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情教育的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2022-03-03马庆栋

邢台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邢台思政课程

马庆栋

(邢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思想政治工作要成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最终要靠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命力也是如此。从宏观上看,高校思政课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微观上则要着眼本地学生的“真实困惑”,在生活、学习和就业上帮他们确立具体方向和靶标。这两大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区情教育的撬动和激活。网络信息时代地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环境和条件有哪些新变化?学生的听课心态和真实困惑是什么?区情教育为什么能够成为增强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枢纽和关键?一味的理论推演难接地气,真实世界的情况需要实证研究为自己发声。通过线下扎实的问卷调查和连续三年的追踪访谈,以邢台高校为例,尝试进行典型剖析和探索研究。

一、地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环境和条件的新变化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来。”[1]P387必须以“知环境”为前提。邢台市有5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环境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学生构成而言,根据《邢台统计年鉴》近3年的统计数据:邢台学院和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堪称“女儿国”,在校生总数中女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8%和73%左右;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则是男生的天下,女生所占的比例分别只有13%和34%左右;邢台广播电视大学男女生比例接近平衡,女生比例约占61%左右。男生和女生在思想特点、爱好需求、情感方式、沟通方法等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除此以外,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教育对象知识接收空前的“自主性”

地方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对象,已是“00后”。这些“千禧宝宝”,在我国入世后更加开放的环境中长大,从小生活富足,不曾经历磨难,很多学生是父母即为独生子女的“独二代”,相比之前的90后和80后,他们是崭新的一代,更加追求个性,更加自主而多元。他们的思想特点,正如一位“00后”学生所言:“我们从不缺乏选择,我们缺乏的是选择的理由。” 对于这些更加自主、更加追求实惠的新生代,如何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如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讲授,面临空前挑战。以往教育90后、80后的那些方法,很多已经失效,必须改进老办法,探索新方法。充分利用他们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变知识灌输为青年学生的主动内省,是增强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向。

(二)网络信息技术的“植入式”影响

移动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递、思想交流、观点碰撞、意识形态交锋的方式和空间发生了颠覆式变化。“00后”学生号称网络原住民,自带网络基因,从小在网络世界中长大,被各种信息包围、熏染。相对于课堂上回答问题,他们更愿意在线上表达自己的意见。新冠肺炎疫情无意间引发的大规模网上教学,使思政课教师陡然看到“00后”学生偏好网上互动的一面,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程度明显高于线下。针对邢台学院在校生的调查表明,高达78.14%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4个小时以上;其中,36.2%的学生,使用手机在6个小时以上。这意味着,除去睡眠时间,多数学生有1/4~1/3的时间花在手机上。在思政课上,经常使用手机的学生比例达到23.64%;从不使用手机的学生只占7.52%。对手机中的软件或APP,学生使用次数最多的类型是“社交聊天”,比例高达73.39%;其次为“影音视听”,比例达到38.48%。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2]P377为细致了解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近年来,课题组分学期在学生中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书面调研,累计收回学生听课心得与建议1200余份。特别是2019年3月份以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推进思政课教学“鲜活化”改革,课题组成员以《让马克思“潮”起来——以营销思维推动大学生爱上思政课研究》为题,借鉴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从教育对象的需求出发,分列“以客户思维衡量的思政课最美教师研究”、“市场细分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听课心态研究”、“整合营销传播视角下的手机控问题研究”三个专题,将全体在校生分为文史、理工、经管、艺体4大类,通过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采用课堂集中组织填写的方法,调研3000余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2985份,对学生的听课心态和思想行为方式获得了详实的数据分析基础。

二、新时代学生思政课听课心态和接受方式的突出特点

知学生是服务学生的前提,知道他们的痛点、难点、兴奋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础。综合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结果,当今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听课心态和接受方式有三大突出特点:

