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2-03-07田永元

中国铁路文艺 2022年2期
关键词:列车铁路小说

田永元

中国现代化铁路建设充满了神话般的奇迹和史诗般的壮阔,在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铁道线上,不断展现出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动人画卷。武汛不仅是其中一员,而且还将一生从事铁路的感悟和激情倾注到文学创作之中,为我们奉上了一部最新作品集:《只有三分钟》。这部书是以正面反映铁路生活,讲述普通职工故事的文学作品,也是首部铁路题材中的短篇小说集。

这部小说集由3个中篇和19个短篇组成,每读一篇,心中总有一些亲切而熟悉的场景在重现,一段久远而不能忘怀的思绪被触起,一种似曾相识却又久违的激情在澎湃地撞击心灵。从书中,仿佛看到了忘我奋斗的铁路干部职工、全力支持铁路发展的社会各界,还有爱路护路助路的沿线人民群众。他们的身影不仅闪烁在铁道线上,而且通过追风逐日的列车、星罗棋布的站线、昼夜不停的运输、水乳交融而又令人信服地展现出这个时代的铁路魂、人民情、中国梦!读罢此书,心中会陡然升起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我就是其中一员,为了中国铁路,付出怎样的劳动都不为过!

武汛在四十多年的铁路职业生涯中,从铁校教师进入路局机关,再由站段班子成员,走上分局、路局领导岗位,直至调回部里工作到退休。按理,可以就此好好享受退休生活,可时隔六年之后,他却悄然转身,出其不意地端出了这部很有分量的中短篇小说集。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完成这一转变呢?在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学者熊召政为该书作的《序》中,以及本人所写的《后记》里,可以大致发现作家的心路历程:原来早在青葱时代,他就有了创作的萌动,在四十多年的铁路职业生涯中,他踏遍了管内线路与站段,在与铁路职工朝夕相处摸爬滚打中,目睹了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艰苦付出,见证了中国铁路破茧成蝶凤凰涅槃的过程。他想:“这是一个何其壮丽的事业,一支何等优秀的队伍,要是有人记录下来,再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该有多好!”于是,他陆续写下这些中短篇铁路題材小说,仿佛不如此,就对不住那些同甘共苦的职工,也安放不了自己那颗感恩的心。

于是我便理解了,作者将小说集取名为《只有三分钟》的深厚含意,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他为自己确立的创作宗旨,即深情回顾铁路发展,正面反映铁路生活,讲述普通职工故事,再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力争塑造出有血有肉有大爱有担当的中国铁路人形象。正因怀着如此初心,许多看似普通的员工,平凡的铁路小事,经过作家的描写和开掘,就有了生活中“这一个”的典型意义。

《只有三分钟》是这部选集中第一个短篇,讲述了一对新婚夫妇为了春运不得不分开,又千方百计想要重逢的故事。他们发现只有彼此值乘的列车在汉口站交会的时候,他们才有机会在站台上相会三分钟,可由于约定的当天列车临时晚点,这个唯一的机会竟失之交臂。于是,“满腹的话,两个月的思念,以及端在手里的酸菜饺,一下都失去了意义,委屈的泪水不争气地涌了上来。一声长笛之后,列车启动了……张小青只好左手提着饭盒,右手习惯性地抬起,坚定而又端正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铁路客运职工的最高礼节。她能给丈夫的,只有这了。”这是一个多么微小而又感人的故事,读到这里,似乎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让人不禁掩卷拭目,为之泣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三分钟只是何其短暂的一瞬?可连这样微薄的要求,他们也没有得到满足。这虽然只是个人小事、儿女私情,可把它放在几亿人流动的春运大背景中,放在为了旅客团圆,百万员工甘愿放弃与家人团聚的现实里,铁路职工的精神境界便呼之而出,相映生辉!这种借生活的一滴水,深情聚焦,重墨写意,让它反射太阳光辉的手法,凸显了铁路人的博大胸怀,读来令人肃然起敬。

类似这样的笔法在《明天就要退休》中,也运用得贴切自然,恰到好处。丁工长是一名铁路上的“半边户”,媳妇在家种地,每年春节他都要乘火车回老家探亲,可从来不知卧铺长什么样。临到快退休了,才偶然进了一次卧铺车,有了“什么时候我也坐一回多好”的心思。领导得知这一愿望后,专门安排他乘卧铺去疗养,可就在这天突发线路水害,为了抢险,他又毫不犹豫放弃了疗养机会。当抢险结束,那趟有他车票的卧铺车从他面前通过时,他才五味杂陈,心里有说不出的惋惜,可是,这时“天亮了,丁工长忽而意识到,他退休了”。武汛的小说,就是通过这样一层层描述,展开一个个细节,平白无华地讲述了一个“只会贡献不知索取”的老职工故事,可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位铁路工人的高大形象。读完之后,除了对小说主人公怀有深深敬意,还有几丝止不住的歉疚与酸楚。

