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质增量,卓越发展:《国家科学评论》办刊实践与进展

2022-03-11徐秀玲张冰姿赵维杰刘素贞于晓玲任胜利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论文期刊

■高 媛 徐秀玲 张冰姿 赵维杰 刘素贞 于晓玲 任胜利

《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随着我国科研实力的迅速增强和科研投入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科研产出和影响相应地呈快速增长的态势。SCI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际论文数自2006年就已上升至世界第二[1],然而,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远滞后于科学研究的发展,总体上处于出版规模较小、国际学术影响力不高的状态,尤其是在最能代表科研综合实力的多学科综合性期刊方面,英国有《自然》(Nature),美国有《科学》(Science)和《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我国本土的同类期刊显得尤为薄弱,与我国作为科学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以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竞争力。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会议强调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中国科协等七部门于2019年9月25日联合下发通知,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该项目为期5年,是目前我国学术期刊资助政策中规模最大、项目最全、经费最多、周期最长的一项科技期刊资助政策[2]。

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目前面临的发展机遇,业界对一系列议题展开讨论, 涉及我国科技期刊在提升国际竞争力过程中需要攻克的问题[3-4],Nature、Cell等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和路径[5-6],我国世界一流期刊建设的理念与实践[7-9]等,并对建设高质量期刊提出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考。

本文通过总结归纳《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ScienceReview,NSR)的办刊实践与成效,着重介绍组约高质量稿件和扩大期刊影响的策略,以期为我国世界一流期刊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对标世界一流,明晰期刊学术定位和目标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于2012年初着手创办国际顶尖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经过编委会和编辑部组建、刊号申请、出版平台与传播渠道筹备等一系列的工作,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自主主办和出版、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作为海外合作出版平台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NSR于2014年3月正式面世[10]。NSR创办之初就定位于“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国内外自然科学重要研究进展,尤其是对中国有代表性的研究突破、重要科技政策等进行深度报道,旨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最前沿科技活动的重要窗口”。

拥有类似英国的Nature和美国的Science,能真正发表前沿研究成果和引领科技发展方向、得到领域同行广泛认可、有高度国际科学话语权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是我国科学界和科技期刊界的共同期望[3-4]。为确保期刊定位的实现,NSR的办刊团队(编委会、编辑部)和出版单位在办刊中对标国际顶级综合性期刊的内容和出版形式,尤其注重高水平、全方位、多角度。“高水平”即NSR发表论文的学术水平达到专业领域前5%,尤其要注重学科奠基性、基础性原始创新成果,能够引领全球基础创新发展方向。为此,NSR充分发挥科学家办刊的优势,在选题、组稿、评审过程中坚决贯彻高标准,确保稿件质量。“全方位、多角度”即除了设置学术论文栏目外,还设有科技新闻类栏目,以多种文章类型、从多种视角全面报道和展示各学科的重要科研进展并促进跨学科、跨地区的交叉与融合。

NSR的报道范围涵盖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六大领域。NSR除了设立综述、研究论文、观点等论文类栏目外,还开设了社论、研究亮点、访谈、论坛、特色研究机构、争鸣、新闻报道等新闻类栏目。自2014年创刊以来,NSR先后组织了30余个专题,访谈了百余位科学大师和科技管理者,围绕国家科技政策与前沿热点论题组织了30余场论坛,深度介绍了9个特色研究机构。这些内容丰富、栏目多样的文章充分体现了NSR全方位、多角度的期刊定位。

秉持提升质量、扩大规模、增强影响的发展理念,NSR在提高学术质量的同时,不断增加发文数量和扩大学术影响。从图1可以看到,NSR的年发表论文量由2014年的98篇上升至2021年的278篇(提高了近1.8倍),下载量由2014年的6.1万次上升至2020年的173.2万次(提高了近30倍),总被引频次由2015年的239次上升至2020年的5889次(提高了近24倍)。出版周期由2014—2016年的季刊过渡到2017—2019年的双月刊,自2020年开始变更为月刊。为进一步提高论文的国际显示度和可获取性,NSR自2020年起采用全面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出版模式。

图1 《国家科学评论》的论文出版规模

NSR自2014年创刊后很快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Scopus、EI等国内外高影响力数据库收录,并于创刊后的第二年(2015年6月)就被SCI数据库正式收录;JCR影响因子由2015年的8.000上升为2020年的17.275,在全球多学科综合类期刊中位列第3,仅次于国际知名综合性期刊Nature(创刊于1869年)和Science(创刊于1880年)(表1);2021年被PubMed Central数据库收录。NSR在2017年获得全国“百强报刊”荣誉称号,自2017年起连续多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科技期刊择优支持,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二期A类;2016—2018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类(2019—2023年)支持,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表1 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与Nature、Science的影响因子、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比较(2016—2020年)

