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机制研究
——以“烂”字为例

2022-03-04于艳春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代指多义词多义

于艳春

一、引言

一词多义由于其词义数目较多而且相对复杂,在语言学领域内多有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同形异义现象不同于一词多义(李福印2008:213)。转换生成语言学认为(同上),语言中存在一个统一的抽象定义。与上述研究视角不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研究应当基于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和概念化,从人类的认知过程来认识一词多义现象(同上:214)。基于此,运用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形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相关阐释。Taylor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是通过线性语义链相连的;Lakoff强调,用散射范畴可以表明多义词的各义项在语义记忆中的储存方式(同上:217);Langacker的网络模型将范畴化关系分为阐释和扩展两种关系(同上)。由此可见,在范畴理论下,多义词的各义项之间是通过诸如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等某些认知机制联系起来的(同上:218)。而且,人们识解现实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理想化认知模型和心理扫描等等。本文将以“烂”字为例,重点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型、隐喻和心理扫描三种认知机制来解释多义词的形成原因及各义项之间的关系,以期通过建立完整的“烂”字多义语义网络,帮助学习者加深对多义词的认识,提高词汇的学习效率。

二、认知机制概述

(一)理想化认知模型

George Lakoff(1987)在《女人、火和危险事物》中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Lakoff认为范畴化与ICM 有关,是相对稳定的心理表征(同上)。其典型性效应产生的方式有四种(Evans&Green 2006:277),包括最简化形式、集群模型、转喻模型和辐射范畴。最简化形式产生的典型性效应来自ICM 之间的不匹配;集群模型,由多个ICM 次范畴汇聚而成,可理解为ICM=CM1+CM2+CM3+…CMn。转喻模型是一个概念实体代表另一个概念实体的现象,突出某一认知域中的部分或典型成员来映射整个概念范畴。辐射范畴是文化产物,其成员与组合原型的距离表现出典型性程度。基于上述ICM 四种典型性效应的产生方式,可以用ICM 来解释多义词各个义项范畴之间的联系。

(二)隐喻

George Lakoff 和Mark John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的概念隐喻,引起了学界对隐喻的广泛关注。Sweetser(1990)指出,隐喻的使用是词义得到不断扩展和延伸的结果。束定芳(2000:16-17)认为,隐喻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斯坦哈特认为(2019:16),隐喻是语言生态中的逻辑有机体,是创造性思维最有生机的产物之一,是目标情景和始源情景之间的类比。类比指的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具有可比拟的相同点。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的基础是二者的相似性(束定芳2011:12),体验和相似性是隐喻的认知基础(文秋芳2013:55)。

(三)心理扫描

心理扫描也是心理体验的一种认知过程,是说话人为了描写事件而采用的一种构建情景的方式,也是用以描写事件而运用的一种特殊认知方式(文旭2007:39)。Langacker(1987:248)区分了两种扫描:顺序扫描和总体扫描。顺序扫描是对在不同时间段内发生的动作或事件所进行的连续性记录,通常体现为动词,凸显的是一种复杂的时间关系。不同于动态的顺序扫描,总体扫描忽视时间的动态性,强调的是同时整体性,关注情景中所有组成部分的同时扫描,因此,强调的是结果,体现的是静态。

三、“烂”字的多义项研究

根据百度百科,“烂”,偏旁“阑”简化为“兰”,从火,兰声。指用火烧煮使固体物质受到破坏分解。本义为因过熟而变得松软。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①,“烂”字为形容词时,列有如下义项:(1)因水分过多或过熟而松软的;(2)腐坏的,腐败的;(3)破旧的,破碎的;(4)光亮的,显著的;(5)紊乱没头绪的;(6)不好的,差劲的。“烂”字为动词时,意为“变得腐坏、腐败”。为副词时,意为“极,过分”。鉴于《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所列义项基本包含《新华字典》②中的义项,故本文以《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所列义项为参考进行分析。

(一)“烂”字的形容词义项研究

1.“烂”字的形容词义项语义分析

形容词语义按其是否具有主观性,分为主观类和非主观类(张媛媛2016:18)。其中,主观类语义根据是否有心理因素参与分为心理类和感觉类。非主观类语义根据是否对物理属性进行描述分为颜色类、属性类和描绘类。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形容词语义分类

基于此,“烂”的本义“因水分过多或过熟而松软的(用火烧煮使固体物质受到破坏分解)”,属于属性类语义,其语义特征是[-主观][+物理属性],形容事物本质的、物理的属性特征。如:

(1)病人吞咽有困难,给他点烂糊的东西吃。

同样,义项“破旧的,破碎的”的语义特征也是[-主观]、[+物理属性],属于属性类语义。如:

(2)衣服穿烂了。

而义项“腐坏的,腐败的”和“光亮的,显著的”属于描绘类语义,其语义特征为[-主观][-物理属性],其语义表征比其他类别更加形象生动。如:

(3)烂苹果不能吃。

(4)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其它两个形容词义项“紊乱没头绪的”和“不好的,差劲的”均有心理因素参与,分别属于心理类语义和感觉类语义,其语义特征分别为[+主观]、[+心理属性]和[+主观]、[-心理属性]。如:

