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2022-03-03陈惠萍

大观 2022年1期
关键词:数字技术山西文化遗产

陈惠萍

摘 要:近年来,数字技术在旅游产业、文化艺术产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将数字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开发和传播,让大众参与艺术体验活动,能够提升大众的艺术体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还能降低历史文物修复的风险,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基于此,以山西为例,分析山西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探讨山西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路径,以促进山西文化遗产事业创新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山西;文化遗产;数字技术

一、山西文化遗产概述

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在研究古代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文化遗产从存在形态上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山西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是山西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种类全、价值高的特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的遗产。

截至2017年5月,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公布五批,包含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曲艺等共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54项(含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在物质文化遗产中,寺觀壁画是山西现存的壁画中分量最重、数量最多的。在山西现有的27259.52平方米壁画中,约7000多平方米壁画附于70多个寺观的墙壁之上。与其他省相比,山西省寺观壁画保有量是无可匹敌的,其艺术水准更是代表了中国寺观壁画的高峰。山西诸多类型的壁画在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均有绘制,但受到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壁画均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如何科学保护、修复、开发这些壁画成为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

山西大地上众多寺庙观宇散落,许多寺观年久失修,寺观中的文化遗产由于年代久远,受制作工艺和所处环境的影响,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对壁画进行保护和修复迫在眉睫。在山西现存的文化遗产中,可以看到一些古建筑墙体出现霉变、裂缝、褪色、侵蚀、老化、被污染的情况,这主要是受到自然灾害、旅游业开发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遗产的损毁会越来越严重。

二、山西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降低历史文物修复的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由于修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修复时间一般较长以及修复的不可逆性,所以文物修复存在一定的风险。修复好的文物内容极容易把原来的内容覆盖掉,从而使留下的原始画面越来越少。2014年,一场大火将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范村中太谷圆智寺的遗存壁画烧毁。在修复方案中,采用偏光显微镜对壁画颜料构成进行分析,整个修复过程受到修复工艺水平的制约。数字修复可在短时间内采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图像修复还原、视觉虚拟呈现,可以给传统修复预留充足的时间和可逆的参考样本,从而降低历史文物修复的风险。

(二)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被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知识体系、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就其传承方式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人的口述、身传、心授等方式传承。就非遗认定而言,非遗是自认与他认共同作用的结果,自认者与他认者在知识、经验和观念上的差异,都会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200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遗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有效的保护措施能够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大量运用大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和娱乐方式,也改变了文化遗产的生态和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数字技术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外在手段,检验文化遗产保护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要看文化遗产是否仍然具有生命力。

通过数字化手段改进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构建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文物修复管理系统,能够有效解决文物修复数量大、文物修复管理流程复杂、修复记录和档案不规范等难题,提升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因此,应利用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库、网站、博物馆、展览馆等,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保存、研究、宣传等措施的数字化。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具体实践上,需重视数字化标准制定及其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的规范和指导意义。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在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也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技术层面来说,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档和永久保存,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文化遗产档案馆、资源库、网站、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教材等成为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

数字化保护与存档能够赋予文化遗产更强大的生命力。站在文化遗产传承的角度来说,加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有利于扩大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覆盖面,对于提高博物馆影响力和管理服务水平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开展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相当于给文物保护多加了一份保险,能够拓宽文物的影响范围,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让穿越时间的智慧能够不断传承,历久弥新。

三、山西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

山西的一些文化遗产特别是文物,其表面的珍贵信息受到损毁,为学者研究古代历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传承传统修复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山西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更好地修复和保护文物以供人们欣赏和研究。然而,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在对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技术标准,不同修复者对什么才算是不改变文物原状的理解不同,这给文物修复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传统的文物修复是由专门的修复匠人对文物上的图案进行直接的手绘修复。修复后的图案与原来文物图案的美术风格基本保持一致。然而,传统手工修复存在一些问题,如修复面积过大,加之工匠的修复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工匠修复时间过长以及文物修复的不可逆性等原因,使得修复文物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且修复好的文物上的内容极容易把原来文物上的内容覆盖掉。此外,文物保存对环境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对光线、空气有一定的要求,这样就影响了人们近距离欣赏和研究文物。同时,修复文物的从业人数相对较少,远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这就导致部分文物还没有来得及修复就又遭到更加严重的损坏。

