作日游客入园的峰值主要集中在8∶00~9∶00和17∶00~18∶00,而周末游客入园峰值则集中在10∶00~11∶00和16∶00~18∶00时段,但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12∶00~14∶00都是人流量最少的时间段,这可能与夏季正午气温过高以及此时间段多选择午休或午餐为主的原因。

3.2.2 一天内不同时段游客游憩特征

从游客属性特征来看(图8),公园内上午的主要活动人群年龄构成为60岁以上,下午主要为青年和中青年这两个游客群体;而18∶00~19∶00时段,公园内的游客大多分布在35~59岁,这是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市民白天生活与工作较为繁忙,晚上才有闲暇时间到公园锻炼身体、放松心情。

从游客游憩方式来看,在任何时段,公园中游客最常进行的行为活动类型为慢走,这说明到公园游憩的游客大多是希望能在公园中进行较舒适、温和的活动。慢跑主要集中在8∶00和18∶00,这是因为选择慢跑的游客一般为周边居民,而白天天气过热,且大多数人要进行工作或学习,所以选择在这两个时段慢跑;骑行的游客也集中在早上和傍晚,且主要是在周末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划船的游客在各时段都均匀分布,主要以带孩子的家庭为主。游客倾向于在早上和傍晚慢跑锻炼,选择骑行的游客以年轻游客以及带小孩的游客为主。可见,游客的活动方式差异与游客的类型、偏好相关。

3.3 公园游客环境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3.1 全体游客环境空间分布特征

以年龄为划分依据,将全体游客分为三类群体:青少年游客(30岁以下)、中青年游客(30~59岁)、老年游客(60岁以上),并对三类游客的停留点进行核密度分析,某一节点的停留人数越多则游客游憩密度越高、偏好在该节点游憩的游客越多。由GIS核密度分析后,发现以下结果:

(1)公园内游客整体分布呈三级梯度。由图9可知,公园内有多个游憩密度不同的停留节点,节点的使用具有等级规模扩散规律,分为核心节点(游客行为轨迹点数为1.04~145.99亿个/m2)、主要节点(游

客行为轨迹的数量为6 257~10 428万个/m2)、次要节点(游客行为轨迹的数量为2 086~6 257万个/m2)。以此为依据,将景点划分为以下三类:核心节点为儿童乐园、千里婵娟、百荷园、理道溯源;主要景点为闽学园、闽学悟道、平湖泛舟、揽月抒怀、木栈观荷;次要景点为揽月园、清风远眺、山茶竞艳、民宿园、陶艺园。

(2)公园不同游憩密度聚集区的形成与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核心节点主要受距主入口距离远近、空间性质、景观视线优劣等因素影响,其中,娱乐空间的游客密度最高,滨水环境空间次之;主要节点大多分布在入口处的林下空间及园路空间,例如亭廊设施、沿路休憩设施等;次要节点则以园内西北区域、东部中段区域为主,景观视线一般,且大多没有足够的休憩设施和遮荫环境。

3.3.2 游客游憩时段与环境空间分布特征

结合公园实际情况,将环境空间分为四类:林下空间、滨水空间、园路空间、娱乐空间。

根据行为观察法收集的数据,可以得知不同时段游客在各空间的分布:上午(8∶00~11∶00)游客游憩活動主要为游览观光、健身锻炼、娱乐休闲,主要集中在景观视线良好的景点,以园路空间、滨水空间、娱乐空间为主;中午(11∶00~13∶00)游客主要集中在了公园各处的林下空间,这与三明市夏季中午气温过高有关;下午(13∶00~17∶00)游客在各环境空间分布较为均衡,但由于公园的核心景点大多分布在公园东部,因此,总体来看,公园东部的人群密度较高于西部;晚上(17∶00~19∶00)游客的游憩方式主要是步行、慢跑,因此这个时段游客主要分布在环湖步道以及公园主道路的滨水空间和园路空间。综上所述,可知游客早上偏好在滨水空间、娱乐空间以及景观视线良好的景点处游憩;中午偏好在林下空间游憩;下午各类型环境分布较均衡;晚上偏向在公园的园路空间游憩。

