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城市地下步行系统中的下沉广场空间规划

2022-03-04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陈屹婷

区域治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步行行人广场

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陈屹婷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人口增加,对各类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相应的,土地资源的供应成为一大难题。这时,城市地下空间的出现将大量人群引入地下活动,缓解了地上空间的压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向上发展、纵向发展到如今的向下发展,城市地下空间承担了众多功能需求,诸如仓储、停车、办公、商业等[1]。城市地下步行系统帮助行人在地下空间中有序地抵达各功能分区,高效率进行各类活动,而下沉广场的出现则从平面与空间上提高了地下空间的使用效率。

一、对城市地下步行系统与下沉广场的认知

城市地下步行系统属于城市地下空间的一种交通组织形式,是除车行、轨道、运输交通以外的,连接各功能分区,供行人快速高效地抵达各处地下空间的步行交通系统,在整合地上地下空间及地下空间各功能空间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2]。

下沉广场一般位于地下步行系统的中心或者端点,由各类步行通道连接,属于城市地下步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下沉广场相比于一般广场地势较低,被地下空间所围合,又与地上空间直接连通,发挥景观观赏、交通通行、休憩停留、空间连通等多种功能。

二、下沉广场对城市地下步行系统的重要性

(一)改善地下空间环境

通过长期实践可知,地下空间由土壤围合而成,封闭性较好,具有缺乏光照、空气浑浊有异味、潮湿压抑的缺点,需要借助外力,诸如人工照明、设备通风来克服改善。下沉广场可以便捷经济地为地下空间引入自然光照,促使空气流通,连接外部环境声音,有效地减小与地上空间的环境差异。同时,这些必备的自然因素保证了植物的生长,打破了地下环境的沉闷与单调,有助于改善局部小气候,增加地下空间的生机[3]。下沉广场通过种植绿植,可以增加地下环境的多样性,起到改善地下空间环境的作用。

(二)提升人的心理感受

人对环境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生理需求体现在光照、空气、绿化环境上,心理需求体现在精神感知上,是人对舒适环境的追求。

地上地下的环境差异性较大,从地上进入地下,人的感受会降低,而下沉广场的存在可以起到过渡的作用,行人所感受到的落差会变小[4]。有了下沉广场的缓冲,进入地下步行系统的感受差异变小,行人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其次,地下步行系统中的通道繁多,封闭的走道会给人以压力,较短的可视性给人以迷失的感觉,下沉广场打破了这种封闭性,与天空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可以帮助行人辨别方向,获得安全感,避免长时间处于地下步行系统中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影响。通过对空间的过渡缓解,安全感的获得,从多种形式上缓解了地下行走间的沉闷单调,提升了行人长时间停留于地下步行系统中的感受。

(三)增加地下步行系统的可达性

每条步行通道是有一定距离限制的,几百上千米长的单一通道不符合人的使用需求,行人需要不同的行为变化来避免单调乏味和疲劳,所以地下步行系统中需要空间转换的节点,而下沉广场符合这一需求。它作为地下步行系统中的空间转换点,也是功能聚集点,将冗长的步行道分为不同功能、不同空间、不同使用感的几段,增加了步行系统中的通道,也使得步行系统能连接更多的地下功能空间,增加了行人步行可达的范围,增加了地下步行系统的可达性。

(四)满足消防疏散的需求

地下步行系统连接不同的功能空间,吸引大量人流,也带来了安全上的隐患。一般情况下,下沉广场可以起到防火分隔的作用,避免火灾的蔓延。同时,下沉广场属于人群聚集的宽阔空间,其与地上空间的直接联系有利于人群的快速疏散,也为消防救援提供了场地[5]。

三、下沉广场设计原则

(一)布局合理性

地下步行系统由面(各功能空间)、线(步行通道)、点(下沉广场、轨道站点等)组合而成[6],下沉广场隶属于地下步行系统组合元素中的“点”。三者组合方式灵活多变,需要根据地下步行系统的规模合理考虑布局,可以归纳为辐射式、主干式、网络式及混合型四种布局模式。

辐射式是以中心功能区或下沉广场为核心,通过多条步行通道向外扩展,连接其它功能区块;主干式是以一条主要步行道为主干,蔓延出多条次要步道,连接不同功能区块和下沉广场;网络式是不区分主次,由多条步行环道组合而成,下沉广场与功能区块合理分布于环道中;混合式规模最为庞大,拥有以上三种布局模式,共同组合成为一个综合的地下步行系统(图1)。

