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

2022-03-02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总书记工作发展

朱 尉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1]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阔视域下,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使命,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对新时代青年发展与青年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战略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指导青年、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科学发展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它明确了当代青年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青年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根本要求,建构了青年教育与培养的内容体系和体制机制,并对青年组织的改革进行了整体规划。以青年为主体,尊重青年的主体性地位,服务青年的主体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在青年工作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下,从出场逻辑、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三个层次探析其思想,有助于科学把握其时代意义与历史地位、发展逻辑与精神实质,更好地指导青年工作。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出场逻辑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时代。新时代的青年要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责任使命;新时代的青年运动要在党的领导下与人民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的青年工作要在尊重规律基础上破解工作困局,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科学发展。这些都构成了其思想出场的现实逻辑与实践逻辑。同时,中国青年运动百年实践需要进行梳理,从历史中总结成功经验助力新时代的青年运动发展;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体系需要在稳步发展中实现系统化和科学化,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这些都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出场的理论逻辑。它以明确的问题导向和求真的态度对上述问题进行研判并做出理论回应,对指导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青年工作提供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

(一)青年地位的日益彰显呼唤青年工作的理论回应

青年的地位始终是我党对青年认识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将青年视为生产预备队和革命接班人,强调青年是革命事业和人类未来的希望,充分肯定了青年群体所具有的积极性、理想性和开创性,也从历史与社会、个人与群体的结合视角解释了他们的过渡性和成长性,确立了认清主流和优点、帮助其成长的基本工作原则。毛泽东系统论述了青年在革命中的先锋队和桥梁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突击队和创新作用。邓小平将青年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急先锋”和“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江泽民则将青年定位于“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胡锦涛认为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可见,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地位与作用。青年地位的日益彰显需要青年工作理论做出积极回应。

1.青年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需要党和国家对青年本质与地位做出正确定位

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其行为表现、心理动机、文化表征都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同代际的青年有着不同的时代使命、国家责任与自我期待,都需要在具体时代条件下成长发展,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青年的发展直接表征着时代和社会的前进动向,国家的进步会为青年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进入新时代,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不断上升,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贡献也在逐渐增强,需要党和国家对当代青年地位准确认识,为把握青年的时代地位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2.青年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一事实需要党和国家进一步强化政策指导和制度引领

当代青年在国家发展和关系民族命运的重要关头已经成为奋力向前的青年先锋,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良好形象。他们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在创新创业、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国际舞台等关涉国家发展的重要事业中,中国青年都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彰显着新时代新青年的新作为。尤其是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当代青年已经成为抗疫前线的中坚力量,在医疗救助、物资救援、社会帮扶等方面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青年如何进一步在国家治理中彰显青春力量,继续发挥国际影响,主动担当全球治理责任,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世界和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都需要党和国家进一步完善政策和制度。

3.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党和国家对青年工作进行全面谋划

党的十八大宣告了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形成了新的社会矛盾,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任务相当艰巨。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既是决胜“第一个百年目标”的生力军,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实践者。当代青年的人生发展、职业生涯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强国目标是同步的。这个身份定位同样需要党和国家对青年工作进行全面谋划,明确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对青年工作的时代定位、发展内容、体制改革进行整体设计。

(二)青年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划时代的理论创新

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技术和多元文化交往的日益深化,青年群体的类型日益多样,异质性显著,自身发展的诉求多元化,呈现出类型化的复杂样态,也面临着多样化的现实发展困境。当代青年总体看来属于“网络原住民”,他们信息接受渠道多元畅通,信息表达追求平等自信,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开放包容,但群体高度分化,各类群体特征又独特而明显。同时,他们成长在日益同步的全球化背景下,成长在经济富足、国家繁荣的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仅仅被家族传统、地域习俗所影响,现代网络营造的关系格局构成了他们成长的软环境,工业生产营造的产业格局构成了他们成长的硬环境,这些现实场景既生发了青年的多元诉求,又成为青年发展困境的社会结构动因。青年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划时代的理论创新,需要搞清楚青年工作如何对标青年问题、满足青年需求、符合青年心理,保证青年发展的正确方向,推动青年全面发展。

