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东北扬琴传承发展的思考
——从首届东北扬琴学术研讨会谈起

2022-03-05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2年3期
关键词:扬琴东北教授

□ 刘 怡

此次会议由东北扬琴研究会主办, 辽宁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 营口文化艺术中心、 营口艺远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 得到了中共营口市委宣传部、营口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的大力支持, 并在中国扬琴网、 东北扬琴网同步报道。 来自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 沈阳音乐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 浙江音乐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厦门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的专家、 老师以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东北三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的代表们共聚营口, 聚焦东北扬琴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了一场专题研讨, 一场自由研讨及两场扬琴音乐会。 研讨会主题明确, 内容丰富, 成果丰硕。

一、学术研讨——对东北扬琴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的深入讨论

1.专题研讨

研讨会上, 沈阳音乐学院刘寒力教授介绍了东北扬琴的源流、 发展脉络以及东北扬琴学会的目标和任务等。 在听了刘教授的讲解后, 笔者了解到, 东北扬琴的创始人赵殿学自小就受民间音乐的熏陶滋养,在探求琴艺、 博采众长的岁月里, 他借鉴了众多民间姊妹艺术的演奏特点, 首创了“吟、 揉、 滑、 颤” 等一系列特色技法和独特的持竹方式。 王沂甫和宿英在赵殿学先生的指导下, 以各自乡音沃土为根基, 将东北扬琴音乐成功推向高等音乐院校的专业舞台, 形成了各自的扬琴演奏和教学特色。新中国建立初期, 两位先生不仅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扬琴演奏人才, 还创编了大量的演奏和教学教材。 一方面, 人才的流动促进了其他单位与地区扬琴教学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 教材的编写总结了扬琴演奏的理论研究, 极大地提高了东北扬琴的社会影响。 刘寒力教授指出, 未来扬琴发展的目标是完成《东北扬琴风格创作演奏曲集》 和《东北扬琴研究学术论文选集》 的编撰并与当地教育部门及学校合作, 开展以扬琴为主的社会艺术教育活动, 传承发展富有特色的东北扬琴演奏艺术, 记载历史、 创新曲目、 完善演奏与理论研究。 笔者认为, 传承与发展的路上充满着泥淖与艰辛, 完成这些目标并非易事,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因此我们新一代青年扬琴人需要承担起扬琴事业长期发展的重任, 学习前辈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 砥砺自身, 不断前行。

2.自由研讨

本次研讨会上专家们各抒己见, 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相互交流、 碰撞, 令笔者受益匪浅。 与会专家们首先对王沂甫和宿英两位前辈优秀的个人品质及其对东北扬琴事业发展的巨大贡献进行总结回顾, 并对东北扬琴的继承与发展做了思考和展望。

浙江音乐学院于海英教授从严谨的教学和大师的演奏风范两方面分享了在宿英先生门下学习的心得, 并强调这些在后来如何影响着她自身教学。 中国音乐学院吴璜璜老师提出东北扬琴还存在特色技法名称和理解不统一、 学院派系统化的论文和数据尚有所欠缺等问题。 她通过对东北扬琴前辈的采访和资料的积累, 试图将东北扬琴的源流、 概念的确立、 乐器改革、 传承方式、 曲目认定、 代表人物的属性等方面记录成册, 做到史料清晰, 有史可查。说到东北扬琴传承与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许学东教授、 厦门大学赵艳方教授不谋而合, 一致认为最重要的是留住音乐的“魂”并敢于创新, 东北扬琴的“吟、 揉、 滑、颤” 是中国母语的文化语言, 在继承时要留有血脉的基因, 原汁原味地继承。 在创新时不能剥离母体和“转基因”, 要与民族文化相融合。 着眼于世界、 扬长避短、 免走歪路, 不愚昧、 不盲从。 赵艳方还提出在中国扬琴教学里, 传统扬琴教学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东北扬琴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 应当被重视起来。 她还认为在疫情期间我们举办这一小小学科研讨会是非常可贵的。 笔者认为, 东北扬琴的传承发展在于对其音乐风格的准确把握, 不能死记硬背和一味模仿, 而是要将二人转、 大悲调、 四胡等东北地域音乐的音乐感觉烂熟于心, 多听多看东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和舞台表演, 了解其背后蕴含的文化, 从乐曲背后的文化延伸到作品的演奏,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诠释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李玲玲教授则指出, 在扬琴专业化发展的今天,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传承民族音乐之精粹。 目前业内重视民间音乐的传承这一现象是十分可贵的。 这次大会的召开具有首创性, 不仅凝聚了全国扬琴同仁们对东北扬琴继承发展的决心, 也为未来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推动了东北扬琴的良性发展。

