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科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2-03-09代海芳汤菊香张志勇杨雪芹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物化学思政教育

代海芳 汤菊香 张志勇 杨雪芹

摘要:为摆脱传统的农科类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相隔绝的现象,不仅要从思政课入手,更需从专业课的教学中无痕渗透。生物化学是农科类高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开设较早,有利于尽早加强情感教育。生物化学教学中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新农科专业教育、倡导健康生活、科学研究精神、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实施思政理论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无痕渗透,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问题,实现知识、能力、情感大融合。

关键词:农科院校;生物化学;思政教育

2016年12月7-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是高校构筑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简言之,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生物化学作为农科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大融合,提升农科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科类院校生物化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原因

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同时也是社会、专业和课程的需求。

(一)社会需求

课程思政对于课堂教学模式及思政案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针对教学内容多而繁杂的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课程来说,不仅能使课堂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联系,同时起到育人的效果。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糖酵解、β-氧化过程是先消耗能量,后产生能量,引导学生理解俗语“有付出必有回报”,从而记住物质分解过程可能不是单纯的只产生能量。这样可使教学内容成为生活中熟知的知识,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二)专业需求

农科类专业涉及农业环境、作物和畜牧生产、农业工程和农业经济等多种学科,但大多数人认为农科类专业就是教怎么种地、怎样当动物医生、如何使用农业机械等,对农科类专业存在一定的偏见,甚至认为是“天坑”类专业,因此很多学生并不是主动选择农科类专业。但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如,高效育种、环境污染、生物疾病检测及治疗等一系列问题,而“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服务“三农”不仅仅在技术服务上,还需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需培养农科类专业学生“喜农、爱农、敬农”的情感。

(三)课程需求

生物化学属生物学领域,是农科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考研的必考课程,但要學好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生物化学整个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四大类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功能、代谢和代谢调节,但其结构种类繁多,代谢途径多变,反应机理复杂,内容抽象,学科发展迅速,前沿知识多,所以学生普遍反应生物化学难学、不易懂。但生物化学也是有趣的,宇宙中虽然有几百万种不同生物,但不同的生物又有其统一性,不同生物体内的各类有机大分子均由相同的单体构成,如,蛋白质主要是由20种氨基酸构成的,核酸都是由4种核苷酸组成,不论是单细胞的大肠杆菌还是伟大的人类,合成乳酸的酶却都相同。生物化学有趣之处还在于,所有的理论都是通过实验来证明的,如,Sutherland第二信使的发现,尽管人们已清楚肾上腺素可升高血糖,也知道血糖升高前糖原分解,糖原分解前有磷酸化酶,然而在Sutherland之前没有人去想肾上腺素与磷酸化酶间会有什么关系。他想到了,并设计了实验证明了肾上腺素可直接活化磷酸化酶,从而建立了第二信使学说。这些内容的引入,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同时也引导学生大胆、科学的设想,并勇于实践、研究、创新。

二、农科类院校生物化学实施课程思政育人的角度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因此,根据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及农科类专业的需求,实施课程思政可从多角度人手。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入

2019年12月25日,人民网发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一文。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如何在青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高等学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让世界为之震惊。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应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如,学生了解了我国古老文化、先辈的智慧结晶,引以自豪。如,中国西汉时期豆腐的制作,夏禹时代酿酒技术,明末用石灰澄清法的甘蔗制糖,唐代孙思邈用猪肝治疗雀目等传统文化的引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特别是近代我国科学家的贡献,如,讲解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序时,引入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三个单位联合,以王应睐为首课题组协作完成的,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它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引入传统文化和重要成果,同时需引导创新思维,既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二)农科类专业情感的教育

推动科教融合,既促进高校学科水平的提升,又提高学生的素养。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科教融合”,应充分利用科研平台服务于教学。如,在讲述基因组学概念时,引入功能基因组学、作物基因组编辑、基因工程育种与有害生物防控等平台,综述其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让学生体会到高科技育种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利用作物品质检测、兽药有害物残留检测、生态恢复工程技术等平台,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不仅仅是解决温饱,同时也关注生活质量,这都需要农科类专业的研究成果。