1.主体诉求的差异化和多元化需要青年工作理论做出精准创新

新时代的青年有着时代化特征明显的多元诉求。他们认同与国家梦、民族梦同向同行、为追求美好生活努力拼搏的发展路径,突破了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低层次需要,继而更多地寻求高层次的精神支撑,对于“时代问题”的理解,已经从“个人信仰”转化成“国家信仰”,从“个人情感”过渡到“国家情感”。因此,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需要,渴望学习,探索新知,能够很快地接受新文化。同时,他们在社会交往和自我表达上又有着个性化的追求。在社会交往上,他们在以学缘、业缘、地缘、网缘为重的新型社交关系网络中实现自身的理想、愿望、价值,并获得社会的尊重,在社会参与中追求权力平等、勇于发声表达自我,期待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尤其是青年群体日益分化,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发展业态、新媒体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中不断涌现的各类新兴青年群体。不同类型的青年群体,他们的思想状况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特点。面对当代青年多元化的主体诉求,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如何深化共青团改革、进一步提升共青团的引领凝聚、组织动员、联系服务等能力,如何根据不同新兴青年群体特征,在新兴青年群体中扩大团建覆盖,做好新时代新兴青年群体工作。这一系列客观现实需要青年工作理论研究青年心理,在精准引领青年和服务青年上下功夫,使得青年在需求满足中施展才能,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2.多样化的现实困境需要青年工作理论加以破解

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多重现实困境既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在青年群体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行为选择和精神状态的双重困惑与价值迷茫成为当前青年发展的困境表现。当前青年处于新媒体所形成的虚拟环境与社会现实环境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中,在面对多元价值冲突的强势渗透时,经常会不知所措出现价值选择迷茫,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同时,网络化生存使得他们长期沉溺于虚拟化的交往场景中,以符号化的交往代替了现实空间的人际交往,这种现实与虚拟的双重空间叠加加剧青年的盲从心理和不知所措的行为状态,在面对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社会的全新秩序与伦理要求时,他们经常会产生情绪化行为和失范行为。另一方面,青年发展的主体性诉求与满足之间也呈现出张力性矛盾。青年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与青年工作的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具体表现为在面对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身份模糊时的认同迷茫,在面对错误思潮的裹挟产生极端化认知时的价值困顿,在现实空间与虚拟交往冲突时的行为失范,在对政治制度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偏离交错时的抽离。青年工作在思想引导、价值引领、权益维护等方面供给不足,现实矛盾形成的价值真空就随之出现。这就需要在理论上研究如何破解青年发展的种种困境,提升青年工作的供给能力,让青年能够尽展其才。

(三)青年工作的实际困局需要科学理论的有力破解

当前青年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时代背景。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下,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现代化治理的进程中,“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青年工作也面临着艰巨的现实考验,既需要在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厘清矛盾、理顺关系,又要引领和凝聚青年思想,维护和服务青年利益,关心和帮助青年成长。青年工作的实际困局需要科学理论的有力破解。

1.青年政策的指导性不强需要完善青年工作的顶层设计

青年发展不仅需要青年自身的努力,更依赖于党和国家青年政策体系的有力支持。青年政策是推动一国青年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重要保障。我国青年政策一直以来处于碎片化的状态,是各领域政策的所属部分。因此,青年政策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独立性与规范性也相对不足,对于青年的结构性需求把握不够,严重制约了青年群体的全面发展。同时,青年问题并没有作为独有领域被公共政策所关注,青年政策更多地停留在发展目标和发展理念层面,不能从根本上起到引领青年和服务青年的作用。如何有效地整合现有的青年政策,在组织保障、重点领域、效果保障等方面形成独立、专属且具有一定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文本,成为青年工作实现有效破局的关键。

