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思考

2022-03-09张伟

大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教学模式

张伟

[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转型的大环境下,应用型高校针对思政课教学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无论是在课堂中采取专题式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渗透实践教学,还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将手机媒体应用于课堂,并通过完善考核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等,这些教学措施的探索对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在很多环节上缺乏更有效、更细致的过程管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文章对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力求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管理体系。

[关键词]教学过程管理;应用型高校;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1-011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应用型高校要将办学目的与学生特点相结合,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对思政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构建,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更注重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应当如何通过加强思政课教学的过程管理来提升教学效果,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这些都是摆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与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相关的研究并不少见,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将专题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这两种教学形式的结合,是立足于应用型高校的学生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化设置,着重培养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盛新娣、艾光辉对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内容设计的研究,栾雁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的研究,何双宝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学实效性提升路径的研究等,这些研究为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指导教师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内容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

(二)在大数据背景下有效利用新媒体活跃课堂气氛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利用慕课、新媒体、微课和微电影等载体与方式进行改革探索,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如李梁的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研究,李志娟的微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研究,詹志华、董皓的高校思政课堂手机媒体管理策略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利用新媒体手段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利用互联网管理工具直接进行思政课的教学过程管理

这种将教学管理过程智能化的方式,不仅可以拓宽教学资源的覆盖面,而且可以加强过程管理。比如叶泽权研究运用蓝墨云平台从教学任务布置、学习方式引导和学习行为监督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管理,随时积累数据,为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以上三方面的尝试,从多个维度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对于提升其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在很多环节上缺乏更有效、更细致的过程管理,因此很多措施实际上都流于形式,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问题。

二、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在专题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不强

自从实施“05方案”以来,很多应用型高校的思政课开始尝试开展专题式教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大都理论基础薄弱,对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的教材体系内容兴趣不大,因此,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结合社会热点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主题便显得尤为重要。

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对于专题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教师要以统编教材为基础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程教学当中,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型高校探索专题教学,其提出的各种各样不拘一格的主题,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广泛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在专题教学的题目设置中,仍然以教材和教师为主导,缺乏学生自主选择和设计题目的环节,导致专题教学看似以专题的形式讲授,实际上还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罗列,学生真正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无法和其理论学习进行有效结合,这就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

(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创造力不强

应用型高校的学生虽然普遍理论基础薄弱,但是,其实践和创新能力较强,以知识传授、理论教育为主的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开展实践教学就是要将课程理论知识跟社会相关问题与资源进行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年来,很多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探索实践教学新路径、实现教学实践基地的多维度价值转换、建立相关的实践基地以及充分利用纪念馆和博物馆等,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更多社会实践活动[1]。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是,就其组织条件而言,并不适合所有高校和学生,再加上其过程管理效果不理想等原因,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很难锻炼学生的创造力。

(三)在新媒体时代下,学生的课堂融入感不强

在互联网与手机普及的今天,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已成为大学课堂的普遍现象,如果不能将“禁”与“堵”转化成“疏”与“导”,恐怕很难改变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2]。手机媒体与思政课教学应当如何和谐共生,应当如何将大数据时代的智能优势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些是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注意力更容易被分散,他们喜欢新鲜和有趣的东西。在新媒体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尝试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微课、微电影和微信平台互动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媒体主动学习和参与课堂讨论等。这些方式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过程管理,就会容易出现学生在用手机参与活动时积极响应,但很快就会继续低头玩手机。他们尽管拿着功能强大的互联网工具,但是仍然无法持续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当中。

(四)在考核方式上,对学生学习过程考核重视不够

目前,应用型高校思政课的成绩构成高度趋同,大多数采用平时成绩占40%~50%、期末考试成绩占60%~50%。平时成绩的构成主要是“考勤+课堂发言(或讨论)+课程作业”,期末考试基本上是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一般是任课教师负责命题。这种重“知”轻“行”以及期末考试“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符[3]。

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在实践教学的考核上也存在“重报告、轻过程”的现象,一般会在实践活动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实践报告。对实践过程的管理不力,导致实践活动效果不好。实践报告流于形式,不仅无法合理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而且也大大削弱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三、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措施