2 注重质量把关,确保期刊发展的“生命线”

选题组稿工作是发挥期刊学术引领作用的重要保障[11-12]。自2014年创刊以来,NSR发表了由国际知名学者撰写的综述、研究论文和观点等文章近400篇,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2.1 充分发挥编委作用,加强选题组稿工作

NSR每年1~2次的正、副主编会议和各学科编委会会议的重点是商议选题组稿工作。为保证约稿的效果,NSR所发表的很多稿件都是由编委组约,甚至由编委们自己的研究团队直接贡献。执行主编蒲慕明院士除了开展选题组稿工作以外,还在编辑出版方面亲力亲为,自2014年创刊以来就一直负责NSR开篇语“社论”文章的撰写或选题约稿,并亲自主持了多个访谈和论坛活动。

NSR在创办初期(2014—2015年)以发表综述论文为主,从2016年开始设立研究论文栏目,发表原始创新成果,有助于提高期刊的可见度和影响力。研究论文栏目在初期阶段采取由学科编委会讨论,并由相关编委担任客座编辑的形式,邀请以我国代表性研究成果为主的、领域内有开创性的、有广泛读者群的、严谨扎实的原创性成果,随后逐步开放了自由投稿。5年来,我国很多代表性成果在NSR首发。2019年1月,NSR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张洪钧研究员等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获得5只BMAL1基因敲除的克隆猴研究成果[13-14],受到Nature关注并报道,科学网、科技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新华社的微信号新闻阅读量当日超过10万人次,产生了广泛影响。2020年第1期,NSR发表了厦门大学侯旭教授关于“液体门控技术”的论文[15],该文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for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评选为“2020年十项将改变世界的化学领域创新”。2020年刊载的中美合作成果“中生代哺乳动物中耳演化研究新进展”[16]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的EurekAlert!新闻平台2020年度科学新闻访问量的前10榜单(位列第6),点击量超过15.9万次,这也是国内学术论文的英文报道首次入选该榜单。2021年10月,NSR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研究员等关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研究论文。这是嫦娥五号返回样品的首批成果之一,被人民网、新华社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新闻联播、朝闻天下、中国科学院网站、科学网等报道。该论文作为代表性成果之一入选“中科院2021年度科技创新亮点”和“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2 严格同行评议流程,致力于提升审稿质量

学术质量是科技期刊发展的生命线[17]。NSR以顶尖综合性期刊的学术水准为标杆,发表的每篇学术论文都经编辑部初筛、编委会遴选和同行评审三重把关。NSR按照学科领域聘请6位副主编和8位评审组长(包括2位评审副组长),并邀请编委或编委会之外的特邀编辑分别负责每篇稿件的初筛和同行评审,强有力的编委团队充分保证了NSR的论文评审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从而保证期刊的评审质量。

为确保所发表文章的高水准,NSR采用严格的国际审稿机制。NSR的审稿专家库由近万名一流科学家组成,每篇稿件的评审专家为3~5位,要求其中至少有1位海外一线高水平专家参与评审,并提请审稿人注意稿件的录用标准是“必须为突破性、重要性、能引起广泛兴趣的成果”。目前,国际审稿人提供的审稿报告数量占所有审稿报告数量的比例约为50%,有效保证了期刊的审稿质量和国际化。

截至2021年9月30日,基于SCI数据库的检索数据表明,NSR的施引作者来自106个国家和地区,施引期刊超过3200种,且施引期刊主要为高水平期刊,JCR Q1区期刊对NSR被引频次的贡献率为62%(图2)。

