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2022-03-08赵巧萍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科技产业闽台福建

赵巧萍

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0 引言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要求福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1]。两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根据两岸关系发展的时代特点提出的新理念[2]。

作为祖国大陆最早对台开放和两岸交流的省份之一,近年来,福建充分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试验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多区叠加”和两岸金融中心、两岸贸易中心等政策优势,不断探索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中,应如何继续发挥对台优势,提升闽台科技产业的互补协作水平,推进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两岸互利共赢。

1 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中福建的优势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血脉相连、文化相通,特殊的“五缘”关系成为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

1.1 地理区位优势

福建作为离台湾最近的省份,与台湾隔海相望,在两岸交流往来中,是对台交流合作的前沿。自1992年提出“两马(马尾、马祖)先行”“两门(厦门、金门)对开”的构想以来,经过近10年的准备,福建于2001年1月2日开通“两马”“两门”之间的首航,由此率先开启了两岸的直接往来,实现了两岸直接交往的新突破。两岸开启交流35年来,台胞入闽超1400万人次,闽台累计开通“小三通”定期航线、海上客滚航线、空中直航航线16条。福建港口对台货运直航航线45条[3]。

1.2 人缘亲缘优势

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台湾80%以上同胞的祖籍地在福建,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同名村镇等,都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的情感纽带[4]。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台胞回到祖籍地,积极在福建投资兴业。2021年,福建省商务厅编制了大陆首份台商投资专项指引—《台商投资福建指引(2021版)》,为台商投资福建提供“一站式”政策服务[5]。两岸开启交流35年来,福建引进台资项目累计超过2万个,台资实际到资累计超过310亿美元,2021年实际使用台资同比增长30.7%;福建现有台资企业1万家以上,并有台塑集团、鸿海集团等56家台湾百大企业在福建直接投资;闽台贸易额累计超过1.3万亿元;累计上市8家台企,约占大陆上市台企数量的20%;各类台青就业创业基地逾80家,到福建实习就业创业的台青累计超过4万人[3,6-7]。

1.3 农业合作优势

福建与台湾农业气候相似,是大陆引进台湾农业品种和技术最多的省份。闽台农业合作一直处于两岸农业合作领先位置,福建率先出台了促进两岸农业合作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大陆最大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福建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也是国家批准成立的第一个以促进海峡两岸农业经贸发展、扩大农业合作的试验区,其所拥有的台资农业项目数量最多;福建现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不仅在数量上位居全国之冠,还为两岸农业合作交流提供了示范,其中,作为台湾农民创业园首创的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也是农业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设立的首批两个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厦门作为离台湾最近的口岸,最先启动了零关税进口台湾农产品,更成为大陆最大的台湾水果集散中心。2021年3月17日,“农林22条措施”发布,福建积极推动实施,农业利用台资的数量和规模保持大陆第一[3,7-8]。

1.4 政策先行优势

198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福建省在厦门经济特区及厦门市辖的杏林、海沧地区以及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未开发部分设立了首批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许多台湾优势产业在福建落地发展。在落实同等待遇问题方面,福建率先响应,在先行推进实施大陆对台“31条措施”、对台“26条措施”、助力台企“11条”以及对台“农林22条措施”的同时,创新推出福建惠台“66条实施意见”“融合发展42条”“助力台企发展28条”等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并率先公布首批225条同等待遇清单[3]。以发挥对台优势、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为定位的福建自贸试验区,自2015年挂牌运行以来,注重改革创新,不断强化闽台合作,50多个领域率先对台开放,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促进台胞台企到福建创业、就业[7,9]。

随着闽台两地不断深化各领域交流、进一步拓宽合作,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也在不断升级,已形成以电子信息、石化和机械装备三大产业为主导,以食品、纺织等传统制造业为基石,以太阳光电、生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亮点的全产业合作体系[7]。电子信息产业从“填屏补芯”布局阶段升级为“增芯强屏”攻坚阶段;石化产业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完善;机械装备业朝智能化、高端化发展,闽台精密机械产业园年产值超10亿元[3]。

2 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福建在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上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也正在不断开创新的局面,但在各方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

2.1 闽台科技产业融合进展受到阻挠

台湾民进党当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推行“去中国化”,推动“新南向”政策,对高科技人才、技术等加以管制,阻碍福建企业赴台投资,阻碍闽台高科技人才交流合作,诱导台商回台投资,这些都对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对技术、人才等资源的融合进展产生阻挠。

2.2 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基础存在短板

台湾科技领域的传统是重技术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但其应用技术方面的优势也是通过向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直接引进、购买先进技术而建立的,因此在关键技术等方面受其限制[10]。福建基础科学领域虽已积累一定实力,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仍偏弱,科研经费投入有待提高,科研机制灵活度尚不足。2020年,福建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842.4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92%[11],投入强度低于全国的2.40%[12]。福建拥有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的数量都明显偏少,在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上还有待提升。