3.3.3 不同游客群体的环境空间分布差异及环境偏好分析

不同的游客群体在公园的主要聚集区域有很大不同,利用GIS进行核密度分析,并对游客人群结构与环境空间分布进行耦合分析,可以得到各类游客群体在公园内主要聚集的环境空间,得出以下结论:老年游客聚集的环境空间以主入口广场的树池下、游客服务中心为主,其次为林下空间以及环湖的滨水空间,其中,林下空间多与公园内的亭、廊等休憩设施的位置重合;中青年游客的分布较为均衡,聚集的环境空间主要分布在滨水空间、百荷园等景观视线好的景点处,以及公园内的园路空间;青少年游客则在娱乐空间内呈现明显的聚集现象,其次则是公园的滨水空间、林下空间。

三类群体在公园中的游憩特征具有显著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不同游客群体的游憩动机有较大差异,以及多种因素导致的环境偏好也有所不同:①对于老年游客来说(图10),游憩动机主要是风景游赏和运动健身,且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较弱,在游园过程中需要随时停下休息,因此老年游客的环境偏好受活动因素影响,主要分布在公园各处的休憩设施、服务建筑等,尤其以林下空间为主,高大乔木下的林荫区域是老年游客较为偏好的活动环境。②对于中青年游客来说(图11),风景游赏和陪伴家人是主要的游憩动机,因此他们受湖景风光和沿湖景观引导,聚集区域以公园内景观视线良好的景点为主,例如沿公园主路环线串联起附近的草坪环境以及植物花田等景观环境,因此这类群体对园路空间、滨水空间较为偏好,同时也对林下空间有一定的需求。③对于青少年游客来说(图12),游憩行为受游乐设施引导,大多聚集在水上泛舟和儿童乐园这类娱乐空间,其次受到活动和环境要素影响,部分游客选择在滨水环境、景观视线好的景点停留。相对其他两个群体来说,青少年游客对遮荫、休憩环境的需求较低,这可能与青年群体精力充足、活泼好动有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如意湖湿地公园内的游客属性和时空分布特征可以发现:

(1)游客游憩行为偏好:不同群体的游憩偏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公园内的游客游憩动机以锻炼身体、游览观光、陪伴家人朋友三类为主;游客倾向于在早上和傍晚慢跑锻炼,中青年游客及青少年游客更喜欢骑行、游船,老年游客偏向于选择步行。

(2)游客游憩环境偏好:公园内的游客群体具有多样性,且因对游憩环境的需求不同,不同群体的游憩环境偏好不同。总体来看,游客更趋向于在滨水环境、景观视线良好的景点游憩,这可能与人的亲水性、游憩动机有关。老年游客偏好在林下空间游憩,这是因为老年游客体力较差,更依赖遮阴的休憩设施;对于中青年游客来说,风景游赏和陪伴家人是主要的游憩动机,主要聚集区域以公园内景观视线良好的景点为主,因此这类群体对园路空间、滨水空间较为偏好;青少年游客偏好在娱乐空间游憩,他们较老年游客来说,更喜欢追求刺激、挑战性的活动。

4.2 建议

4.2.1 优化公园的功能区划分

根据不同游客群体的游憩行为与环境偏好,对公园内部分功能分区进行微更新。老年游客的游憩动机以游览观光为主,又因其身体机能较差,相较其他群体需要更多的休憩时间,应将老年活动区设置在距离出入口较近的景观视线较好的位置,并沿湖增设亭廊等设施,既能满足观景需求,又能满足休憩需求;中青年游客大多为带小孩出行的夫妻,其游憩动机主要是陪伴家人和游览观光,而园内的湿地花海景观一年仅有2月、5月、10月可供游客观赏,可以增加其他类型的景观观赏区或是延长百花园景观的可观赏期。此外,还可以通过在沿湖园路外侧架设木栈道,增加木平台,为游客提供亲水体验和更加开阔的观景视线;青少年游客的游憩偏好则以休闲娱乐为主,而公园内的娱乐空间仅有入口处的儿童活动区和水上游船区,可以考虑在游客密度较低的西北部或东部中段增设科教区、亲子体验区等,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4.2.2 加强公园的可达性建设

到达湿地公园的游客中,有67.2%的游客选择自驾车为出行方式,主要原因是到达如意湖湿地公园的公交车路线和频率较少,且湿地公园距离市中心较远,导致交通可达性不高,尤其是对老年游客来说更为不便。为了扩大如意湖湿地公园游憩休闲功能的辐射范围,对于外部环境,应增开直达公园出入口的公交线路,提高公园的可达性,完善其交通网络;对于内部环境,如意湖湿地公园具有面积大、出入口较少且与核心景观节点距离较远的特征,而部分游客的体力较差,应增设公园出入口的数量,扩大入口广场的规模并增设遮荫休憩设施,利于游客休憩以及选择距离较近的出入口。