二、 艺术实践——东北扬琴音乐会的精彩演绎

东北扬琴音乐会是此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普及和推广东北扬琴, 2021年7 月16 日晚7 点半, 在营口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唱支山歌给党听——扬琴名家名曲音乐会”。 本次音乐会以东北扬琴传统作品为主要曲目, 如《苏武牧羊》 《渔翁》《汨罗江上》 《春天》 《金翎思——满乡随想》 《木兰辞变奏曲》 《边疆的春天》 等。值得一提的是, 厦门大学赵艳方教授作为王沂甫先生的关门弟子, 其演奏的《苏武牧羊》 在继承王沂甫教授“魂” 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的演奏风格和特色, 在演奏的过程中, 现场观众深受打动多次情不自禁地鼓掌。 浙江音乐学院于海英教授演奏的《渔翁》, 将扬琴与古诗朗诵完美结合, 使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 充满诗情画意。西安音乐学院赵新芝教授和学生带来的四重奏《春天》 配合默契, 风格拿捏准确,精彩演绎了王沂甫教授的代表作。 东北扬琴曲目的展演给观众带来了美好的视听享受, 让我们置身于传统音乐的美妙韵味中,也借此机会推广了东北扬琴音乐。

三、 对东北扬琴传承发展的思考

此次研讨会的学习, 让笔者对东北扬琴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笔者认为此次会议是东北扬琴面向全国的一次成果汇报和自我革新, 大会通过对其源流和发展历程的回顾, 与会专家学者充分研讨, 各种观点相互交融与碰撞, 大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其发展出谋划策。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不仅增加了扬琴在东北地域音乐语境中的话语权, 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本土化的东北扬琴是带有东北地区的文化符号的, 源起于19 世纪20 年代,深受民间音乐影响, 经过百年积淀, 已成一种富有独特地域风格的音乐。 各位前辈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为扬琴事业发展的奉献精神令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他们艰难地走出了一条路, 我们的任务是把这条路修建得更宽更好。

“乐之框格在曲, 而色泽在奏。” 在中国扬琴体系中, 东北扬琴的“吟、 揉、滑、 颤” 是十分具有特色的, 技法上的学习并不难, 但是在韵致风格的正确把握上有很大的难度, 需要我们对东北地区的二人转、 大悲调等民间音乐进行深入的学习和韵致的了解, 再经过精雕细琢的苦练和丰富的阅历积淀, 才能体会其音乐内涵,演绎乐曲背后的文化。 东北扬琴作为中国扬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要在东北民间音乐文化和风格的基础上, 做到原汁原味地传承, 置身于中国扬琴大家庭当中,最后走向世界。

笔者认为, 舞台表演、 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等都可从不同方面促进扬琴的发展,缺少其中一个, 扬琴展展就会呈现畸形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 经过几代扬琴人的努力传承, 扬琴在乐器改革、 演奏技艺和音乐创作上已经小有成就, 但理论研究方面还相对薄弱。 中国扬琴的教学体系中对研究生的培养已有三十多年, 但博士生的培养才刚刚起步, 笔者相信这些高层次人才都是未来扬琴理论研究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一定会为扬琴理论建设的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我们期待着未来扬琴理论队伍的建立健全。 中国扬琴的发展其实是一个各地方音乐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 这些珍贵的地方音乐都是我们发扬中国特色扬琴音乐的基础。 老一辈的东北扬琴艺术家经过东北民间文化的熏陶, 在这片沃土上成长成熟起来后, 在他们的创作、 演奏和技法中都深深烙上了东北扬琴的印记。 以王沂甫教授为例, 因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深受东北地区文化影响, 在他提出的中国扬琴八大技法(“弹、 轮、 颤、 滑、点、 拨、 揉、 勾”) 中就包括了东北扬琴的特色技法。 他从东北去西安音乐学院任教后就把东北扬琴音乐风格和技法与西北地区的音乐风格相结合, 从他改编的陕北民歌《绣金匾》 中,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音乐源于东北又不局限在东北, 发展于西北但也不局限于西北。 中国扬琴的发展思路应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保持具有中国特色和传统韵味的东西, 同时, 扬琴人要时刻以自尊、 自律、自我成全的匠人精神来要求自己, 不断深耕, 继续努力探索中国扬琴学科体系中的方方面面, 让扬琴艺术发展得越来越好,屹立于世界扬琴之林。

猜你喜欢

扬琴东北教授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大东北的春节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浅谈扬琴演奏技法的创新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