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眸而探新:电影课的育人立场和创新实践

2022-03-07吴玉国翟毅斌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习空间

吴玉国 翟毅斌

【摘 要】南京市五老村小学基于实践育人的新要求,将优秀电影引入课堂,探索电影课程创新育人实践。通过设计电影必修课程、研发电影选修课程、开展电影嘉年华活动,形成了有理论观照、有课程架构、有活动支撑的三位一体的电影育人模式。引导学生“看电影”“懂世界”“创未来”,彰显了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新时代育人特色。

【关键词】电影课程;育人实践;学习空间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62-0017-04

自20世纪90年代起,南京市五老村小学就开设了电影课。从一开始组织学生看电影,开展与电影相关的课外活动,到开展主题观影、举办“我们的奥斯卡——校园电影节”,再到开发校本课程“我们的电影课”,建构电影课程文化,课程入选全国优秀校本课程,学校成为“全国电影课优秀实验学校”。五老村小学以看、编、演、拍、做等活动方式组织学生看电影、探世界,在“读图”与“解像”之间育人,走出了用电影育人的新路子。

一、电影课程的育人价值

1.打破成见的整体课程

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的电影题材为儿童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多扇窗户。儿童通过电影去体验生动丰富的世界,调动多种感官,沉浸式体验到学科学习的经验、认知与情感之间的互动。电影育人是艺术与科学的整体育人。在育人背景的广阔性上,电影课程走向了大学科、大课程、大生活。这样的“大”不只是跨学科,也跨越了不同的知识生成形式,使情感、思辨以及经验之间的对话得以实现。

2.反观现实的联想课程

电影是“一种构建故事空间的手段,其所负载的仍然是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追寻”[1]。它可以回溯过去,浅看现在,也展望未来。电影能激发人的联想,令人观照自身,推测、比照和审视当下,产生创新性认知。如《死亡诗社》《美丽的大脚》《热血教师克拉克》《放牛班的春天》《一个都不能少》等电影映照着现实的世界,且能创造“一种精神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整个体系被想象得完全不同”[2],对教育生活的愿景,在这个空间里被叙述刻画与联想建构。电影课程就是通过故事中的矛盾和人物内心的冲突,引导儿童成功找到自身成长的“密码”。优秀电影揭示了成长中普遍的、共性的问题,可以让儿童通过角色自居,直面现实中的问题,继而通过体验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斗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在电影所引发的想象下,我们洞察隐藏在现实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

3.跨越时空的实验课程

电影是假设性的教育实验,以时空的假设作为实验条件,描绘各种可能的教育生活。通过“如果发生在此时此地会怎样”的想象,依靠前提设定下的推演,使得过去与未来都具有了现实意义。这个过去,是以史为镜的追忆、共情甚至模仿;这个未来,是“体察我们现实的困惑、矛盾,是现实之上的未来”[3]。电影课程提升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水平与道德水平,更有生命境界的不断拓展——在岁月中积淀出切身的语言、故事,带入共同的“电影经历”,体验别样的时空旅程。电影虚幻的银幕世界,能让儿童获得一种认同感、亲近感和归属感以及“替代性满足”。好电影与儿童相遇,让儿童浸润在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中,进而焕发生动的灵性,感悟生命的智慧。[4]电影课程资源预测着教育的可能性,形成“照着讲”又“接着做”的传承与前瞻。

二、电影课程的开发建构

1.电影课程定位

五老村小学将电影引入课程资源后,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弘扬人类优秀文化,突出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在积极的文化熏陶下提升自身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人类和自然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电影课程特点表现在以下幾个方面。一是人文性。学生在电影课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电影作品,关注人类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提升人文底蕴。二是综合性。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全面提升知识、能力、审美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三是开放性。学生电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开放,可在课内观看,也可在家里观看,还可以在校外电影院观看。看电影的形式自由,还可以互相交流。四是活动性。看电影是一种审美的综合活动。五是愉悦性。电影课能够让学生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成长的自信心,产生愉悦的学习体验,从而培养健全人格。

2.电影资源筛选

五老村小学成立了电影教研组,电影研究团队遴选出符合不同个性儿童发展性的电影,引导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推荐一系列电影,特别关注评分较高的经典影片的筛选,践行“无法带你到全世界,我却将世界带给你”的选片理念,建成电影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人在场,人人参与,开展助推儿童品格提升的实践活动。重视将电影在艺术上、思想上、技术上最优质的教育素材提炼出来,努力在育人中产生关联,借助从事影视研究、影视表演的专家力量,互动教研,将电影中的教育力量转化到实践中来。

3.电影课型分类

学校一至六年级开设了每周一节的电影课,每周安排固定的课时,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影,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学校设计了五类电影课。一是必修电影课。秉持“要所有学生看最好的电影”的理念,学校专门设计“电影必修课实施方案”,基本做到“一影一案”。二是选修电影课。学校对世界各国的优秀电影进行分主题研究。选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世界名著等题材,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内化修养,促进品格提升。三是自助电影课。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开展电影观摩活动。鼓励家长进行“亲子观影”,提出家庭每周观影计划,学校还为家长提供了“自助电影菜单”,鼓励家长精心设计“家庭共赏电影单”。四是融合电影课。将学科学习与相关电影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五是创作电影课。学校鼓励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支持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发布,举行“微电影节”进行公开放映、影评、演讲、公选与颁奖等。

