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赋能下的舞蹈艺术及舞蹈文化传播路径
——从电视舞蹈的角度出发

2022-03-06□杨

艺术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媒介舞蹈科技

□杨 慧

2021 年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的“出圈”,使我们看到了电视舞蹈的全新表达方式。科技以及视听媒介的创新,对于增强受众的视听体验、提升国人文化自信、唤醒文化认同感等有重要作用。科技与舞蹈在创作方式、内容呈现及互动体验等方面的跨界共舞,有助于我们思考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传统,由此探究文化传播的规律和方向。

一、科技赋能下舞蹈艺术的当代性表达

从传统的舞台艺术,到目前创新电视制作方式下的三维、四维的呈现,舞蹈由原来编导的一度创作与演员的二度创作,发展至具有拍摄手法的三度创作和后期剪辑、VR 等的四度创作。科技赋能舞蹈艺术,使舞蹈语汇表达的阙限更加延展,肢体表现的缺值得到弥补,同时也带给观众沉浸式的立体化体验。

(一)赋能制作:打造形象化场景

舞蹈电视节目的创作需要舞蹈编导与电视制作人的鼎力协作。例如,古典舞《纸扇书生》自2018年第十二届舞蹈展演后,视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是一部非常完整且成功的舞台艺术作品。但在2021年,河南卫视电视导演与胡岩导演共同赋予这部舞台艺术作品新的制作形式,将作品从舞台上搬到了实景中进行拍摄制作和演出,通过电视的拍摄突破舞台的平面时空,呈现出全新视角的表演模式。在中原文化发源地嵩阳书院展现书生文人的雅致闲逸,在道教圣地中岳庙和禅宗祖庭少林寺展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淡泊明志,在人间仙境老君山展现书生狂放不羁的逍遥态度,将书生形象进行多元表达,并在视觉处理上进行了新的话语表达方式。传统的舞台录像是自然状态的真实记录,摄影机只用技术运作而没有导演思维介入创作,但现在舞蹈影像则不同,需要舞蹈编导与电视制作人合力将舞者、镜头和舞蹈相互融合,构成一部成功的电视制作的舞蹈。

河南卫视重阳奇妙游系列中《有凤来仪》这一作品,塑造的是凤凰这一虚幻的形象,整部作品描绘凤凰从远古产生到涅槃的一系列过程。在前期拍摄过程中,为了打造出凤凰涅槃时舞者身上的火焰,电视制作通过前期的技术跟踪,并通过后期VR、XR 等手段在虚拟环境中打造出浴火重生的凤凰形象,场景的流动转换、服装的无缝切换、演员塑形的时空调度,使局限的表演实现无边界化,让观众感受到表演的空灵感。

科技赋能舞蹈节目制作,将人们想象中的虚化形象立体化、具象化、形象化地展现出来。科技的赋能使得舞蹈表现的时间不只是线性的,空间也不只是平面的,而是多维的、多变的。

(二)赋能视觉:化抽象为具象

科技赋能舞蹈,能够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舞台效果。全息影像技术可以呈现一种裸眼3D 的效果,让观众惊奇地迷失在全息幻影的世界中,以全新的形式诠释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打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阻隔,同时在现有舞台上又虚化出全新的“平行空间”,使人们在舞蹈交互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从2016 年G20 峰会上使用全息投影技术打造出的《天鹅湖》到2019年《舞蹈风暴》中的“风暴时刻”再到《舞千年》这一电视节目,电视制作技术与舞蹈的融合,使舞蹈节目的效果多方位地展现出来,同时将观众与时空的距离缩短,使观众可以穿越时空体味不同时代中的艺术文化。