2.青年工作的实效性不足需要青年工作理论进行全流程再造

青年工作实效性不强,主要体现在青年工作在推动青年可持续发展上面临的挑战是客观存在的,其组织、引导、服务、维权四项职能的发挥仍有较大空间。当然这也与我国青年事务管理的机制有关。“我国政府序列并没有设立专门的青年事务部门,所有的青年发展事务分散在众多政府部门之中。单个政府部门对于各类青年发展问题的关注都有自己的视角,不可能非常完整地对于青年发展问题进行全面考量。”[3]然而这并不足以构成影响青年工作实效的根本。青年工作的内生能力不足是问题的根本所在。第一,青年工作的有效覆盖能力欠佳,在部分群体中出现组织缺位和功能失语的现象。民营经济和新兴经济组织中聚集着大量的青年,加上这些青年处于流动状态,游离于青年组织之外。当发展遇阻、成长受限时,他们一时间找不到组织或者找到组织也无法有效解决,更谈不上日常对这些青年群体的组织和引导了,青年工作的组织力弱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虚置。第二,青年工作价值引导和思想引领的方式方法和创新能力不够,在触及青年思想困惑和价值迷茫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上,青年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思想的方式、方法、路径上还存在许多亟需破解的问题。第三,服务青年成长需求的能力不够。青年成长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保障,当前青年工作在阵地建设、资源配置、经费保障上无法做到充分而有效的供给。尤其是共青团组织,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不足,既难以有效动员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服务青年工作,也没有建构起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单靠群团组织的自身发展,难以提升青年能力。第四,青年权益维护和发展的制度性保障不够。当前青年工作缺乏刚性的制度保障,无法从制度层面解决青年权益保护的问题,青年维权意识的觉醒与青年工作难以有效维护其权益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完善青年合法权益保护的法规体系,从制度上确保青年发展权益得到充分体现,需要青年工作强化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继而推动全流程再造。

3.群团组织的先进性不够需要青年工作的全方位改革

青年工作要依靠青年组织,不断增强青年组织的先进性。青年组织是团结、教育广大青年的主要阵地,是党开展青年工作的有力助手,是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共青团、全国青联、学联等青年组织在推动青年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打造并发展青年工作的组织矩阵,助力其发挥系统有效的合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新时代青年工作必须协同深化改革,统筹谋划共青团与青联、学联等青年组织的工作,使得青年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群团工作和青年组织的自身建设仍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当前群团组织存在“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的问题,工作有效覆盖面不足,吸引力凝聚力不够,对群团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握不足。在体制机制、组织覆盖、工作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以群团组织为圆心、社会组织为外围,彼此渗透,互相协作的结构化组织,以机制建设带动青年工作的载体创新和路径创新。除了共青团组织系统内部的问题,学生组织的异化问题也很突出。作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如何回归职能本位,坚守服务宗旨,体现组织优势,成为党领导青年工作的坚实抓手,是深化学生组织改革的基本方向。这些都需要青年工作对政策制定、群团组织改革做出重要的理论探索,在理论上破解当前群团组织存在的问题,从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等维度推动共青团改革,提高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四)坚持和发展党领导青年工作实践经验的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其先进性和为青年全面发展的目标,成为广大青年依靠和信赖的组织。系统总结并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工作的历史经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现实需要和时代使命,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基本遵循。

1.在青年工作主体层面,必须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绝对领导和青年组织的自主引领相结合

青年一直是各种社会力量争夺的对象。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工作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是实现青年全面发展和主体性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青年组织拥有自己的独立系统,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够自主地开展各项青年工作,并以其先进性确保了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的有序开展。如何坚持和强化党对青年工作的绝对领导,推动群团组织的现代化发展,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青年事务现代化治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在青年工作方针层面,必须坚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结合青年的具体特点相结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动员和组织青年投身革命运动,对青年的教育侧重“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强调知识青年和工农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马克思主义[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对青年的教育由政治教育为主转向全面教育,青年教育追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青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新时代,党的中心工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青年强调引领和服务,把青年培养成能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中国共产党一直把青年人的整体利益和自身特殊利益结合起来,照顾青年的特殊要求,很好地实现了青年工作服务大局和培养青年相统一。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任务中凸显青年发展的主体性和全面性,成为新时代青年工作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

