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例的减值业务核算
——基于债券违约背景

2022-03-03朱思思厦门夏商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04

商业会计 2022年3期
关键词:投资收益金融资产概率

朱思思(厦门夏商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 厦门 361004)

在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我国债券市场焕发出勃勃生机,高收益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发行开始加速,公司信用债更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规模。我国债券市场长久以来存在刚性兑付的现象,但随着市场走向成熟,市场开始决定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政府及相关国企不再对公募债券违约风险进行兜底。部分长期盈利能力较弱的企业债务集中到期,在“去杠杆”政策驱动下已经无法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筹集资金度过危机,尤其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时,资金链不同程度的断裂必然会引发债券违约。所以,债券违约是企业内部经营因素和外部经济环境因素导致的风险积蓄结果,从违约风险暴露到违约事件实际发生的动态过程。在债券违约背景下,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可回收金额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即该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业务的处理规定

(一)国际会计准则关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业务的处理规定。2014年7月,IASB发布最新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 9)。对于发生违约的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变化模式,IFRS 9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并通过三个阶段予以客观反映,其预期信用损失的确认、利息收入核算以及列报会因金融工具所处阶段不同而具有差异化:处于第一阶段的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在初始确认后没有发生显著恶化即风险级别较低,需要就其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进行确认并计算利息收入;处于第二阶段的金融工具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上升明显,但没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资产减值,其资产利息收入需要按照实际利率和没有扣减信用损失的资产账面总额进行计算,并对生命周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予以确认;处于第三阶段的金融工具存在客观的减值证据,需要对其生命周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进行确认,利息收入则需通过实际利率和预期信用损失从账面总额减去后的账面净额进行计算。

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违约概率被应用于信用风险的衡量,会计主体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得以同步反映,符合会计处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同时,IFRS 9引入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从长周期、战略上、整体上考虑问题,以合理有据的预期、预测和预计为会计基础,注重信息的客观性,充分利用概率、统计等技术进行统计分析,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二)我国会计准则关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业务的处理规定。2017年4月,财政部正式发布新版《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CAS 22),是金融工具减值业务处理的主要指导原则。CAS 22将企业内部的各项金融资产以信用风险变化为依据进行分类,且预测和推断金融资产的未来违约情况,金融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的计算既要回顾过去也要立足当下: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例,无论其信用风险是否存在上扬情况,财务人员在对其减值准备金额进行计算时都需要按照风险上扬程度预测该项金融资产的未来减值情况,与旧准则相比能够大大提高所获取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且基于全面化的时间分析视角计算出的资产减值更加科学。另外,CAS 22还明确规定了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方法: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将源生或购买的已发生信用减值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后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的累计变动确认为损失准备;按照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对应收款项、租赁应收款以及合同资产等金融资产计量损失准备;除两种情况外,对其他类型的金融资产进行减值计提时,企业需要就该项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增加情况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进行评估,如果没有发生显著增加情况则其损失准备按照未来12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如果发生了显著增加情况则按照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

按照CAS 22规定,财务人员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金融资产进行检查后如果发现确实存在迹象证明发生了减值即已发生损失,则需要计提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即属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如果其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持续上扬,则需要通过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对公允价值高于账目数额的差值进行会计处理;反之,如果其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在正常范围内持续下降,需要冲减公允价值变动与其他综合收益;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因债券违约原因出现减值时,该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会长时间持续下降且幅度较大,此时需要对其计提减值,并确认减值损失。

二、债券违约导致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业务的具体核算

案例:A公司属于创业投资有限公司,B公司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B公司于2015年1月1日以5%票面利率在证券市场发行5年期公司债券进行融资,到期一次还本,每年12月31日付息。A公司在发行当日购入B公司价值150万元的债券,并将其持有至到期。此次交易中,债券的实际利率为5%,且不存在溢价折价购买,债券本身及发行主体的信用评级为3A,信用状况良好。

(一)基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业务核算。

1.资产减值仅涉及后续计量,对于A公司于2015年1月1日购入B公司债券,债券发行日即为金融工具的购入日,需要按照持有至到期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计量,会计处理为: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1 500 000

