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

2022-03-07曾冬冰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30期
关键词:量感事物概念

◎曾冬冰

(福建省晋江市内坑中心小学,福建 晋江 362268)

量感是重要的数学概念,是数感的一个分支,属于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总体上说,量感是人们对于事物性质判断的重要依据,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更好地在数学学习中建立数量逻辑关系,为深入学习数学,形成数学综合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量感概述

(一)量感内涵

目前有关量感概念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定义方法.第一种是:数感是学生对数及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等方面的估计和感悟.数量即数与量,是数与量的组合,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所谓量感就是对于数量的感悟.第二种是把量感定义为人们对于量的感受,是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参与而产生的体验,即人们通过观察将物体定义为大小、多少、长短,并用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程度的大小.第三种是不用任何工具对物体进行量的感知或预测.第一种与第二种对量感的定义,大家的认可度较高,这两种定义都认为量感是人们对于数量的一种感性化认知,这种感知是通过相关感官而实现的,是通过自身感知与体验形成的对某物体与事物的一种量的感受.

(二)量感特点

量感是人们亲身观察与体验的过程,量感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实践或培养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是数学学习最基础的内容.量感是由人的感性认知决定的,是感官对事物片面的、表层性的认识,但随着实践积累,这种片面的或表层的认知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成为人们推断事物本质的重要依据.譬如,学生在起始阶段对于量的认识通常是片面的、不稳定的,当通过不断的体验,形成经验后,自身对量的认知会更客观,更符合实际.如学生对于1米的量感,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概念,仅凭想象去定位,但是通过伸出双手去比量,根据长为1米的物体外形去感知,在头脑中不断积累,形成对1米的感知后,就会形成对物体相对准确的量感.量感的建立需要一个亲身观察与实践的过程,概念的建立也需要凭借一定的经验积累.对于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直接体验与经验对于量感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假若学生不经过实践,不进行亲自动手操作,也就不会建立量感,或者建立的量感是不准确的.实践证明,有着活动经验的学生往往能够在头脑中快速形成量感.在建立1千克的量感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与用手拎一拎的办法,从一堆桃子中挑出1千克的桃子,从一袋小麦中挑出1千克小麦,而部分学生却不能.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密切关系,这些经验可能是在学生日常与家长一起购物,或者帮助家长做家务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认识到量感的特点,强化对学生的量感训练,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量感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数学实用能力的提高

学生具有了量感,就可以对具体的事物进行正确的测算与估量,运用相应的逻辑思维来分析数学问题与解决数学问题.学生不仅可以了解1吨等于1000千克、1升等于1000毫升等这些数字的换算关系,还会从具体的事物中了解量的多少,当然这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多积累.例如,学生在生活中购置东西时,用手掂量一下就可以知道大概有多重,为家中购置水壶时,可以根据家里的人数选择购买多大容量的水壶……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及生活经验积累形成量的概念,才能更准确地解决问题.

(二)有利于学生结合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具有了量的概念,就不会在量与计量的问题上出现错误.有些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如下错误:一枚戒指约重6( ),要求学生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有的学生填了千克.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量感存在问题,如果学生具有了量感的概念,就会思考1克到底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就不会认为一枚戒指重6千克了.所以,只要学生建立了量感的概念,对量感有了认知与体验,就会根据头脑中的量感来进行估测与判断,然后经过思考得出正确答案.

(三)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估算就是通过自身的观察与经验对物体的量进行预测的行为,一般不借助测量工具.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所谓估算是在一定观察与经验基础上的预测,而不是无依据地乱猜,教师在教学时要运用相应措施来强化学生的量感,如让学生根据相应物体进行估算,并进行验证,进一步纠正学生的错误量感,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小学生缺乏量感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在最初接触数学时,对于量感没有概念,在没有量感的情况下,小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及数学规律的掌握是极有难度的,也就是说只有在掌握量感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量感的掌握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如学生对于长度单位“千米”及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分辨不清,会导致在做相关数学题目时,出现诸多错误.对此,教师要分析造成小学生量感缺失的原因,进而在教学中采取应对策略,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

(一)量感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

在日常生活中,量感的概念应用广泛,但是对小学生来说,虽然对于生活中的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量感涉及不多,因而在数学上一提到量感时,小学生常常会感到陌生.对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量感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特别是那些大的量的单位,如亿吨、平方千米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能接触到这些大的量感单位,故很难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还有一些角度、面积等需要学生亲手测量的数学量,如果教师没有安排学生进行实操与实践,那么学生对于量感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具体到现实生活当中,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量还是不能彻底了解,无论是解决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还是处理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都会因缺乏对量的准确认知,而影响学生对于数学量的逻辑关系的分析与了解,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产生不利影响.

