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法研究

2022-03-07胡骥骜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期
关键词:吊脚楼土家族构件

胡骥骜,杨 健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0 引言

目前学术界对土家族吊脚楼从空间、文化、装饰及建筑技术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从文化、空间、结构出发,其中以张良皋先生所著的《武陵土家》涵盖最广;建筑技术方面也多以结构形式、具体构件为主。本文从设计层面出发,以匠师访谈和实地项目为基础,深入吊脚楼营造过程中的设计阶段,对其中的工序、方法及吊脚楼营造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具体性补充研究。

1 吊脚楼营造技法

土家族吊脚楼属于南方穿斗木构体系,由柱、穿枋所组成的一榀榀屋架再由斗枋拉结形成。“穿斗式”构架的基本特点包括:[1]柱承托檩子;[2]用穿枋将柱(包括落地柱、不落地骑柱)串联,形成若干排扇(亦称排木),组成屋架单元;[3]用斗枋(含楼枕枋、楼板)和檩子将排扇连结,在檩子上铺钉椽子,形成屋面。

其中排扇中落地柱由内向外依次为中柱、金柱、檐柱,不落地柱称为棋柱,也称“骑柱”。土家族吊脚楼排扇的形式多有不同,常见的有三柱二骑、五柱二骑、五柱四骑、七柱四骑(见图1)。以五柱二骑为例,则其排扇中穿枋从上至下分别是顶穿枋、四步枋、字穿枋、挑枋、一穿枋、地脚枋。纵向斗枋则是天欠、灯笼枋、楼枕枋等,起拉结排扇作用。

图1 土家族吊脚楼排扇形式

2 吊脚楼营造术语

在房屋建造过程中通常由总设计师负责对设计阶段进行全过程把控,在土家族吊脚楼的营造过程中该角色则由掌墨师承担,因此对于传统的营造活动也有与之相对应的话术。例如,相邻柱中与柱中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距;房屋坡度称为水面,设计过程中对屋架形式及屋面坡度的设计过程称为定水面,类似于北方营造建筑中的“定侧样子”;为方便使穿枋穿过柱,对穿枋的截面尺寸设计称为讨退。

3 设计工序及方式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设计中通常包括3个阶段,分别是画屋样图(侧样图)、起篙杆、画墨。其中屋样图并非必须程序,与不同匠师不同的画墨习惯相关,往往匠师在起篙杆阶段便能将梁、柱、枋等主要构件的相关信息绘出。

3.1 画屋样图

屋样图作为设计阶段的第一步,其作用与现代设计中画剖面图有异曲同工之妙,目的是为确定出步距、梁、柱、枋等主要构件的位置与尺寸。

1)第1步:土家族吊脚楼大多数情况下排扇是居中对称,则匠师以所绘图纸边线视作中柱中线,与具体排扇形式结合匠师经验确定出柱与柱之间的步距及中柱高度,在图纸上下边缘定出尺寸并在图面上绘出各柱中线,通常步距在2尺5寸到3尺2寸,多为3尺;中柱高一般则在1丈6尺8寸到1丈9尺8寸,多为1丈7尺8寸;考虑排水问题水面则一般在4分到5分半之间,多为5分水。

2)第2步:确定各柱、枋等主要构件的竖向位置,通常遵循从上至下的设计原则。此处模拟柱高1丈6尺8寸,步距3尺,5分水面,通过等步距可推出从内到外各柱头依次递减1尺5寸。而各穿枋的位置确定则依托于匠师对排扇形式所确定的各枋位置,如等步距排扇根据坡度计算公式,等步距、等坡度则相近穿枋之间的间距也相同。当然也存在不等步距排扇,同理根据具体条件也可推出,存在较大的灵活性。但源于土家族吊脚楼文化所衍生出的“天空地不空”这一设计准则则不可打破,强调的是房屋下层使用空间高度要小于上层屋架的高度,即楼枕枋上皮应位于房屋中线以下8分,不得高于中线位置。

3.2 起篙杆

起篙杆作为吊脚楼营造设计中的核心技法,是对屋样图的深化设计,主要目的是将柱、坊及同一排扇上的斗枋榫眼、穿枋榫眼、柱头碗口以1∶1的比例刻画在与正屋等高的一根篙杆之上,以便于后续在实木上画墨。本文为方便理解,以采用“满枋满骑”的五柱四骑屋架为例。

