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还原比较深化群文阅读教学

2022-03-04施建强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冬景郁达夫北平

施建强

群文阅读体现广度亦需深度,有效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然而,群文阅读背景下,师生对文本的解读极易浮于表面。如何让群文阅读走向深入,还原比较是让阅读趋于深刻的可行方法之一。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还原艺术曲笔,比对生活真实;还原差异版本,比照创作初衷;还原时代背景,比量创作心路。这样的尝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维水平。

要发挥群文阅读教学1+1>2的效果,首先必须明确群文阅读的实质,即多维度寻找群文文本的共性,并基于此设计具体的阅读教学方案。而还原比较不失为寻找多文本共性的重要突破口,让文本“立”起来,以多角度挖掘文本意蕴,让阅读走向深入。

还原旨在比较,以找到群文阅读切入点。还原什么?何处还原?如何还原?面对各类阅读文本,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操作策略是笔者关注的重点。基于此,笔者选择了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兼具形象性与深刻性、学生熟悉但不深知的文本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最终形成了以下教学实践建议。

一、还原艺术曲笔,比对生活真实

文学反映现实,但并非直接、线性地反映现实。那些渗透较强主观情绪甚至看似有违现实的曲笔,多寄寓着作者的匠心之思。聚焦这些艺术曲笔,对比生活的真实,我们往往可以洞悉文本的言外之意。

1.还原饱含主观情绪的曲笔

《故都的秋》中郁达夫以议论收束全篇,其中一句表述偏激,我们可以与常规表述加以比较:

文本表述: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常规表述: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多半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教师尝试让学生比较上述加点文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郁达夫何以断定囚犯“一定会感到”,这样的表述主观性太强。一代文豪该不会如此随意于遣词造句吧。细品之下,看似偏激的表述,恰恰体现了郁达夫对秋,特别是北国之秋情有独钟。本文类似偏激的表述还有许多,可以让学生筛选、还原、比较。

有了上述铺垫,教师可引领学生在比较中,走进对郁达夫异于常人的以悲秋为美的价值观,并思考下面这个问题:以颂秋入题,本文与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所见略同,但郁达夫何以固执、亢奋地以大篇幅颂秋之悲凉。目及秋之悲凉,杜甫的《登高》、柳永的《雨霖铃》充满哀怨,而郁达夫却为何不吝赞美之辞。这些饱含主观情绪、异于大众审美的曲笔,大可成为文本比较的切入点、深度阅读的支撑点。

2.还原看似有违现实、矛盾的曲笔

以常规眼光来看,《故都的秋》不少笔墨有违现实逻辑,以首段为例:

文本表述: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我的不远千里,要……更要……”两个“要”字表明“赶上北平”是一种未然的状态,只是郁达夫心中的期待;而一“来”字则意味着“赶上北平”已是既成之事实。教师可删改上述前后矛盾的语段,引导学生比较、思考。

删改后表述: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也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删改后语义上的矛盾不在,但字里行间的情绪表达也趋于单一。事实上,原文矛盾表述或许可以理解为郁达夫置身北平,深情回望着这一路的辗转、这一路不变的初心。再联系下文以“不过”二字引出自己一路辗转而至北平的初衷,原文这样的表述又恰恰表明了他对北平秋色之恋的纯粹性。

有评论家指出,文中的“饱尝一尝”用词不规范:“尝一尝”意为“浅尝”“体验”;“饱尝”意味着“充分的品尝”或“长期经受或体验”,两相组合,杂糅矛盾,这里的“饱尝一尝”应改为“饱尝一回”或“饱尝”,应修改如下。

修改后表述: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饱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如此表述,逻辑没有问题。江南的秋色“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于是自然有了“饱尝”北平秋色的强烈愿望,郁达夫一路辗转的目的也正在于此。然而原文浅浅地“尝一尝”,郁达夫渴望饱尝之余似乎又有些迟疑,如果能联系他在北平的仕途失意、失子之痛(参见本文第三部分背景介绍),便不难理解这种渴望而又有所迟疑的矛盾,这也正应了众多学者心中郁达夫性格的矛盾性。

二、还原差异版本,比照创作初衷

高中语文现代文选文最后多有“本文有删改”类字样,语文教材中“有删改”“有改动”等注解更是频频出现,笔者发现部编版必修上册每篇现代文在入选时都做了改动。郁达夫《故都的秋》第七小节尤为特殊,不同教材间还出现了分歧,现还原于下。

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人教版教材 2000年12月第2版)

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部编版教材 2019年8月第1版)

