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技”与“艺”的关系

2022-03-03刘琰琰

大观 2022年1期
关键词:工艺美术技术艺术

刘琰琰

摘 要:技艺一词看似简单,却同时包含了技术与艺术两大领域。技艺,简单来讲是指有技巧性的工艺、武艺或者艺术。“技”与“艺”的关系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但也有对“技”和“艺”的偏见存在。结合工艺美术中布艺里的蓝印花布,分析“技”与“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技术;艺术;工艺美术

一、关于“技”和“艺”

“技”是技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理,是人们通过利用现有的事物来打造新事物或者是改变事物功能或性能的方法,同时技术具有被人们认知的形式和载体,如原材料、工具、工艺、设备等。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本身的需求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在长期使用和改造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所以技术相比于艺术而言更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艺”指的是艺术,且艺术一词解释起来比技术要复杂得多。

简单来说,艺术是通过借助一些手段或者媒介来塑造形象、营造氛围,从而反映现实和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艺术与技术相比更注重表达艺术家的自我情感,也正是因为其所具有的特殊表达功能才让艺术具有了生命力,所以艺术也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或方法。将“技”和“艺”结合起来成为“技艺”一词,则所表达的含义是指在对工具和材料的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才智、技术或者品质性手艺,可以指有技巧性或难以掌握的武艺、工艺。

二、“技”与“艺”的关系

(一)“技”与“艺”、工匠与艺术家

说起“技”与“艺”,不免会使人联系到工匠与艺术家,那么要谈论“技”与“艺”的关系也就要先明白工匠与艺术家的关系。在《西方工业设计300年》的导言中有这么一句话:“艺术家一定不要忘记他是工匠,工匠一定不要忘记他是艺术家。”这一句话就点明了工匠与艺术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工匠却存在一种其不如艺术家高贵的偏见,且这种偏见源远流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匠”的解释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工艺人,同时“艺术家”的解释则是“进行艺術作品的创造活动的人”,通常指在绘画、表演、写作、摄影、雕塑、书法、舞蹈、音乐等艺术领域取得较高成就的人。在中国古代,大书法家与铸铁工匠身份地位的高低就已显而易见,工匠只是为贵族制作工艺品的服务者。但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都经过了从工匠到艺术家的转变过程,因此工匠与艺术家的地位是平等的。

在现代,不管是工匠还是创造艺术作品的艺术家都是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崇的。工匠有“技”,艺术家有“艺”,而艺术家的“艺”也是从工匠的“技”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所以“技”与“艺”之间以及工匠与艺术家之间都是一种递进、过渡的关系,是从工匠到艺术家的过渡,是“艺”在“技”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术家的情感,而“技”则是通过“艺”拥有了全新的面貌。

(二)工艺美术中的“技”和“艺”

工艺美术中包含了许多手工艺技法,且工艺美术一词在现代就是指制作手工艺品的艺术,因此工艺美术里任何一门技艺的发展和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都可以很好地阐释“技”与“艺”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工艺美术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生产水平,而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等)又体现了一定的时代审美观。工艺美术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两大类。日用工艺是指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实用品,例如染织工艺、陶瓷工艺、家具工艺等;陈设工艺泛指专供欣赏的陈设品,如一些象牙雕刻和装饰绘画等。工艺美术准确来说是造型艺术之一,是被制造出来的艺术,它起源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代。工艺品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是因人们的日常生活或情感上的需求而产生的,所以工艺美术体现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状态。也正因如此,工艺美术会因时代的变更、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特色以及审美观点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从原始社会人们用简单的技法制作出的实用性偏多的黑陶、彩陶,到后来出现的技法复杂且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更具观赏性的青瓷、彩瓷,从简单的线条、花纹装饰到后来以植物花纹为主的复杂装饰都是由于“技”不断提高而形成的独特的“艺”的风格。因为经济、科技、文化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所以每个朝代的工艺技法和工艺制品都有独具一格的样式,这也是“技”的发展影响到了“艺”的特点呈现,让“艺”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多元的风格。正是因为有不一样的“技”,才有了各式各样的“艺”。