(一)在专题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及教育部关于思政课的各项要求,有效发挥思政课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笔者所在课程组对思政课教学采取“系统讲授+专题教学”的模式。专题教学就是将教材的内容分成不同专题,由不同的授课教师进行授课,每个授课教师根据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认领授课专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这样,不但大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和底气,而且还能使学生受到教师不同学术背景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熏陶,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过程管理上,实行“合—分—合”的教学方式。比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在每学期的第1至第8周,由专职教师在各自班级进行系统讲授,帮助学生构建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框架,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拉近师生距离;在第9至第15周,开展专题教学,由不同的教师讲授不同的专题内容,教师与本班学生分离,运用线上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临近期末,教师再次回到各自班级总结课程教学、回答学生学习疑问。系统讲授和专题教学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将这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能有效弥补二者的不足,更符合应用型高校学生的特点,而且将理论学习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灵活变换授课方式,能够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凸显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专题内容的设计中,教师会征求学生的意见,在思政课程的第一次课上,会让学生写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在开展专题讲授时将这些话题有机融入理论教学中。同时构建微信群、蓝墨云以及学习通等沟通交流平台,随时进行话题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共建课堂。

(二)积极引导,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应用型高校的思政课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重视开展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锻炼空间,提高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参与度。笔者所在的课程组将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化,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体,配合社团实践和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能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进行课堂实践前,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提前布置主题活动的内容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进行准备,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演讲、辩论、情景剧表演、朗诵等方式进行展示。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学生以5~8人为一组,教师在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及时纠偏,保证课堂实践的效果。每组的展示时间大约为10分钟,学生在选题策划、活动流程演练、上台展示以及活动总结等诸多环节中自觉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整个活动过程有专人进行拍照、拍摄视频等,在期末举行课堂实践展示评奖仪式,选出优秀实践小组,给予一定奖励。展示完毕之后,学生撰写实践报告,教师负责考核,这个考核成绩占学生平时成绩的10%。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对思政课的认同感明显增强,觉得这种方式非常有意义。

(三)与时俱进,通过打造智慧课堂增强学生的融入感

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要在科学把握新兴信息传播媒介的作用机制和方式的前提下,立足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4]。实现课堂智能化是未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高校思政课以前没有真正把线上教学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也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推广,为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管理。通过在网上发布课前讨论题,上传拓展资料、教学视频,借助互联网开展教学互动以及课后在学习通上为学生答疑解惑等,创建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学习环境,此时的手机已经不是干扰学生学习的东西,而是真正变成智慧课堂的学习工具。

(四)完善考核制度,利用学习手册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应用型高校思政課的教学效果,绝不仅仅体现于考试卷面成绩上,而体现在平时的学习积累和良好学习习惯的自觉养成。“课程考核总成绩=作业成绩+考勤成绩+社会调研报告成绩+考试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已不适应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亟须制定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管理的考核制度。

笔者所在的课程组推行学习手册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学习手册记录了学生的上课状态、师生互动时的表现、学习笔记、读书报告、实践报告和学习总结等,占总成绩的70%。通过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让学生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体会到成长,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关于获得感,有很多人对它理解片面,有人把获得感等同于满意度,还有人觉得获得感就是学生对思政课的感觉[5]。其实,获得感是学生对思政课的一种高度认同,而这种获得感的提升过程,已经渗透在思政课教学的所有环节之中。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管理体系,可以让教学过程管理更科学、更高效,也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四、结束语

2017年,教育部下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到,要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个方面入手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用型高校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社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思政课要从应用型高校学生的特点出发,总结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管理的实践经验,完善思政课教学管理过程及考核制度,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栾雁雁.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4):9-10.

[2] 詹志华,董皓.高校思政课堂手机媒体管理策略审思[J].教育评论,2015(11):90-94.

[3] 朱萍,钟霞.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考核的过程管理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29-30.

[4] 汪馨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70-71,91.

[5] 陈淑庄,陈晓燕,黄玉容.试论增强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获得感的途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6):105-108.

[责任编辑:庞丹丹]

1419500511214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研究
七项技能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创新能力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