3.在青年工作方法层面,必须强化专业性和科学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加入,一方面,提升了青年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化水平,社会工作方法的引入也丰富着青年工作方法体系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青年工作已经从青年事务上升到社会事务,青年服务已经发展为公共服务,青年政策发展为社会政策,青年政策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青年工作如何为青年成长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更好地指导青年成长,在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的结合中实现青年工作改造青年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面对青年工作的实际困局和青年发展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总体上审视当前的青年工作,从宏观上加强制度建设、体制创新和机构改革,形成了新时代青年工作理论。它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理论基础,在继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拓展,进一步在理论上定位了青年的地位与作用,明晰了青年的现实影响;在全面总结中国青年运动百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和发展道路;在青年工作的顶层设计、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培养策略等层面进行了全方位谋划和深度性改革。他在纪念五四运动百年的大会上站在新的时间节点重新定义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在部署团中央工作和与团干部的座谈中提出了青年工作的具体要求,在党的工作报告和中央政策文件中定位了青年工作的国家意义,规划了青年发展的各项举措,在参加青年活动、给青年代表的回信中寄托了党中央对青年的殷切希望。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这些讲话文本,能够清晰地发现习近平总书记从青年工作的价值前提、根本目标、总体要求和基本保障等方面界定了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基本框架和科学内涵,从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层次构建了系统科学的青年工作理论体系。

(一)青年工作的价值前提:充分认识青年在国家社会发展、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只有充分认识青年在国家社会发展、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搞清楚青年工作的目标对象,才能认清青年工作的战略意义,才能更加有效地制定青年工作的政策举措并进行相关力量与资源的协调配置。因此,对青年的本质与地位的认识是青年工作的价值前提,决定着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从百年党史和七十多年的新中国史中青年群体的各种表现充分肯定了青年的重要作用,从新时代赋予青年群体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强调了青年的重要地位。青年的地位与作用、青年与国家的关系是青年认识论的重要内容。

首先,青年“双生力军”的定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地位做出的科学判断。青年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他认为当下青年“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5]青年工作要充分信任青年,协调资源搭建平台,激发青年的活力,激发当代青年将创造力进一步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其次,青年既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6]2,是社会发展变迁的反映;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价值取向的演变,“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6]6。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培育青年价值观,使得青年群体在国家社会发展中充分施展才华,充分发挥正能量。再次,青年个体的人生价值与民族复兴的国家使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青年工作要创设条件,努力推动国家与青年的协同发展。“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7]青年要“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放飞青春梦想”[8];同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9]。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积极投身国家发展事业,鼓励中国青年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积极参与全球发展战略,以青春力量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国际担当推动全球发展。这种对青年国际地位的认识,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放眼全球,视野宽广,既拓展了对青年本质与地位的认识,也饱含着对当代青年能为可为的殷切期盼。

(二)青年工作的根本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谁培养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决定着青年工作的目标指向,它既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成为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将青年发展定位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国际竞争的格局中,把青年工作定位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位置,明确了青年发展的理念与原则、目标与方向,形成了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以“推动青年首先发展,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的青年发展思想。