图1 布局模式

在这四种布局模式中,下沉广场或作为端点或作为核心而存在,其间布置有不同的功能分区,通过合理的布局,提高了地下步行系统的通达性和效率性。

(二)功能完善性

下沉广场连通地下步行系统的同时,也作为地上与地下空间的垂直交通纽带,从平面与空间上都拥有交通组织功能。其次,下沉广场也具备广场的使用功能,充分利用各种设计手法打造绿化观赏空间、休息停留空间、游览交往空间等,吸引人驻足休憩交流使用。除了行人的日常使用功能外,下沉广场还有防火防灾,采光通风,改善地下微气候等功能。在下沉广场设计中应避免功能单一,需充分发挥功能的完善性。

(三)环境融合性

下沉广场连通地上地下空间时,属于过渡衔接空间,不仅要注重其使用功能,还要考虑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因下沉广场与天空之间无遮挡,所以它也属于城市肌理的一部分。在设计下沉广场时,要考虑周边地上环境风格,延续其城市肌理,让下沉广场的设计与周边地上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融为一体,相互延伸,保证城市风貌的和谐统一。

四、青岛国际院士产业核心区下沉广场设计

(一)项目概况

青岛国际院士产业核心区位于青岛市李沧区,是响应青岛“十三五”发展规划而打造的地上地下联动开发的研创高地和多产融合资源共享的产业基地。项目占地面积达200公顷,涉及六大产业区和相应的服务中心、综合配套区域,其中生物技术产业区作为整体项目的先导区已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地下采取六层开发的策略,一二层以商业产业配套为主,三四层以停车为主,五六层以仓储、停车为主,文章所涉及的范围为下沉广场主要分布的地下一二层。

(二)下沉广场设计策略

1.整合开发和合理布局

地下功能开发需求与地上职能相协调,在六大产业区域的地下空间主要以产业配套为主,服务中心区及部分配套区域的地下空间为商业配套功能,另有三条地铁与该区域交汇。

在各功能区域范围中下沉广场以网络式布局为主,辐射式、主干式布局模式为辅,在整个产业核心区范围中下沉广场采取混合型布局模式。各地块之间通过下沉广场组织公共空间,由步行连通道连通各地块,保证各服务配套功能之间与地铁联系紧密,沟通顺畅(图2)。

图2 下沉广场与地下步行系统

下沉广场规模根据地上环境考虑整合开发,分布密度以区域范围内间隔小于200米,区域范围间隔小于500米分布,每个区域范围布置有三到八个下沉广场,其中位于场地中心的产业服务中心区域人流量较大,分布最为密集。下沉广场与步行通道形成了连接公共空间的步行系统,增加了多样性和吸引力,实现了可靠、安全、连续、舒适的地下步行系统设计。

2.设计结合地形

因产业核心区占地面积较广,场地内北高南低高差悬殊,总高差超过30米,为保证地下空间的均衡开发,设计时需要下沉广场来平衡地形差异。在地形高差超过2米时可以借助下沉广场联系四周空间,以错层处理。同时,下沉广场中也可以用缓坡和踏步解决一部分高差,通过不同高度的平台来减弱地形差异带来的影响。例如新材料产业区内一地块南北高差超过5米,结合场地现状地形,以较小工程施工量原则对部分地块进行土方调整和场地平整,设置出四个高程的台地,以下沉广场为场地中心,通过与周边平台、建筑的围合、架空手法,营造出多样空间,既解决了交通疏散,又增加了空间趣味性(图3)。

图3 下沉广场与地下步行系统

3.空间节点景观设计

(1)绿化种植

据调查,绿色在人的视野中达到25%时,人的感觉最为舒适。绿化景观能帮助人们放松精神,亲近自然,对于地下空间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景观手段。

因为地下空间自身的限制,绿化种植与地面的种植有所区别,难度相应提高。由于地面建筑的遮挡,下沉广场所接触的光照不足,在设计时应选择喜阴耐阴性植物。同时因为下沉广场下面还有多层地下空间,承重有限,故多采用种植池种植草花和低矮乔灌木。通过植物高低搭配,增大广场中的绿视率,营造出健康舒适的下沉广场空间。

(2)小品布置

下沉广场的小品布置,可以为行人提供观赏、休息、交流、展览等活动,活跃空间气氛,增加行人在空间中停留的时间。产业配套区域范围内的下沉广场,多设计以座椅类小品搭配绿化种植,创造开阔或半私密的休憩空间,艺术性的墙体和垃圾桶等小品为这些空间增加了活力。商业配套区域范围内的下沉广场因人流量较大,故设计采用各类小品,除座椅外,或布置有喷水池等水体增加空间的环境声音,或通过艺术装置和展览装置吸引人的注意力(图4)。

图4 节点景观设计

五、结论

下沉广场是城市地下步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下空间的功能规模,需要结合地形合理布局节点空间,运用绿化种植、小品布置等多种景观手段,充分发挥下沉广场的作用,提升地下步行系统的品质,营造高效便捷舒适的城市地下空间,促进城市的繁荣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步行行人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魔方小区
步行回家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广场
我是行人
曝光闯红灯行人值得借鉴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广场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