贷:银行存款 1 500 000

A公司购入的债券具有固定的到期日、可回收金额,且企业持有意图明显。在对该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初始确认时,以面值反映其成本,如果存在溢价或者佣金、费用等,则需要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予以列示。

2.2015 年12月31日,该债券以及A公司在购买日购入债券的信用风险没有显著增加。同时,A公司预计下一年度债券违约概率为0.5%。由于该债券没有迹象表明存在明显的风险变化,该持有至到期投资未发生减值。但是,企业仍需要对该项持有至到期投资12个月内的预期损失进行计算。如果违约,A公司的损失率达到50%,确定投资收益后其预期信用损失=[(违约概率×投资成本与利息之和×违约损失率)+(1-违约概率)×投资成本与利息之和×0%]÷(1+实际利率)=[0.5%×(1 500 000+1 500 000×5%)×50%+(1-0.5%)×(1 500 000×5%)×50%×0%]÷(1+5%)=3 750(元),其中0%表示不发生违约,会计处理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3 75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3 750

借:应收利息 75 000

贷:投资收益 75 000

3.2016 年,B公司产品在市场投放失败,但依然按照合同规定于2016年12月31日支付了利息。同时,A公司对其债券存续期的风险予以评估后得出B公司现金流将持续下降的结论,违约概率上升为20%,违约损失率不变。与初始确认相比,本年度债券风险增加显著,需对整个存续期内的信用损失按照新违约概率进行加权折现计算。经计算,A公司在整个存续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为112 500元,本年度确认的减值损失需要扣除上一年度确认额。另外,与上一年度相同,尚没有客观证据证明减值实质性发生,所以A公司还需计算投资收益,会计处理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112 500-3 750)108 75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108 750

借:银行存款 75 000

贷:投资收益 75 000

4.B公司财务状况愈发困难,截至2017年12月31日已经存在种种迹象表明将无法按时支付本息。但最终的结果是B公司通过其他途径筹集资金按时支付了本年度利息。同时,该证券评级直降为B级,存在客观证据表明证券减值发生,B公司开始与债权人接触就重组问题开展协商。按照持有方的评估,该债券不发生违约的概率仅为1%,发生违约并损失80%的概率为9%,发生违约并损失50%的概率为90%,据此概率进行减值损失的核算。依据预期信用损失模型,A公司同样需要对债券整个存续期内的预期损失通过新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予以确认,按照同样的方式计算得出A公司需要确认的减值损失为783 000元。本年度计提减值准备为确认的减值损失扣除上一年度已计提减值准备后的余额670 500元(783 000-112 500),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75 000

贷:投资收益 75 000

借:资产减值损失 670 5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670 500

5.债券发行方B公司的财务状况持续恶化,2018年12月31日的债券评估级别依然为B级,未来现金流与上年预期一致,违约概率与损失概率一致,B公司同样全额支付了利息。同时,本年度也不存在客观证据证明该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按照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也需要计算其投资收益。对于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时,其摊余成本用实际利率作为利息计算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应确认减值损失后的金额。A公司上年末摊余成本717000元(1500000-783 000),相应的投资收益为35 850元(717 000×5%),利息调整收益为39 150元,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75 000

贷:投资收益 35 85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9 150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39 150

贷:资产减值准备损失 39 150

6.A公司所购入债券的到期日为2019年12月31日,债券发行方违约金支付了一半本金,利息全额支付。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A公司本年度的投资收益也同样需要按照摊余成本进行计算,本年度投资收益为上年度末债权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的乘积,经计算为35 850元,新的摊余成本为677 850元(717 000-39 150),需要将其调整到收到的本金,最后全部结清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利息调整以及面值,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75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671 7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78 3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1 500 000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72 150

贷:资产减值损失 72 150

借:银行存款 75 000

贷:投资收益 35 85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9 150

针对债券违约导致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的减值核算可知,无论金融工具的减值证据是否客观存在,其信用风险如果在初始确认时便显著增加,则需要对其整个存续期的信用损失予以确认。同时,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在客观减值证据出现前主要通过金融资产账面余额进行计算。反之,如果以扣除减值准备的金融资产摊余成本为计算基础,必须存在客观证据证明金融工具发生减值。