(三)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它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旨在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民健康发展,为新时代建设健康中国明确了具体方案。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在讲述脂肪的降解时,引入“奥利司他”,讲解其作用原理,说明奥利司他是一种脂肪酶抑制剂,可抑制身体对饮食中油脂的吸收,把油脂通过大便排出体外,产生脂肪痢,同时还会引起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引导学生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加强身体锻炼。

(四)科学精神的培养

生物化学本身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环节占比较大,同时在理论教学中也需通过大量的实验结果说明教学内容。如,讲解遗传密码的解读时,说明解读64个密码子与20种氨基酸的对应关系是在众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并详细讲解Nireberg、Matthaei、Khorana等科学家的一系列实验,让学生充分体会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对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要尊重事实、科学设计、及时解析,把握科学前沿。

(五)爱护环境意识的增强

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密切的联系,其研究内容对于当前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污水净化、土壤修复、化学及白色污染清除等。如,讲解生物发酵作用时,引入全生物降解袋,即以玉米为原料发酵制成的聚乳酸为主,降解后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从根本上解决塑料污染的问题。

三、农科类院校生物化学实施课程思政育人应注意的问题

生物化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不是在课程教学中挑出几个学时讲授思政内容,“思政”与“课程”的关系应如春雨润物般无痕育人,同时也应避免将思政内容生搬到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中。因此,在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可总结为“不微”“不唯”“不违”“不畏”。

(一)课程思政融合“不微”小

课程思政相融合实现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需要专业课老师做到融入到每门课程、每个章节、每个学时。有的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政是思政课老师的任务,专业课老师进行思政元素渗透的作用很小,但古人云“不以微小而不为”,需要每位专业课教师从授课过程中的点滴做起。如讲述核酸序列测定时,引入人类科学史上的三大工程之一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强调我国是继美、英、德、日、法之后第六个参与该计划的国家,也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内容的引入,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课程思政融合目的“不唯”一

有的老师认为将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可提高在专业课教学中思政内容占用的时间,但需注意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为了“思政”而“思政”,避免将二者机械组合,应做到有机融合、无痕渗透。如讲解核酸的发现时,以“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和“Mischell发现核酸的过程”为例,讲述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将两个事件紧密结合来讲,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强调孟德尔研究了一生不知道自己所研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而Mischell发现了核酸,可是核酸具有什么功能,直到他去世也不知道。

当今时代,网络资源发达,国际交流便利,将更好地推进国际间科研成果的交流。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远离网络游戏。

(三)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不违”背

思政不仅仅包含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等的教育,同时体现了专业情感。如讲述生物固氮时,说明氮肥是粮食作物提高产量的重要因子,但生物固氮只有豆科植物才能进行,生产中可以将固氮基因或固氮生物转移到禾本科的粮食作物上,使其能像豆科植物那样自行固氮,从而降低化肥施用量,减少污染。这样就能增加农业生产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专业情感,同时,也加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师对课程思政“不畏”惧

有的专业课老师对课程融入思政感觉无从下手,但也需发现生物化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承担课程教师深度挖掘。一方面,专业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生物化学课程教師应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责任,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另一方面,教师可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拓展和开发。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性,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应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

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课应用时也有一定的要求,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而且这种方法占用时间较多,对于完成教学任务也是一种挑战。但专业课程教师应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既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时代的需求,而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农科类专业学生普遍认为难理解的课程,要实现“课程”和“思政”相融合,需要承担课程的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协同育人视角下打造‘金课’教学内容改革探析”,项目编号:201902197008;2020年河南科技学院课程思政样板课程项目(生物化学)。

作者简介:代海芳(1981-),女,河南长垣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生物化学教学及教学改革。

(责任编辑 曹雯梅)

2122500520390

猜你喜欢

生物化学思政教育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生物化学 临床检验基础
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现状与对策
合分式教学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探讨
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