受时代、地理、人文、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艺”提出的新要求影响和决定着“技”的发展方向。例如:蓝印花布在先秦时期是单纯以印花为主的风格,而到了宋代,因为政治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迅猛,出现了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形式。为了与官营手工业形成对比,民营企业在印花的装饰性上作出了一定的改变。这就是环境对“艺”提出了区分身份地位的要求,随之“技”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来实现“艺”,所以工艺美术中许多工艺技法的发展与呈现出的特征可以很好地证明“技”和“艺”是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的,是人们在“技”的基础上结合了当时的人文、自然等因素造就了“艺”,又在不断改变的“艺”中让“技”有了新的形式。

三、以蓝印花布为例阐述“技”和

“艺”的关系

若要以民间传统印染技艺为例阐述“技”和“艺”的关系,就要先从印染技艺的产生与发展说起。中国民间传统印染技艺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是经过了直接印花、防染显色、浸染等多种印染方式后逐渐趋于成熟的。蓝印花布的印染工艺是在各印染工艺的相互传承与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后来还出现了印花敷彩的工艺,但是因为印花敷彩的工艺过于复杂,当时的设备条件不发达,导致染料的浓缩度不够,不能很好地适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这说明了“技”受到客观条件的约束,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故而不能形成一种成熟或者丰富多样的印花敷彩的“艺”,也说明了在“艺”形成前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若没有“技”的支撑,就没有后来“艺”的具体呈现。

到了魏晋时期,印染技术转变为防染显花为主,绞缬、夹缬等工艺因色牢度好而被人们广泛应用。之后,因为染缬工艺被禁用,民间便出现了以桐油纸刻花为版型,用黄豆粉加石灰、米糠等作为防染浆料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蓝印花布的靛蓝染色技艺是一种从名叫蓼蓝草的植物中提取染料进行染色的技艺,在最开始因为经验不足使得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工作量大,且呈现出的效果不佳。随着工艺方法逐渐成熟,以该技艺染出的颜色越来越丰富,拥有了不同的视觉效果。到了明代,靛蓝染色技术达到鼎盛时期,全国各地开始大范围种植蓝草,同时棉花的种植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使得原材料日益丰富。同时技术的进步也为蓝印花布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这一点可以对“技”与“艺”的关系做进一步的说明,即“技”在转变后能促成丰富多样的“艺”的生成。

在服饰图案上,不同的纹样、颜色代表着官位的高低,这是当时的政治背景对“技”作出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具有官僚风格的“艺”。同时,正是因为要形成满足一定需求的“艺”,才有了“技”的创新,由此可以将“技”与“艺”二者的关系理解为对“艺”的不同的需求促使了新的“技”的产生。起初,是画缋、刺绣或直接印花的工艺得到了发展;而后,人们在画缋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探索出了版型印花中的凸纹模版;随后,镂空版印花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因为镂空版一般用的材料是木材,所以刻出的花纹略显粗犷,这一缺点在后来因为桐油纸的发明得到了解决,产生了油纸漏版印花技艺,并发明了黄豆粉和石灰粉相结合的防染浆剂,用来印染药斑布,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蓝印花布。这些朝代所呈现出的技术和风格特点也是“技”与“艺”在蓝印花布发展过程中的过渡表现。