图2 2020年度《国家科学评论》的被引用情况

2.3 设立丰富多样的新闻栏目,提高信息量和可读性

除了致力于展现世界优秀科研成果以外,NSR还设立了社论、访谈和论坛等新闻类栏目,深入客观地报道中外科技政策及专家学者的观点与感悟。

论坛(Forum)类文章主要跟踪报道国际知名专家(6位左右)以圆桌会议的形式讨论与重要科学问题、科技政策与体制等相关的议题,以期对学界或社会有所启迪或引发思考。NSR围绕后疫情时代医学教育、区块链、药物发现、数据共享等国家科技政策与前沿热点论题组织了30余场论坛。2021年1月14日,在NSR编委、厦门大学教授戴民汉院士的帮助下,NSR与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共同主办了第五届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The Fifth Xiamen Symposium on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s,XMAS-V)中的“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2021—2030)”特别论坛。这次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聚集了来自国内外的海洋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与会者就“十年计划”的整体规划和具体项目进行了报告和讨论。在会后,NSR将此次论坛中的专家报告和发言重新整理,发表了相应的论坛文章。这篇文章得到了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行秘书Vladimir Ryabinin认为,这篇文章“非常‘新鲜’、有活力”。2021年4月15日,NSR以实体会议的形式主办了“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论坛,这次论坛邀请了5位不同领域的优秀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王志珍院士、王红阳院士、王小云院士、郑焰教授、卢鋆高级工程师),以及两位关注女性问题的科学史研究者(唐文佩教授、刘兵教授),就我国科技界中存在的性别相关问题及其成因和解决方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相关论坛文章的中文版本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发布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为如何就性别问题进行理性探讨树立了一个样本。

访谈(Interview)类文章侧重于报道对国内外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或中外科技政策主导者的深度访谈。访谈主题主要涉及:(1)最新科技事件或突破,如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等国家重大科技进展;(2)前沿科学领域,如采访了蛋白质设计领域先驱者David Baker教授、宇宙学领域资深研究者戴自海(Henry Tye)教授、生物相分离领域研究者张明杰院士等;(3)老科学家的经历与感悟,如采访了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院士、Gerhard Ertl教授和William Phillips教授,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等资深科学家。NSR先后对100余位科学大师进行了及时、深入的采访报道,这些访谈以面对面访谈或视频采访的方式进行,由相关领域的编委或青年科学家担任“共同记者”,访谈时间一般不少于2小时,以保证访谈的深度与科学性。

此外,NSR在2021年开设了《新闻报道》(News Report)栏目,以更加生动灵活的方式报道科学事件。该栏目的第一篇文章在2021年7月出版,报道了三星堆的新一轮考古工作,着重介绍了“科技手段助力考古发现”以及“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2.4 聚集学科发展前沿,持续组约高水平专题文章

专题稿件选题由各学科编委会进行讨论论证,构架专题稿件组成和内容,编委和副主编亲自约稿,有效地保证了选题的前沿性。专题文章涵盖综述、研究论文、观点、研究亮点、访谈等,从不同的角度全面阐述相关主题的研究进展和展望。自2014年创刊以来,NSR发表了聚集诱导发光、生态文明、量子计算、储能材料、干细胞研究、引力波天文学、大气污染与控制等30余个专题,选题尤其注重中国特色研究成果,如拓扑绝缘体、中国古生物研究、中国有机化学、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高性能计算等,充分彰显了高水平学术期刊在科研领域的引领作用。

2020年,为服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需要,NSR设立了《新冠》专栏[18]。截至2021年10月底,该专栏发表新冠相关论文30篇,涉及新冠病毒演化、新冠病理特征、氯喹治疗、细胞因子风暴、代谢组学分析、无症状传播、气溶胶传播、新发地新冠疫情溯源等重要成果,并呼吁新冠测序数据公开共享、新冠疫苗共享[18]。截至目前,《新冠》专栏论文的下载量已超过80万次,其中北京大学陆剑教授团队关于新冠病毒进化的论文引发科学界和媒体热议,Altmetric指数达到6969[19],被国外228家媒体报道321次,微博阅读量超过7.1亿次,讨论5.5万次;卞修武院士和中国新冠病理组在NSR发表了当时最大规模的新冠肺炎尸检结果[20],对于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意义重大;有关北京新发地疫情可能源于冷链食品污染[21],提出冷链运输可能是新冠病毒传播的新途径的成果对于完善当前防控策略、避免疫情再发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在发表后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并获得了2.8亿次阅读和1.2万次讨论。这些文章不仅促进了学术传播和交流,而且通过媒体报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报道,充分发挥了学术期刊的大众传播作用。

3 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流的办刊团队是NSR稳步发展的前提和保障[7,22]。NSR的编委会团队由198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占58%,国际编委占37%,诺贝尔奖得主4名;主编为白春礼院士,执行主编为蒲慕明院士;依据学科范围组建了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六大领域的分学科编委会。NSR编委在选题组稿及编辑出版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主导了全部学术性论文的选题组稿和评审工作。这些国际一流科学家的深度介入,确保了NSR学术内容和文字表达的高质量和高水平,也是NSR很快取得国内外影响力的基础和前提。NSR编辑部的科学编辑人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且多有海外科学研究经历,另有专职新闻编辑和美术编辑,编辑部专业素质高、团结高效,为编委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确保高水准、高质量、多栏目的编辑出版和期刊宣传推广工作顺利开展。

