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地震时空特征与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2022-03-10杨清陈伟王俊吕希顺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气象要素震级平均气温

杨清 陈伟 王俊 吕希顺

摘 要:基于1970—2020年安徽省地震震级和气象观测数据,运用相关分析、Mann-Kendall突变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地震震级时空特征、突变特征、周期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1)安徽省地震最大震级超过5级的有2年,超过4级的有19年,最大的是1979年的5.4级。地震震级与年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呈弱负相关,与平均地温和降水量呈弱正相关,与平均地温相关系数最大。(2)安徽省地震震级突变点与平均地温突变年份相同,M-K检验曲线均存在多个交点,存在一定的相似性。(3)安徽省地震震级、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平均地温的第一主周期分别为5a、16a、23a和29a,地震震级周期规律与年平均地温较为接近。

关键词:地震震级;相关分析;Mann-Kendall法;Morlet小波分析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3-0169-04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地震防灾减灾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大震频发,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在全球增温背景下,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极端天气、灾害呈增加趋势[1-2]。关于地震与降水、气温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可能直接参与了孕震过程的问题,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安徽省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西(南北)跨度接近6个经(纬)度,属于由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南北气候过渡带,近年来全省气候增温明显。为此,本研究基于安徽省地震、气象要素数据,运用相关分析、Mann-Kendall突变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安徽省地震震级时空特征、特变特征、周期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可能关系,以期为地震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及方法

2.1 研究区域 安徽省位于安徽省北部,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地处华东腹地,跨长江、淮河中下游,是中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地处华北断块、秦岭—大别断褶带和下扬子断块区3个一级地质构造的交汇部位,断裂构造较为发育,是一个地质构造相对复杂、新构造活动具有一定差异的地区,著名的郯城—庐江断裂带斜贯全省,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南北兼容,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3-4]。

2.2 数据来源 1970—2020年地震数据来源于安徽省地震局,1970—2020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来自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data.cma.cn/)。

2.3 研究方法

2.3.1 Pearson相关分析 通过对安徽省地震震级和气象要素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地震震级和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

Pearson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变量X是所有点的x坐标的集合,变量Y是所有点的y坐标集合。Pearson相关系数实质上是统计学方法中的一种线性相关系数,可以用来衡量定距变量间的线性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r越接近于1,表示2个变量的相关程度越高。

2.3.2 Mann-Kendall突变分析 运用MATLAB 2014软件,使用M-K突变检验方法对安徽省地震震级、年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平均地温进行突变分析。Mann-Kendall(M-K)检验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与参数统计方法相比不受参数值的影响[5],该方法适用于气象、水文等非正态分布资料分析,计算方便,可用来分析地震震级于降水气温的变化趋势,详细过程见参考文献[6]。M-K检验的顺序统计曲线UF与逆序统计曲线UB在临界线之间的交点对应的年份为可能突变年,只有统计曲线突变点之后超过临界直线,才表明其通过可信度检验。实际应用中,如果临界线之间出现多个交点的情况,往往说明M-K检验方法不能单独作为判断依据,本文结合滑动T检验进一步确定突变点。

2.3.3 Morlet小波变换分析 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地震震级与气候要素进行周期特征分析。

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e Wavelet Transform)的公式为:

式中,[Wf(a, b)]为小波变换系数;[f(t)]为一个信号或平方可积函数;a为伸缩尺度;b平移参数;[Ψ(X-ba)]为[Ψ(X-ba)]为的复共轭函数。

式(2)的离散小波变换形式为:

小波变换通过改变伸缩尺度a来得到信号的低频或高频信息,然后分析信号的概貌或细节,实现对信号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局部特征的分析[7-8]。

3 结果与分析

3.1 地震震级时空分布 选取安徽省1970—2020年的历史地震资料,制作了震级一时间序列图(图1)。由图1可知,安徽省地震最大震级超过5级的有2年(分别出现在固镇和安庆),超过4级的有19年,最大的是1979年固镇发生的5.4级地震。由1970—2020年地震最大震级空间分布(图2)可知,安徽省最大震级空间布局分散,仅在六安市南部较为集中。

3.2 地震活动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 表1为安徽省地震震级与气象要素的相关系数。由表1可知,地震震级与年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呈弱负相关,与平均地温和降水量呈弱正相关,与平均地溫相关系数最大为0.130。将着重分析地震震级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平均地温的突变关系和周期规律。与降水量相关系数最小,不再分析突变和周期规律。

3.3 地震活动与气象要素的突变关系 使用M-K突变检验方法对安徽省地震震级、年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平均地温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见图2。图2中红色曲线为M-K检验的顺序统计曲线UF,蓝色曲线为逆序统计曲线UB,两曲线的交点为可能突变年。安徽省地震震级M-K检验曲线存在多个交点(图2A),突变点为2012年,2011年出现了近50年来的次大震级5.2级。安徽省年平均气温突变点为1997年(图2B),1997年后气温升高明显,突变前平均气温值为14.79℃,突变后值为15.74℃,经突变升高了0.95℃。相对湿度在1976年发生突变(图2C),1976年后相对湿度进入振荡期,2003年后明显下降。平均地温M-K检验曲线存在多个交点(图2D),在2012年明显突变,突变前平均地温为17.67℃,突变后值为18.40℃,经突变升高了0.73℃。由上可见,安徽省地震震级突变点与平均地温突变年份相同,有相似的性质。与其他气象要素的突变年份则不同。