在武汛的小说里,有时交织着两个世界。一个是从钢铁轨道延伸出来人欢马叫汽笛声声的铁路现实生活,一个是由人的头脑或个人愿景编织出来的人生理想之境。二者有时是统一的,但更多时候是分离的,甚至是完全相悖的。所以,这使他的作品既显得客观凝重,又平添了几分浪漫与灵动,让生活更像生活,使人感叹人生有时就是那么一码事,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和想象的空间,中篇小说《跨海人生》就极富这一特征。因铁路的发展,甘州至海口快速客车把大西北与海南岛紧密连接到了一起,面对这一崭新的环境和漫长的旅程,无论是久经锻炼的第一乘务组,还是“小荷刚露尖尖角”的主人公,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小说以退伍军人出身的女列车员林若欣为主线,以长途跨海列车的首趟旅程为背景,分层次多侧面地展开了列车社会的大千世界,忠实再现了铁路员工在绿色时空中的心路历程与大爱情怀。这里既有献身车厢把服务当作天职的列车员,也有来自天南海北殊途同舟的四方旅客,更有助人为乐正气爆棚的军人、残疾人和白发老太。小说用四万多字的篇幅来铺画一趟必定艰巨却难免单调的列车旅程,这本身就给作家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小说构思似乎比较容易,但搞不好便会写成流水账,陷入平淡松散的记叙之中。然而,读完这篇小说以后,这种顾虑完全可以打消了。作家以自己对铁路行车和客运工作的熟悉,跌宕起伏地打开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列车场景,分门别类地展开各式旅客喜怒哀乐和藏在他们背后的故事,还若隐若现步步深入地设下林若欣想看大海这条梗。随着车轮的昼夜不停,车厢人物的面孔转换,一段段旅程在交替,一个个故事在上演,如同电视连续剧般牢牢吸引了读者,让他们手不释卷一气读到最后。可是,并没有看到他们想象的结局,却因为抢救旅客,林若欣不仅没有看到大海,最后突发心脏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小说最后是这样的:“林若欣慢慢睁开那双美丽的凤眼,无力而又歉意地看着肖芸慧,好像很乏很累,一个人在沙漠里跋涉了很久,终于找到一个可以休憩的地方;又好像刚刚实现了自己久远的梦想,从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翩翩归来。谁都没料到,她竟轻轻笑了,欣喜地说:‘车长,我看到大海了,那海真大,海水真蓝啊!’”看到这里,人们在满怀敬意的同时,不得不长叹一声,对这位优秀列车员充满了同情!这种爱与惋惜的矛盾心理,正是作家跨越两个世界塑造人物的结果,在读者心爱的人物命运多舛之际,任何赞扬都显得苍白无力。我觉得,凡是生动感人的文笔都必须以真实生活为基本依托,由于这篇小说来自生活,作家又生活其中,所以读起来如行云流水,似可触,也可摸,给人可亲可信的感觉,跳出了以往行业文学常常不可避免的形象抽象或人物不够丰满的洼地。也可以说,在撰写铁路题材的当代小说中,这篇作品的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索。

在解放战争的炮火声中成长,经过抗美援朝硝烟的洗礼,又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新中国铁路,历来有“高大半”的特点,即具有“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的优良作风,具体到企业和职工层面,最基本的理念是:安全第一、铁的纪律、坚守岗位、恪尽职守。或许本身就是老铁路的缘故,在小说集里,这些传统和理念表达得更加鲜明,铁路的优良作风也体现得更为深刻。作家往往选择冲突和矛盾交织的关键场景,通过精心刻画人物的心理、语言和行动,在再现干部职工敬业爱岗的过程中,塑造典型环境里的典型性格,使铁路人的优秀品质具象为令人敬仰的职业操守,升华为品格高尚的闪光行为,使之含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最有代表性的是短篇小说《有种送行,叫坚守》,从司机王志驾驶直达列车在深夜疾行开始,就一路牵动着读者的心。当列车行至半路,妹妹突然三次打来电话,王志明知事关父亲病危,却因规章要求,不能在值乘中接打私人电话,而听任手机在驾驶室里闪烁。因为他肩负着身后上千名旅客的安危,稍有疏忽,都会给列车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所以,他只能把不祥之兆压在心底,强忍巨大的悲痛专心致志地操纵列车。这时机车突然发生剧烈晃动,王志没有半秒钟的犹豫,啪的一下把手柄打到低位,然后迅速向车站报告,从而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严重事故,并保证了后续多趟列车的安全,得到铁路局长的连夜嘉奖。可当他退乘之后,再沉重地拨通妹妹的电话时,妹妹大哭道:“爸爸走了,我看他合不上眼,想让你送送他啊。”这时,一声长嚎才冲出王志的胸膛,他笔直地跪下去,朝着家的方向,恸声喊道:“爸——你老人家走好,我在这儿给您送行了!”这篇两千多字的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荡气回肠,感人至深,它把司机王志为了旅客列车安全,宁舍亲情,也必守纪律、坚守岗位的职业操守刻画得淋漓尽致,用文学艺术的形象对铁路职工的崇高品质做了最好的诠释。