1)第 1 步:确定柱朝向,常以“*”符号表示,俗称五星墨,在篙杆底部朝上5尺的位置标记,代表柱的统一朝向。再从下至上确定各枋的位置、高度。假设落檐枋位于地面8尺的高度,则从篙杆底部往上8尺处用墨斗绘制“一”字形长墨线,定为落檐枋下皮位置,落檐枋高度定为6寸,往上6寸为落檐枋上皮,落檐枋下皮往上1尺2寸5分是挑枋下皮,挑枋下皮往上1尺2寸5分是锁口枋下皮,锁口枋下皮往上1尺2寸5分是六步枋下皮,六步枋下皮往上1尺2寸5分是四步枋下皮,以此类推直到顶椽枋下皮。再结合各枋所定高度即可画出上皮位置。本文为方便理解,对构件组成、尺度进行了简化,实际亦存在不对称排扇,如重庆石柱县匠师刘成海对此则采用先在篙杆上画中墨的方法将篙杆一分为二,左右两侧分别绘制前后排扇,但其中的设计原理相通。

2)第2步:绘制柱头水脑,柱头水脑的做法对南方穿斗架形式具有象征意义,其目的是将柱头顶部下凹1~2分形成一凹槽,便于搁置檩条并起到稳固作用。在篙杆的柱头“一”字墨线上加以“V”字形或“U”字形墨线表示。

3)第3步:确定讨退位置及尺寸,讨退的不同做法主要归纳如下:穿枋每过一步距柱或骑柱,以柱为线由内向外,宽截面高度依次递减1~2分。挑枋则反之,最外侧宽截面高度最大。反映到设计表达上则是在篙杆上各枋上皮下以“一”字形短线表示,每过一柱或骑柱画1道,依次排线。

3.3 画墨

画墨作为吊脚楼营造设计的最后一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一步篙杆所定的尺度转绘到实木上,便于后续施工工序。往往是以木头底部从下至上,有步步高升的寓意,与各类构件尺度“压8”一样,均体现土家族人在营造过程中通过设计的手法寄托美好愿景的方式。画墨的整体流程可归纳为2个部分,分别是柱画墨、排扇枋画墨,同时画墨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也是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一大特色。

3.3.1 画墨工具

画墨的依据通常是样高上所做的标记。掌墨师通常以十分之一的比例画墨,在此过程中往往会涉及特定的活动工具,因在此特定说明。画墨的工具主要有:[1]墨斗由墨仓、线轮、墨线(包括线锥)、墨签四部分构成,墨线用于在木料上弹画中墨线,墨签用于在木料上标记线条作为加工边界线;[2]曲尺用于绘制垂直线和平行线;[3]圈墨尺可用于将墨线绘于圆柱上。

3.3.2 柱画墨

柱画墨是为将穿枋、斗枋、梁等构件的详细尺度绘于柱的4个面上。首先在柱顶和柱底弹上十字墨,再将其引到柱的4个面上得到4个面的中墨。此时为便于区分各面可在柱底部往上2尺5寸左右的高度打上“*”(五星墨)符号,代表此面朝向屋中。然后选定一个面绘制,为方便描述,本文以排扇方向为例进行描述。

1)画排扇方向墨线 先以柱底端稍向上确定地坪,可绘双线墨表示,再依次往上绘出地脚枋、一穿枋、四步枋、顶穿枋、猫儿梁、大梁等构件的高度与厚度的墨线,具体可依据排扇形式而定。墨线所处位置都与篙杆上墨线位置一一对应,厚度若可等分则居中布置,可画一半,反之则依据实际在柱上绘出厚度情况。符号形如“口”,水脑则用“V”或“U”形符号表示(见图 2)。