4.2.3 提升公园的宣教功能

衡量城市湿地公园的价值权重,教育远比娱乐更重要。而如意湖湿地公园内的科教文化建设比较薄弱,没有体现湿地公园应有的科教文化功能。游客群体中,青少年游客占比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且这类群体相较其他群体,具有更强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提升公园的宣教功能:

(1)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功能。以虚实结合的AR技术实现不同季节、时间的湿地景观模拟,设计有趣的互动环节,游客可以实现实时互动,切身感受湿地公园的四季之美。

(2)增设科普宣教中心、观鸟屋等建筑,使游客对湿地中常见的动植物有更深的了解,并起到鼓勵公众亲近自然、爱护鸟类、保护湿地的作用。增设宣传教育展示栏,向游客宣扬生态旅游,对游客进行潜移默化的生态教育,使游客在游憩过程中能够自觉保护湿地自然环境,达到生态旅游的效果。

(3)鉴于公园西北部和东部中段的游客密度较低,可将科教类建筑增设在公园西北部或东部中段,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教文化活动,例如湿地彩绘、湿地摄影、湿地实景沙盘制作等,以促进公园内游客的合理空间分布,提高公园空间利用率。

(4)结合线上宣传,充分发挥官方网站或微信平台的宣教作用。例如在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等相关节日推送相关的科教文化知识类文章、拍摄制作湿地公园的专题片或纪录片向群众推广等。

4.2.4 完善公园的配套设施

适当根据节点自身的环境特征以及不同群体的游客偏好,配置合适的设施数量和种类。公园内的公共厕所较少,仅设置在两个入口处,这对游客来说较为不便,建议可以沿途增建公共厕所;超市零售、餐厅等商服设施太少,全园仅有1个零售商店,建议在园内中心处林下空间适当增设商服设施;园内缺少锻炼类设施,而锻炼类设施主要为老年游客服务,可以考虑在老年活动区增设相关设施。此外,可以增加参与式游乐设施、互动式滨水设施等,例如弹跳跑道、动力水景、互动喷泉等,让游客可以体验多种形式的亲密互动,获得更加丰富的空间互动体验,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加良好的游憩环境,满足相应的游憩需求。

参 考 文 献

[1]张庆,李娜娜,陈均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的现状与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2020,48(3):148-153.

[2]梁明珠,刘志宏.游客视角的湿地景区游憩冲击:维度及其影响——以广州南沙湿地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2015,30(2):42-51.

[3]谢于松.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建设思考[J].南方农机,2019,50(2):240.

[4]崔春于,卫丽姣.湿地公园游憩冲击感知与环境行为关系研究——以芜湖市大阳垾湿地公园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20(1):56-64.

[5]陈云文,胡江,王辉.景观偏好及栽植空间景观偏好研究回顾[J].山东林业科技,2004(4):54-56.[6]陈洁,吴晋峰.国内游憩行为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0(13):97-99.

[7]殷菲,柏智勇,何洪城.基于湿地植物群落的游客景观偏好研究——以洋湖湿地公园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2):37-41.

[8]谷晓萍,李岩泉,牛丽君,等.本溪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行为特征[J].生态学报,2015,35(1):204-211.

[9]Orellana Daniel,Wachowicz Monica.Exploring patterns of movement suspension in pedestrian mobility.[J].Geographical analysis,2011,43(3).

[10]龙学文,陈丹,车生泉.基于GVT的公园游憩偏好分析及管理对策——以上海世纪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20,36(05):59-63.

[11]曾忠平,王雅丽,彭浩轩.基于SOPARC和KDE的游客游憩行为研究——以武汉东湖绿道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12):58-62.

[12]许婕,赵均.SOPARC的译介及示例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5,34(3):1-4+17.

[13]Frank O.Ostermann.Digital representation of park use and visual analysis of visitor activities[J].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10,34(6).

(责任编辑:唐 岚)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大会暨风景园林学科创立七十年纪念会华南区域会场成功举办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探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分析
信息时代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创新思维研究
论风景园林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风景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措施
新时期下中国风景园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娄钢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