(三)赋能体验:全方位观演

《宋成千古情》是舞蹈与科技融合演出的典范,“‘金戈铁马’采用烟火和低压供电技术,虚化出射向观众席的炮火;‘水漫金山’中的水幕喷头让整个舞台如瀑布喷流;‘梁祝化蝶’里的激光灯将观众带入了时光隧道……升降舞台、移动观众席、全彩激光灯等科技手段的运用为这台演出制造了震撼的视听体验”。科技的融入使舞蹈可以充分与背景、故事、情境、观众对话交流,无论演员与影像的贴合式交互,还是利用传感装置的实时交互,其丰富的互动效果都是对舞蹈语汇的解构、重组和再开发。

而在电视舞蹈节目《舞蹈风暴》中,制作团队在这个圆形的舞台上布置128 台4K 高清摄像机,对准舞者进行360 度的环绕拍摄,定格每个舞蹈中舞者最精彩的瞬间。节目的亮点“风暴时刻”是通过将舞者的动态舞姿瞬间定格,并以慢速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使观众全方位清楚地观看到舞者的舞姿、力量、情绪、细节等。在《舞蹈风暴第二季》中,制作团队又对该技术进行升级,采用自由视角的拍摄手法,拓宽观众的观演空间,提升观感效果。观众不但可以在同一平面看到360 度旋转的画面,还可以立体旋转观看舞者的身姿。360 度全景相机系统和自由视角拍摄的运用改变了舞者在舞台上的表达方式,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新颖的体验。

二、舞蹈与科技融合视域下的艺术隐忧

(一)传统舞蹈文化的合理建构

舞蹈是一种身体文化,身体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受制于时代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同时舞者受环境影响,加上持续的训练,强化了身体的文化性及技巧性。传统舞蹈从生活形态到规训形态,再到表演形态,从原始居所到教室,再到剧场、电视,逐渐贴近大众视野。当下传播媒介及精良的制作技术,也使得本身就具有表演形态的舞蹈艺术更加富有魅力。在全新电视制作的包装下,舞蹈编导可以将小众化的民族民间舞、深奥难懂的古典舞,以多样化的形式带入大众视野,实现科技对传统舞蹈的艺术再造。

舞蹈这种本身就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新颖传播媒介获取大众对中国传统舞蹈的关注,扩大文化影响力,但所有的技术加持都是在为舞蹈内容服务。在传统舞蹈的内容建构中,过多科技的赋能反而会影响舞蹈的发展。对待传统舞蹈,一方面应以保护为主,尊重保护传统舞蹈中原生态的符号印记,提炼其中的民族元素进行深化,保留其原汁原味的艺术原态,并进行传承。另一方面,创新发展舞蹈内核,电视制作为传统舞蹈艺术,起到优化、催化的效用,同时,相关人员应溯源舞蹈的历史及文化内涵,潜心研究其身体符号及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促进传统舞蹈本身的二度发展。

(二)舞蹈内涵的碎片化呈现

在舞蹈与电视制作、科技融合的过程中,科技以及后期的加持解决了使舞蹈动作更加行云流水以及加强舞蹈与观众之间的交互体验的问题,但部分编创者为了迎合观众猎奇心理,将重心从舞蹈编排移至影像设计,消遣娱众、庸劣媚俗的舞蹈作品屡见不鲜。作为剧场艺术的舞蹈,应给观众带来一种沉浸式的观感体验,在这其中,观众不仅可以感受舞者塑造的各色人物,同时可以跟随舞者感受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而电视媒介通过技术手段,如控制镜头长度和视觉长度吸引观众眼球,利用构图和后期制作为视频进行“润色”,以多变的剪辑手法和制作手段调节情感,打造新奇、感人的效果。

然而舞蹈作为“高精尖”的被电视话语结构的艺术,同时也正在以一种肤浅化、碎片化、奇观化的形式在电视媒介上传播。正如在一些舞蹈节目中,参赛者的故事、梦想成了节目的主要看点,电视的叙事技巧使电视舞蹈节目以情感为导向,忽视了舞蹈艺术本身。而在参赛者做出高难度动作时,镜头的推进以及评委的高度赞扬,向观众传达了“高难技巧=好舞蹈”的认知。这种剪辑技术的加持,向受众传达了碎片化、肤浅化的舞蹈内涵。在如何展现舞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舞蹈动作的运用上,编创者应明白自我定位,有明确的自我认知,对艺术创作怀有敬畏之心,同时对作品的欣赏者也要有一种责任感。技术是为表演服务的,舞台表现效果以及舞蹈的传播都要尊重舞蹈内容背后所表达的文化含义。

