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木版艺术的思维方式转换探析

2022-03-03杨航

大观 2022年1期
关键词:木刻

杨航

摘 要:木版画作为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和价值随着时代的更替而变化,时代性特点在其艺术发展脉络中极为突出。在这个艺术繁荣发展的年代,木版艺术将自身形式语言的更新与拓展体现得淋漓尽致。将当代木版艺术的思维方式转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代木版画的艺术状态,阐述当代木版艺术语言的多样性,以探讨木版画在当代社会中经历多次蜕变后的艺术价值朝向以及当下时代对于创作者本身心性表达的影响。

关键词:木版艺术;木版画;木刻

一、当代木版画的艺术状态

所谓当代,是一个具有新时代语境、意识先进性与超越性并存的时代,是一个艺术家在原则范围内可以真实地表现自我、无限迸发情感的时代,更是一个没有详细定义,需要人们奋勇向前去探索的时代。艺术家伊娃·海瑟曾说:“不要给今天下定义,应时而后顾,时而前瞻,从与空间有关的角度出发,多方面地来下定义。今天一旦被下定义,也就意味着它已逝去而画上了句号。”在这个被图像和信息覆盖的当代,任何艺术都具备崭露头角的资格。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艺术策略来呈现别样的艺术也是多元文化的展现。从过去到现在,木版创作大致经历了从不断复制的作品发展为融入了个人构思、面向生活的艺术创作两大时期。20世纪30年代,延安时期木刻的美学思想和版画理论在那动荡而紧张的时代被推向前方,正是因为木版画自身超强的传播能力,才使得其在当时有着别样的张力。如今,由于境况的不同,木版画的发展同前一时期相比进入平缓状态。因此,需要将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当代木版创作,为其增添新的活力。

时下,画廊和美展层出不穷,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视觉审美以及思维观念发生转变,收藏投资艺术作品和观赏艺术展览成为城市中的普遍现象。而此时当代木版艺术作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的大小展厅中,抛开原有的略带刻板的复制模式,有着全新的状态,其经历了从传统黑白木刻到套色木刻再到水印木刻等阶段,直到当代,传统木刻与装置艺术实现了巧妙结合,这充分体现了当下活跃的艺术环境对于木版画发展呈现出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一)自我的追寻

在这个时代,艺术家越能够进行真实的自我心性表达,会越容易得到时代的认可。追求真实创作中的趣味内容成为当下创作者的一大课题。从色彩的基本研究到对画面趣味性的评判,主题的开放性以及媒介与载体的转换所带来的有趣内容的研究,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新的突破点。虽然对于趣味性内容的把握不仅局限于木版画创作,但这也是过去的黑白木刻所不具备的。比如,有的当代艺术家用椅子作为木刻本体,把刻刀多变的刀法充分刻印在椅身,通过椅子的排列摆放来进行一场木版画创作的展示。这种前所未有的新型木版艺术创作与展示方式,成为当下的艺术常态。过去人们更注重的是印制出来的内容,而现在直接观览展出的刻制版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当下的艺术家懂得如何对木版画的创作构思推陈出新,善于洞察及探寻自己内心感兴趣的而恰逢别人都忽略的兴趣点。生活虽然不能每一天都带给我们别样的新鲜感,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转换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获得不一样的感觉。寻找兴趣点的突破口或许是无意间阅读的某篇权威文献里作者独有的专业名词,又或许是艺术家本人根据个人日常绘制经验所创造出的极具个人气息的专属名词。总之,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将创作视线转移到所发掘的新的领域中,不再按部就班地仅仅围绕着已知的传统内容进行创作。创新和突破的理念逐渐渗透到木版艺术创作者的思维当中,每个人都在极力寻求与众不同的一面。这既是创作者对自我的询问,也是对自我的解答。

(二)二次创作

当下木版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更多的已不再停留在原始创作层面,而是进行多元化的二次创作。二次创作类型繁多,其中包含着对木版艺术本身的发掘与对电子软件的改造,还有对肌理版面的直接塑造。

艺术创作手稿主体的选择是体现创作者高雅趣味的关键。无论是照片还是书籍、杂志,创作者皆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其直接加以改造。单独的影像本身是缺乏元素的,因此要想追求它的完整性,当下创作者可通过打破重组的方式,把一幅独立的木版创作稿分割成多组稿件,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加工与制作,最后再将其重新拼贴在一起。国内多位艺术家近年来曾进行多次尝试,试图挖掘出木版画二次创作后更有意思的空间展示效果。创作者在刻完的木版上留出足够的空间,利用丙烯和综合材料在上面进行绘制,不再去手动印刷纸张,而是直接在版面上处理画面。画面最后点缀的装饰物可以是钉上的层层木版,也可以是机器分割后的画面的再次重组。新思维的诞生造就了原始画面新的转变。这就好比创作者撕碎纸张上画完的工整画面,打破原有的宁静,不断给自己制造新的问题,再去想办法解决这些新问题,在此过程中不仅会使自身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还会使个人创作的画面更具独特性。