(5)接手了一个烂摊子。

(6)这种烂片不值得一看。

2.“烂”字的形容词义项认知理据

根据理想化认知模型,可将“烂”字形容词的六个义项分别视为一个CM,从而该概念范畴的完型认知结构为ICM=CM1+CM2+CM3+CM4+CM5+CM6(汤月婷2016:72),其中,用CM1 代指“因水分过多或过熟而松软的(用火烧煮使固体物质受到破坏分解)”,CM2 代指“腐坏的,腐败的”,CM3 代指“破旧的,破碎的”,CM4 代指“光亮的,显著的”,CM5代指“紊乱没头绪的”,CM6代指“不好的,差劲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的语义内容是由认知域提供的,Langacker将直接源于人们经验的域称为基本域,除空间域外,还有物理、时间、力度和多种感官域及体感域,如色彩、硬度、饥饿、疼痛等基本域。非基本域称为抽象域,包括了情感域、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社会属性、社会关系和社会过程认知域(Croft&Cruse 2006:24)。

基于上述语义分析及认知域阐述,“烂”字的六个形容词义项分别涉及几个不同的认知域:CM1 为味觉,CM2 为感觉感知,CM3 为感官感知、CM4 为视觉,CM5为心理状态,CM6为情感域。其中,CM1、CM3 和CM4 涉及人的五感,是最直接的认知感受,属于基本认知体验;CM2 是人对外界事物形成的感觉认知,属于较高级的认知体验;CM5 和CM6 是基于人的心理认知,在一定的社会经验积累上得出的,是高级的认知经验(汤月婷2016:72)。

由此可看出,“烂”的语义义项主要是从物理属性域映射到心理因素域,通过类比将熟悉的事物属性映射至抽象事物上。CM1 涉及几个概念范畴:过熟、用火煮、分解,其它义项均由这一义项通过隐喻或转喻衍生出来。CM4 与CM1 中的“用火煮”存在认知关联,此时,二者属于同一认知域,用认知上突显的实体特征来指代事件,用火的“炎热、光明”特征来表示事件“用火煮”,从而使“烂”的形容词语义拓展出新的义项“光亮的,显著的”,如“灿烂辉煌”。CM3 是由CM1 中“固体物质受到破坏分解”的语义域类比得出,由“分解”映射到“破碎”上,如“碎砖烂瓦”。CM5 是由CM3 中“破碎的”语义域映射得出,通过概念隐喻的类比认知机制,认知主体将实物物理属性域投射到互动心理状态域,从而拓展出新的义项“紊乱没头绪的”,如“烂账”。同理,CM2 是由CM1 中“因过熟而松软”的物理属性语义域映射得出,如“腐烂”。CM6 是由CM2 中物质的“腐坏”衍射到认知主体情感上得来,如“烂角色”。由此可见,“烂”的形容词语义义项网络图,如图2所示:

图2 “烂”字的形容词语义义项网络图

(二)“烂”字的动词义项认知理据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动词凸显的是一种复杂的时间关系,形容词凸显的是一种非时间关系。“烂”的动词义项“变得腐坏、腐败”,与其形容词义项“腐坏的、腐败的”具有认知关联。其中,“腐坏的、腐败的”是对事物特征、属性的描述,表达的是静止状态,是认知主体采用总体扫描的认知方式。而动词义项“变得腐坏、腐败”表达的是事物变化的动态过程,是认知主体采用顺序扫描的认知方式对概念内容进行识解而实现的,分别如图(a)、图(b)所示。

图(a)中的黑色粗线条是描述中的一个事实存在,是表达关系中的路标,体现为“腐坏的,腐败的”状态,在所表达的关系中射体为事物。图(b)表示在时间轴上通过顺序扫描体现动词化过程,图中的黑点表示状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凸显“烂”的形容词动词化,也是对状态形成原因的呈现。

(三)“烂”字的副词义项认知理据

“烂”字为副词时意为“极,过分”,属于程度副词。基于语义,“烂”字副词涉及程度域,表示经动态运动后,某一事物所呈现的结果状态程度。因此,可推断“烂”字的程度域是经动作域映射而来,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演变为“极,过分”义。如:

(7)演出前把对白背得烂熟。

例(7)中的“烂熟”是经过“背”这一动作的反复而实现的,“烂熟”意为“十分熟练”。

四、“烂”字的语义义项网络图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同样可以将“烂”字的动词义项和副词义项各视为一个ICM子类别,即CM7代指“变得腐坏、腐败”,CM8 代指“极,过分”。由此,“烂”字的语义义项网络图如图3所示:

图3 “烂”字的语义义项网络图

五、结语

一词多义现象体现的是语言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强大生命力(李福印2008:226)。基于范畴理论、框架语义理论、概念合成理论等不同的认知理论,认知语言学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方法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基于范畴理论,以“烂”字为例,讨论理想化认知模型、隐喻和心理扫描三种认知机制在“烂”字做形容词、动词及副词时各义项之间的理据联系。通过分析加深了对多义词现象形成认知机制的认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为词汇习得提供一定的启发。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多义词的词义扩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同样,多义词的记忆也有一个过程,适当的方法是首先确定多义词的核心意义,然后通过中心带动周边,建立起多义词义项网络,从而不断加深记忆,便于灵活运用。

[注释]

①《现代汉语大词典》为龚学胜主编,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于2015年1月出版发行的单色本词典。

②《新华字典》为商务印书馆于2007年3月出版发行的第10 版双色本字典。

③文中例示均节选自现代汉语语料库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

猜你喜欢

代指多义词多义
微信表情符号成为“呈堂证供”引热议
体认原型范畴视域下多义词延伸及对学科英语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多义词
新语
新语
中原官话中“俺”的特殊语义分布及代指用法
试论成都方言的社会称谓语
探究多义词和同别音异义词的区别
浅析俄语同音异义词和多义词的区分
《锦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