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美育视角下湖湘非遗文化传承策略研究

2022-03-03王健张毓麒

大观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王健 张毓麒

摘 要: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表湖湘地区文化的珍贵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美学研究价值。如今,促进湖湘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传承策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传承群体老龄化程度加深的生存困境;另一方面,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具有丰富学生美学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强化学生审美表达的作用。从高校美育视角出发,阐述湖湘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湖湘非遗文化融入美育的价值,提出新时代美育视角下湖湘非遗文化传承的策略,可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湖湘非遗文化;高校美育;文化传承

注: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研究改革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思想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研究与实践”(HNJG-2020-0269)研究成果。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共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大类320多项,包含工艺美术、文艺表演、节日风俗等。湖南地区传承的非遗文化遗产是湖湘群众精神生活的缩影,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部门应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体系,激发青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全面加强组织保障,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校美育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湖湘非遗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将湖湘非遗文化与高校美育相结合既能够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认知和实践创新能力,还能够很好地促进湖湘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湖湘非遗文化传承现状

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传承群体老龄化程度加深

如今,非遗文化传承群体逐渐老龄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承人对社会新生事物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还会使部分公众对非遗文化产生陈旧、落后的印象。如此一来,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会逐渐失去兴趣。非遗文化若与年轻群体产生一定的距离,会使优秀的人才得不到补充,产生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2]。

(二)流行文化削弱传统文化认同感

如今,现代艺术文化随着传媒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革新,被流行文化包围的年轻人与传统的湖湘非遗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与紧跟时代潮流、商业宣传成熟、受众基数庞大的流行文化相比,湖湘非遗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以表现过去地方群众的劳动生活、祭祀习俗为主,这与大众所熟悉的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区别。此外,部分非遗文化的创作技法独特,创作流程复杂,这使得湖湘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文化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

从解决湖湘非遗文化传承困境、扩大湖湘非遗文化影响范围的角度来讲,将湖湘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具有湖湘非遗文化特色的教学体系,传播湖湘非遗文化,培养能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实践创新意识的艺术人才,成为当前高校的重要工作。

二、湖湘非遗文化融入美育的价值

(一)丰富审美知识

审美知识来源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认识的结果,反映的是审美对象的属性、联系。湖湘非遗文化数量庞大,种类丰富,是艺术审美的重要载体之一。湖湘非遗文化中有表现客观物性的物质审美形态,如小郁竹艺、挑花、菊花石雕;有以表演为形式的体验审美形态,如芷江孽龙舞、武冈丝弦、长沙花鼓戏;还有追求纯粹艺术审美的精神审美形态,如舜帝祭典、苗族四月八姑娘节、火宫殿庙会。湖湘非遗文化数量众多,层次丰富,其不同的审美形态能够展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之美,代表着湖南地区族群的身份特征和文化脉络。非遗文化的教育传承是大学生确认民族文化身份、认知本土文化主体的有效途径。将湖湘非遗文化作为教学内容能够改变过去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化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

(二)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审美意识和美感的反应能力,也指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现实的活动能力。湖湘非遗文化在形态样式、文化意蕴和风格特征方面与常见的审美对象和经典艺术存在明显差异。部分高校将湖湘非遗文化作为教学内容融入美育。湖湘非遗文化表现出的审美样式和风格特征能够激发广大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促进学生对湖湘非遗艺术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将湖湘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能够将湖湘人文关怀通过审美共情传递给学生,并將美学感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气质,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解读和领悟非遗传承的基因密码,使学生在非遗文化的熏陶下实现心性的陶冶。

(三)强化审美表达

审美表达是主体在审美体验、意象创造中的情志的反映,是美育对象在审美素质应用层面的表达。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为高校美育实践活动提供十分丰富的素材资源。同时,孕育自湖湘人民智慧的非遗文化与当地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在历史见证下人类杰出创造力的具体表现,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将湖湘非遗文化融入美育,使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能够促进学生的审美表达,对湖湘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广大师生是非遗艺术审美创造实践的主体,在从事创作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够被唤起,并获得认知和情感等多种层面的审美体验。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感悟到湖湘非遗文化的基因,并能够主动创造美,表达美。

三、新时代美育视角下湖湘非遗文化传承策略

高校应将湖湘非遗文化融入美育,并制定传承非遗文化的途径与策略。非遗文化的传承策略要符合美育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时代发展规律。因此,高校应当在保留非遗文化精神内核的同时,使之与高校美育相融合,使非遗文化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一)制定高校美育工作目标,凸显非遗文化特征

高校教师应分析非遗文化的传承需求,确立高校美育目标,并围绕教育目标将湖湘非遗文化融入美育,充分发挥美育的积极作用。首先,高校教师要根据湖湘非遗文化的具体内容对美育进行加工。教师可以对非遗文化进行分析、鉴定和筛选,并提炼其中的重要特质,将其融入美育体系。其次,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非遗文化传承的强实践性。教师在制定高校美育策略的过程中可以邀请民间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以获得更加丰富、直观的研究素材,从而进一步强化非遗文化传承理论的实践性,保证融入湖湘非遗文化的美育既具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强执行力。总之,将湖湘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不仅要达到美育的教学目的,还要凸显学科的审美特性,激发学生的审美共鸣,使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感受湖湘非遗文化的魅力。