图2 柱墨线示意

2)画山墙方向墨线 山墙方向主要绘制的是斗枋等纵向构件,如楼枕枋、灯笼枋等。将之前所定楼枕枋上下皮位置转绘至此面,再根据其厚度则可沿中墨画出。

3)画堂屋方向墨线 可视为纵向剖面图,其内容与山墙方向基本一致,可按一般顺序绘制。

3.3.3 排扇枋画墨

排扇枋画墨也分为两部分,即宽面画墨与窄面画墨,即穿枋的主视图与顶视图。主要是将穿枋的具体讨退尺寸记录在穿枋上,方便后续制作。

1)画宽面 首先在穿枋的宽面上转绘出其穿过各柱的中线及边线,通常穿枋都由中柱开始由内向外依次退缩,以相邻棋、柱为收分结点,退1~2分,料大时3分亦可,无固定约束,视物料情况而定,需要注意的是子穿与挑枋。子穿不过中柱则以起始柱向外依次退缩。挑枋则不同,为保证挑出部分截面最大则由外向内依次退缩。表达上匠师常以“/”符号在坊子上皮绘出(见图3)。“/”符号主要是表示柱眼的厚薄,柱厚薄要小于柱眼,方便后期施工。

图3 “/”符号示意

2)画窄面 与画宽面相似,先转绘出各柱的中线与边线,同样以相邻棋、柱为收分节点,依次退1~2分,以“/”符号在坊子朝内一面退缩。

至此,土家族吊脚楼营造的设计流程结束,接下来就是依据所画墨线对实木构件进行加工处理与施工工艺。

4 技艺特点

4.1 样高的重要性

通过湖北、湘西武陵山区等地的实际项目跟踪和匠师访谈过程中发现,营造过程中无论是吊脚楼还是亭子,但凡是涉及大木作的营造活动,大部分情况下匠师只起1根样高。通过分析主要原因有2点:[1]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穿斗构架形制相对统一,构件之间的关系较明确,设计方法一切都是为后续施工着想,用1根样高便可以完整体现构架的关系与构架的位置及尺寸,这也充分体现了大木匠师的营造智慧;[2]构件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往往一穿、二穿、三穿等竖向构件的关系较清晰,掌墨师以上皮定下皮交织往复,方式较明确。

4.2 样高上确定构件位置及尺寸

首先,确定好各柱柱头的位置,然后确定出各穿枋在每根柱上所处的位置及其高度;确定出各斗枋在每根柱上所对应的位置及高度尺寸,最后确定穿枋上皮退尺寸及斗枋退的尺寸。

值得一提的是每位师傅的手法不太相同,所以实际过程中会出现细微偏差,但起样篙核心的内容就是确定出排扇中各柱柱头的位置、各穿枋下皮在每根柱上所处的位置。所以可以此判断,在起样篙的过程中确定各柱头位置、各柱上穿枋的位置是掌墨师在设计过程解决的主要问题。

4.3 样篙上的符号样式

武陵山区掌师所绘样篙上的符号样式因不同掌墨师手风不同而存在差别,但基本上较简单,并没有复杂花哨的表达方式。其中表示构件的符号均为依据设计思路标记构件的高度或宽度尺寸,表示构造做法的符号则标记构造尺寸及加工样式,一切做法的目的皆在为后面的施工做准备。

究其原因,简单符号的表达主要是因为武陵山区土家族民居的排扇结构形式较简单,并且主要构件之间的逻辑较为清晰,没有很多复杂的构造形式,所以在样篙的绘制过程中以简单的符号即可完整表示构件的信息及构件间的关系。

4.4 空间方位的区分

武陵山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设计中每个构件都有其独特的称谓。但是与现如今不同的是土家族受“崇左”文化意识的影响,土家族大木匠师习惯以左为东,以右为西。正屋居于中线位置处,正厅一侧为前一侧为后,其中受人为命名较多,一旦确定,则以方位+前后+柱名的方式进行区分。若是碰到亭子一类的大木作,无具体方位的则是以数字编号进行区分。

5 结语

吊脚楼营造设计工序流程看似简单,但其中无处不体现匠师对整体把控的清晰认知,画屋样图、起篙杆、画墨3个阶段起承转合使建造信息从初始便开始在各工艺之间不断传递、验证,极大提高了建造效率与质量,这正是现代建造过程中所使用的BIM技术体现,这也反映出土家匠人极高的营造智慧。同时土家族吊脚楼营造设计的手法也不断变化,通过匠师访谈得知,屋样图并不是传统工序,起篙杆、画墨谓之古法,不同地区不同匠师其手风也不尽相同,这也体现出南方穿斗架木构的灵活性、可变性。因此对于吊脚楼营造设计的归纳总结还有待后续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吊脚楼土家族构件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Dancing for theDead
山城吊脚楼
土家族情歌
土家风情惹人醉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技术与理论方法探讨
吊脚楼“直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