与此相似的是短篇小说《大火凡情》,这可视为坚守岗位的姊妹篇。小说讲的是道口工郝梅芳近在咫尺的家中突发火灾,孩子这时还在家里,情况万分危急。可她打通电话让孩子跑出去后,任凭家里被大火吞噬,坚持不让工友替岗,赶回去抢点东西出来,而是纹丝不动地守在岗位上,保证最繁忙时段的道口安全。这种“舍小家,顾大家”“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动人场景,本身就是来自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经过作家的艺术创作,又升为铁路职工的缩影与代表,凸显了铁路人的责任意识与岗位担当。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铁路人历来临危不惧,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勇于担当,表现出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这是中国铁路人的优良作风,也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铁路行业的普遍赞誉。武汛曾经是实践这一作风的带头者和参与者,又是弘扬这一美德的忠实记录者与创作者,所以,他的小说能够抓住时代脉搏,追随铁路发展进程,把真实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让故事性和文学性相辅相成;于平中见奇,由微中见著;既善于用金戈铁马、排山倒海的镜头表现重大事件,又不时在紧张之中穿插人间烟火、重温儿女情长,使错综的局面出现耐人寻味的结果,在复杂的矛盾中留下点绵甜的余味。使读者读了他的小说之后,对重大事件和紧要关头中的铁路形象记忆犹新,对那些舍身忘我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怀。我觉得,这是小说集最可贵的一点。

那篇带有纪实痕迹的中篇小说《生死转移》,便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这篇三万多字的小说,铺陈了整个抗洪抢险的宏大场面,其中先后出场的人物,叫得出名的就有数十个。他们万众一心奋战在洪水中的身影,犹如一幅幅绘声绘色的山水画,把路局主要领导的坚定、刚毅,分管领导的沉着、专业,干部职工的率先垂范、一呼百应,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协调配合,以及部队公安的英勇驰援、救民于水火,都写得有血有肉、熠熠生辉,仿佛作家自己(也许就是)投身在激流险湍之中,与数以万计干部职工的血肉之躯共同抵御洪水的冲击。在作家的笔下,一名工务段的段长是这样和职工奋战的:他一把抓过工长刘大庆手中的撬棍,红着眼眶,大声激励说:“河前工区的职工都是好样的!段里工具已经到了,我们再一起努力,无论如何也要保证铁桥的畅通,大家伙一定要顶住!”话一落地,他和刘大庆就站到职工中间,带头端起沉甸甸的撬棍,勇猛出手抵住逼近的柴垛,运足力量往外捅。大家看到连段长都上了一线,知道今天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身后再无退路。于是更加群情激奋,舍身忘我,大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怆。混战中,一堆堆秫秸秆和树枝被顶了出去,可更多的漂浮物又被强大的水流吸附到桥边,逼近桥孔……

在武汛看来,一条条钢轨衔接,靠的是螺栓和扣件;一颗颗肉心相连,靠的是万众一心的团结作为。所以在他眼里,冲天而起的不仅是惊涛骇浪,更有坚如磐石的信念。要战胜万流齐下的洪灾,唯有组成齐心协力的堤坝!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小说也是诠释新时代干群关系、旅乘关系、路地关系、军民关系的一个窗口。在这儿,看到了作家对各方面的把握十分准确,对各种场面的转换也十分到位,而且注重诉情于景,寄理于情,寓教于乐,这样的小说,应是气壮山河的群雕,真实干群关系的写照,是最能打动人心,激励干部职工的加油站。

此书还有一个有趣而又新颖的现象,即有三篇小说虽和全集有着相同主题、题材和创作意图,但却不是反映同一客体,而是反映公安人员的,这就是中篇小说《窗口内外》和短篇小说《小所破事》《谁能管住牛》。在《小所破事》中,铜山站铁路派出所宋所长为了旅客的一袋蒜和农民工的一个包,不厌其烦率地领民警上下协调到处寻找,直到全部找到了才把悬着的心放下来;《谁能管住牛》中的铁路民警老庄与小刘,为了说服沿线农民圈住牛,不让牛上铁道威胁列车安全,他们打破警种界限,主动进村入户帮助饲养户搭建牛栏,用“爱农”换来农民“爱路”。《窗口内外》也是一样,虽然是从打击票贩这个公安常见题材入手,但因为是围绕“一票难求”的社会生态,追踪解析了“网络黄牛”这个新式衍生物的滋生与发展,真实反映了铁路从传统手工到网络售票的曲折改革进程,所以全景式展现了全路上下为此付出的艰巨努力,展示了铁路公安高尚的职业追求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情节不一,人物各异,写法多样的小说,不仅体现了作家驾驭文字的本领,同时表明铁路公安对维护铁路安全运输生产,保障旅客货主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这些铁路公安小说,也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题中之义和铁路题材小说的必然延伸。

读罢此书,还感到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作家不仅有丰富的铁路工作经历和生活经验,还善于从铁路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感人的材料来引导人们对新时代中国铁路的认识,这就是武汛小说的魅力所在:厚积薄发,正如两句古诗所表达的那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猜你喜欢

列车铁路小说
登上末日列车
关爱向列车下延伸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穿越时空的列车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西去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