自古以来,贵族的服饰通常华丽且贵重,花纹所需的技艺也是复杂的,而老百姓的服饰则是粗糙的布衣,印染技法简单,色彩单一。直到宋元时期,棉的种植技术和纺织技术传入中原,自此就没有了昂贵的丝绸和低贱的粗布之分,印花技术也开始真正在民间流传开来。元朝以后的纹样以花鸟、梅竹、兰草等为主,民间创作也以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如三星高照、八仙过海等。明代是蓝印花布发展的重要时期,清代是鼎盛时期。因为明末农民军起义反明,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对安定的生活有强烈的渴望,所以在创作中就出现了如年年有余、平升三级等反映人们内心美好愿望的图案,另外面对战争中人口不断减少的问题,出现了和合二仙、麒麟送子等纹样的蓝印花布。整体来说,蓝印花布的图案在后续的发展中不再受礼仪和条例的约束,蓝印花布的风格也开始迎合百姓的审美而发展,这也是蓝印花布在发展过程中在“技”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朴素愿望而创造的独特风格的“艺”,同时“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对“技”有了各种要求,从而促进“技”进行创新性的改变。当“技”有了创新性的发展后会使“艺”产生质的飞跃,所以从蓝印花布在各朝代呈现出的复杂变化就可以看出“技”和“艺”是在相互促进中不断变化,又在变化中相互促进,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蓝印花布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其制作过程中会天然形成冰裂纹。冰裂纹形成的原因是在制作时蓝印花布是由手艺人全手工印染的,染浆在经过氧化、透风后又有6~8次反复染色的程序,在空气中氧化晾干后被刮去防染浆粉,干后的白浆就会有裂纹,这也是全手工蓝印花布与机印花布的区别。机印花布不会存在浆干后裂开的情况,从而就没有冰裂纹这一特色。从蓝印花布的制作程序上来看,全手工的“技”使其有了冰裂纹的“艺”,不同的“技”所产生的“艺”的效果也不同,所以这里可以将“技”与“艺”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前后、因果关系,“技”的方式直接影响“艺”的存在和风格。

蓝印花布发展至今也经历过濒危的境地,在多元化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蓝印花布不再符合社会大众的审美,使得蓝印花布的生存空间缩小。“技”故步自封,会让“艺”无法革故鼎新。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实现了蓬勃发展,在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中人们也对现存的工艺美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需求。如今,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的大环境,国家对文化软实力建设更加注重,使得非物质文化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其的了解增多,兴趣也增加了。又因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大家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也与日俱增,民间手工艺品又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在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下,蓝印花布这种具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工艺品也受到国外人的喜爱,这正是“技”与“艺”在手工艺品中的关系趋势:因为蓝印花布的“技”造就了蓝印花布独特的“艺”,所以使其受到了国内外人民的喜爱。也正因为蓝印花布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这一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艺”才促使蓝印花布的“技”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里,并且借助科技设备不断实现更新,使“技”得到了传承。“技”在传承中创新,“艺”也紧跟时代潮流,二者均用全新面貌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四、结语

“技”“艺”二者的关系是递进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且在特定的工艺品创作中也存在前后、因果关系。不论是重“技”轻“艺”还是将“技”与“艺”分割来看都是片面的。在蓝印花布的兴起与发展中可以看出,“技”就好比大楼的地基,而“艺”就好比大楼本身,没有“技”的支撑很难有“艺”的形成,而“艺”又直接让“技”显现出新的面貌,这也是新时代下工艺美术里技艺关系的体现。“技”“艺”二者是紧密相连的,二者存在的联系也是进行工艺品创作时不可忽略的。本文对蓝印花布工艺的发展和呈现出的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技”与“艺”二者之间存在的是一种递进的、相辅相成的、具有前后因果的关系。

在讨论“技”与“艺”二者关系后,笔者也对技艺一词有了新的认识,对在本专业学习中所遇的困惑有了答案。在专业学习时,应再次审视“技”与“艺”的关系,不能只侧重于其中一方,而是应该找到它们的联系,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力求在专业学习中有所创新。同时,在借助蓝印花布这一工艺分析“技”“艺”关系时也认识到工艺品的发展是在“技”与“艺”的不断革故鼎新中进行的,二者的创新给工艺品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工艺品“活”起来,从而走进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海斯.西方工业设计300年[M].李宏,李为,译.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

[2]吴灵姝,吴元新,倪沈键.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4]吴媛媛,汤文菲.南通传统手工蓝印花布市场现状调查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28):114-115.

[5]张月东.现当代环境下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困难与应对[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45-46.

[6]朱培初.关于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的思考[J].装饰,2009(12):31-35.

作者單位:

山东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工艺美术技术艺术
纸的艺术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解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