随着电子软件的兴起,木版画稿件的绘制方式已不再局限于纯手工,过去的起稿大多是在一张干净的白纸上,而现在创作者可以利用电子设备来对纸上的画面进行细化和补充,利用电子软件进行的二次創作明显比纯手工创作更加便利。当下稿件的制作并非仅仅依靠手绘或一个电子产品进行,而是依靠二者的结合进行,这可以在保留浓厚绘画艺术味道的同时,将创作者的个人创意进行无限的延展,丰富和拓宽画面内容,使创作者可以在同一创作灵感的基础上创作出多幅不同的作品,然后选取其中最具有感染力的一幅作品来进行放大和实践。

肌理版面的直接塑造更多的是倾向于即兴创作。一块从树上掉下来的树皮或印废丢弃的木版,都可以是带有新意的再创作本体。人为及非人为的肌理展现是一种带有偶然性的存在,这使得创作本身更具有开放性特征。总之,把个人情感与心性表达融入作品的双重创作,是艺术家个人所独有的语言符号的表达,既是艺术家对自身艺术领域的深层次探究,也是其对时代目标的新的追求。

二、当代木版艺术语言的多样性

木版艺术是绘画范围内的版画的一种表达形式,而绘画本身是创作者对空间的不同的主观反映,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和体验空间。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处理图像空间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万千主题变换之下,木版艺术语言在当代的多样性体现也可被视为艺术家本身所具备的一种个人协调能力。艺术语言的多样性关乎艺术家对于空间的表达、主题的审视以及自身的角色扮演。

(一)空间装置性

木版的平面刻画本身是二维空间的展现,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通过对光线明暗和物体塑造刀法的运用,将木刻技巧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利用画幅体积的庞大性来尽可能地展现二维空间的最优视觉效果,是理性而相对严谨的空间展示方式。

在当代,艺术家可以用大自然中的空间来表达情感,也可以用室内外的装置手段去展现更为立体的空间。将视觉与听觉融为一体,利用装置所特有的能够使人产生幻觉的特点,把木刻作品制作成影像作品,结合音响和灯光,提高当代木刻艺术作品制作的参与性,这也是一种新的社交行为方式,能够将观者置于三维乃至四维的立体空间,使其更深层次地去感受当代艺术的别致性。不管刀法如何变换、构图如何新颖,将木刻艺术与装置艺术相结合所带给观者的感受都是二维木版画面所不能给予的,其是一项具有极强感染力的艺术传播方式。在这里,观者即使不是艺术行业从业者,通过这种装置形式也可以基本理解艺术家所要表达的艺术语境。过去艺术家所注重的是画面的内容,而现在艺术家则更加侧重于对空间的认知与探寻。

在创作与展示木版画的过程中,空间的安排与布局逐渐成为艺术家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首先,对于艺术家来说,空间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它的不确定性源于其对于创作本身的把控,因为过去一张纸就能够解决问题的情况,如今已然不复存在。过去的画纸大多是同一时期真实而又形象的内容,而当下的多样性展示更多的是在于过程之中创作者对版画的再次编排与创新。艺术家尝试用其特有的艺术元素来与观者之间建立起空间上的联系,参与性与思考性的东西显然比“画了多少笔”更有意义。比如,文艺复兴时期,有的艺术家善于用光学来诠释空间,而后的艺术家则追寻真实空间中所存在的物象。从探讨二维装裱空间的延伸到为观者提供一个三维的真实感视觉环境,从光的布景到不同颜色线条的穿插,艺术家将视觉的本体置于一个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这些实践活动造就了装置艺术如今的空间局面。平面与立体的结合既包含着个人的心性空间,又包含着数码化的空间,这一切都赋予了木版画全新的意义。但是这些永不会代替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与个人灵感,无论是任何空间,艺术家都要自己去对其进行探索。