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历代文物进行修复,对于文物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比于传统的修复文物的手段,利用数字技术修复文物的优势在于并不需要对文物本身的图案进行一些覆盖与修复,只需要通过数码设备扫描,将采集到文物图像在软件中进行虚拟修复,这样可以弥补传统修复手段的缺陷,既不损坏文物本身,也可以进行多次、反复的修复,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并为实体文物的修复提供了指导和参考,有助于降低文物修复的风险。

此外,采用数字化方式对文物进行修复能使文物上的图像更好地保存和传播。利用数字技术来修复寺观文物能够提高文物修复效率,减少修复工作给文物带来的损害,同时也能减少文物修复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文物修复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还原文物的原貌,所以在利用数字技术修复非遗文物时也应当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这一原则。数字技术还突破了傳统文物展示的局限性,通过高清扫描技术、3D技术把文物动态化、立体化展示,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跨时空传播,突破了传统展示、宣传的单向性,提升了展示效果。

现代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是文物修复的重要手段。从目前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来看,文化遗产网站、资源库、数字博物馆、数字电影、数字出版物等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数字技术有利于帮助人们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有利于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2011年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明确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由此可见,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山西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旅游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旅游业受到沉重打击。很多地区利用数字技术推出线上文物展览,赋予文物藏品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能够拥有欣赏优秀艺术的权利。例如,山西博物院推出文物数字化展览“壁画的平行世界——狄仁杰带你探北朝”,以无实物、场景化、重交互的独特风格带领观众开启北朝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探索之旅。新时代,山西省要用新的技术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展出,让更多人感受到山西文化遗产无穷的艺术魅力。可以改进山西文化遗产宣传手段,通过建立数字化文化遗产展览馆、博物馆、体验馆,或者通过网站、微信等来宣传山西文化遗产。

在进行文化遗产数字化展览时,观众可以利用先进设备制作虚拟绘画、陶器,甚至可以重新组合展厅中的展品,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与现场展览相比,采用数字化手段展览文化遗产可以嵌入视频和文化遗产相关背景介绍,极大地丰富展览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数字化展览可以进行360度全景展示,使展品的陈列格局得到很好的呈现。观众可以借助数字高清技术欣赏文化遗产的每一个细节,获得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加深对文化遗产的了解。

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目的是推动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使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深度融合。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文物实体资源数字化转化,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袤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山西拥有的文化遗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海量资源。如何进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如何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体系,如何做好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交换等方面工作,是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五、结语

利用数字技术对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数据留存是实现文物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必要手段,是延续文化遗产生命力的一种实践。数字化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的过程。利用数字技术对山西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一种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如现代机器设备应用于传统技艺一样,数字技术运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也是文化遗产发展一种手段。各社区、各群体、每个人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文化遗产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全国馆藏文物修复需超150年.(2014-03-13)[2021-10-16].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n/2014/031

3/c22219-24621479.html.

[2]张红英.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6.

[3]胡文瑾,王维兰,刘仲民.一种基于样本块的快速图像修复算法[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1(6):626-630.

[4]陈卿,王慧琴,吴萌.基于纹理特征的自适应图像修复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1(6):1572-1574,1577.

[5]王建华,栗帅东.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J].湖南包装,2021(5):1-6,37.

[6]柳骏.媒体碎片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以面塑艺术为例[J].艺术大观,2021(28):137-138.

[7]闫琪,侯晓斌.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研究[J].经济师,2020(6):148-150.

[8]宋俊华,王明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文化遗产,2015(6):1-9,157.

[9]张艳琴.试析山西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107-112.

[10]刘灿姣,阳利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述评[J].图书馆,2016(2):15-20.

作者单位:

晋中信息学院

猜你喜欢

数字技术山西文化遗产
山西首例给未成年人文身被判停止侵害公开道歉
山西农大与山西云时代共建智慧农业创新中心
“书”写山西 以艺战疫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