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茬麦高畦降渍种植播种量试验

2022-03-10李申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播种量

李申

摘 要:为熟化配套稻茬麦高畦降渍机械化种植技术,提高稻茬小麦播种质量,开展了不同播种量对小麦群体动态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适期适墒条件下,水稻秸秆切碎或粉碎还田高畦播种时的适宜播种量为225~300kg/hm2,在注重提高播种质量前提下,确保一播全苗。

关键词:稻茬麦;高畦降渍;播种量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3-0049-02

稻茬麦高畦降渍机械化种植技术是针对沿淮稻茬小麦阴雨天气下不能适期播种和预防小麦生育期间渍害问题而研制的一种稻茬小麦种植新技术。该技术利用创新研发的“小麦旋耕埋茬施肥开沟高畦播种一体机”,实现了在适墒、干旱和连阴雨等多种天气条件下的小麦适期播种,同时,旱易灌、涝易排、降渍效果明显。为熟化配套稻茬麦高畦降渍机械化种植技术,2019—2020年笔者依托小麦产业提升行动,开展了高畦降渍种植不同播种量比较试验,研究不同播种量对稻茬小麦高畦降渍种植的影响,为科学制定稻茬麦高畦降渍种植技术规范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试验在凤台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技推广中心试验示范基地完成。土壤为水稻土,pH 6.3,有机质25.2g/kg、全N 1.33g/kg、速效磷14mg/kg、速效钾183mg/kg。试验田前茬水稻采用半喂入收割机收获,秸秆直接切碎还田,2019年10月22日利用“高茬還田施肥开沟高畦播种一体机”一次完成施肥、播种作业,结合整地作畦施42%(23-10-9)配方专用肥600kg/hm2作基肥。试验用种为烟农19。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播种量150、225、300、375kg/hm2共4个处理,采取大区种植方式,每个处理面积667m2,不设重复。

1.3 播后管理 2019年11月10日沿畦沟浸灌一次,灌后即排;2019年12月4日用爱秀1050mL/hm2、氯氟吡900mL/hm2+双氟磺草胺辛酯1500mL/hm2防除繁缕、猪殃殃、野老鹳;2020年2月22日用啶磺草胺172.5g/hm2、爱秀1350mL/hm2二次除草;2020年2月26日追45%(15-15-15)三元复合肥127.5kg/hm2、尿素75kg/hm2,人工撒施;2020年3月25日追尿素75kg/hm2作拔节肥。2020年3月13日用噻呋酰胺3600g/hm2防治纹枯病;2020年4月19日用丙硫菌唑3000g/hm2、噻虫嗪150g/hm2防治赤霉病、蚜虫一次;2020年4月26日用氰烯菌酯·戊唑醇750g/hm2二次防治赤霉病一次。2020年5月31日收获。