首先,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战略。其次,以“推动青年首先发展,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为工作理念。《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从青年发展的多元诉求和现实矛盾出发,将青年发展理念落实落细为高效的体制机制和可操作的发展举措,形成了涵盖青年发展十大重点领域的青年政策体系。青年首先发展,内涵丰富,既包括资源分配和享有的优先权,也包括发展次序的优先权。也就是说在推动青年的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全面发展的同时,要在社会公共事务领域内给予青年政策上的优先照顾和优先安排。最后,以“能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发展目标,号召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以“同人民一起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为方向,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目标,始终保持与祖国同向,与人民并肩,争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当代青年。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青年成长与发展的科学路径,实现青年成长成才的目标。他主张用理想信念铸就中国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青年价值观;主张青年要在实践中“接地气、长底气、养正气、有活气”“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10],不断培养创新意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三)青年工作的总体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1]青年教育与培养是青年工作理论中具体行为层面的内容。怎样教育和培养青年决定着青年工作的具体效果,是青年工作的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为新时代青年教育提供了战略目标、内容体系和总体要求。尤其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六个“下功夫”,进一步明确了青年教育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定了青年培养的基本内容。

首先,以“中国梦”引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12]习近平总书记将青年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既指明了青年教育的根本方向,以“中国梦”激励广大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青春才智、贡献青春力量,又强调了青年工作要以激发青年的主体性意识和提升青年的主体性能力为发展方向。其次,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武装青年、教育青年。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补足青年精神之“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青年工作之“魂”;推进“中国梦”教育,确立青年培养之“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青年发展之“基”。再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尊重规律实现育人的科学化。强调“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抓好第一课堂主阵地,“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1]最后,抓好第二课堂主渠道,以“基层实践”锻炼青年、以“模范人物”带动青年、以“知行合一”要求青年。鼓励青年主动到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10]

(四)青年工作的基本保障:以深化改革为抓手,打造多方协同的青年工作格局

青年工作需要政策配套形成制度力量,需要社会多方参与形成协同力量,需要机构改革强化组织力量,在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为青年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基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从破解青年工作的具体问题出发,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从指导思想、工作机制上完善制度设计,从行动措施、工作方法上制定具体方案,站在全局上对青年工作系统把脉,并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要求进行整体性安排。

首先,以政策的形式定位青年工作的战略意义。青年工作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我党一直以来做好青年工作的认识前提。习近平总书记以政策的形式在国家层面强化和巩固了青年群众基础,扩大了青年爱国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出发,首次定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并在推进青年工作现代化的目标下提出了群团工作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同时,青年工作要实现治理现代化,必须完善青年发展的专项政策,必须将青年发展纳入到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中。作为“从国家视角思考和设计青年发展”[13]的青年政策,《规划》第一次对青年工作做出了“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的定位,第一次明确提出“把青年发展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整体思考、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其次,打造“以青年为本、尊重青年主体地位”的多方协同的青年工作格局。《规划》强调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群团、社会协同施策的工作格局,有助于营造全社会关注青年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体现了“以青年为本”的理念,有效汇聚各方力量整合统筹和协同推进那些带有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进一步保障青年发展事业的高效推进。最后,在青年工作的具体方法上,强调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2]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对中国青年运动百年实践进行了经验总结和时代发展。它以系统化的内容体系、整体化的理论逻辑构建起了科学化的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体系,以其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理论品质指导新时代中国青年和青年工作的发展。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继承与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从青年本质入手,系统地阐释了青年的价值属性和社会定位,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成为我党做好青年工作的基本遵循。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青年发展的具体实际,认真研判、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开创性地建构了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仔细梳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对青年本质与地位的认识中,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内核始终不变,对青年的认识经历了由“先锋队”到“主力军”,由“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到“既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的演变过程,凸显了青年的主体性地位不断上升、与国家协同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的现实逻辑。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将青年视为“双生力军”和“晴雨表”,将青年视为既是社会变迁的集中反映,又是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明确了当代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的中坚作用,也为青年工作重要论述奠定了认识基础。在继承“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思想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抓住了青年主体性发展的现实诉求,构建了以青年首先发展为理念、以主体性发展为目标的青年教育内容体系和青年工作格局。从顶层设计到中观布局到微观举措,都是紧紧围绕着“青年成长成才”这个中心,服务“青年主体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这个大局,为青年实现中国梦创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能出彩的社会环境。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总结与创新了中国青年运动百年实践经验

