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胰岛素定位标尺的设计及其临床应用1)

2022-03-03曾海涓孔佳佳刘文伟肖玉华陆林林龙诗琳

护理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标尺皮下扇形

曾海涓,孔佳佳,刘文伟,肖玉华,陆林林,龙诗琳

1.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广西 530021;2.广西区第三人民医院

为了使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达到理想水平,必须依赖每日进行皮下注射胰岛素,以避免或延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注射胰岛素已成为糖尿病治疗的常规手段之一。研究表明,注射部位规律更换可以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常规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为肚脐左右旁开3~4 横指的部位,最理想的两次注射点距离应超过2 cm,由于护士实行24 h 轮班,无法对每个注射点进行逐一标记及交班,很难确保两次注射点的距离达标[2]。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团队设计制作了胰岛素定位标尺,经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7 月—12 月在广西区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三科住院且需行胰岛素注射的120 例2 型糖尿病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 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2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②需每日注射胰岛素3 次;③体型正常;④认知、言语交流正常;⑤凝血功能正常,腹部皮下均无红肿、硬结、脂肪增生等。排除标准:①体型不正常者,如脊柱侧弯、左右腹部不对称等;②腹部已出现红肿、硬结、脂肪萎缩等;③认知障碍,不能定期复诊者。本研究经广西区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获批,病人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 设计并制作胰岛素定位标尺 设计的胰岛素定位标尺为圆盘状,包括标尺盘、弧边连接装置、限位搭扣和扭簧,由“早”“中”“晚”3 个小扇形组成,分别代表三餐前胰岛素的注射区域,每个小扇形有两排数字1~7 分别表示周一至周日,数字“8”为补充注射点,通孔的直径为0.5 cm;标尺盘的半径为8 cm,校准孔即肚脐,中线即人体的中线;标尺盘通过弧边连接装置将缺口固定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盘,保证其在使用时的稳定性更好,收起时按虚线折叠,利于携带及整理,使用灵活便捷。例如:星期一早餐前胰岛素注射点为“早”小扇形的“1”,星期一中餐前胰岛素注射点为“中”小扇形的“1”,星期一晚餐前胰岛素注射点为“晚”小扇形的“1”,以此类推,3 个小扇形的“8”为胰岛素注射剂量不足时更换笔芯后的补充注射点。详见图1。

图1 胰岛素定位标尺设计图

1.3 应用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统一的注射方法。病人取端坐位,右手采用握笔式持胰岛素笔,左手固定腹部皮肤,垂直90°进针,注射深度以2/3 针梗为宜,注药10 s,再停留10 s,拔针,勿按、勿揉,左手松开固定的皮肤。

1.3.1 观察组 采用胰岛素定位标尺定位并指导病人自行注射胰岛素。注射时病人取端坐位,护士打开胰岛素定位标尺,校准孔放置于肚脐处,中线与人体中线重叠,根据星期几及“早”“中”“晚”在对应的部位标记,移开标尺再消毒、注射,注射完毕折叠标尺后收起,一人一标尺。

1.3.2 对照组 采用常规方法指导病人自行进行胰岛素腹部注射。按照《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 年版)》中注射部位的轮换方法确定注射部位,即腹部U 形划分为4 个等分,按顺时针轮换。按同样方法教会病人自行腹部注射胰岛素技术。

1.4 评价指标 两组病人注射前凝血功能均正常,腹部皮下均无红肿、硬结、脂肪增生等。

1.4.1 腹部皮下出血 观察记录两组病人注射胰岛素12 周腹部皮下出血情况。无皮下出血、瘀斑为(-);皮下出血直径<5 cm 为(+);皮下出血直径5~20 cm 为(++);皮下出血直径>20 cm 为(+++);皮下血肿形成为(++++)[5]。

1.4.2 腹部皮下不良反应 注射胰岛素12 周,采用B超检查两组病人腹部皮下注射部位局部硬结及脂肪增生情况,出现腹部硬结样变、瘢痕样变及橡皮样变即为阳性[6]。

1.4.3 血糖水平 比较两组病人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12 周时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4.4 轮换注射部位情况 自制问卷调查两组病人自行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3 d时重复注射点、间隔距离<2 cm、随意注射情况,分析腹部皮下注射轮换部位的正确率[6]。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 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Fisher 精确概率检验或秩和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腹部皮下出血情况比较 两组病人连续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12 周,观察组病人腹部皮下出血情况轻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腹部皮下出血情况比较单位:例(%)

2.2 两组病人腹部皮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病人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12 周,观察组腹部不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腹部皮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单位:例(%)

2.3 两组病人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病人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12 周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病人入院时及12 周时血糖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病人入院时及12 周时血糖水平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例数60 60空腹血糖(mmol/L)入院时12.16±2.34 12.52±2.17-0.874 0.384注射12 周时6.28±0.35 7.32±0.46-13.937<0.001糖化血红蛋白(%)入院时11.46±2.84 11.55±2.16-0.195 2.001注射12 周时5.05±0.54 6.93±0.37-10.413 0.004

2.4 两组病人自行轮换注射部位情况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病人轮换注射部位情况比较单位:次

3 讨论

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出,在同一解剖区域进行规律轮换注射胰岛素,要求每2 周每1 个注射点注射次数≤2 次[7‐8]。腹部具有较丰富的皮下组织,能避免注射至肌肉组织的风险,且注射面积大,吸收率高达100%,可作为胰岛素注射的首选部位。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胰岛素定位标尺定位再行胰岛素注射12 周,观察组腹部皮下出血情况轻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12 周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入院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团队设计的胰岛素定位标尺以肚脐为中心,半径为8 cm,同一天进行3 次餐前胰岛素注射,每次注射的间隔距离>2 cm,间隔7 d 才会在同一点注射,延长了同一点注射的间隔时间,能有效降低腹部皮下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9],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吸收,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便捷。

本研究团队设计的胰岛素定位标尺仅需校准肚脐、人体中线,再根据星期几及“早”“中”“晚”注射区域即可确定3 餐前的注射点,使用方法简单易学,方便记忆,容易教会病人自我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特别是60 岁以上的老年病人,大大提高了自行注射胰岛素轮换部位的正确率[10‐11]。本研究显示两组病人自行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3 d,观察组腹部皮下注射部位轮换正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标尺采用薄片透明材料制作,成本低,便于擦拭或浸泡消毒;将标尺盘的3 个小扇形像扇子一样折叠,收起标尺盘,方便携带、整理;标尺盘通过弧边连接装置将缺口固定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盘,保证其在使用时的稳定性更好;每一个小扇形增加了一个补充注射点,当胰岛素用量不足时作为更换笔芯的二次注射点,避免了药液浪费,节约了病人药费开支。

综上所述,胰岛素定位标尺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可以有效指导护士及病人正确轮换腹部皮下注射点,避免同一注射点反复注射及2 个注射点距离≤2 cm[4],有利于促进胰岛素的吸收,达到理想血糖控制的目的,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标尺皮下扇形
各种各样的扇形
如何立起廉洁自律硬标尺?
扇形统计图 教学设计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李云龙式”干部如何发现,怎样用好——这也是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重要标尺
多弱连接扇形超流体干涉栅陀螺的性能分析
装把尺子 灵活度量屏幕
复方樟柳碱两种注射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比较
腹部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道德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