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导向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提升思考

2022-03-08吴淑华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馆员学科图书馆

吴淑华

集美大学图书馆,福建 厦门 361021

0 引言

当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如何创新以提升服务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信息环境的变化和用户需求,是一个亟须思考和解答的命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1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的需求分析

1.1 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需求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给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流学科的评价标准无论是教育发展水平、学科核心竞争力,还是一流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水平,都离不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例如,高校各项决策需要机构间的合作数据、对标高校的数据分析等,对科研评价、机构知识库与智库有更高需求;高校要努力建设成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关键技术的攻关基地、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1],必然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学科服务体系提出更深、更专、更细和更高的要求。

1.2 高校社会服务的需求

服务国家发展、地方经济是一流大学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应成为高校社会服务的核心力量,应从“校内服务”走向“社会服务”,开展查新服务、竞争情报服务和知识产权服务,促进高校教师专利成果向社会转让,支撑地方经济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1.3 高校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的需求

高校正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努力实现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工作目标[2],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课程为突破口,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例如,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3]。

高等教育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改革创新对高校图书馆提出更高要求,赋予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新的内涵。学科服务工作应需求变化开展学习支持与研究支持服务以及电子教参平台、课程导航与评价和各类新课程资源建设等。

1.4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资源需求旺盛,但保障匮乏。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读书学习的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的承载体,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校园主流价值文化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4]。在新时代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地融入高校育人工程、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战略的推进实施提供有力的文化资源保障是高校图书馆人要面对的新课题、新使命、新任务。

2 当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现状

全国高校学科服务开展的方式各有不同,组织管理各有特色。从现有的国内文献报道来看,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现状如下。

2.1 学科服务制度建设现状

高校图书馆传统学科服务制度建设并不完备,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未制定学科馆员的选拔和培训制度。学科馆员岗位职责界定模糊,学科馆员的聘任、岗位变动没有合理的依据。

学科服务激励机制不完善或没有建立。对学科馆员的职责、绩效和奖惩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科馆员岗位的特殊性和高要求无法从薪酬待遇中体现出来,难以充分调动学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没有建立考核竞争的管理机制。评价体系只考虑馆内的考核,没有接受对口联系院系的考核。

忽略对用户培训的制度建设。开展用户培训工作比较随意,没有制定用户培训原则;培训内容多为自创,知识点没有与时俱进;培训师资力量和经费无法保障。

来自上级主管机构和高校的与学科服务相关的顶层设计制度少。有的机构开展“智库”建设或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时没有考虑高校图书馆;建立各种区域资源中心时也经常无视高校图书馆的存在。

2.2 学科服务内容现状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学科服务内容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多为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读者培训、常规性文献检索、SCI与EI收录引用查询等。工作方式单一,服务不能覆盖到所有的科研用户,对学科发展前沿、最新动态等科研信息关注不够。

在服务高校教学和科研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全程配套服务体系,一些高校图书馆虽然有提供ESI分析简报、学科分析报告和专利分析报告,但比较粗略,尚未能进一步根据科研和决策需求进行精准化分析,系统的学科研究跟踪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对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服务以及“新工科”“新文科”等学科建设、专业认证建设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关注少,服务几乎为空白;在立德树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服务作用还未凸显,学科服务需要加强。

2.3 学科服务管理模式现状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管理采用学科分管模式。学科馆员多为兼职服务,来自高校图书馆的各个部门,1~2 名学科馆员负责一个学科(院系)。这种方式联络功能较强,但不便于对学科馆员进行管理。例如,岗位与业务分离,日常工作与学科服务专项工作相互牵扯,缺乏协调机制,多为馆员个人孤军作战,没有团队做支撑。

高校图书馆和学科馆员对读者的调研较少。对新时代的数字素养教育的需求调研与培训都未到位。学科服务多以馆员主动服务、读者被动接受模式为主,读者的参与度不高,馆员成就感较低。

此外,对学科馆员关心了解不够,馆员职业心理压力大,易形成职业倦怠。

2.4 学科服务人员素质现状

新进馆的年青馆员少,学科服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部分学科服务人员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信息服务技术跟不上时代发展。具有学科背景的工作人员较少,较难开展深层次服务。

3 基于需求导向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提升思考

3.1 学科服务工作要创新服务理念,为学科服务工作提升提供理论导向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环境、服务需求、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都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心正从传统文献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学科服务要适应大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服务理念,在传统学科服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升华。