(二)数学教学中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一切的理论说教对于小学生的作用不大,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用具体的事物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才能更好地加深学生的认知.若教师单从理论层面对量感进行描述,学生会由于缺乏与具体事物的接触,缺乏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对量感很难产生切身认识,故而更谈不上用量感来认识事物.另外,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比较大的量的单位,学生由于缺乏亲身经历与亲眼所见,也就不能对其形成更好、更准确的认知,也不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去认识与联系.如对于土地面积“亩”“顷”的认知,学生只能从理论上掌握其与平方米的换算,而不能真正对其有生活体验与认知.因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结合生活促进学生对于量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量一量、测一测,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量的概念,让学生认识量,并且用量来定义事物的大小.

(三)学生对于量感缺乏持续性体验

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即量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若学生对量的认知缺乏持续性体验,就会对生活中常见的量熟视无睹.因而,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量进行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这些量之间的关系,如量的大小、量的计算、量的换算等,最终促进学生对生活中的量有持续性感受与思考.但是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量,导致学生对于一些常见的量缺乏了解,影响了学生对量的概念的掌握与应用.

四、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

(一)重视量感训练,形成切身体验

学生只有通过亲自观察,亲身实践,多种感官参与,才能对事物产生感性认识,并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即有效的经验.学生对于事物的数量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知,就可以形成正确的量感,并且借助量感对事物的数与量做出正确的估测与判断.量感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实践体验,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反复训练,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认知与经验的积累.新课标也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而量感的形成也不是单凭教师的理论灌输能够达到的,所以必须注重学生的切身体验.目前教师也认识到学生主体切身体验的重要性,并注重学生的主体认知下的直观教学,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千米”时,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千米”的量感, 如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在操场上跑圈,具体感知1千米.还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从小区门口出发,向不同的方向按直线走1千米具体感知1千米有多远.将以上方式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运用课件展示的方式,学生很难从图画上感受到1千米的距离,教师的演示与操作无济于事;在操场上进行非直线距离的跑步能够让学生初步感受1千米的距离,由于不是直线距离,学生形成的量感体验也会参差不齐;家长配合孩子走直线距离体验1千米的方式,对于学生的量感培养十分有效.在学生实践活动结束后回到课堂,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归纳,巩固与完善学生体验,学生就会有效地建立量感.

(二)注重单位量的认知,形成单位量感

单位量是最基本的量.小学生学习数学最先接触的就是单位量,单位量也是认识其他量的基础.如表示长度单位的1厘米、1分米、1米等,表示质量单位的1克、1千克等.对于单位量的认识,教材及新课标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故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重视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量感,如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用摸一摸、量一量等方式进行具体感知.例如,教学“1千克”时,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超市,观察1千克的水果各有多少个,也可以上课的时候将1千克的某种水果带到教室,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再让学生拿出从超市中购买的1千克的物品进行观察,并且用手掂量一下,感觉1千克到底有多重,思考同样是一千克的水果,为什么有的个数多,有的个数一少?1千克的不同水果用手掂量的时候是一样重吗?这种通过学生动手,仔细观察,深入体验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1千克不同的物品的体积是不一样的,有效体验与感受1千克的量感.

(三)重视叠加量的体验,建立不同的量感

单纯地对单位量进行估测,这种方式使用的概率是比较低的,更多的是对叠加量的估测,如所买的一袋苹果有多重,六层楼房有多高,从校门口到汽车站到底有多远等.强化学生对叠加量的体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不同的量感.例如,在教学“米”这个单位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米这个单位的长度是多少,教师让学生以“1米”为单位去丈量操场的长和宽,让学生理解操场的长和宽分别有几个“1米”,应该怎样计数.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觉地量一量日常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再考虑用什么计量单位量更方便.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叠加量感的培养,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为深入学习数学及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五、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要结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更多地采取直观教学法,注重学生各感官的参与及动手操作,让学生具体感知量的概念,增强量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量感事物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兼收并蓄
美好的事物
幾樣概念店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奇妙事物用心看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静待“量感”生成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