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多维度剖析及改善对策选择

2022-03-06曹金荣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多维度三农战略

曹金荣

(兰州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乡村振兴战略首次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是我国进入新时期后,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出的新战略概念。“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三农”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多次验证“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由于我国历史的特殊性,历届国家领导人均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并积极研究解决方案[1,2]。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认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展多次实地考察,总结了一系列的成功经验,即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我国乡村问题的指导性方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3]。因而,对此战略展开深入研究可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通过文献研究可知,目前我国乡村与城镇之间的收入差异较大,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农民人均收入过低,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要求相差较大,这些问题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阻碍,可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4,5]。本文将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展开多维度剖析,深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选择相应的改善对策,结合现实“三农”问题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

1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乡村振兴是一种多方位的定义,不仅是单一方面或是几个方面的振兴,而是从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多方位实现乡村的振兴[6]。乡村振兴战略是对过去乡村战略的升华,是一种实现全面振兴的综合理念。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见图1。

图1 乡村振兴战略内涵

由图1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可分为四部分。首先,乡村振兴政策需要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农业生产力,还取决于居民需求层次。只有农业产出具有高效性,并朝着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的走向发展,才能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其二是农业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为城乡发展不均衡。我国城乡发展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这导致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缓慢。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提升,实现乡村现代化发展。其三是农民全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以“三农”问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其造福对象是农民。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人,是乡村改革的服务对象,也是主要实施对象。其四是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提升农民的现代化素质,并激发其为自身的生活品质提升而奋斗,为乡村全面振兴而奋斗。

在乡村振兴政策中,还存在指导性文件以及切实要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改革,不断完善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土地所有制,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是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7]。在农村改革过程中,必须要遵从本地实际,立足于本地资源和战略。通过文献研究可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共分为五部分,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

由图2可知,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角度对乡村振兴提出相应的要求,并将其建设成有机整体,贯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对此,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剖析,以期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乡村振兴战略多维度剖析

乡村振兴多维度分析指标体系由农业产业情况、居住环境、乡村文明建设、社会治安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五个一级指标组成,其中包含多个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在此次指标提取过程中,引入了乡村振兴政策的5大要求作为设计的理论基础,体现出产业兴旺程度、生态宜居程度、乡风文明程度。由于乡村治理数据不完整,将城乡收入差距作为其替代数据,因而,使用收入水平体现生活富裕程度。

表1 乡村振兴多维度剖析指标

表1中的各项指标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局数据网以及《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8,9]。剔除港澳台及西藏地区,仅对具有区域对比性的30个省份展开研究,数据采集时间为2016—2019年,具有充分的时间连续性以及可比性。由于部分数据存在缺失问题,采用平均差值法对缺失数据展开计算并替代缺失部分。在计算的过程中,参照标准化以及赋值方法[10],表1中的各项指标采用极值法对数据展开标准化处理,具体公式如下所示。

正向指标:

(1)

反向指标:

(2)

式中:maxai,0与minai,0为基准年的第i个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ai,i为第i个指标第i年的数值。通过此同时可获取个指标的权重,并将其作为多维度分析的标准。

将近几年数据带入其中,得出乡村振兴指数如表2所示。

表2 乡村振兴指数计算结果

通过表2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呈现出地域性差异。根据地域分析可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乡发展趋势相近,没有显现出过大的经济差距。我国中部以及西部地区,乡村发展过于缓慢,乡村振兴指数明显偏低。为提升此次分析的精准度,使用微观分析方式,对乡村振兴现状展开二次分析。此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具体受访人群基础信息如表3所示。

表3 受访人群基础信息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剔除无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共计450份,问卷有效率高达90.9%。乡村生态环境满意度见图3。

分析上述问卷结果可知,受访者对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较低。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较,生态污染较为严重。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佳,需要展开及时的控制。

图3 乡村生态环境满意度

图4 乡村居民收入满意度

由图4可知,多数乡村居民对自己的经济收入较为不满,其经济收入多为农作物收入,小部分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为进城务工收入,但薪资水平较低。大部分乡村居民为灵活就业人员,此类就业人员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如若出现疾病或其他灾害,得不到足够的资金保障,且日常收入无法支撑疾病的治疗与恢复。此种现象易造成乡村居民对收入水平的不满,降低乡村居民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满意度。

由图5可见,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乡村振兴政策实施现状需要改善,需对现状进行优化。目前,我国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收入以及生态环境部分,应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优化。以提升乡村振兴政策实施效果,保证“三农”问题的解决。

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的改善对策

针对上文中乡村振兴战略多维度剖析结果,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改善对策的选择方向设定为3个角度,具体如图6所示。

图5 乡村振兴政策实施现状调查

图6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改善对策选择角度及内容

3.1 结合地域特征落实战略政策

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特点,选择适用于地区发展的战略政策。结合地区的实际发展现状,因地制宜推进战略实施。将实施过程中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村庄治理能力、风俗习惯等方面因素设定为实施参考指标,不能推行“一刀切”式政策[11,12]。要根据具体情况,出台适合当地发展的策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尤其是要设定合理的总体规划内容与详细规划内容,理清发展方向,确保实施效果。

3.2 建立乡村环境可持续发展观

每个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注重对人居环境与生态平衡的保护[13]。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加强科学引导农业生产,促进农村发展;设定合理的实施方式,保证乡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乡村发展模式的建设中,必须考虑到推进措施的可操作性与可持续发展性,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地理环境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3.3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中要关注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14,15]。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加强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步骤之一。在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提升经济与文化素质,为乡村振兴的推进提供经济基础与思想指导。与此同时,尊重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通过激发农民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带动乡村经济的提升。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具有整体性、全民性的重要政策,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步骤,只有坚持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才能使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家园。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实施策略,在乡村建设中将此战略作为指导方针,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以此实现农业强盛、乡村环境优美、农民富强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多维度三农战略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空间角与距离的多维度解法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多维度评改”方法初探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战略
战略
多维度市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