(一)家国情怀中夹杂功利色彩

不同类别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听课需求不同:文史类的学生,主要是想借此“了解国家大事”,占比高达54.63%;理工类和艺体类的学生,更加务实和功利,最主要的动机是“期末考试不挂科”,占比分别为37.47%和35.29%。除此之外,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听课目的是“为考研做准备”,全校占比高达25.47%,这样一种需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了。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只讲课本,然后划考试重点”(喜欢的仅有12.05%),接近一半的同学希望“教学内容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比例达47.17%),另有1/3的学生希望“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占比33.16%),后两项合计高达80.33%。抗日军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走的是一条学习、战斗、生活一体化的道路,实行“干什么讲什么,需要什么讲什么”的原则。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源于对学员调研所发现的问题,非常贴近学员的生活实际。今天,思政课教学也要增强“问题意识”,从实际问题出发,深接地气、联系实际,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是增强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二)感性倾向冲击理论涵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从“思想”上为学生解疑释惑,做他们的“心灵”导师;在“政治”上培养学生爱党爱国,造就政治立场上的压舱石;在“理论”上系统增强他们的思维素养,提高他们的辨识能力。在课程设置上,教育部统一规定了5门课程,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其中的理论课程起着非常关键的枢纽作用。然而从调研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属于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感兴趣的比例最低,占比只有6.87%;不同类别的学生之间虽有差别,但基本一致:文史类学生占比9.25%,理工类学生占比4.22%,经管类学生占比7.55%,艺体类学生占比8.56%。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从全校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排第1位(占比30.85%),其次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占比28.86%),再次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占比22.19%)。究其原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抽象程度最高,学起来最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故事性最强,最容易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灵鸡汤最多,00后对此有逆反心理。这些情况说明,思政课教学不能只在理论的高空盘旋,应结合具体的人和事,结合身边的事、生活中的事,因事而化,以事论理、以理导行,把理论变得平易近人、关乎人间烟火,才能真正达到理论教学的目的。理论阐释只有“活起来“,才能在青年中间“火起来”。

(三)“用什么话说”比“说什么内容”更奏效

话是开心锁。要打开学生的心扉,知道他们的烦心事,解决他们的揪心事,就要懂得他们的语言,善用他们的话语,转换思政话语体系。问卷调查显示,对于老师的语言风格,高达50.57%的学生喜欢“接地气的大白话”,35.63%的学生喜欢“亲切的网络用语”,两项合计86.2%;对于一些老师颇为自得的“严谨的专业术语”,喜欢者仅占22.04%。学生的这一倾向还反映在他们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偏好上:他们最喜欢的教师类型,第一是“风趣幽默”,占比87.44%;第二是“平易近人,很好相处”,占比84.76%;第三是“讲课生动,有吸引力”,比例为71.37%;第四是“知识渊博”,比例为62.82%;第五才是“治学严谨,有责任心”,比例为59.22%。很多老师追求“治学严谨”,多数学生喜欢的却是“幽默风趣”,师生之间显然存在着价值评判上的差异。治学主要是自己做学问,风趣主要是对别人,把关注的中心转向学生,使思想的传达如沐春风,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区分“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将“文本语言”转换为“生活语言”,提高“话语亲和力”,并非雕虫小技,恰是一把关键的钥匙。

三、区情教育与思政课程教学的内在关联

知之深,爱之切。知道区情,才能对脚下土地爱得深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2]P378,思政课程在其中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区情教育正是区域发展需求与学生个人理想追求的交汇点,是学生从爱国情到报国行、从远大抱负到实际行动的转换点,是地方高校思政课程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的结合点。以邢台为例,将区情教育系统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学生“知邢台,服务邢台”,立足邢襄建功立业,必能有力推动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发挥三方面的功能:

(一)厚植家乡情怀,造就本土人才

邢台高校学生数量可观,但毕业后留在邢台的比例偏低,本科生徘徊在三成左右,专科生勉强达到五成;本地学生留不住、外地学生引不来,“聚少离多”的人才供应状况成为邢台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巨大隐忧。根据教育部明令编制、各高校官网正式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从邢台学院与保定学院的交叉对比来看,在保定学院就读的邢台籍学生,选择回到邢台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017年,28%;2018年,20%;2019年,31%。同期,在邢台学院就读的保定籍学生,回到保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017年,66%;2018年,54%;2019年,72%。在校时对邢台知之甚少、感情不深;毕业后对邢台了解不够,不知道怎么讲好邢台故事,成为影响邢台人才供应的短板和脆弱的底板。系统进行区情教育,使学生知区情、长豪情、发真情,才能起到凝聚人心、投身邢襄的作用。

(二)扩展邢台“亲友群”,传播邢台好声音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外地人对邢台的关注,多由负面报道引起,容易形成刻板的负面印象。事实上,青年学生是传播邢台形象的最佳载体。近几年,邢台高校在校生数量稳定在6万名左右(含邢台广播电视大学);关注这些学生、进而关注邢台的家长们,有12万左右;假定每名学生有3位密切交往的外地朋友,则这个朋友圈会有18万人左右,三类人员总量保守估计至少在36万人左右。这是一个密切关注邢台的庞大群体,也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社交群体,是我们可以施加影响、主动引导的传播群体。思政课中系统融入区情教育,通过这个庞大群体,讲好邢台故事,传播邢台声音,意义深远。