“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14]中国青年始终将青春梦与国家梦、民族梦融为一体,自觉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爆发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首次以群体方式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从此开启了中国青年运动的百年实践。总结百年中国青年运动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青年运动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与救亡图存、寻求解放、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发展主题同向同行,主动参与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掀起了一场场思想启蒙、文化启蒙、社会变革的运动。在其中,“坚持党对青年的领导”是青年运动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是指导青年运动实践的思想理论基础,“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是他们的精神底色,“与工农结合、与人民群众一起”是他们的行动方向。总结百年青年运动的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在“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原则下,推进共青团和群团组织改革,强化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强调青年工作首先发展的社会资源整合等一系列论断,明确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系统化建构了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体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历史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体系不断科学化和整体化的发展过程。在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创新实践中,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并接续发展。毛泽东青年观为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从根本上确保了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开启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邓小平青年观为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体系赋予了时代化的本土特征,为体系的建构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积累的大量经验成为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江泽民站在现代化建设、民族存亡的战略高度,着重从青年教育观、人生价值观等方面论述了重视和加强青年工作的重要性。至此,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初步显现。胡锦涛青年观为中国青年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则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体系不断地具体化和系统化,构建起了科学完整的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体系。之所以称其为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既具有严密合理的理论基础,又具备鲜明的时代主题;既具备科学的方法论,能够系统回答新时代青年发展这一历史性课题,又以极强的内部逻辑架构起了集思想性、理论性和现实性于一体的知识体系,最终形成了涵盖哲学基础、理论支撑、核心要义、工作原则、工作方法和工作动力等一套逻辑清楚、结构完备、特征鲜明的理论体系。它全面系统地对青年地位、青年发展、青年教育和青年工作等核心问题进行阐述和剖析,呈现出了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体系严密科学的内部逻辑。它在厘清青年与历史、青年与党、青年梦与中国梦、青年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关系基础上,以尊重青年的主体性、重视青年事业发展为核心要义,以“党管青年”为根本原则和“青年首先发展”为基本理念,坚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辨证继承与创新发展相统一的方法论,坚持中国青年运动的社会主义方向,形成了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的科学体系。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导和引领了新时代青年工作高质量发展

当代青年既是一个有蓬勃热情、有充沛精力、有丰满理想、有担当作为的群体,也是一个易于受外界诱惑而改变、受内心波动而动摇的多变群体,需要格外精心教育引导[14]。他们在行为选择、人际交往、价值取向、道德评判和身份认同等方面面临着多重困境,导致青年面临选择困惑和行为失范。习近平总书记强化青年的理想信念,从青年教育与培养上增强青年的精神动力,从青年工作开展上强调青年的思想引领,为青年摆脱现实困境、增强奋进动力提供组织保障,指导和推动新时代青年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对青年工作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制度破解。针对我国因青年政策长期缺失导致青年工作成效受损的现实,制定颁布《规划》,指导青年发展走向,是国家与青年关系由规约保护走向主体赋权的政策化转向,更是将青年发展与青年工作列为国家议题的重要举措。针对群团组织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制定《意见》,强调群团组织要“强三性”“去四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针对共青团吸引力、凝聚力不够、工作有效覆盖面不足等问题,推行《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对共青团的组织建设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为提高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青年提供了实践指导。《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新时代青年工作提出的三点要求,更是在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下全社会协同施策、共同为青年发展创设条件的政治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有助于全面推进青年工作的科学化。它巩固了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实现青年全面发展;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理论,为深化共青团改革确定了基本方向;它确立了青年工作的基本理念,完善了青年工作的制度设计,阐释了青年工作的科学方法,全面深化了青年工作改革,推动青年在国家治理中积极发挥作用,为青年主动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提供保障,体现了鲜明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了青年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中国青年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在谋大势、定大局、抓根本中实现了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总书记工作发展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不工作,爽飞了?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选工作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