3.4 地震活动与气象要素的周期对应关系 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地震震级与气候要素进行周期特征分析(图3),安徽省地震震级和气候要素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周期变化。由图3A可知,地震震级存在15~25a的周期,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十年存在8~12a的周期,始终存在5a左右的周期。小波方差曲线在5a、10a、22a处存在波峰。表明地震震级有5a、10a和22a三大周期,5a为第一主周期,10a、22a第二、三主周期。

由图3B可知,年平均气温始终存在25~30a、14~20a和5~8a的周期。小波方差曲线在7 a、16a和28a处存在波峰,20a处存在不显著波峰。表明有7 a、16a和28a三大周期,16a和28a最为显著为第一、二主周期,7a为第三主周期。

由图3C可知,年相对湿度在始终存在20~25a的周期,在21世纪更为显著,20世纪80年代后还存在10~15a的周期。此外,21世纪还存在5~10a的周期变化。小波方差曲线在23a,13a和9a处存在波峰。表明相对湿度有23a,13a和9a三大周期,23a为第一主周期,13a为第二主周期,9a为第三主周期。

由图3D可知,年平均地温始终存在25~35a的周期,20世纪90年代后还存在12~20a的周期,20世纪90年代前主要存在5~10a的周期。小波方差曲线在7a、9a、16a和29a处存在波峰。表明平均地温有7a、9a、16a和29a四大周期,29a为第一主周期,7a为第二主周期,9a和16a为第三、四主周期。

由上可见,安徽省地震震级周期属性与平均地温较为相似。从小波方差波形看,亦与平均地温更为接近。

4 结论与讨论

(1)安徽省地震最大震级超过5级的有2年(分别出现在固镇和安庆),超过4级的有19年,最大的是1979年固镇发生的5.4级地震;安徽省最大震级空间布局分散,仅在六安市南部较为集中。地震震级与年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呈弱负相关,与平均地温和降水量呈弱正相关,与平均地温相关系数最大为0.130。

(2)安徽省地震震级突变点与平均地温突变年份相同,有相似的性质。安徽省地震震级M-K检验曲线存在多个交点,突变点为2012年,2011年出现了近50年来的次大震级5.2级。安徽省年平均气温突变点为1997年,1997年后气温升高明显,突变前平均气温值为14.79℃,突变后值为15.74℃,经突变升高了0.95℃。相对湿度在1976年发生突变,1976年后相对湿度进入振荡期,2003年后明显下降。平均地温M-K检验曲线存在多个交点,在2012年明显突变,突变前平均地温为17.67℃,突变后值为18.40℃,经突变升高了0.73℃。

(3)地震震级有5a、10a和22a三大周期,5a为第一主周期,10a、22a第二、三主周期。年平均气温有7a、16a和28a三大周期,16a和28a最为显著为第一、二主周期,7a为第三主周期。年相对湿度有23a,13a和9a三大周期,23a为第一主周期,13a为第二主周期,9a为第三主周期。年平均地温有7a、9a、16 a和29a四大周期,29a为第一主周期,7a为第二主周期,9a和16a为第三、四主周期。安徽省地震震级周期规律与平均地温较为相似。从小波方差波形看,亦与平均地温更为接近。

参考文献

[1]秦大河,Thomas Stocker,等.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1):1-6.

[2]翟盘茂,余荣,周佰铨,等.1.5℃增暖对全球和区域影响的研究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7,13(5):465-472.

[3]任秀真,徐光来,刘永婷,等.安徽省近56年气候要素时空演变特征[J].水上保持研究,2018,25(5):287-294.

[4]吴博华,权全,王亚迪,等.旱涝交替下陕西地震时空分布规律与相关因子探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20,17(5):643-651.

[5]顏雅琼,申双和.近50多年来淮河流域气候水分盈亏时空变化[J].气象科学,2019,39(4):457-466.

[6]Guo Lingpeng,Li lanhai.Variation of the proportion of precipitation occurring as snow in the Tian Shan mountains,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15,35(7):1379-1393.

[7]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63-66,99-104.

[8]Jenq-TzongShiau,Yun-Feng Chiu.Wavelet-Based Detection of Time-Frequency Changes for Monthly Rainfall and SPI Series in Taiwan[J].Asia-Pacific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2019,55(4):657-667.

(责编:张宏民)

3550500338253

猜你喜欢

气象要素震级平均气温
基于累积绝对位移值的震级估算方法
成都电网夏季最大电力负荷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地震后各国发布的震级可能不一样?
新震级国家标准在大同台的应用与评估
乌兰县近38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沈阳市1951—2013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区域蒸发的响应分析
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看莱州市30a气温变化
1981—2010年拐子湖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北京市朝阳区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