(三)融合之下舞蹈主体性的体现

河南卫视的奇妙游系列,电视制作技术与舞蹈的融合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及节日内核方面展现出了非常好的效用。然而,在融合之下如何把握两种不同领域各自的主体性呢?张文海教授曾言:“所谓不越界,是科技与艺术也好,镜头与肢体也罢,两个行当的‘跨’并非瞎掺和,更不是谁取代谁,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融借力,实现‘1+1≥2’的‘异质互补’。”

舞蹈艺术与电视媒介的融合绝不是舞蹈艺术“削足适履”的屈从和将就,舞蹈艺术要善于利用电视媒介的艺术特性,努力寻求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与舞蹈艺术的契合点,两者双生共融、美美与共才是电视或舞蹈界共同愿景所在。

三、跨界共舞下探索舞蹈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一)触发共情: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化内核为根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已经溶于国人血脉,在文化传播表达时,科技固然是重要的,但一切前提都要基于文化内核,脱离了文化内核,任何科技都将失去应用的土壤。要唤醒大众的文化认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也是舞蹈自身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创作者在进行艺术表达时,要关注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在创作手段上注重舞蹈的精品化与创新化,贴近时代下观众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对观众进行审美引领与价值观引导。在节目构思时,节目制作人应把握文化的内核,摒弃以往同质化、消费化的利己制作模式,建立巧思、审美与文化底蕴的联通共洽。在节目内容上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从多重维度与多元形式出发,透过时空的维度,以创新的形式与观众产生共感,唤醒文化自信的精神共鸣。

(二)视听创新:转化视听媒介,使传统文化“生动化、动态化”

在高科技电视制作手段与传统舞台艺术的跨界融合之后,电视媒介的创新手段不仅使舞蹈以新颖多元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同时也以自身为载体向大众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创作者固守着优秀舞蹈只能在大剧场舞台上表演,电视晚会只能在演播厅录制,《唐宫夜宴》《水上洛神》等节目就不可能出现在大众视野。影像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给大众带来一种强烈的视听体验,文化的传播有必要借助于科技进行视听媒介的转化。视听媒介的创新,使传统文化内容生动化、立体化、具象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模拟的真实再现,能让观众沉浸式进入历史的时空,使枯燥的历史文化语言变为动态化的生活图景,深入受众感官体验,强化观众的文化认知。

(三)媒介多元:建构多平台传播渠道,实现可持续传播意义

随着新媒体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视频平台以及App 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从传统电视媒体卫视频道到现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建构了多平台的传播渠道。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场内与场外的融合,将不同的媒介作为整体进行统一的处理,合力打造多媒介传播矩阵,实现媒介共振,发挥时空优势,使文化内容更广泛地传播给受众。在信息化时代,多媒介传播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拥有更广泛的受众人群。观众在媒介共通下,实现了与创作者和其他观众的互动交流。而舞蹈艺术与电视媒介的不谋而合,使得舞蹈艺术不再只是剧场里的“阳春白雪”,也可以是大街小巷的“下里巴人”。媒介的多元以及平台的合力推广,使得文化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同时,创编者可以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如全息影像、VR 技术等,使电视舞蹈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甚至可以带给观众“时空穿越”般的体验,这对于文化传播也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在全球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应立足本土,融合交叉,满足新时代受众的需求,通过舞蹈与其他领域的多方位跨界合作去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创作出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化内核为根基的优秀作品,以优秀的作品展现我们在新时代的新担当,用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向人民展现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钟灵毓秀,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中国新时代的新发展、新突破和新成效,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猜你喜欢

媒介舞蹈科技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