2.3 闽台科技产业融合优势遭遇挑战

随着两岸交流合作的不断推进,京津冀、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以及中西部地区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对台招商引资,福建在经济总量处于全国上游的尾部、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无明显优势、就业环境与薪酬竞争力相对不足的总体形势下,对台政策优势有所弱化,对台资企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也给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挑战。

2.4 闽台科技产业融合集聚效应不明显

在福建工业经济发展中,闽台合作的电子信息、石化和机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拉动福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产业集聚化发展。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集群相比,可以看到,集聚效应仍显不足,其扩散和辐射功能、影响范围都较小。同时,由于闽台两地企业分别处于产品生产链的上下两端,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制约了闽台产业链的全方位合作,也对产业的集聚效应造成影响。

2.5 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出现同质竞争

随着福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闽台两地产业结构逐渐出现同质化,由此也出现了闽台两地产业发展竞争不断增强的现象。因此,在探索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新路时,亟须解决如何在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在竞争中寻求进一步合作与协同发展的问题。

3 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讨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可探索在总体层面、分区层面和重点地区层面实施引导策略,在福建形成“两极、两带、三轴、一区、三城”的科技产业融合新布局。通过强调重点功能板块的功能引导,形成全省范围内整体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3.1 总体层面

在总体层面充分尊重闽台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福建空间开发战略格局,加强科学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在形成福建省九地市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九地市对台科技产业的潜力和优势,实现城市、产业、经济集群高效聚集,进而全面实现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3.2 分区层面

在分区层面提出“两极、两带、三轴”的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布局。坚持突出重点,注重资源整合,围绕两极—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两带—沿海城镇发展带、山区绿色发展带,三轴—北部福州宁德至南平、中部泉州莆田至三明、南部厦门漳州至龙岩山海发展轴[13],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对台科技产业发展格局,实现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3.3 重点地区层面

在重点地区层面提出“一区、三城”的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布局。结合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福州、厦门、泉州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三城”[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厦门科学城、泉州时空科创基地]带动作用,立足“三城”的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支持闽台科技产业合作园区,围绕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形成闽台科技产业创新协作链,构筑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4 闽台科技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建议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以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为发展目标,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立足闽台科技产业已有融合发展基础,以合作共赢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协同创新,推动平台建设,激发创新活力,促进闽台科技实现全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融合发展。

4.1 加强顶层设计,夯实融合基础

一是优化闽台科技产业合作的区域环境。坚持福建全省一盘棋,实行错位布局、差异发展,根据新一轮闽台产业合作计划,在持续推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能源石化、生物技术等优势产业对接的同时[13],统筹规划全省九地市对台科技产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形成区域性对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二是进一步完善多方协同发展机制。一方面,鼓励福建省九地市之间有效开展区域合作、深入推进分工协作,通过资源整合,尽量避免惠台政策的各自为政、自成体系,进而避免各地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等情况。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的机制,把对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扩大关键技术、龙头项目和高端人才等领域合作[13]。

4.2 推动平台建设,开展深度合作

一是鼓励建设闽台合作研发平台。鼓励台湾百大企业、制造业百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福建发展[13],围绕福建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福建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建设研发平台、技术中心、科技合作基地等,共同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共同提高创新实力。

二是引导开展闽台协同创新合作。通过与台湾科技产业的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等建立产业联盟,整合闽台重点企业力量,探索人员互通交流、行业标准互认、技术成果转移等合作模式,从而加强交流协作,支持协同创新,促进闽台优势产业对接,建设两岸共同市场。

4.3 激发创新活力,深化园区对接

一是激发闽台科技创新主体活力。在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可以通过深化闽台企业在技术、项目和人才交流方面开展合作,从而推动闽台企业共同开展研发合作。在科研组织模式方面,可以鼓励闽台企业通过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共同设立、承担技术研发、攻关项目,让科研主导者掌握创新自主权。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通过深化闽台高校的合作交流,引入双方优势课程,探索扩大合作办学的学科和专业,培养两地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科技人才;也可以通过联合申报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等合作方式,共同培育闽台科技产业领军人才和联合团队。

二是深化闽台科技园区技术对接。一方面,加大对各类闽台产业合作园区的支持力度,探索试点闽台共办共享模式下的科技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探索先行先试政策,推动闽台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推动福建科技园区与台湾科技园区的合作,通过发挥各园区优势,建立紧密的科技产业对接关系,从而促进闽台科技园区的共同发展,推进创新园区建设。

5 结语

闽台科技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落实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福建推进科技创新的一项新举措。综上所述,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福建可探索在总体层面、分区层面和重点地区层面实施引导策略,通过强调重点功能板块的功能引导,形成全省范围内整体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平台建设、激发创新活力等措施,加强闽台科技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科技产业闽台福建
以高能级科创合力打造科技产业地标
那个梦
评《科技产业经济学》(书评)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科技产业经济学的系统创新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