三、电影课程的实施路径

1.通过场景假设拓展学习空间

电影能唤起学生的模仿。五老村小学首先开展了电影在各科课程中的渗透式教学研究,以电影课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研究。学校组织教师用电影资源丰富和改进课堂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将相关电影素材融入教学过程,开展关联电影教育,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一是全科关联的电影教育实践,即全学科跨领域电影研究和实践,如语文等人文学科主要从人物传记、史学、名著等视角进行深度研发,并与课堂教学紧密关联。二是活动关联的浸润式电影教育,强调儿童的自主参与和角色理解。三是场景关联的阅享式电影教育,包括主题电影文化墙、教室电影文化角等,为儿童提供了随时开展电影学习的场所。

在电影中,构成的场景是虚拟的,但我们假定其存在,进而在这个场景下模拟可能发生的教育情形,思考实践,解释当下,从而获得对现实学习的新观察、新认识。一是“我的电影我做主”,每学年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好影童选”等活动。二是“电影课堂我设计”,课程以电影片名为课题,通过“影片导看”“我的观片记录”“我来说”“我看懂”“我来画”“我来玩”“我来读”“我来演”“我来编”等一系列栏目设计课程内容。三是“电影嘉年华我创作”,为学生展示影视活动的成果搭建平台,辅以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校园娱乐盛会。四是“影视社团我玩转”,鼓励孩子组建影视社团,学校为这些社团专门配置校内外专业指导教师。此外,学校电影课程的数字平台建设,扩大了儿童学习的空间,从学校到家庭及各种移动终端,对儿童品格提升进行立体式空间设计。

2.通过时间转换影响生命成长

早在2014年,五老村小学就开发了“我们的电影课”校本课程,开展活动关联的电影教育实践,强调儿童的自主参与和角色理解。学校利用队会、午会等时间,开展“主题观影”活动,先确定主题,然后选择影片,开展专题研讨。比如,为了让学生对“共产党”概念有深度的理解,我们组织学生看《辛亥革命》《詹天佑》等电影,了解民族的苦难;再看《建党伟业》《闪闪的红星》等电影,了解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记忆给人以直观、感性的力量,与“过去”相辅相成,塑造着学生完整的精神世界。电影课上的记忆触点越是准确,越容易使学生勾勒出生命轨迹的历史感。

另一种时间视角的转换,是从未来的视角看今天,电影成了一种“未来考古”的外在视角,使得现实中难以看清和察觉的事物成了已知的经验,让人更容易去显现它、思考它,以观念变化推动教育实践变革。学校做了电影协助儿童写作的实践探索。小学生往往不能构造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在观看影片后,结合影片中的情节,进一步对人物进行分析,還能将总结做成小报。在实践中,学校组织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观看电影,并参与电影课程相关活动,了解电影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学习电影欣赏和评述的方法。通过主题化、系列化的观影活动,让学生在画电影海报、唱电影歌曲、做电影道具、演电影片断、给电影配音、辩电影观点、评电影内容、拍自编电影等一系列活动中,经过视角转换、时空转换重新审视现实,激发生命成长活力。

3.通过“讲故事”探索“近未来”教育

电影课是一种“讲故事”的形式,“讲故事”则使育人方式更加具备叙事的生命力、完整性,更加具有情绪的感染力。学校组建学生影视社团,教授相关的电影知识,包括电影文化、电影语言、电影技术等,通过开展编电影、拍电影、演电影等学习活动,设立了金嘴奖(一句话评说电影课)、最佳影评人、最佳广告人、最佳编剧奖、最佳观后感、最佳道具奖、“我电影中的朋友”绘画作品展、影视歌曲擂台赛、电影节会标、吉祥物设计比赛等,办好“我们的奥斯卡”校园电影节。激发学生尝试电影创新与创造的热情,畅享美好、成长未来。

电影课指向与当下教育生活息息相关或是即将要面对的问题,即“近未来”学校通过开展持续创作和展示活动,学生可以参与到塑造未来的实践中。电影课程不局限于课堂中,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被动观影与主动拍摄相结合。学校还成立“电影大篷车志愿者队”,为五老村小学教育集团内成员校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送上适合儿童观看的电影和电影教学资源,分享儿童影视教育的经验。师生着眼于对教育现实问题的未来解决方案的设计,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品格发展目标,制定电影课程品格指标,如“积极主动”“阳光乐观”“勤奋自信”等。

正如《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所指出的,“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五老村小学的电影课在启示教育问题解决和育人理论建构方面做出了塑造教育生活可能性的新探索。

【参考文献】

[1]严锋,蒋原伦,孙玮,等.新媒介语境下的科幻景观与科幻文化[J].探索与争鸣,2019(8):37.

[2]詹姆逊.未来考古学:乌托邦欲望和其他科幻小说[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28.

[3]岳雯,陈凯,周明全,等.“先锋”一种:科幻与现实[J].当代文坛,2019(4):149-162.

[4]成剑.把全世界最美的影片献给孩子——现代艺术资源在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运用[J].江苏教育,2017(90):41-43.

【作者简介】1.吴玉国,南京市五老村小学(南京,210002)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翟毅斌,南京市五老村小学分校佳营小学(南京,210002)教师,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学习空间
基于三屏显示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
基于用户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构建
飞越,然后回归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开放性学习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电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
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
对数学素养培养的认识
学习空间的参与式设计研究
借助电化教学手段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浅谈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