服务目标从主要为高校教师科研服务转为“师生并重”服务,加大对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服务力度;在服务科研、服务决策的基础上增加为教学支持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服务要求从“文献数据”走向“全数据”,从“文献服务”走向“用户服务”,依托大数据分析工具、技术、方法与平台开展学科服务平台构建与运作,提供数字化、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服务。

突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服务理念,充分贴近用户需求,探索嵌入式、交互式、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以融入师生读者科研、教学和学习的一线要求,嵌入师生读者的科研、教学和学习过程之中。

3.2 学科服务要加大制度建设力度,为学科服务工作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切实制定和落实学科馆员的选拔和培训制度。人员选拔应有相应的“门槛”,不搞批量,提倡“少而精”,以树立学科服务工作的“标杆”示范作用。在构建学科服务团队时,要根据工作目标、内容和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的合理性来选择人员,以达到有效的良态组合和长期稳定发展。在人员培训方面,应从制度上落实培训时间、培训效果,提倡馆内外“传、帮、带”的方式,派员以长期或短期“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其他高校图书馆学习,学习他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馆情开展多元化的学科特色服务工作。

建立、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将学科馆员的职责、绩效和奖惩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评优评先、薪酬待遇和绩效考核中给予肯定、激励,以充分调动学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考核制度的制定应考虑其可操作性、指导性和延续性,如可结合学院对口院系读者的反馈意见制定相关机制。

加强学科服务用户的培训制度建设。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培训,使读者了解本馆学科服务的范围和规则。根据各类读者的不同需求,制定读者培训原则(分层次、实用性等)、培训内容(自创、引进慕课资源等)、培训方式(线上线下)、培训师资来源和经费保障制度等。

呼吁学科服务的顶层设计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在大数据时代和知识服务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被推向兼具资源中心、数据中心、智力中心、协同中心职能的新型智库发展的方向[5]。上级主管机构和高校应支持高校图书馆以学科服务体系为依托,融入科技创新的大环境,建立校级或区域性的“信息服务与情报研究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和地方特色区域性文化资源中心等,面向校内外,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及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保障。

3.3 融入联盟(平台)的服务支撑体系,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

各高校图书馆特别是地方院校图书馆,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文献机构和资源共享联盟的合作。进一步深度融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FULink)等全国性或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的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如FULink推出了学科服务平台、文献提供平台,福建省内的其他高校图书馆则可以凭借此平台,提升本馆的学科服务工作水平,利用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共享资源补充馆藏,保障学科资源建设体系。

福建省内高校图书馆可开展馆际科技查新合作与区域间知识产权服务合作。与部级查新站加强科技查新合作,通过“传、帮、带”带动本馆的科技查新水平。加强地区性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与相关院校、联盟(平台)的对口业务交流,切实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建设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3.4 优化学科服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升服务质量和读者满意度

高校图书馆应结合校情、馆情进行学科服务工作创新,提供新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寻求学科服务工作新的生长点,开展各具特色、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服务工作,以满足用户的新需求。

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机构设置,拓展业务范围与外延。重新思考、规划人员及资金的安排,优化组织结构设计,打破行政壁垒。例如,建立“学科服务中心”,下设参考咨询部、学科检索与分析部、专利与知识产权部;建立“文化与学习中心”,下设文化与阅读部、素质教育部、学习资源部(课程资源中心)等,通过重组机构与人员资源,提供新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可以较好地满足高校科研、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需求。

在管理体制上,应努力做到管理架构多元化、内部管理弹性化,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盘活高校图书馆整体工作,打造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学科服务体系。

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创新服务内容。例如,根据各类用户培训的需求和高校图书馆资源与服务项目的新进展、新内容,开展预约定制培训、嵌入式教学、在线教育、知识产权教育工作,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为满足各学科个性化信息需求,可开展面向各学科的有针对性的服务,面向院系重点学科提供“一站式”服务,提供领域发展趋势与科研动态追踪。开展精准化服务。面向高校职能部门、教学院部、科研管理部门等,可提供学科分析与评价服务(人才引进或团队评价和ESI学科分析报告等)。为满足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需求,促进高校专利转让、开发工作,可提供专利情报分析服务(专利态势分析、核心专利挖掘、专利预警、专利导航等)。

猜你喜欢

馆员学科图书馆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去图书馆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