洞庭渔歌是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的传统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洞庭渔歌具有浓厚的洞庭湖区音乐特征,融合了当地山歌、巴陵戏、花鼓戏等民间歌舞戏曲的特质,且与当地传统渔民的生活联系紧密,这对于现代音乐的编曲和唱法创新具有启发作用[3]。洞庭渔歌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泽文化的根基。在结构上,洞庭渔歌多采用比、兴的创作手法,通俗明白,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且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相关教师可以从渔歌的曲式、旋律、节奏等方面入手分析其美学元素,引导学生了解渔歌的音乐形态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洞庭渔歌的音韵特征和歌词内容入手,分析其独特的美感;带领学生从岳阳方言粗厚、宽阔的发音方式中领悟渔民坚强、朴实、憨厚的性格;教会学生从洞庭渔歌唱述的爱恋相思、平叙诉苦、打渔劳作等题材中了解洞庭湖区渔民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把握渔歌文化的内涵。

(二)丰富美育形式,开展非遗实践活动

高校要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去中心化,重视非遗传承中的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内心需求。教师在课堂中要重视非遗文化,发现并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革新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学习,并走访民间非遗文化传承人,了解富有特色的非遗文化艺术形态;引导学生了解湖湘非遗文化的美学范式,使学生对非遗文化的风格特点、美学要素、表现手法等有所了解,并完成对文化情感的感性认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美育与时俱进,部分高校采取“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开展教学。高校教师通过举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数字媒体艺术创意设计比赛,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媒体丰富湖湘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这可以促进非遗文化与专业学科的有机结合,并突出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特点,对高校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非遗美育具有重要意义。

浏陽菊花石雕是用生成于2亿多年前的菊花石精心雕琢而成,章鸿钊曾对浏阳菊花石有独到的见解:“其结为花形者,悉方解石为之也。盖当方解石结合时,其质由散而聚,即聚而凝,向中愈密,以其余液,迸流四射,辄复坚结,玉洁冰莹,宛若花瓣,或大或小,而常呈菊花之形,此菊花石之所由名也。”在画家的作品中,菊花常与山川流水、人物与动物相结合,画面整体精美灵动。高校可搭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菊花石雕工艺可视化平台,将石雕艺人加工菊花石的过程通过虚拟操作展现出来,使教学具有沉浸性、可逆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将菊花石通过三维扫描构建3D模型,使学生借助三维软件,使用手柄等交互设备模拟菊花石的切割、雕刻、镜像等操作,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并学习菊花石雕的制作工艺。相关教师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将菊花石雕的地域性、独特性和传承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菊花石雕工艺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实现设计和加工方法的多样化,该方法也为菊花石雕的传承与发展开创了全新的视角[4]。

(三)开展学术交流讲座,实现校园内外联动

高校可以与地方非遗机构或博物馆等进行合作,积极构建湖湘非遗文化研究推广平台。例如,高校相关教师可依托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平台,聘请非遗文化传承人或非遗产业相关人员来校任教,并鼓励学生请教专业教师;开展湖湘非遗文化历史与工艺的学习研究活动,研究非遗作品包装改良工艺;开展湖湘非遗文化学术交流讲座,研究湖湘非遗文化传承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探讨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施方案;成立非遗科研项目,构建科学的湖湘非遗文化校企合作项目,并通过项目传播非遗之美,实现知、悟、行的高度融合。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非遗文化产业的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实践能力。

湖南省首届传统工艺振兴学术研讨会暨菊花石雕刻行业交流会在长沙理工大学开幕,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传统工艺协同创新中心副秘书长王素娟女士提出了“开物成务”的非遗文化传承理念。“开物成务”取自“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解构和再造的方法论。通过“开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和品系类型进行解构,并运用现代设计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梳理传统民间器具的发展规律。相关人员要结合新工艺、新科技、新装备创新商业模式,并通过工业设计的手段,实现传统消费产品的升级,达到激活非遗文化产业、实现非遗文化传承的目的[5]。

四、结语

湖湘非遗文化具有多样的审美形态、独特的审美意蕴以及丰富的审美素材,亦具有珍贵的美学价值。因此,基于高校美学教育湖湘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迫切而重要。笔者从高校美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学术交流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可行策略,以促使高校美育与湖湘非遗文化融合,培养和提升学生对于湖湘非遗文化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促进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5):19-23.

[2]包文婷.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群体特征分析[J].美与时代(上),2018(7):59-61.

[3]曹颀豪.东洞庭渔歌之船歌音乐特征及演唱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

[4]纪洋.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应用研究:以辽宁岫岩玉雕工艺为例[D].鞍山:辽宁科技大学,2020.

[5]李姣姣.设计助力扶贫:开物成务联合创始人王素娟访谈[J].公共艺术,2020(5):67-71.

作者简介:

王健,博士,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视觉信息设计。

张毓麒,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设计学。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