哪个版本更契合郁达夫的本意?笔者让学生结合细节判断并简要说明。

倾向于“晴”字的学生认为,“晴”给人以雨过天晴明朗的感觉,与后文“太阳又露出脸来了”呼应。认为“青”字更好,理由多涉及:太阳出来已暗示放晴,无须赘言天又晴了;“晴”只是气象意义上的客观描述,语义平直,缺乏想象,“青”字强调画面着色,与原文基调一致。

答案似乎见仁见智,但依照文本逻辑,“青”字更佳,笔者让学生品读第3小节: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细品之后,大家发现郁达夫偏爱蓝、白两色,其次紫黑,淡红者最下。蓝白均属冷色,蓝白的牵牛花和“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奠定了北方秋天青冷的基调,不过作者似乎仍嫌不够,又极力渲染北国秋天的清凉: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碧绿的天色、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真让人感到秋天特有的青冷扑面而来。由此可见,第七小节冷色调的“青”字与第三小节的深秋小院色调一致,相较于“晴”字,更胜一籌。

笔者继续追问,“青”所代表的青冷色调是否为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有意为之。学生梳理文本,证实了上述推测。首先,郁达夫有意回避基调不符的意象,北国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固然魂牵梦萦,但郁达夫都一笔带过,转而详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围绕中心选材,不蔓不枝,有意表现故都秋天的清、静与悲凉。其次,文章重点描绘的庭院秋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以及秋雨话凉图均从视听嗅多角度渲染清冷。

不同教材版本的比较,可以成为文本深度理解的突破口。当然,版本间的差异也存在于初稿与定稿之间,也可以是教师基于教学目标的修改稿与原作之间。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原作对照,品味原作遣词造句的匠心。

三、还原时代背景,比量创作心路

大多数作品来自作者对时代、生活的感悟。还原时代背景,比较分析不同时期典型作品或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品,可以更好地走进作者,理解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颇具才情的作家,郁达夫抑郁善感,思想复杂。师生合作分析《故都的秋》清、净、悲凉特点之后,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主问题:

《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分别作于1934和1935年,前一年郁达夫愿用“三分之二的寿命”去换取清、净、悲凉的北国秋色,一年后的郁达夫却把江南的冬景写得如此明朗可爱。一年之差,“悲凉”的底色换成了“闲适”的心态,哪一个才是真正的郁达夫?

笔者趁机还原了两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1919年9月,留日归国的郁达夫在北京参加外交官与高等文官考试,失意告终。

1923年9月,为生计而顶缺,钟情于文学的郁达夫无奈做了北大统计学讲师。

1926年6月,儿子龙儿在北京患脑膜炎夭折,郁达夫从广州赴京,10月离开。

1933年4月,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由上海迁居杭州。

1934年8月,应时任《当代文学》主编盛邀到北平一游,应约写下《故都的秋》。

1935年12月,郁达夫于杭州创作《江南的冬景》。

十余年间,国民政府首都由北平迁至南京,日本侵略者相继制造事端,不断侵占中国领土。

一石激起千层浪,置身特定的历史情境,学生小组合作展开了激烈的争鸣。

最终,相对一致的看法是,《故都的秋》的悲凉之色契合郁达夫内心。以背景信息来看,北平之于郁达夫有着多重意义:失意之地、伤心之地、自省之地。无怪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在廈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于是,故都清、静、悲凉且带有物哀意味的秋自然走进了郁达夫深沉、幽远的内心。

不解随之而来:文如其人,何以一年后,郁达夫性情突变,在江南的冬景中闲庭信步?单看背景,似未有特殊变故。笔者让学生细读《江南的冬景》末段,“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前文洋洋洒洒两千余字,明朗的江南冬景,竟以“无聊”二字一笔抹杀。如何理解?联系1935年风雨飘摇的江南,如此明朗的江南冬景应该只能是他的奢望,背后或许充斥着诸多辛酸与无奈,这才是真实的郁达夫。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郁达夫,笔者补充还原了郁达夫长达十年的留日经历及潜移默化中接受的以悲为美的物哀美学思想。最终,学生真正理解了郁达夫钟情于悲凉的故都之秋的深层原因。综上所述,悲愁才是郁达夫真正的底色,相距一年、看似风格迥异的《故都的秋》与《江南的冬景》实则相通。还原创作背景,我们在比较中亲历了郁达夫真实的心路历程。

还原背景,比较不同时期作品的差异,才能知人论世,走近作者。还原李清照一生的飘零辗转,我们才能真正感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转变;还原苏轼的坎坷一生,才能读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豁达与谈及平生功业时“黄州惠州儋州”的自嘲的矛盾。

作者单位:浙江省萧山中学

猜你喜欢

冬景郁达夫北平
《太湖冬景》
北平的秋
东北冬景
七绝·冬景(外一首)
大德歌·冬景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贵人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想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