(二)主题拓展性

主题的选择是个人内心境况的本质表达,是对所表达事物的一种个人感知,无完整与不完整之分。艺术家安塞姆·基弗说:“根本上,对世界的感知总是处于变动中。人们的世界图景是不会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变化着,不会保持不变。”这里的“世界图景”,即个人对世界的主观理解,笔者认为他所说的图景变化既是时代的变化也是个人意识的全新衍生。基弗对于他所研究的事物始终保持着前沿认知,其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推翻自身原有的认识。

木版创作题材与主题是两种独立的个体。脱离了混乱的战争时代背景,科技信息时代下的题材可以用个人所能想象到的任意载体进行拓展。利用个人观念引导艺术创作方向,跨越多个领域,从不同的视角来验证自身所想表达的主题观念,是道德的传唤抑或是对多种价值的宣扬。主题的选择更是艺术家对自我的无形挑战,把个人所想同艺术之外的世界有机结合在一起,让源于生活的艺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不仅局限于个人心性的表达,还关乎着该主题作品的呈现效果。能否在艺术领域中具备跨越专业的影响能力,即艺术行业以外的人能否构成原有意识上的新认知,在此过程中能否给予观者以新的启发与感悟,需要艺术家在探索主题道路的同时,肩负起将其引申到更高的层面,从而挖掘出更具时代意义的新内容的潜在责任。

三、当代木版艺术思维方式的转换

从过去的复制传播发展到现在的个人创作表达,这是当代版画区别于传统版画的一大标志。传统的木版画创作将图稿、制版和印画三者区分开来,而当代版画家则直接将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之上,进行个人的探索,对木版画原有的功能进行进一步延展。

不论版画如何发展以及艺术家利用何种方式进行艺术创作,我们始终不能抛弃传统内容的积极方面,应保留和继承前人留下的宝贵技法和不同的创作形式。传统延续下来的部分内容必定有其存在的艺术价值与参考价值。当前,改进与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新途径,而当下木版艺术领域最需要的便是新颖的木版创作形式。思想的前卫性不能仅体现在天马行空的幻想上,而应进行艺术灵魂的革新。如今部分行走在行业前沿的日本木版艺术家在对传统木版印刷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尝试与实践,颠倒传统的作画顺序,或将“传统”定义为不相容的材料与介质,通过不断地尝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展现出不一样的画面效果。例如,日本当代版画家堤明香,其木版画创作基本是通过个人研究和尝试所获得的独具特色的混合技法,其将个人意识完全融入自我探究与追寻,大量运用新技法与传统拓印等方式,展现出作品不一样的视觉美感。

对于“画什么”和“怎么画”,笔者认为当下更为重要的是后者。木版艺术主题与题材的选择有千千万,但如果表达技法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定会绽放异彩。观者不仅仅关注你画了什么、你的颜色是什么,更多的是关注作品当中有没有异于其他作品的新型元素、画面自身的品质如何、画面表达和细节手法是否耐人深思以及自身能否从中得到新的感悟与启发,这才是当代木版艺术进行革新的意义所在,而这一切都源于“思考”二字。

短暂的即兴发挥所创造出来的只是艺术构成的一部分,它无法代替艺术的全部,一切艺术都需要其依靠自身所存在的意义来使其站稳腿脚。总之,艺术的心性表达都有一个固定的前提,就是对于质量的要求。为什么要去這么做、这么做究竟是出于哪种考虑以及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是木版画创作乃至其他艺术创作所需要解决的本质性问题。随着版画艺术的繁荣,1980年中国版画家协会在黄山成立后,李允经曾说:“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已有的繁荣,因为高质量的、真正具有独创性的拳头作品并不多见,而且艺术质量的高低比作风的新旧更为重要。”通过对木版艺术思维方式转换进行研究,再放眼当下,此论的确在每时每刻提醒着新一代的艺术家,在进行任何新的尝试与思维方式转换的过程中,首先要保持艺术高质量发展和具有独特的文化觉悟。当下木版画艺术家追求的思维转换必须在作品质量提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更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基弗.艺术在没落中升起[M].梅宁,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李允经.中国现代版画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

[3]严小洁,张新词.滑县木板年画表现题材与内容研究[J].今古文创,2021(21):91-92.

[4]林加恩.浅析木板年画对现代插画设计的启示[J].流行色,2020(5):124-125.

[5]邱永德.木版年画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国际木业,2020(2):38-41.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木刻
桌上盆景(外一幅)
家国情?家国梦
木刻沉思录
浅析木板创作与民族的渊源
鲁迅藏有1800多件新兴木刻版画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为革命而“新兴”
学术“行脚僧”
抗战时期重庆木刻运动概况
鲁迅弘扬木刻版画的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