(二)基于已发生损失模型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业务核算。

1.在初始购买日,已发生损失模型下的会计处理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的会计处理一致,会计处理为: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1 500 000

贷:银行存款 1 500 000

2.2015 年12月31日,A公司持有至到期投资未发生减值,按照已发生损失模型只计算2015年度的投资收益即可。本年度投资收益=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 500 000×5%=75 000(元),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75 000

贷:投资收益 75 000

3.2016 年12月31日,B公司按约支付了利息,发行主体现金流降低但不存在客观证据或迹象表明其违约。所以,作为会计主体的A公司按照上一年度处理方式确认投资收益即可。

4.2017 年12月31日,A公司同样首先进行投资收益的核算,管理层认为减值损失最佳估值为750 000元(75 000×50%/1.05+1 050 000×50%/1.05),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75 000

贷:投资收益 75 000

借:资产减值损失 750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750 000

5.2018 年12月31日,A公司需要通过摊余成本计算投资收益,其投资收益=(账面价值-减值准备)×实际利率=(1 500 000-750 000)×5%=37 500(元),对应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1 500 000+75 000)×50%/1.05=750 000(元),新的摊余成本=750 000-37 500=712 500(元),本年度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即为摊余成本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调整额,公允价值的形成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基础,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75 000

贷:投资收益 37 5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收入 37 500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37 5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37 500

6.2019 年12月31日为债券到期日,按照已发生损失模型方法得出本年度的投资收益为37 500元,摊余成本为71 250元,并且需要全部结清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准备、面值和利息调整,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75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675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75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1 500 000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37 5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37 500

借:银行存款 75 000

贷:投资收益 37 5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7 500

(三)债券违约导致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业务核算对比分析。

1.债券违约导致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损失的确认。A公司年初购入的债券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不存在减值信号,按照要求对“首日损失”(3 750元)进行象征性确认;B公司发行的债券在2016年12月31日违约概率和信用风险增加显著,A公司按照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要求确认整个存续期内信用损失108 750元;2017年12月31日,已发生损失模型下的资产减值损失明显高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的减值损失,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金融资产提前预警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

2.债券违约导致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损失的计量。无论企业的违约概率高低,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都需要对金融工具减值损失的期望值按照概率加权的方法予以确认,并综合考虑违约发生和不发生概率,符合审慎性和前瞻性原则。而在已发生损失模型下,企业通过“最佳估值”对减值损失予以确认。债券购入当年B公司的违约概率仅为0.5%,但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B公司依然进行了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同时,2015—2017年A公司累计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78.3万元和75万元,两种模型在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计量方面差异较大。

3.债券违约导致的持有至到期投资收益的计量。2015—2017年A公司两种模型下的投资收益均是每年75 000元,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计提了部分减值准备。A公司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投资收益在两种模型下存在差异,主要原因在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额不同,购入方在债券到期日收回本金时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补齐全部的差额。从表1相关数据对比还能够直观看出,由于A公司购买债券支付了150万元成本,最终收回本金75万元以及5年利息37.5万元,未收回的成本实际为37.5万元,两种模型下最终确认的累计损失相同。若将货币时间价值纳入考虑范围,两种模型的损失现值分别为330 847.5元、323 167.5元,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减值损失进行了提前确认。

表1 债券违约导致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年度分布差异 单位:元

三、结论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两种模型,对债券违约导致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业务的处理差异主要体现在减值损失的确认和投资收益核算两个方面。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提前确认损失,适用于风险水平和风险外溢性较高的行业,能够尽早揭示风险,进而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但是,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完全使用概率加权法,不论发生的违约概率高低,企业需要对报告日及未来12个月或整个存续期内信用风险提升情况进行评估,加大了管理层的操作成本与空间。因此,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商业银行等风险管控严格的金融企业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对于风险控制必要性并不紧迫的一般行业企业,需要尽可能采用简化方法,能够及时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猜你喜欢

投资收益金融资产概率
概率与统计(1)
概率与统计(2)
金融资产的分类
采用权益法合并财务报表问题探讨
概率与统计解答题集锦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