1.4 田间调查 为便于调查分析,每处理选取3畦设监测点,定点监测苗情动态,收获前理论测产,并考察产量性状。

1.5 气象条件 2019—2020年度小麦生长期间气象条件总体较差,尤其在小麦生长后期,干旱高温影响籽粒灌浆。播种后至2020年1月初降水偏少,2019年11—12月总降雨量50.3mm(比历年同期减少15.4mm),分布16个雨日,单日降水最多仅10.2mm;11月、12月日平均气温分别为12.7℃和6.3℃,比历年同期分别高2.4℃和2.1℃,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播种后土壤失墒较快,试验区播种后因表层土壤失墒出苗不齐,11月10日沿畦沟洇灌后方才齐苗。越冬至返青拔节期气温偏高,小麦生育进程提前。2020年1月平均气温4.0℃,较常年偏高2.1℃,月总降水量122.4mm,比常年增加93.1mm,雨日数14个,日照时数50.5h,较历年同期减少86.5h,阴雨寡照对试验田小麦越冬根系发生和分蘖生长稍有影响。2020年2月平均气温7.8℃,较常年偏高3.4℃,降雨量27.6mm,较历年减少9.8mm;3月平均气温11.9℃,较常年偏高2.7℃,降雨92.4mm(主要集中在3月25—27日,降水81.2mm),较历年增加31.3mm;气温偏高,降水充沛,有利小麦返青生长,春季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明显较快,拔节期提早到2月底至3月初。生育后期干旱少雨,不利赤霉病发生,但会加速植株衰亡,影响籽粒灌浆。2020年4月气温正常,平均16℃(历年15.8℃),降水偏少,月降水量15.7mm(比历年少34.6mm),雨日6d,日最大降水量10.3mm,日照205.5h,比历年多19h,降水少、光照足利于小麦抽穗扬花,并有效抑制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2020年5月平均气温23.7℃,较常年偏高2.3℃,其中,5月3日日最高气温突升至35.8℃,对小麦功能叶损伤较大;月降雨量61.5mm,较历年偏少14.4mm,其中5月1日降水53.6mm,5月14—31日无降水;光照213.1h,较历年增加4.7h。气温高、光照足、降水少,有利于控制穗期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籽粒品质,但小麦生育后期高温干旱造成植株早衰较重,影响籽粒灌浆。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体动态 由表1可知,基本苗数和冬前茎蘖数与播种量呈正相关,播量从150kg/hm2到375kg/hm2,基本苗数由 291.75万/hm2增加至666.6万/hm2,冬前总茎蘖由575.85万/hm2增加至1132.5万/hm2;单株茎蘖数和次根数随播种量增加而减少,播种量150kg/hm2单株茎蘖数和次根数明显高于播种量375kg/hm2处理,说明稀播条件下容易培育冬前壮苗,奠定足穗大穗基础;从最高茎蘖数来看,播量225kg/hm2至375kg/hm2最高茎蘖数比较相近,播种量225kg/hm2最高茎蘖数1425.55万/hm2为最高;播量300kg/hm2和375kg/hm2处理有效穗数显著高于150kg/hm2和225kg/hm2播量,由此可见,有效穗数与播种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播量300kg/hm2处理有效穗数711万/hm2最高。

2.2 经济性状

2.2.1 穗数 由表2可知,当播种量从150kg/hm2递增至300kg/hm2时,成穗数由609万/hm2增至711万/hm2,呈正相关;当播种量增加到375kg/hm2时,成穗数又略有下降,说明成穗数并非随播种量增加呈直线上升。

2.2.2 穗粒数 由表2可知,从有效穗构成来看,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与播种量呈负相关,不孕小穗随播量增加而增加,每穗粒数随播量增加而减少。150kg/hm2播量处理每穗粒最高(33.64粒),田间穗大小比较均匀,变异系数为31.85%;300kg/hm2播量处理穗粒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37.76%;375kg/hm2播量处理穗形明显较小,平均穗粒数仅26.34粒。

2.2.3 千粒重 由表2可知,300kg/hm2播量处理千粒重最高,为44.87g;150kg/hm2播量处理千粒重最低,为42.13g。

2.3 产量 由表2可知,300kg/hm2播量处理产量最高,为7752kg/hm2;375kg/hm2播量处理产量最低,为6670.5kg/hm2;播量150kg/hm2和225kg/hm2产量差异不大,分别为7102.5kg/hm2和6906kg/hm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适期适墒条件下,水稻秸秆切碎或粉碎还田高畦播种,播种量以225~300kg/hm2为宜,田间长势稳健,分蘖早、茎蘖多、个体壮,群体及穗粒结构比较合理,容易获得较高产量;播种量过多不仅造成种子浪费,还会导致基本苗过多,群体大,田间郁闭,加重病虫害的发生,可能造成后期倒伏。

水稻高留茬收割,秸秆直接还田高畦种植时,因田间秸秆量较大,埋茬效果较差,播种后易失墒造成出苗率下降。同期进行的“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高畦种植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高留茬收割直接还田高畦种植田间出苗率比秸秆切碎或粉碎还田高畦种植低25.9%,因此要适当增加播种量75kg/hm2左右。高畦种植要按技术要求规范操作,确保沟直畦平,播深1~3cm。播种完成后若遇干旱土壤失墒时,要进行喷灌或沿沟浸灌,随灌随排,确保一播全苗。

(责编:徐世红)

3866500338278

猜你喜欢

播种量
镇平县依据冬前气温变化对小麦播种期及播种量的调整探索
不同区域小麦播量优化试验研究
不同区域小麦播量优化试验研究
2019—2020年度固始县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总结
2019—2020 年度固始县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总结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示范总结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示范总结
弱筋小麦“杨麦15”播种量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