NSR采用国际通用的投审稿系统ScholarOne在线处理所有稿件,保障投稿和评审高效运行。所有稿件实行“文章录用即发表”的提前在线出版模式,论文被录用后即可在线发表;为方便作者尽早获取文章的正式出版信息,NSR自2021年起取消页码制,改为文章编码制,在线公开发表后即可形成固定的引证信息。文章出版后采用国际显示度高的SilverChair平台面向全球发布,并在《中国科学》杂志社自主研发的SciEngine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发布各学科文章合集和论文的中文推介,利用该平台强大的推送功能向每篇文章的参考文献作者宣传已发表论文。在出版伦理、科研诚信、版权规范方面,NSR严格与国际接轨,在作者贡献、利益冲突、数据共享等方面均采用国际性通用的规范或制度。

在出版与传播模式方面,NSR积极采用先进的出版技术,如:论文中的图片均为矢量图,以方便读者对论文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在论文的PDF文档中添加参考文献在线版本的超链接、添加论文作者ORCID识别码,以提高文章的可发现性;英文网站具有Article Split View功能,允许读者同时访问核心文章内容和补充材料;英文网站具有注释功能并添加新闻稿的超链接和视频论坛的回放地址等。这些举措有效地加强了论文与读者的互动,提高了论文的“活性”。

4 拓展传播途径,有效助力学术影响力提升

丰富的出版形式和过硬的支撑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学术成果传播的速度和广度[23]。在学术论文发表后,NSR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发挥和融合各种传播载体的优势,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和增值,增强学术成果的显示度和普及性。在新媒体方面,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关于南海专题的推荐文章在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达3.6万次;天津大学元英进院士团队在酵母细胞中存储数据的成果被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在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视频号上,被观看近2万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关于晚白垩世恐龙化石中可能保存DNA的成果在Twitter和Facebook上被10余个国家的用户评论和转发,相关视频在YouTube上被观看1万余次。此外,NSR与视频网站、新媒体公司合作,邀请作者通过视频讲座的方式推广和传播研究成果,目前已举办在线讲座22场,累计听众近64万人次。“融媒体”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了NSR的品牌价值,助力其肩负起讲好中国科技创新故事的重要使命,为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在新闻宣传中,NSR不只邀请论文作者提供新闻通稿,更有专门的新闻编辑帮助作者修改新闻稿,从标题、语言、段落形式、文章配图等方面提高新闻稿的可读性。经过多年的实践,NSR提供的此项服务获得了作者的广泛好评,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宣传意识与能力。此外,NSR还意识到,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应当采取不同的宣传手段。对于大部分较为年长的科学家,微信和邮件宣传更加高效;而对于年轻的科学家,微博等社交媒体是更加亲切的宣传阵地。因此,NSR在中国科技期刊中较早开设微博账号,努力在年轻群体中提高期刊知名度,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国刊标杆”的品牌形象。

为了有效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NSR在组织专题时要求国际稿件达到一定比例,提倡综述由中外专家联合撰写;主动联系有影响力的国际科学家撰写点评文章、介绍NSR刊载的重要成果;在组织同行评审时,要求至少收到1份高质量的海外评审报告;在组织访谈和论坛活动时,积极邀请海外科学家参与;充分利用海外合作出版商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博客、Twitter和Facebook等平台,宣传NSR刊载的文章等。

5 结语

为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中外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成就,NSR在选题组稿、质量控制、传播推广、打造新闻栏目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何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国际一流综合性期刊的发展优势和办刊理念,尝试更多新技术、新手段,推动期刊的发展进步,缩小NSR与国际顶级多学科期刊之间的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科技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在国家对科技期刊出版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将不断涌现高水平的科技期刊。这些期刊通过高质量的编辑出版、传播推广服务和先进的出版技术,加大对重大创新成果、热点问题和交叉领域的选题组稿力度,不断吸引高端的作者和研究机构投稿,努力获得国际科学界的广泛认可,争取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引领学科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NSR未来将继续秉持成为国际顶尖多学科期刊的发展目标,致力于通过高质量的学术质量控制和编辑出版服务提升期刊的学术品牌和影响,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中外科技方面的重大研究进展。此外,NSR正在出版单位的支持下增强自主良性发展的能力,通过高质量的编辑出版服务和学术声誉吸引更多的自由投稿,逐步形成国际性一流科技期刊运作模式。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论文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