(三)内在推进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当前思政课教学缺乏活力、满意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不接地气的“两张皮”做法。思政课教师的一大顾虑在于,害怕区情教育会冲淡政治理论教育,在考核评估中被视为“跑题”。实际上,习总书记2019年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所提的“八个统一”中,专门就教学目标和教材使用等问题,提出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既坚持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1]P385将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教学体系。开展区情教育正是贯彻这项原则的具体体现。习总书记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围绕学生的真实困惑,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青年学生的个人奋斗、人生规划内在结合起来,开展区情教育恰是实现这种结合的有力平台。

四、紧密结合区域发展战略讲区情,全面提升学生的担当和使命

从全国来看,政府出面系统开展区情教育的省份,主要是浙江、广西等沿海发达地区以及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通过编写专门教材、开设相关课程等形式进行[3],其他多数地方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对于本地区情不仅学生知之不多,相当一部分教师也知之不深、缺乏系统了解。区情教育究竟讲什么?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思政课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把区情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内在结合起来。以邢台为例,区情教育可以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一)红色教育

即邢台党史和革命文化教育。包括邢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革命先烈、优秀党员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教育,各类纪念场馆、红色遗迹和其他红色思政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前者比如带领家乡人民艰苦创业的“最美奋斗者”吕玉兰书记、谱写“太行新愚公”精神的李保国教授,后者比如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等。通过身边的革命故事和红色遗迹,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历史有更直观的感受,更加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绿色教育

即邢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教育。包括邢台“绿满邢襄、水润古城”的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大气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项内容,都可纳入绿色教育范围。邢台能够培育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也有信心迎来华北地区最蓝的天空。2020年以来,邢台一方面大力整治大气污染,提出了PM2.5退出全国倒十的宏伟目标;另一方面,在5月份全省20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名中,该市有15项实现了“保五争三拼第一”[4]。经过一年奋战,该市PM2.5平均浓度位列全国168个重点监测城市倒18位,改善率居全省和“2+26”城市第1位,成功退出了全国倒十。这个事实生动说明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行性,完全可以用于阐释思政课“新发展理念”,也可用来讲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道理。

(三)蓝色教育

即工匠精神、科学精神、产业报国和创新精神教育。具体包括邢台历史上的著名科学家、能工巧匠、老字号、知名产业、优势新兴产业、优惠扶持政策等方面内容,格外具有现实意义。从郭守敬到僧一行,从太脱拉汽车到红星面包车,从“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到世界最大的单晶硅生产企业,邢台从不缺乏聪明才智和发展空间。对这些方面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可让学生从邢台的一时落后中痛感奋起直追的担当和使命,从邢台的优势和长项中萌发赶超的信心和灵感,从邢台发展大局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空间。

五、依靠两种方式、三支队伍,构建区情教育大格局

区情教育不能搞成简单的区情介绍,也不能简单化为增设一门知识性课程。应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将其系统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区情教育的精髓在“融入”,核心是以区情育人,关键是深刻、系统,旨在追求实效。以邢台为例,区情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应把握两个方面:

(一)综合采用两种方式

一是“融入式”。即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阐释理论要点时举邢台实例,以邢台的具体故事讲社会发展的大道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习总书记提出要运用青年喜爱并接受的话语和活动方式,并具体归纳了结合教育对象生活实际、用身边的案例进行教育、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讲道理等八种基本方法[5]。这些方法,恰恰是以区情教育讲深刻道理的长处所在,“融入区情”应作为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常规手段: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特别适合以邢台实例讲深刻道理。二是“嵌入式”。可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平台,采用专题形式嵌入邢台话题,深度讲述邢台的发展成就和重大政策。例如,2020年以来邢台市委提出的高质量赶超发展、招商选资、“双进双产”、“亩均论英雄”、深化“放管服”改革等新发展理念和思路,高标准打造人才生态的系列优惠政策等,如果能在课堂上进行系统讲述、专题讨论,必能形成更好的舆论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爱邢热情。

(二)构建三支队伍

一是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激励他们在常规教学中积极融入区情教育,讲邢台人、说邢台事、育邢台情,使学生从邢台读懂社会、从邢台发现自我、在邢台兴业报国。二是机关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习总书记号召“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各地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要多到高校走走,多同师生接触,多去高校做报告,回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2]P379领导干部带头讲思政课,区情专题讲座是拿手好戏,可以重点就邢台发展大局、产业规划、生态保护、社会治理、文化建设、人才政策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实时进行专题讲解。以此让领导干部走近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邢台发展脉搏,真正实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达到开阔眼界、增强使命的效果。地方的一些重大综合性改革举措,例如邢台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特别适合由高层领导直接进行专题讲解。三是社会各方面杰出人士。包括各行各业模范人物、各级劳模、优秀企业家等等。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结合学生的生涯规划和求职意向,更为具体地讲解邢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回答学生关心的各类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邢台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邢台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邢台分行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邢台分行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游邢台动物园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